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2:29: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文具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


背景技术:

2.记事本,指的是用来记录各类事情的小册子;例如写日志、记录思想或者在办公中为了防止忘记需要做的事,经常会将待办事情写下来,因此需要用到记事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市场上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商品大多都会设计开关锁,以便于购买者使用时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因此目前市场上的记事本大多增设了开关锁(例如指纹锁)。
3.目前,市场上的记事本搭配的开关锁的款式多种多样,一般包括驱动组件、锁扣组件、以及分别与驱动组件电性连接的开关组件和感应组件(例如指纹开关),锁扣组件与开关组件相固定连接,且在感应组件被触发时(即开锁时),驱动组件驱动锁扣组件以由锁扣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这时可打开记事本或采用弹性装置将记事本自动弹开),再由解锁状态切换到锁扣状态,并在由解锁状态切换到锁扣状态时由锁扣组件触发开关组件,由开关组件阻止驱动组件驱动锁扣组件,完成解锁操作。
4.现有的开关锁的开关组件多为传感器(例如磁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到锁扣组件的设定位置被触发,从而阻止驱动组件驱动锁扣组件。但是,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不高,容易出现误判,从而无法可靠阻止驱动组件驱动锁扣组件,致使驱动组件会持续驱动锁扣组件,使得开关锁的锁扣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开关锁的开关组件的检测精度不高、容易误判、无法可靠阻止驱动组件驱动锁扣组件以及使得开关锁的锁扣功能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包括分别用于装设到记事本的封面和封底的扣合组件和锁扣装置,所述扣合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锁扣装置突伸的锁扣部,每一所述锁扣部分别设有锁扣孔;
7.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安装壳、以及装设在所述安装壳内的微动开关、主电路板、驱动组件、弹性锁扣机构和储能电池,所述弹性锁扣机构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相接,且所述弹性锁扣机构具有与锁扣孔相适配的插扣部,并在所述扣合组件与所述锁扣装置相扣合时,所述弹性锁扣机构通过所述插扣部分别插扣到两个所述锁扣部的锁扣孔,并将所述扣合组件锁紧在所述锁扣装置上;所述微动开关、储能电池和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主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在所述主电路板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弹性锁扣机构的插扣部脱离所述锁扣孔,并释放所述扣合组件,且所述弹性锁扣机构在进入锁扣状态时触发所述微动开关,以阻止所述主电路板及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锁扣机构。
8.优选地,所述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壳上的充电接口、以及分别装设在所述安装壳内的充电电路板和连接线,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电路板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主电路板电性连接,并由所述充电电路板将由所述充电接口输入的电流转为充电电流后为所述储能电池充电。
9.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弹性锁扣机构包括锁栓传动轴和两组弹性锁栓组件,所述锁栓传动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接,两组所述弹性锁栓组件沿所述锁扣装置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且所述插扣部位于两组所述弹性锁栓组件的相互背向的一端;
10.所述锁栓传动轴的外周面设有螺旋凹槽,所述螺旋凹槽的两个侧壁的与所述锁栓传动轴的中心线之间分别具有夹角;两组所述弹性锁栓组件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嵌入到所述螺旋凹槽内的卡钩部,且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锁栓传动轴旋转时,由两个所述侧壁分别挤压两组所述弹性锁栓组件的卡钩部,从而带动所述插扣部脱离所述锁扣孔,以释放所述扣合组件。
11.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具有延伸到所述锁栓传动轴的相邻位置的触发部;所述锁栓传动轴设有与所述触发部相适配的突起触点,且所述主电路板在所述突起触点跟随所述锁栓传动轴旋转、并触发所述微动开关的触发部时停止对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以阻止所述锁栓传动轴旋转。
12.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包括外壳、开关组件以及一端装设在所述外壳上的弹性触发杆,且所述触发部由所述弹性触发杆构成;所述开关组件通过导电件与主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按钮部,且所述按钮部突出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弹性触发杆的中部压贴在所述按钮部上,并在所述突起触点触碰到所述触发部时按压所述按钮部以触发所述开关组件。
13.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装设在所述主电路板上。
14.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装设到所述主电路板上的指纹传感器,所述指纹传感器与所述主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主电路板在所述指纹传感器被触发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运转,以驱动所述锁栓传动轴旋转。
15.优选地,每组所述弹性锁栓组件包括锁栓构件和第一压缩弹簧,所述安装壳内形成有与所述锁栓构件相适配的活动腔、以及供所述扣合组件的锁扣部插入到所述活动腔内的插扣孔,且所述锁栓构件以可沿所述安装壳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活动腔;
16.两个所述插扣部由设于两个所述锁栓构件的相互背向的一端的插钩构成;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位于所述锁栓构件和活动腔的内壁之间,且所述锁栓构件在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插扣孔移动,以在所述锁扣部经插扣孔插入到所述活动腔时驱动所述插扣部插接到所述锁扣部的锁扣孔;
17.所述插扣部朝向所述插扣孔的一侧设有斜面,且所述锁扣部通过挤压所述斜面以驱动所述锁栓构件克服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弹力朝远离所述插扣孔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活动腔。
18.优选地,所述扣合组件包括固定座、装设在所述固定座上的固定夹、以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锁扣件,且所述锁扣件通过所述固定夹锁紧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锁扣件的
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锁扣部,所述固定夹设有两个与所述锁扣部相适配的避让孔,且所述锁扣件的锁扣部穿过所述避让孔向外突伸;
19.所述安装壳朝向所述扣合组件的表面设有若干顶推通孔;
20.所述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安装壳内并对应于若干所述顶推通孔的若干组弹性顶推组件,每组弹性顶推组件包括弹簧帽和装配在所述弹簧帽的尾部的第二压缩弹簧,且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背向所述弹簧帽的一端与安装壳相接;所述弹簧帽的首端设有与所述顶推通孔相适配的顶推部,且所述弹簧帽在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顶推部经所述顶推通孔突伸至所述安装壳外;在所述扣合组件锁固到所述锁扣装置上时,所述扣合组件推压所述顶推部以克服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弹力回退至所述顶推通孔内。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记事本,包括封面、封底、位于所述封面和封底之间的纸张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所述电子锁的扣合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封面,所述锁扣装置固定连接到所述封底。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微动开关,可有效解决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由弹性锁扣机构接触以触发微动开关,触发方式合理可靠,不容易出现误判问题,从而能够可靠阻止主电路板及驱动组件驱动弹性锁扣机构,使得弹性锁扣机构处于锁扣状态,进而避免驱动组件持续驱动弹性锁扣机构或者弹性锁扣机构未进入锁扣状态就停止驱动,实用性高,且微动开关的使用简单便捷,价格便宜,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的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锁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记事本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的结构示意图,该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及记事本可应用于文具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带锁扣功能的记事本中。
30.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包括分别用于装设到记事本的封面和封底的扣合组件2和锁扣装置3,扣合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朝向锁扣装置3突伸的锁扣部231,每一锁扣部231分别设有锁扣孔232。
31.具体地,上述锁扣装置3包括安装壳31、微动开关32、主电路板33、驱动组件34、弹性锁扣机构35和储能电池36,且微动开关32、主电路板33、驱动组件34、弹性锁扣机构35和
储能电池36分别装设在安装壳31内。上述弹性锁扣机构35与驱动组件34的输出端相接,因此可通过驱动组件34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从而使得弹性锁扣机构35在锁扣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循环切换,即弹性锁扣机构35在驱动组件34的驱动下由锁扣状态切换进入到解锁状态,然后由解锁状态切换进入到锁扣状态。
32.进一步地,上述弹性锁扣机构35具有与锁扣孔232相适配的插扣部,并在扣合组件2与锁扣装置3相扣合时,弹性锁扣机构35通过插扣部分别插扣到两个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从而将扣合组件2锁紧在锁扣装置3上。上述弹性锁扣机构35的锁扣状态具体为弹性锁扣机构35的插扣部分别插扣到两个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的状态,解锁状态具体为弹性锁扣机构35的插扣部均脱离两个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的状态。
33.本实施例的微动开关32、储能电池36和驱动组件34分别与主电路板33电性连接,驱动组件34在主电路板33的控制下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的插扣部脱离插扣孔312,即弹性锁扣机构35由锁扣状态切换进入解锁状态,从而释放扣合组件2,实现解锁功能。接着,驱动组件34继续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由解锁状态切换进入锁扣状态,并在弹性锁扣机构35进入锁扣状态时,弹性锁扣机构35触发微动开关32,这时主电路板33根据微动开关32的触发信号控制驱动组件34,以阻止驱动组件34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确保弹性锁扣机构35处于锁扣状态,便于扣合组件2的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直接扣合到弹性锁扣机构35的插扣部上。
34.结合图3所示,上述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通过设置微动开关32,可有效解决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由弹性锁扣机构35接触以触发微动开关32,触发方式合理可靠,不容易出现误判问题,从而能够可靠阻止主电路板33及驱动组件34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使得弹性锁扣机构35处于锁扣状态,进而避免驱动组件34持续驱动弹性锁扣机构35或者弹性锁扣机构35未进入锁扣状态就停止驱动,实用性高,且微动开关32的使用简单便捷,价格便宜,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35.本实施例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包括充电组件4,该充电组件4包括设于安装壳31上的充电接口41、以及分别装设在安装壳31内的充电电路板42和连接线43,充电接口41与充电电路板42电性连接,且充电电路板42通过连接线43与主电路板33电性连接,并由充电电路板42将由充电接口41输入的电流转为充电电流后为储能电池36充电,即是通过充电接口41连接外部电源,从而为储能电池36充电,实现充电功能。
36.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充电接口41优选为type-c接口,以便于与外部充电线连接,无需辨认外部充电线的插接头与type-c接口之间的插接方向,使得充电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37.结合图4所示,上述驱动组件34包括驱动电机341。弹性锁扣机构35包括锁栓传动轴351和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锁栓传动轴351与驱动电机341的输出轴相接,确保驱动电机341能够可靠驱动锁栓传动轴351。上述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优选地沿锁扣装置3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且插扣部位于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相互背向的一端,便于锁栓传动轴351对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进行同步驱动,同时确保能够驱动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相互背向的一端能够可靠插接或脱离扣合组件2的两个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
38.结合图3所示,上述锁栓传动轴351的外周面设有螺旋凹槽3511,螺旋凹槽3511的两个侧壁的与锁栓传动轴351的中心线之间分别具有夹角,即螺旋凹槽3511的两个侧壁倾斜设置。在实际应用中,螺旋凹槽3511的两个侧壁与锁栓传动轴351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30
°
、45
°
或60
°
等等。
39.另外,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嵌入到螺旋凹槽3511内的卡钩部3521,且在驱动电机341驱动锁栓传动轴351旋转时,由两个侧壁分别挤压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卡钩部3521,从而带动插扣部脱离锁扣孔232,以释放扣合组件2,即弹性锁扣机构35此时处于解锁状态。接着,驱动电机341继续驱动锁栓传动轴351旋转,以释放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卡钩部3521,也就是螺旋凹槽3511的两个侧壁的不再挤压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的卡钩部3521,这时弹性锁栓组件352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扣合组件2的锁扣部231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弹性锁扣机构35进入锁扣状态),同时使得卡钩部3521持续压贴在螺旋凹槽3511的两个侧壁时,以便于对两组弹性锁栓组件352进行再一次的解锁驱动。
40.特别地,本实施例的微动开关32具有延伸到锁栓传动轴351的相邻位置的触发部321。锁栓传动轴351设有与触发部321相适配的突起触点3512,且主电路板33在突起触点3512跟随锁栓传动轴351旋转、并触发微动开关32的触发部321时停止对驱动电机341的驱动,以阻止锁栓传动轴351旋转,从而确保弹性锁扣机构35在由锁扣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再由解锁状态切换到锁扣状态后停止运动以保持锁扣状态。
41.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微动开关32的结构及装配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然,微动开关32也可为外购件)。例如,微动开关32包括外壳、开关组件以及一端装设在外壳上的弹性触发杆,且触发部321由弹性触发杆构成。并且,开关组件通过导电件与主电路板33电性连接,开关组件包括设于外壳上的按钮部,且按钮部突出于外壳的外表面,弹性触发杆的中部压贴在按钮部上,因此在突起触点3512触碰到触发部321时会按压到按钮部,从而触发开关组件,这样主电路板33护控制驱动组件34,以使得弹性锁扣机构35能够可靠处于锁扣状态。
42.上述微动开关32装设在主电路板33上,这样导电件可直接与主电路板33上的电路直接导电连接,从而简化结构,避免结构复杂,以便于拆装维护。
43.上述驱动组件34包括装设到主电路板33上的指纹传感器5,该指纹传感器5与主电路板33电性连接,且主电路板33在指纹传感器5被触发时控制驱动电机341运转,以驱动锁栓传动轴351旋转,直至锁栓传动轴351旋转一圈、及突起触点3512触发微动开关32时,主电路板33控制驱动电机341停止对锁栓传动轴351的驱动,达成智能解锁功能。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在主电路板33上设置蓝牙模块,通过蓝牙模块向主电路板33发送解锁信号,以使得主电路板33控制驱动电机341运转。
44.上述每组弹性锁栓组件352包括锁栓构件3522和第一压缩弹簧3523,安装壳31内形成有与锁栓构件3522相适配的活动腔、以及供扣合组件2的锁扣部231插入到活动腔内的插扣孔312,且锁栓构件3522以可沿安装壳31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活动腔,即锁栓构件3522能够在活动腔内沿安装壳31的长度方向移动,确保弹性锁栓组件352能够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扣合组件2的锁扣部231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弹性锁扣机构35切换进入到锁扣状态。
45.两个插扣部由设于两个锁栓构件3522的相互背向的一端的插钩3524构成。第一压缩弹簧3523位于锁栓构件3522和活动腔的内壁之间,且锁栓构件3522在第一压缩弹簧3523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插扣孔312移动,以在锁扣部231经插扣孔312插入到活动腔时驱动插扣部插接到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这样在锁扣部231经插扣孔312插入到活动腔时,第一压缩弹簧3523会驱动插扣部插接到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并使得插扣部不容易
脱离锁扣孔232。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扭簧或拉簧为锁栓构件3522提供弹性回复力,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6.上述插扣部朝向插扣孔312的一侧设有斜面,因此锁扣部231可通过挤压该斜面驱动锁栓构件3522,使得锁栓构件3522克服第一压缩弹簧3523的弹力朝远离插扣孔312的方向移动,进而完成将锁扣部231插入到活动腔内。并且,锁栓构件3522在第一压缩弹簧3523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会驱动插扣部插接到锁扣部231的锁扣孔232,从而将扣合组件2的锁扣部231锁紧固定,达成自锁功能,这样无需驱动使弹性锁扣机构35由锁扣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即可完成锁扣部231的锁扣装配,大大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47.具体地,上述扣合组件2包括固定座21、装设在固定座21上的固定夹22、以及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制成的锁扣件23,且锁扣件23通过固定夹22锁紧固定在固定座21上;上述扣合组件2通过设置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锁扣件23,能够有效提高结构强度,增强抗形变能力,避免受外力较容易弯折损坏。
48.上述锁扣件23的两端分别设有锁扣部231,固定夹22设有两个与锁扣部231相适配的避让孔,且锁扣件23的锁扣部231穿过避让孔向外突伸,确保锁扣部231能够可靠插接到锁扣装置3上。上述固定座21和固定夹22可由紧固件(例如螺钉)锁紧固定,拆装方便并能够定位锁扣件23,从而将锁扣件23可靠夹紧,且扣合组件2采用夹紧的方式固定锁扣件23能够有效简化装配流程,进而提高组装效率。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壳31朝向所述扣合组件2的表面设有若干顶推通孔311,优选两个,避免设计过余致使结构复杂化。
50.进一步地,上述电子锁还包括装设在安装壳31内并对应于若干顶推通孔311的若干组弹性顶推组件6,每组弹性顶推组件6包括弹簧帽61和装设在弹簧帽61的尾部的第二压缩弹簧62,且第二压缩弹簧62的背向弹簧帽61的一端与安装壳31相接。
51.并且,上述弹簧帽61的首端设有与顶推通孔311相适配的顶推部(优选呈圆柱形),因此弹簧帽61在第二压缩弹簧6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会驱动顶推部经顶推通孔311突伸至安装壳31外。由此,在扣合组件2锁固到锁扣装置3上时,扣合组件2推压顶推部以克服第二压缩弹簧62的弹力回退至顶推通孔311内,即扣合组件2持续受到弹簧帽61的顶推力,这样在插扣部脱离插扣孔312时(即弹性锁扣机构35由锁扣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若干弹性顶推构件会将扣合组件2推离锁扣装置3,实现扣合组件2与锁扣装置3之间的自动分离,无需手动操作,大大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同时避免扣合组件2未脱离锁扣装置3而弹性锁扣机构35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扣状态再次将扣合组件2锁扣固定。
52.结合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记事本,该记事本包括封面11、封底12、位于封面11和封底12之间的纸张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记事本的电子锁,电子锁的扣合组件2固定连接到封面11,锁扣装置3固定连接到封底12。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