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31 02:44: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
3.然而,两个通道彼此面对的侧面上布置有可挖掘的部分,进而通道内部能够构成分支或合并的部分,从而在坡道入口和出口处形成辅道结构,目前多数盾构隧道只存在独立的主线结构,进而在盾构隧道内侧路段出现事故后,不便于进行快速的施救与人员疏散,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其具有辅助疏散结构与疏散外接结构,从而解决多数盾构隧道只存在独立的主线结构,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具体包括:承载山体;
6.所述承载山体内侧开设有盾构辅道,盾构辅道侧面开设有渡线侧道,同时盾构辅道与渡线侧道内侧设置有承载疏散结构,且盾构辅道与渡线侧道内侧设置有辅助疏散结构;渡线山体,所述渡线山体位于承载山体两侧;盾构主层,所述盾构主层设置于渡线山体内侧,同时盾构主层侧面设置有疏散外接结构;疏散载框,疏散载框设置于盾构主层侧面。
7.可选地,承载山体还包括有:承载开口、盾构辅层和预设侧口;
8.承载开口开设于盾构辅道侧面;盾构辅层设置于盾构辅道内侧;预设侧口开设于盾构辅层两侧。
9.可选地,承载疏散结构包括有:承载管片a、承载支层、填充载层a、分隔支柱a和承载底道;
10.承载管片a设置于盾构辅层内侧;承载支层设置于承载管片a内侧;填充载层a设置于承载管片a内侧底部;分隔支柱a设置于承载支层与填充载层a之间;承载底道设置于承载支层与填充载层a之间。
11.可选地,辅助疏散结构包括有:支撑侧层、承载顶层和疏散支层;
12.支撑侧层设置于渡线侧道内侧;承载顶层设置于渡线侧道内侧;疏散支层设置于渡线侧道内侧。
13.可选地,渡线山体包括有:盾构主道、承载侧道和预设底道;
14.盾构主道开设于渡线山体内侧,同时盾构主道承载于盾构主层外侧;承载侧道开设于渡线山体内侧,同时承载侧道承载于疏散载框外侧;预设底道开设于承载侧道侧面。
15.可选地,盾构主层包括有:承载管片b、承载主层、填充载层b、分隔支柱b和疏散主
道;
16.承载管片b设置于盾构主层内侧;承载主层设置于承载管片b内侧;填充载层b设置于承载管片b内侧底部;分隔支柱b设置于承载主层与填充载层b之间;疏散主道设置于承载管片b内侧。
17.可选地,疏散外接结构包括有:疏散开口、封闭支板、承载扶框和疏散载台;
18.疏散开口贯穿开设于承载主层顶部;封闭支板设置于疏散开口内侧;承载扶框设置于疏散开口内侧;疏散载台安装于承载管片b内侧。
19.可选地,疏散载框包括有:疏散接框、对接开口、疏散底框和疏散行槽;
20.疏散接框设置于疏散载框侧面;对接开口开设于疏散接框侧面;疏散底框设置于疏散载框底部;疏散行槽开设于疏散底框内侧。
21.有益效果
22.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与传统盾构隧道结构相比,其在盾构隧道提供主线通行结构时与渡线段隧道结合,进而在盾构隧道内侧路段出现事故后,能够快速对事故空间的车辆行人进行疏散,以便于后续救援的操作。
23.此外,通过盾构辅道配合渡线侧道、承载开口,能够对承载管片a与承载支层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a与承载支层配合,对盾构隧道提供定点正常通行与疏散的疏散空间,预设侧口能够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提供疏散路口,同时支撑侧层配合承载顶层和疏散支层,能够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进行承载疏导,从而使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快速远离事故路段,以便于后续快速使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脱离盾构隧道。
24.此外,通过盾构主道能够对盾构主层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b配合承载主层,能够提供通行隧道的主线空间,同时分隔支柱b能够对承载主层进行稳定承载,同时对承载主层底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提供线路等铺设空间,疏散主道能够为救援路线的行人提供疏散承载空间,同时疏散底框配合疏散行槽,能够使救援路线的行人定位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同时疏散接框配合对接开口,能够对事故路段的车辆与行人进行疏散导向,进而配合疏散载框能够使车辆与行人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以便于后续进行救援操作,同时能够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人员损伤。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6.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27.在附图中:
2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承载山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承载山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盾构辅层结构示意图;
33.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渡线山体结构示意图;
34.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盾构主层主视结构示意图;
35.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盾构主层仰视结构示意图;
36.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列表
38.1、承载山体;
39.101、盾构辅道;102、渡线侧道;103、承载开口;104、盾构辅层;105、预设侧口;106、承载管片a;1061、承载支层;1062、填充载层a;1063、分隔支柱a;1064、承载底道;107、支撑侧层;1071、承载顶层;1072、疏散支层;
40.2、渡线山体;
41.201、盾构主道;202、承载侧道;203、预设底道;
42.3、盾构主层;
43.301、承载管片b;302、承载主层;303、填充载层b;304、分隔支柱b;305、疏散主道;306、疏散开口;3061、封闭支板;3062、承载扶框;3063、疏散载台;
44.4、疏散载框;
45.401、疏散接框;402、对接开口;403、疏散底框;404、疏散行槽。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具有本领域通常的含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
47.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9:
48.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结构,包括:承载山体1;
49.承载山体1内侧开设有盾构辅道101,盾构辅道101侧面开设有渡线侧道102,同时盾构辅道101与渡线侧道102内侧设置有承载疏散结构,且盾构辅道101与渡线侧道102内侧设置有辅助疏散结构;渡线山体2,渡线山体2位于承载山体1两侧;盾构主层3,盾构主层3设置于渡线山体2内侧,同时盾构主层3侧面设置有疏散外接结构;疏散载框4,疏散载框4设置于盾构主层3侧面。
50.如图2至图9所示,渡线山体2包括有:盾构主道201、承载侧道202和预设底道203;盾构主道201开设于渡线山体2内侧,同时盾构主道201承载于盾构主层3外侧;承载侧道202开设于渡线山体2内侧,同时承载侧道202承载于疏散载框4外侧;预设底道203开设于承载侧道202侧面;盾构主层3包括有:承载管片b301、承载主层302、填充载层b303、分隔支柱b304和疏散主道305;承载管片b301设置于盾构主层3内侧;承载主层302设置于承载管片b301内侧;填充载层b303设置于承载管片b301内侧底部;分隔支柱b304设置于承载主层302与填充载层b303之间;疏散主道305设置于承载管片b301内侧;疏散外接结构包括有:疏散开口306、封闭支板3061、承载扶框3062和疏散载台3063;疏散开口306贯穿开设于承载主层302顶部;封闭支板3061设置于疏散开口306内侧;承载扶框3062设置于疏散开口306内侧;疏散载台3063安装于承载管片b301内侧;疏散载框4包括有:疏散接框401、对接开口402、疏散底框403和疏散行槽404;疏散接框401设置于疏散载框4侧面;对接开口402开设于疏散接框401侧面;疏散底框403设置于疏散载框4底部;疏散行槽404开设于疏散底框403内侧;通过盾构主道201能够对盾构主层3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b301配合承载主层302,能够提供
通行隧道的主线空间,同时分隔支柱b304能够对承载主层302进行稳定承载,同时对承载主层302底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提供线路等铺设空间,疏散主道305能够为救援路线的行人提供疏散承载空间,同时疏散底框403配合疏散行槽404,能够使行人定位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同时疏散接框401配合对接开口402,能够对事故路段的车辆与行人进行疏散导向,进而配合疏散载框4能够使车辆与行人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以便于后续进行救援操作,同时能够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人员损伤。
51.如图1至图5所示,承载山体1还包括有:承载开口103、盾构辅层104和预设侧口105;承载开口103开设于盾构辅道101侧面;盾构辅层104设置于盾构辅道101内侧;预设侧口105开设于盾构辅层104两侧;承载疏散结构包括有:承载管片a106、承载支层1061、填充载层a1062、分隔支柱a1063和承载底道1064;承载管片a106设置于盾构辅层104内侧;承载支层1061设置于承载管片a106内侧;填充载层a1062设置于承载管片a106内侧底部;分隔支柱a1063设置于承载支层1061与填充载层a1062之间;承载底道1064设置于承载支层1061与填充载层a1062之间;辅助疏散结构包括有:支撑侧层107、承载顶层1071和疏散支层1072;支撑侧层107设置于渡线侧道102内侧;承载顶层1071设置于渡线侧道102内侧;疏散支层1072设置于渡线侧道102内侧;通过盾构辅道101配合渡线侧道102、承载开口103,能够对承载管片a106与承载支层1061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a106与承载支层1061配合,对盾构隧道提供定点正常通行与疏散的疏散空间,预设侧口105能够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提供疏散路口,同时支撑侧层107配合承载顶层1071和疏散支层1072,能够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进行承载疏导,从而使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快速远离事故路段,以便于后续快速使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脱离盾构隧道。
52.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本发明中,通过盾构主道201对盾构主层3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b301配合承载主层302,提供通行隧道的主线空间,同时分隔支柱b304对承载主层302进行稳定承载,同时对承载主层302底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提供线路等铺设空间,盾构辅道101配合渡线侧道102、承载开口103,对承载管片a106与承载支层1061进行承载,同时承载管片a106与承载支层1061配合,对盾构隧道提供定点正常通行与疏散的疏散空间,预设侧口105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提供疏散路口,同时支撑侧层107配合承载顶层1071和疏散支层1072,对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进行承载疏导,从而使事故路段车辆与行人快速远离事故路段,疏散主道305为救援路线的行人提供疏散承载空间,同时疏散底框403配合疏散行槽404,使行人定位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同时疏散接框401配合对接开口402,对事故路段的车辆与行人进行疏散导向,进而配合疏散载框4使车辆与行人疏散到盾构隧道外侧,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以便于后续进行救援操作,同时能够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人员损伤。
53.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描述各个构件的位置及其之间的配合关系等时,通常会以一个/一对构件举例而言,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样的位置、配合关系等,同样适用于其他构件/其他成对的构件。
54.以上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