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与流程

2022-07-30 05:4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碳排放评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2.碳排放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其热辐射以3~30μ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当这样的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易被某些分子量较大、极性较强的气体分子所吸收。现有的技术中,在对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时,其核算方法较为单一,很难精准的对整个行业进行碳排放的核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建立设备和人员两种碳排放评估模型;将计算出的两种碳排放分别计算出设备的排放量和人员的碳排量,解决了现有的企业太排放量评估精准度不足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发明为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步骤s1:对企业所有工作流程进行设备和人员的统计,分别统计设备数量和人员数量;
7.步骤s2:分别统计每项设备的日常活动人员,所述日常活动人员表示该设备能够对人员的碳排放产生影响时的人员数量;
8.步骤s3:对每项设备对人员产生的影响系数进行计算;
9.步骤s4:计算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
10.步骤s5:计算每个人员的平均日排放量;
11.步骤s6:根据历史数据建立设备和人员两种碳排放评估模型;
12.步骤s7:将计算出的两种碳排放分别计算出设备的排放量和人员的碳排量;
13.步骤s8:将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量影响值、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以及每个人员的平均日排放量进行相加,得到整个行业的日碳排放量。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需要对企业所有设备类型进行分类,分别分类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第二影响等级设备以及第三影响等级设备;
15.其中,所述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大于等于第一系数阈值;
16.所述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大于等于第二系数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系数阈值;
17.所述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小于所述第二系数阈值;且所述第一系数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系数阈值。
1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需要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分类;
19.统计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员数,所述日常活跃人员数为当月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
员数的平均值,日常活跃人员表示为活跃时间在第一时间范围内的人员;
20.将日常活跃人员分为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第二活跃等级人员以及第三活跃等级人员;
21.其中,所述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一时间阈值;
22.所述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二时间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
23.所述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小于所述第二时间阈值;且所述第一时间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时间阈值。
2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从行业数据库中获取该行业的月人员碳排放总量,将所述月人员碳排放总量除以月人员总数和一个月的天数,得到每个人员的人员日均排放量,并将人员日均排放量乘以日常活跃人员数,得到日人员碳排放总量。
2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中,统计每项设备的运行功率和日运行时间,将每项设备的运行功率和日运行时间代入设备碳排放公式中计算得到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
26.将所述第一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1,将所述第二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2,将所述第三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3;
27.所述设备碳排放公式配置为:tpy=a1
×
ws
×
ss;其中,tpy为设备日碳排放量,ws为设备的运行功率,ss为设备的日运行时间,a1为设备碳排放转换系数。
2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中,设备的碳排放量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计算,先将建筑的生命周期分为设备准备和运输、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和维护以及设备回收阶段四个阶段,然后计算出设备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后将设备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加,得到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
29.设备在第n年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30.bcen=bce
n1
bce
n2
bce
n3
bce
n4

31.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用公式如下:
[0032][0033]
式中,bcen为设备第n年的碳排放量,bce为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bce
n1
为在设备准备和运输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2
为设备在施工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3
为第n年设备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4
为设备回收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
[0034]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中,从行业数据库中获取该行业的月人员碳排放总量,将所述月人员碳排放总量除以月人员总数和一个月的天数,得到每个人员的人员日均排放量;将人员日均排放量乘以日常活跃人员数,得到日人员碳排放总量。
[0035]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7中,设备和人员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0036][0037]
式中,tce表示设备和人员的碳排放量,p表示设备和人员数量,i表示分类的设备和人员的百分比,rj表示运输方式,lj表示安装方式,ej表示设备运行方式,in表示回收方式。
[0038]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8中,将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一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一影响值;将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二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二影响值;将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三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三影响值;
[0039]
将所述第一影响值、第二影响值、第三影响值、日人员碳排放总量以及每类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代入碳排放总公式中,求得行业日排放总量。
[0040]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1]
(1)本发明通过历史数据建立设备和人员两种碳排放评估模型;将计算出的两种碳排放分别计算出设备的排放量和人员的碳排量,将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量影响值、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以及每个人员的平均日排放量进行相加,得到整个行业的日碳排放量,从而提高碳排放评估的精准度;
[0042]
(2)本发明通过对服务业所有工作流程进行设备和人员的统计,分别统计设备数量和人员数量,通过对设备和人员进行分别统计,能够分别得到设备和人员对于碳排放的影响量。
[0043]
(3)本发明通过分别统计每一项设备的日常活动人员,日常活动人员表示为该设备能够对人员的碳排放产生影响时的人员数量,然后对每项设备对人员产生的影响系数进行计算;能够对每项设备对不同活跃类别的人员的碳排放影响进行分别统计,提高碳排放评估的精准度。
[0044]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4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6]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8]
实施例一
[0049]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企业碳排放绿色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0]
步骤s1:对企业所有工作流程进行设备和人员的统计,分别统计设备数量和人员数量;
[0051]
步骤s2:分别统计每项设备的日常活动人员,日常活动人员表示该设备能够对人员的碳排放产生影响时的人员数量;
[0052]
步骤s3:对每项设备对人员产生的影响系数进行计算;
[0053]
步骤s4:计算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
[0054]
步骤s5:计算每个人员的平均日排放量;
[0055]
步骤s6:根据历史数据建立设备和人员两种碳排放评估模型;
[0056]
步骤s7:将计算出的两种碳排放分别计算出设备的排放量和人员的碳排量;
[0057]
步骤s8:将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量影响值、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以及每个人员的平均日排放量进行相加,得到整个行业的日碳排放量。
[0058]
步骤s1中,需要对企业所有设备类型进行分类,分别分类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第二影响等级设备以及第三影响等级设备;
[0059]
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大于等于第一系数阈值;
[0060]
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大于等于第二系数阈值且小于第一系数阈值;
[0061]
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人员的碳排放影响系数小于第二系数阈值;且第一系数阈值大于第二系数阈值。
[0062]
统计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员数,日常活跃人员数为当月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员数的平均值,日常活跃人员表示为活跃时间在第一时间范围内的人员;
[0063]
将日常活跃人员分为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第二活跃等级人员以及第三活跃等级人员;
[0064]
其中,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一时间阈值;
[0065]
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二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一时间阈值;
[0066]
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且第一时间阈值大于第二时间阈值。
[0067]
步骤s1中,需要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分类;
[0068]
统计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员数,日常活跃人员数为当月该行业的日常活跃人员数的平均值,日常活跃人员表示为活跃时间在第一时间范围内的人员;
[0069]
将日常活跃人员分为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第二活跃等级人员以及第三活跃等级人员;
[0070]
其中,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一时间阈值;
[0071]
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大于等于第二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一时间阈值;
[0072]
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日常活跃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且第一时间阈值大于第二时间阈值。
[0073]
将第一影响等级设备的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分别标记为sb1r1、sb1r2以及sb1r3,其中,sb1r1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1r2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1r3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
[0074]
将第二影响等级设备的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分别标记为sb2r1、sb2r2以及sb2r3,其中,sb2r1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2r2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2r3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
[0075]
将第三影响等级设备的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分别标记为sb3r1、sb3r2以及sb3r3,其中,sb3r1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3r2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sb3r3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影响的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人数。
[0076]
实施例二
[0077]
将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分别标记为sb1r1k1、sb1r2k2以及sb1r3k3,其中,sb1r1k1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1r2k2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1r3k3为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
[0078]
将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分别标记为sb2r1k1、sb2r2k2以及sb2r3k3,其中,sb2r1k1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2r2k2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2r3k3为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
[0079]
将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分别标记为sb3r1k1、sb3r2k2以及sb3r3k3,其中,sb3r1k1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一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3r2k2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二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sb3r3k3为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第三活跃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
[0080]
步骤s2中,从行业数据库中获取该行业的月人员碳排放总量,将月人员碳排放总量除以月人员总数和一个月的天数,得到每个人员的人员日均排放量,并将人员日均排放量乘以日常活跃人员数,得到日人员碳排放总量。
[0081]
步骤s3中,统计每项设备的运行功率和日运行时间,将每项设备的运行功率和日运行时间代入设备碳排放公式中计算得到每项设备的日碳排放量;
[0082]
将第一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1,将第二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2,将第三影响等级设备的日碳排放量标记为tpy3;
[0083]
设备碳排放公式配置为:tpy=a1
×
ws
×
ss;其中,tpy为设备日碳排放量,ws为设备的运行功率,ss为设备的日运行时间,a1为设备碳排放转换系数。
[0084]
步骤s4中,设备的碳排放量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计算,先将建筑的生命周期分为设备准备和运输、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和维护以及设备回收阶段四个阶段,然后计算出设备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后将设备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加,得到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
[0085]
设备在第n年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0086]
bcen=bce
n1
bce
n2
bce
n3
bce
n4

[0087]
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用公式如下:
[0088][0089]
式中,bcen为设备第n年的碳排放量,bce为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bce
n1
为在设备准备和运输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2
为设备在施工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3
为第n年设备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bce
n4
为设备回收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
[0090]
步骤s5中,从行业数据库中获取该行业的月人员碳排放总量,将月人员碳排放总量除以月人员总数和一个月的天数,得到每个人员的人员日均排放量;将人员日均排放量乘以日常活跃人员数,得到日人员碳排放总量。
[0091]
步骤s7中,设备和人员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0092][0093]
式中,tce表示设备和人员的碳排放量,p表示设备和人员数量,i表示分类的设备和人员的百分比,rj表示运输方式,lj表示安装方式,ej表示设备运行方式,in表示回收方式。
[0094]
步骤s8中,将第一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一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一影响值;将第二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二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二影响值;将第三影响等级设备对三类等级人员的影响系数以及三类等级人员的人数代入第三影响公式中求得第三影响值;
[0095]
将第一影响值、第二影响值、第三影响值、日人员碳排放总量以及每类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代入碳排放总公式中,求得行业日排放总量。
[0096]
将第一影响值、第二影响值、第三影响值、日人员碳排放总量以及每类设备的日碳排放量代入碳排放总公式中,求得行业日排放总量。
[0097]
第一影响公式配置为:y1=sb1r1
×
sb1r1k1 sb1r2
×
sb1r2k2 sb1r3
×
sb1r3k3;
[0098]
第二影响公式配置为:y2=sb2r1
×
sb2r1k1 sb2r2
×
sb2r2k2 sb3r3
×
sb3r3k3;
[0099]
第三影响公式配置为:y3=sb3r1
×
sb3r1k1 sb3r2
×
sb3r2k2 sb3r3
×
sb3r3k3;
[0100]
其中,y1为第一影响值,y2为第二影响值,y3为第三影响值;
[0101]
碳排放总公式配置为:tpz=y1 y2 y3 tpy1 tpy2 tpy3 rrpz;其中,tpz为日排放总量,rrpz为日人员碳排放总量。
[010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系统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03]
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相应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0104]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