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智能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7-30 10:18: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智能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允许用户对终端中的应用程序设置密码进行加密,启动应用程序时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从而可以防止他人随意打开该应用程序而泄漏隐私。
3.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却不得不公开其密码让他人打开应用。如某些不能拒绝的人(比如恋人、父母等)一定要查看信息或者照片时,用户通常只能解锁给他们看。此时用户虽然设置了密码,但还是不得不暴露自己的隐私,没有对用户的隐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前通常会设置至少两种模式,对至少两种模式分别进行加密,并为每种模式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启动加密的应用程序时,要求用户输入密码,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其中一模式的密码相匹配,则以该模式运行应用程序,并赋予相应的权限。
5.但该种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做不同的权限设置,操作流程繁琐,同时需要记住多个不同的密码,仍然存在泄露密码的可能。因此如何提高隐私模式的安全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智能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旨在提高隐私的安全性。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所述智能设备和/或app至少具有正常模式和隐私模式,包括以下步骤:当用户打开智能设备或app时,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的同时,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若密码验证和生物特征同时验证通过,则打开隐私模式;否则打开正常模式。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密码包括图案密码、字符密码中的一个。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信息、面部信息中的一个。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正常模式时,仅可以访问正常数据;当工作模式处于隐私模式时,可以访问隐私数据和正常数据。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正常模式时,将产生的数据归类为正常数据。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隐私模式时,将产生的数据归类为隐私数据。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隐私模式下,用户可将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互换。
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智能设备,包括:密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数据;生物识别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以及控制模块,根据获取密码数据和生物特征数据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判断是否运行隐私模式或正常模式。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智能设备或者app上设定正常模式和隐私模式,当用户打开智能设备或者app时,同步验证用户输入的密码和生物特征,当全部验证通过时,方才打开隐私模式,如果只有一种验证通过,则打开正常模式,对隐私信息进行过滤。由于生物特征验证是无感验证,因此不会引导非法打开手机或app的人进行隐私数据挖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智能设备或app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智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制。
20.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2.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所述智能设备和/或app至少具有正常模式和隐私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当用户打开智能设备或app时,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的同时,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若密码验证和生物特征同时验证通过,则打开隐私模式;否则打开正常模式。
24.具体的,一种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智能设备是指任何一种具有计算处理能力的设备、器械、或者机器。app是指应用程序。
25.为了实现对方案的清楚描述,现以手机搭载隐私保护方法进行描述: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当用户需要打开手机的锁屏界面时,提示用户输入密码,此时用户根据要求输入对应的密码以打开锁屏状态,与此同时,手机也会同步无感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当用户输入的密码正确,同时无感(表示无任何提示界面或信息)获取的生物特征数据也满足预设条件时,打开手机上的隐私模式,从而实现隐私模式的使用。当用户输入的密码正确,但无感获取的生物特征不匹配时,不进行任何提示,直接进入到正常模式。
26.本技术中的正常模式是指可以让使用人进行一般操作,但无法涉及手机主人敏感信息的模式。本技术中的隐私模式是指只有手机主人或手机主人授权的人群才能进行操作的模式。
27.由于在验证第二个密码是无感获取,因此除主人外,其他人员无法获知其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当手机主人输入的密码被外人得知,外人也只能在正常模式下进行操作,从而极大的保护了手机主人的隐私安全。同时由于生物特征的验证属于无感验证,因此除手机主人外,外人也无法知道其包含隐私模式,所以不会引导外人对隐私模式进行破解,极大的提高了手机隐私的安全性。
28.为了实现方案的清楚描述,将本技术中的app以微信为例进行说明。
29.先对微信程序进行加密,当用户需要打开微信时,提示用户输入解锁密码,用户输入解锁密码时,手机会同步无感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当用户输入的密码正确,同时无感(表示无任何提示界面或信息)获取的生物特征数据也满足预设条件时,打开微信的隐私模式,在该隐私模式下,可以操作微信的所有功能。当用户输入的密码正确,但无感获取的生物特征不匹配时,不进行任何提示,微信直接进入正常模式,在该模式下手机主人不希望被看见的数据均会被隐藏。
30.微信的正常模式是指对隐私信息进行了过滤的常规模式。微信的隐私模式是未对隐私信息进行过滤的完整模式。
31.由于在验证第二个密码时,是进行的无感验证,因此除了密码设定者,其他人员无法获知其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以打开隐私模式。由于其他人员无法获知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所以密码设定者输入的密码被外人得知,外人也只能在正常模式下进行操作,从而极大的保护了密码设定者的隐私安全。
32.由于生物特征的验证属于无感验证,因此密码设定者外,外人是无法得知其还包含隐私模式,所以不会引导外人对隐私模式进行破解,极大的提高了微信隐私安全。
3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智能设备或者app上设定正常模式和隐私模式,当用户打开智能设备或者app时,同步验证用户输入的密码和生物特征,当全部验证通过时,方才打开隐私模式,如果只有一种验证通过,则打开正常模式,对隐私信息进行过滤。由于生物特征验证是无感验证,因此不会引导非法打开手机或app的人进行隐私数据挖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智能设备或app使用时的安全性。
3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密码包括图案密码、字符密码中的一个。
35.具体的,图形密码是指一种全新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密码不同。图形密码使用图形作为认证媒介,通过用户对图形的点击、识别、重现,或者用户与图形系统的互动进行认证。具有操作方便,方便记忆等优点。
36.字符密码包括数字密码、字母密码、特殊符号密码以及数字密码、字母密码、特殊符号密码之间的组合。
37.用户输入的密码为图案或者字符密码,用于打开正常模式,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3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信息、面部信息中的一个。
39.指纹密码时一种依靠人体指纹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技术,其具有无需输入,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同时由于人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指纹密码的安全系数较高。
40.面部密码与指纹密码类似,其也是通过获取人体面部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技术,其所具有的效果与指纹密码类似,在此不在一一赘述。
41.通过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验证具有无感性,生物特征密码包括指纹密码、面部密码中的一种,提高了生物特征身份验证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了隐私信息的安全性。
4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正常模式时,仅可以访问正常数据;当工作模式处于隐私模式时,可以访问隐私数据和正常数据。
43.具体的,在正常模式下,仅可以访问正常数据,有效的避免了隐私数据的泄漏。在隐私模式下,可以访问隐私数据以及正常数据,实现完成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了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4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正常模式时,将产生的数据归类为正常数据。
45.具体的,在正常模式下,将使用者产生的数据归类为正常数据,避免数据之间出现交叉,提高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4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工作模式处于隐私模式时,将产生的数据归类为隐私数据。
47.具体的,在隐私模式下,将使用者产生的数据归类到隐私数据,避免数据之间出现交叉,提高了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4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隐私模式下,用户可将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互换。
49.具体的,在隐私模式下,用户可以将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互换,方便用户对数据的调整。
50.如图2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智能设备,包括:密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数据;生物识别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以及控制模块,根据获取密码数据和生物特征数据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判断是否运行隐私模式或正常模式。
51.具体的,密码获取模块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密码获取模块,其主要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数据;生物识别模块,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生物识别模块、例如指纹板、摄像头等等,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生物信息。
52.密码模块和生物识别模块获取对应的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给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进行判断是打开隐私模式还是打开正常模式。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5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设备的隐私保护方法。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