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2022-07-27 21:0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工肌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刚性机器人通过机械结构和电机实现驱动,基于金属的重力传感器和摄像系统来实现信号识别和反馈功能。然而,庞大的机械设备和复杂的电路集成往往限制了这些机器人的小型化和灵活性。近年来,模仿生物肌肉结构的人工肌肉技术飞速发展,为制备更小型化、更灵活的驱动单元开辟了新的思路。此外,多功能集成(双向驱动、信号识别、自感知等)的仿生肌肉纤维简化了运动系统的复杂性,为柔性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3.仿生肌肉纤维的驱动性能正在稳步发展,足以适应软体机器人不同结构的复杂运动。wang 等人报道的电化学碳纳米管纱线肌肉实现了62.4%的超大收缩。haines等人进一步证明了电热驱动的尼龙肌肉纤维可以实现2.48j g-1
的最大比功和27.1w g-1
的最大机械输出功率。尽管如此,仿生肌肉纤维多功能集成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信号感知和反馈方面。
4.在感知刺激信号完成驱动动作的协同作用中,由于基于纤维的人造肌肉的复杂性,目前仅有少数基于薄膜的驱动器实现了感知功能。he等人模仿躯体反射弧制备了具有感知功能的电化学薄膜执行器,该执行器可以响应触觉压力的刺激而被激发,但是压力传感单元和执行单元的独立设计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此外,目前报道的自感知仿生肌肉纤维的反馈信号精度低、线性相关性弱、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自感知仿生肌肉纤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同一根纤维上集成感知-驱动-反馈功能的多功能仿生肌肉纤维目前还没有被报道。
5.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感知与驱动结合的仿生肌肉纤维多以压阻感知为主,应用场景受限;且感知与驱动单元分开设计,不能满足结构一体化的要求,增加了器件的复杂性。2)驱动与反馈结合的仿生肌肉纤维的反馈信号精度低、线性相关性弱、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自感知仿生肌肉纤维的进一步发展。3)感知、驱动和反馈的三种功能同时集成在同一根的纤维上的设计目前没有报道,多数以各个单元分开设计为主,增加了系统的笨重性和复杂性。
6.因此,有必要开发具有集成感知-驱动-反馈功能的多功能仿生肌肉纤维,进一步减少智能机器人驱动和传感单元的复杂性和笨重性。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8.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9.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包括碳纳米管纤维芯由内而外依次包裹所述碳纳米管纤维芯的中间层、衬底层以及传感层,并且所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加捻至螺旋的形状;
10.所述中间层和衬底层均由高分子材料制成,且所述中间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衬底层的热膨胀系数;
11.所述传感层包含碳基导电材料,所述碳基导电材料至少包括mxene。
12.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
13.1)使第一高分子材料包裹于碳纳米管纤维芯上形成中间层,获得第一前体纤维;
14.2)使第二高分子材料包裹于所述第一前体纤维上形成衬底层,并加捻至螺旋状,获得第二前体纤维;
15.3)在所述第二前体纤维表面构建包含碳基导电材料的传感层,获得仿生神经肌肉纤维,所述碳基导电材料至少包括mxene;
16.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
17.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在制备软机器人中的用途。
1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9.本发明所提供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通过碳纳米管纤维芯的电热效应以及至少中间层的热驱动现象实现电热驱动功能,通过传感层与碳纳米管纤维芯之间的电容变化实现接近感知功能,同时,利用传感层随神经肌肉纤维的动态变化而导致的电阻变化实现动作反馈功能,其中传感层、碳纳米管芯以及中间层均是多功能化的,传感层既作为电容电极又作为电阻感应元件,碳纳米管芯既作为电发热原件又作为电容电极,中间层既作为热驱动元件又作为介电层,因此本发明在较低的结构复杂度上实现了三种功能的集成化,为柔性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0.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详细附图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提供的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2.图2a-图2e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提供的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局部微观结构电镜照片;
23.图3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提供的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接近感知功能测试结果图;
24.图4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提供的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驱动与反馈性能测试结果图;图4a为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相对电阻以及收缩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图4b为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相对电阻与收缩量的对应关系图。
25.图5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提供的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感知-驱动-反馈一体化功能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用于智能机器人的驱动与传感单元,灵活化和小型化智能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或方法步骤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或方法步骤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29.参见图1-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包括同轴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碳纳米管纤维芯、中间层、衬底层以及传感层,并且所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加捻至螺旋的形状;所述中间层和衬底层均由高分子材料制成,且所述中间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衬底层的热膨胀系数;所述传感层包含碳基导电材料且至少含有mxene。
30.在本发明中,上述衬底层以及传感层一起可以被称之为鞘层,我们模仿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系统,首次报道了一种在同一纤维上具有感知-驱动-反馈功能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由多层同轴结构组成,包括碳纳米管纤维芯、聚二甲基硅氧烷中间层和mxene/单壁碳纳米管包裹的聚丙烯腈电纺纳米纤维衬底层。通过这种简单的同轴结构设计,一体化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可以降低智能机器人传感和驱动单元的复杂性。此外,这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可以感知接近激发信号以执行电热响应驱动的命令,同时提供整个驱动收缩和放松过程的反馈功能。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在非接触模式下的最大接近感知范围为14cm,与之前报道的工作相比,驱动过程中实时反馈的相对电阻变化信号具有更好的线性关系和循环稳定性,其整个驱动过程的自感信号是完全线性的。
31.作为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可以由多层同轴结构组成,包括碳纳米管纤维芯、聚二甲基硅氧烷中间层和mxene及单壁碳纳米管包裹的聚丙烯腈电纺纳米纤维衬底层和传感层。通过这种简单的同轴结构设计,一体化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可以降低智能机器人传感和驱动单元的复杂性。
3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碳纳米管纤维芯的直径优选可以为150-170μm;
3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优选可以为230-250μm,所述衬底层的厚度优选可以为22-25μm,所述传感层的厚度优选可以为5-7μm。
3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中间层的热膨胀系数优选可以为330-350ppm/℃,所述衬底层的热膨胀系数优选可以为150-175ppm/℃。
3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中间层的材质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尼龙以及聚四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3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热惰性响应衬底层包含由聚合物纳米纤维交织形成的三维多孔结构,所述三维多孔结构的孔径优选可以为0.8-1μm。
3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衬底层的材质包括聚丙烯腈以及聚偏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3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碳基导电材料还可以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以及片层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3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碳基导电材料中碳纳米管和/或石墨烯与mxene的质量比优选可以为1∶15-1∶25。
4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至少同时具有电热驱动、运动反馈以及接近感知三种功能。
41.作为一些典型的应用示例,图3展示了具有接近感知功能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原理图,该纤维可以简单等效地看做是由夹在两个碳基电极之间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介电层构成。这种简单的三明治结构利用正交电极之间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介电层产生的互感电容来提供高灵敏的电容变化。接近感知可以定义为插入边缘电场的物体,导致设备的电容降低。在这个简单的电路中存在两个有效电容:自感电容(存在于两个碳基电极之间)和互感电容(存在于传感器和物体之间)。人体充当接地导体,因此电荷可以在电场线的帮助下通过我们的身体转移到地面。这降低了自感电容器的两个电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减少了存储在自感电容器中的电荷。当接近传感器感知到手指的接近时,互感电容器的两个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减小,导致电容增加。但是,由于自感和互感电容器串联连接,因此测得的总电容会降低。理论上,任何接近的物体都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机制来检测,因为串联电容器的总电容值将取决于接近物体的介电常数。
42.同时,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时伴随着鞘层结构电阻的变化,例如,利用mxene/ 单壁碳纳米管传感层相对电阻的变化可以实时追踪纤维的运动位置状态。此外,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在不同的驱动量下都表现出全过程的相对电阻线性变化。通过反馈的相对电阻变化信号,不需要测距器便可以时时刻刻检测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运动位置。并且,由于热膨胀系数较低的衬底层的存在,使得上述电阻和运动位置的变化非常接近于线性,这使得运动反馈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均得以提升。
43.图5示出了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工作原理图,同时也可以示出控制上述神经肌肉纤维的控制系统,其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工作原理主要表现在可以感知非接触电容激发信号,当电容信号超过一定的阈值后,纤维感知到信号后响应电加热完成驱动动作,同时表皮的传感层可以通过电阻的时刻变化反馈纤维的收缩状态。
44.继续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45.1)使第一高分子材料包裹于碳纳米管纤维芯上形成中间层,获得第一前体纤维。
46.2)使第二高分子材料包裹于所述第一前体纤维上形成衬底层,并加捻至螺旋状,获得第二前体纤维。
47.3)在所述第二前体纤维表面构建包含碳基导电材料,获得仿生神经肌肉纤维,所述碳基导电材料至少包括mxene。
48.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
4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步骤1)具体包括如下的步骤:
50.使第一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薄膜包裹所述碳纳米管纤维芯,获得组合体。
51.对所述组合体施加第一捻度,获得所述第一前体纤维。
52.或,通过静电纺丝使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附着在所述碳纳米管纤维芯上,形成所
述中间层。
5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捻度优选可以为750-950turns/m。
5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步骤2)具体包括如下的步骤:
55.提供前驱体溶液,所述前驱体溶液中包括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以及第一溶剂。
56.使所述前驱体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并去除所述第一溶剂以形成所述衬底层。
57.对所述衬底层以及第一前体纤维构成的整体施加第二捻度,以加捻至螺旋状。
5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静电纺丝的电压优选可以为12-20kv,流速优选可以为0.5
‑ꢀ
1.5ml/h,工作间距优选可以为6-12cm。
5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捻度优选可以为4300-4700turns/m。
6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步骤3)具体包括如下的步骤:
61.提供分散液,所述分散液包含碳基导电材料、mxene以及第二溶剂。
62.使所述分散液涂覆于所述第二前体纤维的表面并去除第二溶剂后,获得所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
6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在制备软机器人中的用途。
64.基于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以及其制备方法的示例性技术方案,本发明人认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至少具备如下的优点:
65.1):由于碳纳米管纤维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聚二甲基硅氧烷具有很好的热膨胀系数,制备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具有优异的驱动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有望应用于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驱动单元中,减少驱动单元的复杂性和笨重性。
66.2):借助于聚丙烯腈电纺三维多孔纳米线电热惰性响应鞘层,仿生神经肌肉纤维驱动与放松全过程的反馈信号完美的接近于线性关系,这在先前的报导中是没有实现的。
67.3):基于多层同轴结构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非接触电容感知响应,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实现了感知-驱动-反馈一体化的多功能集成,大大减化了传感单元的结构,有望应用于下一代智能机器人,进一步减少驱动和传感单元的复杂性和笨重性。
68.4):所用到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用。
69.以下通过若干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所选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70.实施例1
7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过程示例,具体如下所示:
72.步骤1:40cm长、5mm宽和50μm厚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完全包裹44cm长的碳纳米管纤维后,将一端固定在步进电机的尖端,另一端用10g夹子悬挂。整个窄带悬挂在夹子和步进电机之间,然后插入818turns/m捻度。
73.步骤2:将4.8g聚丙烯腈粉末溶解在35.2g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制备成质量分数为 12%的前驱体溶液。将溶液在80℃水浴中搅拌4h,然后在室温下搅拌20h。静电纺丝以 0.8mlh-1
的流速进行,施加电压为16kv。将加捻的直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包裹的碳纳米管纤维的末端固定在金属夹具上并以300rpm的速度绕轴旋转以接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将纤维与注射喷头保持8cm的距离。将获得的产品置于真空烘箱中并在50℃下保持10h以去除残留溶剂。随后,将获得的纤维插入4410tums/m的捻度以形成螺旋纤维。
74.步骤3:将0.1g多层mxene粉末添加到5ml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液(0.1wt%)中,以实
现均匀的超声分散。然后,用这种mxene/单壁碳纳米管均匀分散液涂覆聚丙烯腈包裹的螺旋纤维上以获得具有三维导电层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
75.图2a示出了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形貌图,可以看出,加捻后纤维螺旋结构比较均匀,纤维的直径大约600um。图2b示出了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表面形貌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来mxene/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液非常均匀的涂敷在静电纺丝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上。图2c-e是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截面图,从图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纤维的同轴结构,包括碳纳米管纤维芯、聚二甲基硅氧烷中间层和mxene及单壁碳纳米管包裹的聚丙烯腈电纺纳米纤维鞘层。
76.图3是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非接触感知性能测试图,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可以感知最大 14cm距离的非接触相对电容变化。
77.图4是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驱动与反馈性能测试图,其中,图4a为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相对电阻以及收缩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图4b为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相对电阻与收缩量的对应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上述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在10v电压下的最大收缩量为 14%,同时在不同电压下表现出不同的收缩量,且随着电压的增加收缩量线性增加。仿生神经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时伴随着鞘层结构电阻的变化,并且其电阻变化的跟随性和线性程度俱佳。
78.实施例2
7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过程示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
80.步骤1中,采用相同的条件和过程参数,通过静电纺丝在碳纳米管纤维芯上形成尼龙中间层。
81.所制得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热驱动、运动反馈以及接近感知三种功能,且其反馈线性程度以及接近感知距离和灵敏性与实施例1亦相似。
82.实施例3
8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过程示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
84.步骤2中,采用相似的条件和过程参数,通过静电纺丝(静电纺丝的电压为20kv,流速为 1ml/h,工作间距为8em)形成聚偏氟乙烯衬底层。
85.所制得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热驱动、运动反馈以及接近感知三种功能,且其反馈线性程度以及接近感知距离和灵敏性与实施例1亦相似。
86.实施例4
8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制备过程示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
88.步骤3中,使用多壁碳纳米管替换单壁碳纳米管。
89.所制得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热驱动、运动反馈以及接近感知三种功能,且其反馈线性程度以及接近感知距离和灵敏性与实施例1亦相似。
90.对比例1
91.衬底层不是三维静电纺丝纳米线多孔结构,而是密实的结构,表面碳基材料附着性差,容易脱落造成器件损坏;此外反馈信号的线性关系会很差。
92.对比例2
93.省去mxene而仅以单壁碳纳米管作为传感层,mxene为多层片状结构,细微的压力变化便可以被层结构的变化所捕捉,mxene增加了应变感知传感层的灵敏性。当本对比例不含 mxene时,器件的灵敏性以及最低检测下限会受到影响。
94.对比例3
95.相比于实施例1,将碳纳米管替换为金属纳米线,因金属纳米线为刚性材料,如果传感层中用金属纳米线等替代碳基导电材料,会直接影响仿生神经肌肉纤维的驱动性能。
96.基于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可以明确,本发明所提供的仿生神经肌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通过碳纳米管纤维芯的电热效应以及至少中间层的热驱动现象实现电热驱动功能,通过传感层与碳纳米管纤维芯之间的电容变化实现接近感知功能,同时,利用传感层随神经肌肉纤维的动态变化而导致的电阻变化实现动作反馈功能,其中传感层、碳纳米管芯以及中间层均是多功能化的,传感层既作为电容电极又作为电阻感应元件,碳纳米管芯既作为电热元件又作为电容电极,中间层既作为热驱动元件又作为介电层,因此本发明在较低的结构复杂度上实现了三种功能的集成化,为柔性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本发明所提供的运动反馈功能的线性程度极高,保证了运动反馈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97.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