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深海电缆保护钛制插头插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0:5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深海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海电缆保护钛制插头插座组件。


背景技术:

2.深海是指水深的海域,一般至上千米的海深,深海特点为:高压、底层水流速缓慢、无光、水温低,盐度高、氧含量较丰、沉积物多等。深海作业是指通过深海设备、深海工作人员等进入到深海区域进行科学取样等作业方式。
3.由于深海具有较大的压力,深海作业设备一般要能承受该高压,同时还要承受该高压的波动影响。而深海设备一般均装配有多个顶尖的检测设备,而这些检测设备均需要通过电缆连接,以保证其正常检测及数据传输。实际装配中不同的设备之间均需要通过电缆进行连通,常规的连通方式是通过圆形套筒固定在不同的设备上,并将电缆穿设其中,最终将每个设备上的套筒进行连接紧固,以使得设备之间电缆处于套筒的保护之中。而在受较大的海底压力波动及冲击下,极易造成套筒之间发生扭转,进而造成其内保护的电缆的扭转,造成电缆断裂问题,影响深海作业的顺利进行,并造成较大的作业维护作业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深海电缆保护钛制插头插座组件,其能有效的限制该插座组件受较大深海压强的影响,而发生扭转使得电缆同步扭转或断裂的问题,提高深海作业时电缆工作的稳定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深海电缆保护钛制插头插座组件,所述插头插座组件包括具有中空通径且相互对应的上支座和下支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对称均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对接定位结构,在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外部套设有与两者所述的对接定位结构共同配合且将两者相对定位的定位紧固部件。
6.优选的,所述对接定位结构为在上支座和下支座相近的端部侧壁沿周向不等间距设置的多个竖向插块,所述定位紧固部件为将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从两端套入的定位套筒,并且所述定位套筒内壁开设有配合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的所述竖向插块对应穿设的插槽。
7.优选的,所述竖向插块和插槽为竖向锥型配合结构,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从所述定位套筒两端逐渐套入状态下、所述竖向插块和插槽配合逐渐紧固。
8.优选的,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设置有台肩,所述台肩侧壁设为斜面结构,在所述上支座、下支座及所述定位套筒外侧还套设有紧固套筒,所述紧固套筒内壁两侧均设置有配合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的所述台肩斜面结构的内壁斜面;
9.所述紧固套筒分割为对半结构,在对半的所述紧固套筒拼接紧固状态下,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的所述台肩沿所述内壁斜面相互靠近。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钛制插座组件具有较高的防腐蚀作用,以及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重量,以适合深海作业的需求。而通过设置对接定位结构及定位紧固部件的配合,使得上支座和下支座实现定位紧固拼接,通过定位作用,限制两者受较大深海压强的影响而发生扭转的状态,提高深海作业时电缆工作的稳定性。
11.拼接的方式则能对上支座和下支座拆卸后进行电缆、设备的快速检修或部件的更换,提高后续作业的便捷性,极大的降低了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钛制插座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截面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紧固套筒截面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支座端部俯视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向剖视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套筒横截面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b向剖视图。
19.图8为本实用新型下支座与定位套筒定位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21.参照附图1~8所示的一种深海电缆保护钛制插头插座组件,所述插头插座组件包括具有中空通径且相互对应的上支座1和下支座2。钛制插座组件具有较高的防腐蚀作用,以及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重量,以适合深海作业的需求。具体的,上支座1和下支座2端部还具有与设备连接的法兰盘12,在地面组装过程中,将电缆依次穿过穿过上支座1和下支座2中,并将两者紧固(目前较多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而后将上支座1和下支座2通过法兰盘连接固定在设备上。该种连接装配方式不便于后期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拆装以及设备之间的调整对位,会直接废弃掉,造成较大的成本负担。而若采用拼接的方式则会造成上支座1和下支座2在受到深海较大的压强作用下,两者相对发生扭转等偏斜作用,容易使得上支座1和下支座2脱离及电缆扭转及断裂的问题,对深海作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及作业成本的增加。
22.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上对称均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对接定位结构,在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外部套设有与两者所述的对接定位结构共同配合且将两者相对定位的定位紧固部件。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对接后,通过定位紧固部件与两者本体上设置的对接定位结构配合,使得上支座1和下支座2实现定位紧固拼接,通过定位作用,限制两者受较大深海压强的影响而发生扭转的状态,提高深海作业时电缆工作的稳定性。拼接的方式则能对上支座1和下支座2拆卸后进行电缆、设备的快速检修或部件的更换,提高后续作业的便捷性,极大的降低了作业成本。
23.具体的,如图4-8所示,所述对接定位结构为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相近的端部侧壁沿周向不等间距设置的多个竖向插块a,所述定位紧固部件为将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从两端套入的定位套筒3,并且所述定位套筒3内壁开设有配合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所述
竖向插块a对应穿设的插槽b。装配时,在将电缆穿过上支座1、定位套筒3及下支座2后,将两者的端部依次从定位套筒3两端穿入并相互靠近,将上支座1、定位套筒3及下支座2旋转,使得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竖向插块a与定位套筒3内壁的插槽b对应,进而通过定位套筒3实现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拼接定位,在实现可拆卸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相对定位作用,从而避免两者容易发生扭转的状态。而不等间距设置的竖向插块a(如图4所示)、以及与其配合的插槽b,使得上支座1和下支座2具有唯一性的定位拼接状态,以便于两者与设备及其他部件的精准配合。
24.为了避免竖向插块a和插槽b之间存在的配合间隙而造成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相对扭转状态,以及提高两者配合的紧固性,如图5、7-8所示,所述竖向插块a和插槽b为竖向锥型配合结构,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从所述定位套筒3两端逐渐套入状态下、所述竖向插块a和插槽b配合逐渐紧固。上述结构的作用为:在将上支座1和下支座2从所述定位套筒3两端逐渐套入过程中,由于竖向插块a和插槽b为竖向锥型配合结构,因此在竖向插块a与插槽b重叠配合过程中,竖向插块a逐渐接触到插槽b内底面上,进而实现相对紧固的状态,以有效消除竖向插块a和插槽b之间的配合间隙,而提高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定位紧固性。
25.为了将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压紧在所述定位套筒3内,以实现竖向插块a和插槽b的定位紧固配合,如图2-3所示,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上均设置有台肩11,所述台肩11侧壁设为斜面结构,在所述上支座1、下支座2及所述定位套筒3外侧还套设有紧固套筒4,所述紧固套筒4内壁两侧均设置有配合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所述台肩11斜面结构的内壁斜面4a。所述紧固套筒4分割为对半结构,在对半的所述紧固套筒4拼接紧固状态下,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所述台肩11沿所述内壁斜面4a相互靠近。
26.在上述将所述上支座1和下支座2通过竖向插块a和插槽b的配合与定位套筒3定位配合后,将对半的紧固套筒4分别从定位套筒3套入,并同时将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台肩11包裹。优选的,对半的紧固套筒4上对应开设有紧固螺纹孔,在其内穿设紧固螺栓5可将对半的紧固套筒4同时紧固。在通过紧固螺栓逐渐紧固的过程中,紧固套筒4的内壁斜面4a逐渐横向与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台肩11侧壁的斜面结构配合,而台肩11则沿紧固套筒4的内壁斜面4a下移及上移,进而实现在紧固套筒4拼接紧固的过程中,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端部相互靠近,在此状态下,竖向插块a逐渐接触到插槽b内底面上,进而实现相对紧固的状态,以有效消除竖向插块a和插槽b之间的配合间隙,并最终实现上支座1、下支座2和定位套筒3的定位配合,并在紧固套筒4紧固的作用下,实现上支座1、下支座2和定位套筒3三者的紧固。
27.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装配时,在将电缆穿过上支座1、定位套筒3及下支座2后,将两者的端部依次从定位套筒3两端穿入并相互靠近,将上支座1、定位套筒3及下支座2旋转,使得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竖向插块a与定位套筒3内壁的插槽b对应,进而通过定位套筒3实现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拼接定位。
28.接着将对半的紧固套筒4分别从定位套筒3套入,并同时将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台肩11包裹。在通过紧固螺栓逐渐紧固的过程中,紧固套筒4的内壁斜面4a逐渐横向与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台肩11侧壁的斜面结构配合,而台肩11则沿紧固套筒4的内壁斜面4a下移及上移,进而实现在紧固套筒4拼接紧固的过程中,上支座1和下支座2的端部相互靠近,在此状态下,竖向插块a逐渐接触到插槽b内底面上,进而实现相对紧固的状态,以有效消除竖向插块a和插槽b之间的配合间隙,并最终实现上支座1、下支座2和定位套筒3的定位配合。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