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4:59: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便捷、稳定可靠、厚度控制精确、受力均匀的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而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保护层较为重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关系到钢筋锚固长度、结构构件的有效高度、钢筋实际形心距离等因素,从而影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耐久性、构件尺寸、防渗水、防火等性能。如保护层太厚容易产生裂缝,且把原设计有效的计算高度减小,更把原混凝土变成了不利的附加荷载,从而使施工构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进而影响了结构构件自身的安全;而保护层太薄则难以有效保证钢筋受大气的侵蚀和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而且也不能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然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等原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为保证浇筑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传统上一般在模板安装前,在受力钢筋的外侧按一定间距固定预制砼垫块或成品保护卡,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但是,由于砼垫块加工周期长,且在支模时不仅容易造成砼垫块破碎,而且砼垫块与钢筋的纵向垂直方向上的宽度较小,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振捣等原因,往往会使砼垫块绕着钢筋发生旋转,从而在钢筋与模板之间滑脱,难以有效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而成品保护卡的强度和刚度较差,同样不能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现有技术中,还有通过在结构外侧的水平钢筋上间隔焊接多个“z”形支架,来控制模板与结构外侧的水平钢筋间距,从而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底部焊接操作不便,特别是在结构空间狭小时难以操作。为此,也有在绑扎钢筋时在底部增设倒“u”形支架形成支撑,但由于仅为点支撑,不仅只能保证设倒“u”形支架上方的局部保护层厚度,而且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人员踩踏等原因,往往会导致后期完工时出现梁边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大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从而造成反工。因此,急需研究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支撑受力均匀、厚度控制精确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支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便捷、稳定可靠、厚度控制精确、受力均匀的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支架装置。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倒“u”形支架筋、控塌钢筋,所述倒“u”形支架筋为“几”字形平底外直角结构且顶部的横条上设置有防叠槽ⅰ,所述控塌钢筋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抗裂钢筋和/或负弯矩筋的防叠槽ⅱ,所述控塌钢筋的非防叠槽ⅱ部分与防叠槽ⅰ固定且顶端与倒“u”形支架筋的顶部横条平齐。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7.1、本实用新型通过倒“u”形支架筋与控塌钢筋形成稳定可靠的支撑结构,由于“几”字形平底外直角结构的倒“u”形支架筋可对垂向形成稳定支撑,而线状的控塌钢筋可扩大支撑范围,从而可对其上的抗裂钢筋区域形成简支支撑,不仅能有效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也能保证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不会从钢筋和模板之间滑脱或破碎,而且简支支撑还能保证抗裂钢筋配筋区域在施工荷载的作用下不会发生塌陷,避免了局部塌陷而影响层厚。
8.2、本实用新型的倒“u”形支架筋仅底部的直角杆与模板接触,而顶部通过控塌钢筋对抗裂钢筋形成支撑接触,其线状结构使得空间占用较小且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好,从而可保证混凝土有效填充在抗裂钢筋与模板之间,保证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
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倒“u”形支架筋的横条上设置防叠槽ⅰ对控塌钢筋形成约束,既能避免控塌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从倒“u”形支架筋上滑脱或移动,而且控塌钢筋放入防叠槽ⅰ中还能消除钢筋重叠影响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进一步在控塌钢筋上间隔设置防叠槽ⅱ以约束抗裂钢筋和/或负弯矩筋,也能提高支撑的防滑脱能力及消除钢筋重叠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影响,从而提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精确。倒“u”形支架筋及控塌钢筋上的防叠槽不仅可精确定位及便于固定使之形成一体,而一体化的结构可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在抗裂钢筋区域等下部形成支撑,使得应用时操作较为便捷。
10.4、本实用新型的倒“u”形支架筋及控塌钢筋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因此可现场制作或工厂化批量订制,因此成本较低且易于管理,从而提高了使用效益。
1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其上的抗裂钢筋等区域可形成简支支撑,不仅使得所支撑的抗裂钢筋等区域受力分配更加均匀,而且相较同一工况下的悬挑挠度是简支支撑的9.6倍,悬挑的弯矩是简支支撑的4倍。整体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便捷、稳定可靠、厚度控制精确、受力均匀的特点。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抗裂钢筋网片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倒“u”形支架筋,101-防叠槽ⅰ,102-直角杆,103-竖杆,2-控塌钢筋,201-防叠槽ⅱ,3-抗裂钢筋网片,4-x向钢筋,401-防叠槽ⅲ,5-y向钢筋,6-抗裂钢筋配筋区域,7-板顶无筋区域,8-负弯矩筋,9-板底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如图1、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倒“u”形支架筋1、控塌钢筋2,所述倒“u”形支架筋1为“几”字形平底外直角结构且顶部的横条上设置有防叠槽ⅰ101,所述控塌钢筋2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抗裂钢筋和/或负弯矩筋的防叠槽ⅱ201,所述控塌钢筋2的非防
叠槽ⅱ201部分与防叠槽ⅰ101固定且顶端与倒“u”形支架筋1的顶部横条平齐。
19.所述倒“u”形支架筋1的高度与预控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同,所述倒“u”形支架筋1的平底两侧的直角杆102外端沿顶部横条延伸方向的间距不小于预控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5倍。
20.如图1和2所示,所述倒“u”形支架筋1的平底两侧的直角杆102与顶部的横条平行或与顶部的横条倾斜且向外延伸,所述倒“u”形支架筋1的平底两侧与顶部横条倾斜的直角杆102相互平行。
21.所述倒“u”形支架筋1的顶部横条两端分别设置有垂直向下延伸并相互平行或相互交叉的竖杆103。
22.所述控塌钢筋2沿轴向的下部间隔至少设置有两个倒“u”形支架筋1。
23.所述防叠槽ⅰ101为半圆弧槽且内径与控塌钢筋2的直径相当,所述控塌钢筋2与倒“u”形支架筋1的顶部横条困扎固定或焊接固定。
24.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抗裂钢筋网片3,所述抗裂钢筋网片3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x向钢筋4、横向间隔设置在x向钢筋4上方的y向钢筋5,所述x向钢筋4沿轴向设置有多个与y向钢筋5间隔对应的防叠槽ⅲ401,所述y向钢筋5固定设置在防叠槽ⅲ401内且顶端与x向钢筋4的顶端平齐,所述抗裂钢筋网片的x向钢筋4与控塌钢筋2的防叠槽ⅱ201固定连接。
25.所述防叠槽ⅲ401为半圆弧槽且内径与y向钢筋5的直径相当。
26.所述抗裂钢筋网片的下方至少支撑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或垂直的控塌钢筋2,所述控塌钢筋2的下方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倒“u”形支架筋1。
27.本实用新型应用施工流程如下:
28.1、倒“u”形支架筋1的制作(如图1和2所示):使用现场工具和钢筋加工出倒“u”形支架筋1,并加工出防叠槽ⅰ101;按照所预支撑的负弯矩筋8间距在控塌钢筋2上加工出防叠槽ⅱ201;将抗裂钢筋网片3按预定要求放置在控塌钢筋2上,然后固定在沿控塌钢筋2间隔设置的倒“u”形支架筋1之防叠槽ⅰ101上,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支架装置。再进行x向钢筋4的制作(如图3所示):按照250mm的钢筋间距在x向钢筋4加工出防叠槽ⅲ401。
29.2、楼板钢筋的绑扎(如图4所示):楼板的板底钢筋9和负弯矩筋8按照传统方式绑扎,在负弯矩筋8和x向钢筋4的底部先安装前述的支架装置,按照1m的间距放置倒“u”形支架筋1(图中未示出),在抗裂钢筋配筋区域6的四周每一个方向放置一根控塌钢筋2。将控塌钢筋2的防叠槽ⅱ201与负弯矩筋8的排列间距一致,并把负弯矩筋8的一段放在防叠槽ⅱ201中并固定;随后将y向钢筋5放置在防叠槽ⅲ401中并绑扎固定。
30.3、检查复核:检查复核步骤3中已绑扎好的钢筋满足设计要求。
31.4、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人员所站立的位置不能超过控塌钢筋外。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