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8:23: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2.施肥装置主要用于农作物施肥使用,通过施肥装置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施肥装置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整体操作便捷,体积小能够直接对农作物根部进行施肥。
3.现有的施肥器大多都是使用垂直犁犁开地面进行追肥,容易伤害到种植物根部造成种植物的损伤,并且施肥后多需要再次进行掩盖,防止肥料与烈阳蒸发或遇雨水冲走,增加了施肥的工作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效便捷的施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施肥容易伤害植物根系且施肥无法进行掩盖导致施肥效果差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施肥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储料腔,所述储料腔底部设置有下料管,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转动设置有动力杆,其中,所述动力杆上设置有曲轴,所述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动力杆转动的驱动部;倾斜设置的槽体二,开设在所述车体内,其中,所述槽体二内滑动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转动设置有开坑铲,所述开坑铲的顶部通过连杆与曲轴转动相连;调节块,滑动设置在所述车体内,其中,所述调节块与下料管相配合,当所述导向块滑动至所述槽体二的端部时,所述下料管被导通或关闭。
7.为了保证对下料管封堵和开启的及时性,优选地,还包括:开设在所述车体内的槽体一,所述槽体一与槽体二和下料管相连通,其中,所述调节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槽体一内,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下料管相配合,所述调节块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导向块相配合;弹簧,设置在所述槽体一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调节块和槽体一相抵。
8.为了适用不同的作物吸收,优选地,所述曲轴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动力杆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调节槽;连接轴,滑动设置在所述调节槽内,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钉。
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动力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
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包括:带轮一,固定设置在所述动力杆的一端;驱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其中,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设置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一通过皮带与带轮二转动相连。
11.为了保证施肥的投放效果,优选地,所述开坑铲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与所
述连杆转动相连,其中,所述导向块上固定连接有定位轴,所述杆体转动设置在定位轴上;呈锥形的铲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杆体的另一端。
12.为了更方便的控制施肥的位置,优选地,还包括波纹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下方,所述波纹管与下料管相连通。
13.为了适用大型施肥天地,优选地,所述车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环。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施肥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施肥装置,调节块向右滑动时,通孔会与下料管导通,实现肥料的投放,在导向块向槽体二的顶部运动时,从而使通孔与下料管错位,达到对下料管封堵的效果,有效防止防止了肥料任意洒落到地面造成浪费,保证了肥料投放的精准性;
16.2、该施肥装置,通过导向块滑动距离的改变,也进一步的改变了调节块的滑动距离,从而控制通孔与下料管之间的导通直径,实现对单位时间内下料量的控制,提升了整体设备的适应性;
17.3、该施肥装置,通过电机控制开坑铲的开坑频率,从而实现对不同农作物间距之间肥料投放的精准度,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18.4、该施肥装置,通过车体的移动,由移动轮上的带轮二带动带轮一转动,从而在车体行进同样的一段距离后,开坑铲便在地面挖坑并掩埋肥料,使用场景更灵活且成本更低;
19.5、该施肥装置,通过杆体带着铲板在挖坑时转动,防止车体移动时造成铲板与地面卡死的情况,保证开坑施肥的稳定进行。
20.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开坑完成后立即将肥料投入坑洞内,随后抽离开坑铲,将肥料掩埋,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的持续在地面开槽造成成植物根系损伤,另一方面,定点等距的施肥可以更好的适用现代化种植,且在保证肥料被作物稳定缓慢吸收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施肥的工作量,提升施肥的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开坑铲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施肥装置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车体;101、储料腔;102、下料管;103、牵引环;104、槽体二;105、槽体一;2、安装板;3、动力杆;301、连接板;302、调节槽;303、连接轴;304、锁紧螺钉;305、带轮一;306、电机;4、连杆;5、杆体;501、铲板;502、导向块;503、定位轴;6、调节块;601、通孔;602、导向板;603、弹簧;7、波纹管;8、驱动轴;801、移动轮;802、带轮二。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施肥装置,包括车体1,在车体1上设置有肥料的储料腔101,储料腔101底部设置有倾斜的肥料下料管102,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车体1上安装板2,安装板2上转动设置有动力杆3,其中,动力杆3上设置有曲轴,车体1上设有用于驱动动力杆3转动的驱动部;倾斜设置的槽体二104,开设在车体1的内部,其中,槽体二104内滑动设置有两组对称的导向块502,导向块502上转动设置有开坑铲,开坑铲的顶部通过连杆4与曲轴转动相连,在驱动部驱动动力杆3转动时,曲轴会通过连杆4带动开坑铲在槽体二104内上下小幅度的摆动,在此处,曲轴每转动一个周期,开坑铲实现以下流程,插入土壤内,随着车体1的稳定行进,开坑铲会将前方的土壤翘起,此时肥料便可以投放在被翘起的v字型坑洞内,随着曲轴的持续转动,会带动开坑铲在槽体二104内小幅度向后摆动,从而防止翘起的土壤过多,最后向上将开坑铲收入槽体二104内,被翘起的土壤复位,掩盖投入在坑洞内的肥料;具有闸门功能的调节块6,滑动设置在车体1内,主要用来控制下料管102的下料时机,当导向块502滑动至槽体二104的底部一端时,导向块502会接触调节块6下,从而使下料管102被导通,肥料从下料管102排出,落在开坑铲开挖的v字型坑洞内,当导向块502滑动至槽体二104的顶部一端时,导向块502会与调节块6脱离,从而使调节块6将下料管102被封堵,防止肥料洒落在地面上。
31.本方案,在使用时,车体1在行进时,会由匀速转动的曲轴带着开坑铲等间距的在土壤上开坑,并配合下料管102的规律闭合,实现在开坑完成后立即将肥料投入坑洞内,随后抽离开坑铲,将肥料掩埋,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的持续在地面开槽造成成植物根系损伤,另一方面,定点等距的施肥可以更好的适用现代化种植,且在保证肥料被作物稳定缓慢吸收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施肥的工作量,提升施肥的效率和效果。
32.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调节块6的控制方式进行细化,使其包括:开设在车体1内的槽体一105,槽体一105与槽体二104和下料管102相连通,其中,调节块6滑动设置在槽体一105内,调节块6上开设有通孔601也即肥料的导流孔,当通孔601与下料管102导通时,肥料便可以直接落下地面,当通孔601与下料管102偏离时,便会使下料管102封堵,防止肥料落下,调节块6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倾斜面的导向板602,导向板602与导向块502相配合,主要是在导向块502运动至槽体二104的底部时,导向块502会在导向板602的斜面上滑动,并将调节块6向右推入槽体一105内,进而使通孔601与下料管102导通;主要起复位作用的弹簧603,同样设置在槽体一105内,弹簧603的两端分别与调节块6和槽体一105相抵,在调节块6向右滑动时,会挤压弹簧603使其储能,此时的通孔601也会与下料管102导通,实现肥料的投放,在导向块502向槽体二104的顶部运动时,一旦导向块502脱离导向板602,弹簧603便会释放储能,将调节块6向左推动,从而使通孔601与下料管102错位,达到对下料管102封堵的效果,有效防止防止了肥料任意洒落到地面造成浪费,保证了肥料投放的精准性。
33.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曲轴细化包括:固定连接在动力
杆3上的两组对称设置的连接板301,连接板301上开设有调节槽302;连接轴303,滑动设置在调节槽302内,连接轴303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钉304,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作物的类型,控制开坑的深度和投放肥料的剂量,具体的是,控制连接轴303在调节槽302内的位置,在根据需要调节完毕后,旋紧锁紧螺钉304,将连接轴303固定在连接板301上,从而实现对开坑铲在槽体二104内滑动距离的控制,进而改变了开坑铲的挖掘深度,由于导向块502滑动距离的改变,也进一步的改变了调节块6的滑动距离,从而控制通孔601与下料管102之间的导通直径,实现对单位时间内下料量的控制,提升了整体设备的适应性。
34.实施例2:
35.参照图1和图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进一步的是,将驱动部直接使用电机306,对于大棚或试验田等具有电源供给的场地,可以直接使用控制更稳定的电机306,并且将电机306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上,动力杆3固定连接在电机306的输出端,从而通过电机306控制开坑铲的开坑频率,从而实现对不同农作物间距之间肥料投放的精准度,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36.实施例3:
37.参照图1和图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进一步的是,我们根据现有农田的使用情况,将动力杆3的驱动方式改为有移动轮801同步驱动,主要包括:带轮一305,固定设置在动力杆3的一端;驱动轴8,转动设置在车体1的下方,其中,驱动轴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801,驱动轴8上固定设置有带轮二802,带轮一305通过皮带与带轮二802转动相连,对于丘陵地带或小型农田,通过车体1的移动,由移动轮801上的带轮二802带动带轮一305转动,从而在车体1行进同样的一段距离后,开坑铲便在地面挖坑并掩埋肥料,使用场景更灵活且成本更低。
38.参照图1、图2和图4,开坑铲包括:杆体5,杆体5的一端与连杆4转动相连,其中,导向块502上固定连接有定位轴503,杆体5转动设置在定位轴503上;呈锥形的铲板501,固定连接在杆体5的另一端,在曲轴推动杆体5上下动的时候,杆体5会带着导向块502在槽体二104内滑动,杆体5则会带着铲板501在挖坑时转动,防止车体1移动时造成铲板501与地面卡死的情况,保证开坑施肥的稳定进行。
39.参照图1,还包括可以变形调节出料位置的波纹管7,固定连接在车体1的下方,波纹管7与下料管102相连通,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开坑的位置,进一步的调整肥料的下落点,保证肥料的精确投放。
40.参照图1,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环103,可以通过农用车辆拉动或将车体1并排设多组,对大规模农田进行批量施肥,提升作业效率。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