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幕墙单元结构和光伏幕墙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1:56: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幕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幕墙单元结构和光伏幕墙。


背景技术:

2.单元式光伏幕墙通常包括多个幕墙单元结构、横梁和竖向立柱。多个横梁和多个竖向立柱可以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一个幕墙单元结构与一个幕墙框架对应连接。
3.现有技术中,每一幕墙单元结构均包括光伏组件、两个横边框和两个竖边框。在组装过程中,两个横边框和两个竖边框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一个框架。光伏组件通常包括依次连接的具有外边框的层压件、接线盒、光伏线缆和接线器,一般上述层压件通过粘结件与框架粘结。
4.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层压件易从框架上脱落。基于此,会使光伏组件损坏,进而导致光伏幕墙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单元式光伏幕墙的幕墙单元结构和光伏幕墙,用于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光伏幕墙的安全性。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幕墙单元结构。该幕墙单元结构安装在建筑物上,幕墙单元结构包括光伏组件、多个第一边框和多个第二边框。每一第一边框分别与第二边框连接,以围合形成一个框架,光伏组件安装在框架内。沿第二边框的长度方向,第二边框上在远离建筑物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沿着远离建筑物的方向,安装槽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二侧壁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连接,第二侧壁的第二端与第三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朝向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安装槽的第一开口内,沿着靠近建筑物的方向,第三侧壁在建筑物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覆盖在光伏组件上。第一边框中靠近光伏组件的一面与光伏组件连接,光伏组件在建筑物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边框。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幕墙单元结构中,由于第一边框中靠近光伏组件的一面与光伏组件连接,光伏组件在建筑物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边框。此时,不仅可以将光伏组件与第一边框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可以做到第一边框在视觉上“隐藏”的效果。接着,由于光伏组件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安装槽的第一开口内,此时,光伏组件与第二边框连接在一起。此时,上述光伏组件不仅可以与第二边框卡接在一起。同时,由于第三侧壁在建筑物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覆盖在光伏组件上。因此,还可以做到第二边框在视觉上“明示”的效果。基于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粘结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幕墙单元结构的组装方式更加安全牢固,可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光伏幕墙的安全性,有利于安装在高层建筑上。进一步地,利用上述方式形成的幕墙单元结构为竖明横隐的立面效果。此时,由于第一边框没有类似于第二边框的向外延伸的安装槽,可以避
免第一边框中堆积灰尘、雨水等杂质。应理解,虽然上述第二边框具有向外延伸的安装槽,但是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第二边框垂直于地面设置,此时,安装槽的走向也是垂直于地面。基于此,灰尘、雨水等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会从安装槽中脱落,即杂质不易堆积在安装槽中。此时,不仅可以减少对幕墙单元结构或者光伏幕墙的清洗维修等。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立面积灰对光伏组件发电的影响。此外,由于光伏组件四周有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围合形成的框架保护,可以防止光伏组件在运输过程中损坏。
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一边框的长度方向,每一第一边框上还开设有第一容纳槽。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容纳槽便于后期走线,即布设相关的线缆,以确保幕墙单元结构正常工作。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二边框的长度方向,每一第二边框上在靠近建筑物的一端还均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沿着远离建筑物的方向,第二容纳槽包括第四侧壁、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第五侧壁的第一端与第四侧壁连接,第五侧壁的第二端与第六侧壁连接。第四侧壁、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朝向与第一开口方向相反。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六侧壁与第一侧壁为同一侧壁。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容纳槽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降低制作难度。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五侧壁上开设有通孔,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设置在所述层压件上的接线盒、光伏线缆和接线器。光伏线缆通过通孔分别与接线器和接线盒电连接,接线器位于第二容纳槽内。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避免光伏线缆和接线器裸露在外面,防止光伏线缆和接线器损坏,以确保光伏线缆和接线器的安全性,以及确保光伏线缆和接线器可以正常工作,进而确保幕墙单元结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幕墙单元结构之间的缝隙引到室外侧进行接线,该接线形式便于使用常规的接线器。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边框中靠近光伏组件的一面与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粘结件。粘结件包括双面贴粘结件和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组件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第一开口内后,光伏组件的第一面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粘结件。光伏组件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粘结件包括双面贴粘结件和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第一密封件包括耐候硅酮密封件和珍珠岩泡沫棒密封件。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光伏组件的第一面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粘结件,此时,可以使光伏组件与第一侧壁连接在一起。接着,由于光伏组件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此时,可以密封光伏组件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缝隙,以使光伏组件和安装槽连接的更加紧密,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光伏幕墙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光伏组件的两个面位于安装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此时,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对光伏组件施加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作用力,以使光伏组件紧固在安装槽内。即,光伏组件不仅与第二边框之间不仅具有粘结力同时还具有卡接力。基于此,可以进一步确保光伏组件与第二边框连接的紧密性,进而确保光伏组件与第二边框连接的紧密性,以使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安全、稳定。
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组件与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缓冲件。上述缓冲件为橡胶缓冲件、聚氨酯泡沫塑料缓冲件、聚乙烯泡沫塑料缓冲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缓冲件可以保护光伏组件的边缘位置,防止光伏组件与第二边框中的安装槽刚性接触,进而避免光伏组件破裂,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安全性。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幕墙。该光伏幕墙包括多个横梁、多个竖向立柱以及多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幕墙单元结构。横梁和竖向立柱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每一幕墙单元结构与一个幕墙框架对应连接。每一第一边框与横梁紧固连接,每一第二边框与竖向立柱紧固连接。或,每一第一边框与竖向立柱紧固连接,每一第二边框与横梁紧固连接。
21.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幕墙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幕墙单元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另一方面,上述幕墙单元结构作为形成光伏幕墙的小单元不仅便于制作,便于对幕墙单元结构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便于运输,节省了施工成本。进一步地,通过预先制作多个幕墙单元结构,之后,将上述幕墙单元结构安装在横梁和竖向立柱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上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量,同时还可以保证幕墙单元结构的组装质量。
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设置在第一边框与横梁之间。和/或,第二密封件设置在第二边框与竖向立柱之间。第二密封件为三元乙丙密封件。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密封第一边框与横梁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边框和竖向立柱之间的缝隙,以使第一边框和横梁、第二边框和竖向立柱连接的更加紧密,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的b-b方向的剖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中n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中m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幕墙单元结构的爆炸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6中的幕墙单元结构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1-幕墙单元结构;
ꢀꢀ
10-光伏组件,
34.100-层压件,
ꢀꢀꢀꢀꢀꢀ
101-接线盒,
ꢀꢀꢀꢀꢀꢀ
102-光伏线缆,
ꢀꢀꢀꢀꢀ
103-接线器;
35.11-第一边框,
ꢀꢀꢀꢀꢀ
110-空腔,
ꢀꢀꢀꢀꢀꢀꢀꢀ
111-第一容纳槽;
36.12-第二边框,
ꢀꢀꢀꢀꢀ
121-安装槽,
ꢀꢀꢀꢀꢀꢀ
122-第二容纳槽;
37.13-粘结件,
ꢀꢀꢀꢀꢀꢀꢀ
130-双面贴粘结件,
38.131-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
ꢀꢀꢀꢀꢀꢀꢀꢀꢀ
14-第一密封件,
ꢀꢀꢀ
15-缓冲件;
39.2-光伏幕墙;
ꢀꢀꢀꢀꢀꢀ
3-横梁,
ꢀꢀꢀꢀꢀꢀꢀꢀꢀꢀ
30-卡装空间;
40.4-竖向立柱;
ꢀꢀꢀꢀꢀꢀ
5-角码,
ꢀꢀꢀꢀꢀꢀꢀꢀꢀꢀ
6-固定件,
41.7-紧固组件,
ꢀꢀꢀꢀꢀꢀ
70-压块,
ꢀꢀꢀꢀꢀꢀꢀꢀꢀ
71-螺栓;
42.8-铝合金装饰扣板,
43.9-铝型材托条;
ꢀꢀꢀꢀ
90-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近年响应国家绿色建筑的行业发展,光伏幕墙的项目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建筑与光伏行业都在对光伏建筑一体化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单元式光伏幕墙通常包括多个幕墙单元结构、横梁和竖向立柱。多个横梁和多个竖向立柱可以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一个幕墙单元结构与一个幕墙框架对应连接。
50.现有技术中,每一幕墙单元结构均包括光伏组件、两个横边框和两个竖边框。在组装过程中,两个横边框和两个竖边框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一个框架。光伏组件通常包括依次连接的具有外边框的层压件、接线盒、光伏线缆和接线器,一般上述层压件通过粘结件与框架粘结。
51.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层压件易从框架上脱落。基于此,会使光伏组件损坏,进而导致光伏幕墙损坏。
5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幕墙单元结构。参见图1至图7,该幕墙单元结构1安装在建筑物上,幕墙单元结构1包括光伏组件10、多个第一边框11和多个第二边框12。每一第一边框11分别与第二边框12连接,以围合形成一个框架,光伏组件10安装在框架内。沿第二边框12的长度方向,第二边框12上在远离建筑物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121。沿着远离建筑物的方向,安装槽121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二侧壁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连接,第二侧壁的第二端与第三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朝向光伏组件10。光伏组件10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安装槽121的第一开口内,沿着靠近建筑物的方向,第三侧壁在建筑物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覆盖在光伏组件10上。第一边框11中靠近光伏组件10的一面与光伏组件10连接,光伏组件10在建筑物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边框11。
53.参见图1至图7,上述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第一边框11和两个第二边框12。接着,上述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的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是焊接、粘结、卡接、借助连接件连接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连接件连接,上述连接件可以是l型角码和螺栓。例如,上述l型角码可以为l型铝角码。具体的,参见图1,沿第一边框11的长度方向,第一边框11具有空腔110。将l型角码的一边设置在第一边框11的空腔110内,另一部分与第二边框12抵接。接着,利用螺栓将l型角码分别与第一边框11、第二边框12连接。重复上述操作,将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的四个连接位置利用l型角码和螺栓连接在一起。应理解,上述第一边框11的长度小于层压件100或光伏组件10的长度。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光伏组件10中的层压件100外围可以具有边框(例如铝边框)也可以没有边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即可。
54.上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围合形成的框架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框架为矩形框架。
55.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幕墙单元结构1中,由于第一边框11中靠近光伏组件10的一面与光伏组件10连接,光伏组件10在建筑物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边框11。此时,不仅可以将光伏组件10与第一边框11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可以做到第一边框11在视觉上“隐藏”的效果。接着,由于光伏组件10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安装槽121的第一开口内,此时,光伏组件10与第二边框12连接在一起。此时,上述光伏组件10不仅可以与第二边框12卡接在一起。同时,由于第三侧壁在建筑物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覆盖在光伏组件10上。因此,还可以做到第二边框12在视觉上“明示”的效果。基于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粘结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幕墙单元结构1的组装方式更加安全牢固,可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1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光伏幕墙2的安全性,有利于安装在高层建筑上。进一步地,利用上述方式形成的幕墙单元结构1为竖明横隐的立面效果。此时,由于第一边框11没有类似于第二边框12的向外延伸的安装槽121,可以避免第一边框11中堆积灰尘、雨水等杂质。应理解,虽然上述第二边框12具有向外延伸的安装槽121,但是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第二边框12垂直于地面设置,此时,安装槽121的走向也是垂直于地面。基于此,灰尘、雨水等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会从安装槽121中脱落,即杂质不易堆积在安装槽121中。此时,不仅可以减少对幕墙单元结构1或者光伏幕墙2的清洗维修等。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立面积灰对光伏组件10发电的影响。此外,由于光伏组件10四周有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
12围合形成的框架保护,可以防止光伏组件10在运输过程中损坏。
5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和图5,沿第一边框11的长度方向,每一第一边框11上还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上述第一容纳槽111便于后期走线,即布设相关的线缆,以确保幕墙单元结构正常工作。
5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和图5,沿第二边框12的长度方向,每一第二边框12上在靠近建筑物的一端还均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22。沿着远离建筑物的方向,第二容纳槽122包括第四侧壁、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第五侧壁的第一端与第四侧壁连接,第五侧壁的第二端与第六侧壁连接。第四侧壁、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朝向与第一开口方向相反。
58.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和图5,第六侧壁与第一侧壁为同一侧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容纳槽122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降低制作难度。
5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和图5,上述第五侧壁上开设有通孔,光伏组件10包括层压件100、设置在层压件100上的接线盒101、光伏线缆102和接线器103。光伏线缆102通过通孔分别与接线器103和接线盒101电连接,接线器103位于第二容纳槽122内。基于以上设计,相邻的幕墙单元结构的第二容纳槽122具有相向设置的第二开口,从而合围形成较大的容纳空间,用以放置相应的光伏线缆102、接线器103或其他连接器材。
60.参见图4和图5,此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光伏线缆102和接线器103裸露在外面,防止光伏线缆102和接线器103损坏,以确保光伏线缆102和接线器103的安全性,以及确保光伏线缆102和接线器103可以正常工作,进而确保幕墙单元结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幕墙单元结构之间的缝隙引到室外侧进行接线,该接线形式便于使用常规的接线器103。此外,还解决了幕墙单元结构布设线缆的问题。应理解,上述第二边框12的厚度、样式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6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5,上述第一边框11中靠近光伏组件10的一面与光伏组件10之间设置有粘结件13。在一种示例中,上述粘结件13可以包括双面贴粘结件130和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131。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光伏组件10先通过双面贴粘结件130与第一边框11预先固定,接着,在使用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131将光伏组件10和第一边框11进行连接固定。
6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上述光伏组件10相对的两侧分别卡装在第一开口内后,光伏组件10的第一面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粘结件13。光伏组件10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4。粘结件13包括双面贴粘结件130和中性硅酮结构胶粘结件131。第一密封件14包括耐候硅酮密封件和珍珠岩泡沫棒密封件。
6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光伏组件10的第一面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粘结件13。此时,可以使光伏组件10与第一侧壁连接在一起。接着,由于光伏组件10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4。此时,可以密封光伏组件10的第二面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缝隙,以使光伏组件10和安装槽121连接的更加紧密,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光伏幕墙的安全性。接着,由于光伏组件10的两个面位于安装槽121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此时,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对光伏组件10施加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作用力,以使光伏组件10紧固在安装槽121内。即,光伏组件10不仅与第二边框12之间不仅具有粘结力同时还具有卡接力。基于此,可以进一步确保光伏组件
10与第二边框12连接的紧密性,进而确保光伏组件10与第二边框12连接的紧密性,以使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安全、稳定。在一种示例中,上述第一密封件14可以包括耐候硅酮密封件和珍珠岩泡沫棒密封件。
64.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上述光伏组件10与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缓冲件15。上述缓冲件15为橡胶缓冲件、聚氨酯泡沫塑料缓冲件、聚乙烯泡沫塑料缓冲件中的一种或多种。此时,上述缓冲件15可以保护光伏组件10的边缘位置,防止光伏组件10与第二边框12中的安装槽121刚性接触,进而避免光伏组件10破裂,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安全性。
6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着安装槽的深度方向,光伏组件的每一个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均间隔设置有三个相同规格的缓冲件。上述缓冲件为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缩写为epdm)。
66.第二方面,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幕墙2。该光伏幕墙2包括多个横梁3、多个竖向立柱4以及多个第一方面所述的幕墙单元结构1。横梁3和竖向立柱4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每一幕墙单元结构1与一个幕墙框架对应连接。每一第一边框11与横梁3紧固连接,每一第二边框12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或,每一第一边框11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每一第二边框12与横梁3紧固连接。
67.参见图1至图7,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幕墙2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幕墙单元结构1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另一方面,上述幕墙单元结构1作为形成光伏幕墙2的小单元不仅便于制作,便于对幕墙单元结构1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便于运输,节省了施工成本。进一步地,通过预先制作多个幕墙单元结构1,之后,将上述幕墙单元结构1安装在横梁3和竖向立柱4围合形成多个阵列排布的幕墙框架上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量,同时还可以保证幕墙单元结构1的组装质量。
6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和图5,上述横梁3具有卡装空间30,光伏幕墙还包括角码5、固定件6和紧固组件7,角码5可以容纳在卡装空间30内。横梁3通过角码5和固定件6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此时,可以确保光伏幕墙的幕墙框架安全牢固。在一种示例中,上述固定件6可以为螺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建筑立面上先安装好竖向立柱4,再利用角码5和螺栓将横梁3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接着,利用铝合金装饰扣板8安装扣合。之后,分别将两段铝型材托条9卡扣在横梁3的四分之一的位置,以用于承托幕墙单元结构。
69.接着,参见图1至图7,每一第一边框11通过紧固组件7与横梁3紧固连接,每一第二边框12通过紧固组件7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又由于根据前面描述可知,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紧固连接。此时,可以确保幕墙单元结构1中第一边框11和第二边框12形成的框架与幕墙框架紧固连接,即可以确保安装在幕墙框架上的幕墙单元结构1的安全性和牢固性,进而可以确保光伏幕墙2的安全性和牢固性。
70.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和图5,上述紧固组件7可以包括压块70和螺栓71。当每一第一边框1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时,压块70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11中,压块7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容纳槽111的侧壁抵接,螺栓71通过压块70将第一边框11与横梁3紧固连接。当每一第二边框12在靠近建筑物的一端还均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22时,压块70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22中,压块7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槽122的侧壁抵接,螺栓71通过压块70将第二边框12与竖向立柱4紧固连接。此时,上述固定件6和紧固组件7的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以
简化光伏幕墙2的装置过程,加快组装速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幕墙单元结构1承托于铝型材托条9后,可以使用长度为30mm的压块70,并且上述压块70之间的间隔为400mm左右。上述与压块70配合使用的螺栓71可以为m6不锈钢螺栓。
71.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和图5,上述光伏幕墙2还可以包括第二密封件90,第二密封件90设置在第一边框11与横梁3之间,和/或,第二密封件90设置在第二边框12与竖向立柱4之间。第二密封件90为三元乙丙密封件。此时,可以密封第一边框11和横梁3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边框12和竖向立柱4之间的缝隙,以使第一边框11和横梁3、第二边框12和竖向立柱4连接的更加紧密,进一步确保组装后的幕墙单元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理解,上述三元乙丙密封件为三元乙丙胶条。
7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