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7:1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显示装置的不断发展,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下设置摄像头成为发展趋势。在触控显示装置中,设置摄像头的区域通常不会设置触控金属层,触控金属层设置在普通显示区。设有触控金属层的区域,由于触控金属层的遮挡,在较大视角下,普通显示区亮度会低于设置摄像头的区域,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在较大视角下,能够使触控显示面板整体的亮度基本相同,改善了显示效果。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路层和发光层,发光层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和设置于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光出射面为向背离像素电路层方向凸出的凸面;触控层,设置于显示基板的发光层一侧,触控层包括图案化的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延伸于第一显示区;其中,第一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第二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2,满足h1>h2。
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设置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使第一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大于第二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2。与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相比,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中部凸出,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更加发散。经过触控层的遮挡,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发散程度接近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发散程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能够使触控显示面板整体的亮度基本相同,改善了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9.图2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一种剖视图;
10.图3为图2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1.图4为图2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2.图5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13.图6为图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4.图7为图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5.图8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16.图9为图8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7.图10为图8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18.图11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19.图12为图1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20.图13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21.图14为图13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22.图15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23.图16为图1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24.图17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25.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00、触控显示面板;
28.110、衬底;
29.120、像素电路层;121、薄膜晶体管;
30.130、平坦化层;131、第一凸起;132、第二凸起;133、第三凸起;
31.140、发光层;141、阳极;142、有机发光层;143、阴极;144、像素定义层;145、像素定义开口;146、发光元件;146a、第一发光元件;146b、第二发光元件;146c、第三发光元件;146d、第四发光元件;146e、第五发光元件;146f、第六发光元件;
32.150、触控层;151、触控电极;
33.160、封装层;
34.200、显示装置;
35.aa1、第一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8.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
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9.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40.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1.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42.申请人发现:当触控显示面板采用内嵌式触控层时,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电极不透光,会遮挡触控显示面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得发散程度降低,进而使触控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的亮度变低。当在触控显示装置设置屏下摄像头(camera under panel,cup)时,为了使足够的外界光线能够透过触控显示面板,并用于摄像头成像,通常不会在cup区域设置触控电极,以避免触控电极对光线的遮挡,增大进光量。由于没有触控电极的遮挡,cup区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发散长度较高。因此,在大视角下,cup区域的亮度会高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其他区域,从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43.鉴于上述分析,申请人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相同,触控层的触控电极设置在第一显示区。第一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大于第二发光元件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2。与第二发光元件相比,第一发光元件中部相对于边缘凸出,第一发光元件的光线发散程度大于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线发散程度,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触控电极的遮挡后,光线的发散程度接近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线发散程度。因此,在大视角下,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之间的亮度差异能够被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得到改善。
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一种剖视图;图3为图2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45.具体的,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层150。显示基板包括像素电路层120和发光层140,发光层140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6b,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46a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为向背离像素电路层120方向凸出的凸面;触控层150设置于显示基板的发光层140一侧,触控层150包括图案化的触控电极151,触控电极151延伸于第一显示区aa1。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2,满足h1>h2。
46.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为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普通显示区,第二显示区aa2为设有屏下摄像头的cup区。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47.请参阅图2,显示基板用于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功能。显示基板包括衬底110、衬底110可以由诸如玻璃、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
48.请参阅图2,显示基板还包括像素电路层120,像素电路层120位于衬底110上。像素电路层120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121(thin film transistor,tft)以及由薄膜晶体管121构成像素电路,用于控制发光元件146发光。
49.请参阅图2,显示基板还包括发光层140,发光层140位于像素电路层120背离衬底110的一侧。发光层14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46和像素定义层144。像素定义层144包括多个像素定义开口145。发光元件14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像素定义开口145内,多个发光元件146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每个发光元件146和像素电路共同构成子像素,多个子像素形成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进行画面的显示。
50.请继续参阅图2,显示基板还包括封装层160,封装层160位于发光层140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一侧。
51.请参阅图2,触控层150位于显示基板的发光层140一侧,也就是说,触控层150位于封装层160背离发光层140的一侧,发光层140发出的光线经由封装层160、触控层150从触控显示面板100射出。触控层150包括图案化的触控电极151,触控电极151延伸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为设有屏下摄像头的cup区,因此触控电极151未设置于第二显示区aa2,以避免触控电极151遮挡用于屏下摄像头成像的光线。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触控电极151可以设置在像素定义层144的像素定义开口145之间的区域背离发光层140的一侧,以避免触控电极151遮挡发光元件146发出的光线。
52.请参阅图2至图4,显示基板的发光元件146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6b,第一发光源件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发光元件146b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46a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为向背离像素电路层120方向凸出的凸面。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外凸,因此第一发光元件146a射出的光线会散射。光出射面外凸的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存在高度差h1,示例性地,当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为球冠面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存在高度差h1即为球冠的高;当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为圆锥面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存在高度差h1即为圆锥的高。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2,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比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大。第一发光元件146a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触控电极151会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使第一发光元件146a出射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减小。因此,即使触控电极151会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第一发光元件146a出射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能够接近第二发光元件146b出射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观察触控显示面板100时,减小第一显示
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亮度差异,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0在较大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第二发光元件146b为发出相同颜色光线的发光元件146,因此,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第二发光元件146b在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大小可以相等。此外,相对于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光出射面可以外凸设置也可以平行设置。当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光出射面也外凸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比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外凸程度更大。当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光出射面与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平行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只需外凸即可。
54.还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146包括阳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阴极143。沿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方向阳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阴极143依次设置。阳极141包括与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阳极141图案,阳极141与像素电路层120的薄膜晶体管121的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第一发光元件146a向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方向外凸,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阳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阴极143一同向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方向外凸,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向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方向凸出。
55.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像素电路层120包括平坦化层130,发光层140设置于平坦化层130背向像素电路层120的一侧,平坦化层130设有朝向触控层150的多个第一凸起131和多个第二凸起132,第一发光元件146a覆盖第一凸起131,第二发光元件146b覆盖第二凸起132。
56.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像素电路层120上的平坦化层130。平坦化层130可以包括亚克力、聚酰亚胺(pi)或苯并环丁烯(bcb)等的有机层,平坦化层130具有平坦化作用。发光元件146的阳极141位于平坦化层130背离像素电路层120的一侧,发光元件146的阳极141通过穿过平坦化层130的过孔与像素电路层120电连接。
57.平坦化层130上设置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且第一发光元件146a覆盖第一凸起131,第二发光元件146b覆盖第二凸起132,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第二发光元件146b均形成外凸的结构。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第二发光元件146b都能够发出发散的光线。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46a对应的高度差h1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对应的高度差h2,因此,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经过触控电极151的遮挡,发散角度减小,接近未被触控电极151遮挡的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减小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的差值,进而在较大视角下,减小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亮度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58.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至少为锥体的一部分,第一凸起131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1,第二凸起132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2,满足α1>α2。
59.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至少为锥体的一部分,当第一凸起131在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圆形时,第一凸起131为圆锥或圆台,当第一凸起131在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矩形时,第一凸起131为四棱锥或四棱台。第一凸起131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1大于第二凸起132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2,使得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大于第二凸起132。第一发光元件146a覆盖第一凸起131,且第二发光元件146b覆盖第二凸起132,因此在第一凸起131的外凸
程度大于第二凸起132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而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减小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使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更加接近,进而在较大视角下,减小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亮度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60.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至少为锥体的一部分,第一凸起131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1,第二凸起132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2,满足θ1≤α1-α2≤θ2,其中,θ1为第一极限角度差,θ2为第二极限角度差。
61.当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至少为锥体的一部分时,第一凸起131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1大于第二凸起132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2。α1-α2大于等于第一极限角度差θ1,能够使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能够明显大于第二凸起132,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小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依然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aa2。α1-α2小于等于第二极限角度差θ2,能够避免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相对第二凸起132过大,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反而明显高于第二显示区aa2。示例性地,第一极限角度差θ1=0.5
°
,第二极限角度差θ2=5
°

62.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中,至少一者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截面形成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凸起131和/或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以第一凸起13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为例,第一凸起131为台体,例如圆台或棱台。此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为第一凸起131对应截面形状的梯形的高。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46a对应第一凸起131顶部的位置,能够沿垂直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发光;第一发光元件146a对应第一凸起131侧壁的位置,能够朝向背离平坦化层130的方向发出发散的光线。类似地,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梯形。
63.图5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图6为图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64.可选地,请参阅图5至图7,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中,至少一者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截面形成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第一凸起131和/或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时,以第一凸起13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为例,第一凸起131为锥体,例如圆锥或棱锥。此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为第一凸起131对应截面形状的三角形的高。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46a对应第一凸起131侧壁的位置能够朝向背离平坦化层130的方向发出发散的光线。类似地,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
65.图8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图9为图8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8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6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至图10,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均为曲面凸起,第一凸起131的边缘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3,第二凸起132的边缘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4,满足α3>α4。
67.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均为曲面凸起,当第一凸起131在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圆形时,第一凸起131可以为球冠,当第一凸起131在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矩形时,第一凸起131为曲顶柱体。第一凸起131的曲面在边缘处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3大于第二凸起132的曲面在边缘处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4,使得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大于第二凸起132。第一发光元件146a覆盖第一凸起131,且第二发光元件146b覆盖第二凸起132,因此在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大于第二凸起132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而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减小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使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更加接近,进而在较大视角下,减小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亮度差异,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68.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均为曲面凸起,第一凸起131的边缘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3,第二凸起132的边缘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4,满足θ3≤α3-α4≤θ4,其中,θ3为第三极限角度差,θ4为第四极限角度差。
69.当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均为曲面凸起时,第一凸起131的曲面在边缘处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3大于第二凸起132的曲面在边缘处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4。α3-α4大于等于第三极限角度差θ2,能够使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能够明显大于第二凸起132,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小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依然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aa2。α3-α4小于等于第四极限角度差θ4,能够避免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相对第二凸起132过大,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反而明显高于第二显示区aa2。示例性地,第三极限角度差θ3=0.5
°
,第四极限角度差θ4=5
°

70.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中,至少一者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截面形成的截面形状为弓形。第一凸起131和/或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为弓形时,以第一凸起131的截面形状为弓形为例,第一凸起131可以为球冠。此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1为第一凸起131对应截面形状的弓形的高。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46a对应第一凸起131曲面的位置能够朝向背离平坦化层130的方向发出发散的光线。类似地,第二凸起13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弓形。
71.图11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2为图1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72.可选地,请参阅图11和图12,像素电路层120包括平坦化层130,平坦化层13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多个第三凸起133,第二部分为
平面结构第一发光元件146a覆盖第三凸起133,第二发光元件146b为平面结构。此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光出射面外凸,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光出射面不外凸。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度。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受到触控电极151的遮挡,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减小。在外凸的光出射面和触控电极151遮挡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减小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发散角度的差值,在大视角下,削弱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亮度差异。
73.图13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4为图13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74.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并结合图13和图14,第三凸起133至少为椎体的一部分,第三凸起133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5,满足θ1≤α5≤θ2,其中,θ1为第一极限角度差,θ2为第二极限角度差。当第三凸起133至少为锥体的一部分时,第三凸起133的侧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5大于等于第一极限角度差θ1,能够使第三凸起133相对明显地外凸,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小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依然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aa2。α5小于等于第二极限角度差θ2,能够避免第三凸起133的外凸程度过大,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反而明显高于第二显示区aa2。示例性地,第一极限角度差θ1=0.5
°
,第二极限角度差θ2=5
°

75.图15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6为图15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7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5和图16,第三凸起133为曲面凸起,第三凸起133的边缘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5,满足θ3≤α5≤θ4,其中,θ3为第三极限角度差,θ4为第四极限角度差。当第三凸起133为曲面凸起时,第三凸起133的曲面在边缘处的切面与平坦化层13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α5大于等于第三极限角度差θ2,能够使第一凸起131相对明显地外凸,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小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依然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aa2。α5小于等于第四极限角度差θ4,能够避免第一凸起131的外凸程度相对第二凸起132过大,从而在触控电极151遮挡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后,使得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不会明显大于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实际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在较大视角下,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亮度反而明显高于第二显示区aa2。示例性地,第三极限角度差θ3=0.5
°
,第四极限角度差θ4=5
°

77.图17为图1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的另一种剖视图。
78.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7,发光层140还包括发光颜色相同且面积相同的多个第三发光元件146c和多个第四发光元件146d,第三发光元件146c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第四发光元件146d位于第二显示区aa2,触控层150覆盖部分的发光层140;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面积小于第三发光元件146c的面积;其中,沿发光层140的厚度方向,第三发光元件146c的中部与
边缘的高度差h3,第四发光元件146d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4,在发光层140所在平面,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正投影的外接圆半径r1,第三发光元件146c的正投影的外接圆半径r2,满足(h1-h2)/r1>(h3-h4)/r2。
79.第一发光元件146a和第二发光元件146b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同且面积相同,第三发光元件146c和第四发光元件146d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同且面积相同,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面积小于第三发光元件146c。此时,触控电极151对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遮挡效果高于触控电极151对第三发光元件146c发出的光线的遮挡效果。因此,当(h1-h2)/r1>(h3-h4)/r2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相比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发散程度大于第三发光元件146c发出的光线相比第四发光元件146d的发散程度。在经过触控电极151的遮挡后,第一发光元件146a、第二发光元件146b、第三发光元件146c和第四发光元件146d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接近,在大视角下,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面不同颜色的亮度差异减小,从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80.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7,发光层140还包括发光颜色相同且面积相同的多个第五发光元件146e和多个第六发光元件146f,第五发光元件146e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第六发光元件146f位于第二显示区aa2,触控层150覆盖部分的发光层140;第三发光元件146c的面积大于第五发光元件146e的面积;其中,沿发光层140的厚度方向,第五发光元件146e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5,第六发光元件146f的中部与边缘的高度差h6,在发光层140所在平面,第五发光元件146e的正投影的外接圆半径r3,满足(h1-h2)/r1>(h3-h4)/r2>(h5-h6)/r3。
81.第五发光元件146e和第六发光元件146f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同且面积相同,第一发光元件146a的面积小于第三发光元件146c小于第五发光元件146e。此时,触控电极151对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的遮挡效果,高于触控电极151对第三发光元件146c发出的光线的遮挡效果,高于触控电极151对第五发光元件146e发出的光线的遮挡效果。因此,当(h1-h2)/r1>(h3-h4)/r2>(h5-h6)/r3时,第一发光元件146a发出的光线相比第二发光元件146b的发散程度,大于第三发光元件146c发出的光线相比第四发光元件146d的发散程度,大于第五发光元件146e发出的光线相比第六发光元件146f的发散程度。在经过触控电极151的遮挡后,第一发光元件146a、第二发光元件146b、第三发光元件146c、第四发光元件146d、第五发光元件146e和多个第六发光元件146f的实际光线发散角度接近,在大视角下,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面不同颜色的亮度差异减小,从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82.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200。触控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