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湿面料及跑步T恤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6:49: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导湿面料及跑步t恤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湿面料及跑步t恤。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规律的进行健身运动,而跑步因为低要求性,成为绝大部分消费者项锻炼方式之一,跑步公里数也有越来越长的趋势,而跑步公里数越长,对跑步短t的要求也越高,因为随着跑步时长的增加,一般短t极易因为汗渍粘连在皮肤上,同时跑步时长越长衣服与皮肤的摩擦越久,极易擦破皮肤,随着汗液的蒸发,会导致失温过多,影响体能。
3.目前市场上的跑步t恤主要采用如下方案:
4.(1)选用棉质纱线
5.选用60s-16s的棉质纱线,编织成平纹结构、珠地结构、双面结构,克重一般在150-240g之间。这类材料制成的短t虽然吸湿性好,但是速干性差,出汗后汗液难以挥发,造成克重进一步增加,且贴在皮肤上,影响舒适性,此类材料制成的短t弹性也较差,容易变形,不适合进行大幅度动作时穿着,因此,棉类短t不适合运动时穿着。
6.(2)选用化纤纱线
7.化纤纱线一般为涤纶或腈纶纱线,丹尼尔数多为40d-75d,f数多为24f-75f,克重在150克左右。化纤类面料虽然速干线较好,但是一般吸湿性较差,底面若为平纹结构,人体出汗后极易粘黏在皮肤表面,且面料化纤感较强,容易闷热,穿着体验性差。
8.无论是棉质还是一般化纤短t,都无法满足运动短t的吸湿速干、弹性好、穿着舒适性好等需求,且该类短t多为平纹组织,视觉效果单调。
9.鉴于此,本案实用新型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湿速干性能好、不易粘在皮肤上的面料,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该面料制作的跑步t恤。
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12.导湿面料,包括以针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具有对应皮肤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对的反面,面料本体包括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线圈横列,多个线圈横列沿纵向窜套在一起,线圈横列至少包括沿纵向窜套在一起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第二线圈横列包括第二线圈,第二线圈由并排延伸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以成圈的方式形成,第一线圈横列包括多个含有第三纱线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窜套在一起并形成窜套部,在窜套部的位置,第三纱线、第二纱线以及第一纱线在反面至正面方向依次堆靠在一起,第三纱线的细度大于第二纱线的细度,第二纱线的细度大于第一纱线的细度,第一纱线、第二纱线以及第三纱线均为涤纶纱线。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线圈横列还包括第四纱线,第四纱线包括
成圈部和浮线部,成圈部和浮线部交替沿横向排布,在成圈部的位置,第四纱线与所述第三纱线并排延伸,且在所述窜套部的位置,所述第四纱线位于所述第一纱线之间与所述第三纱线之间,在浮线部的位置,第四纱线以浮线的方式对应第一线圈设置。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四纱线与所述第二纱线相同。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三纱线为75d/72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二纱线为50d/36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一纱线为30d/36f的拉伸变形丝。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第三线圈横列,第三线圈横列包括多个第三线圈,多个第三线圈沿横向排布,第三线圈与第二线圈窜套在一起。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三线圈采用50d/36f的涤纶拉伸变形丝。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第四线圈横列,第四线圈横列包括多个第四线圈,多个第四线圈沿横向布设,第四线圈以一隔一成圈的方式与第三线圈窜套在一起。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四线圈采用75d/72f的涤纶拉伸变形丝。
2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跑步t恤,包括采用面料拼接而成的t恤本体,所述面料采用上述的导湿面料。
2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窜套的位置,第三纱线的细度大于第二纱线的细度,第二纱线的细度大于第一纱线的细度,利用三种不同粗细的纱线形成的毛细效应,可以吸收大量汗水,并单方向转移和扩散,使衣物保持持续干爽,纱线采用涤纶,具有棉类产品的光泽感、手感,同时具有优秀的弹性,大大提高长跑时的穿着舒适度。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湿面料的编织原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窜套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
26.t恤本体100
ꢀꢀꢀꢀꢀꢀꢀꢀꢀꢀꢀꢀꢀꢀꢀꢀꢀꢀꢀ
第一线圈101
27.第二线圈102
ꢀꢀꢀꢀꢀꢀꢀꢀꢀꢀꢀꢀꢀꢀꢀꢀꢀꢀ
窜套部103
28.第一纱线11
ꢀꢀꢀꢀꢀꢀꢀꢀꢀꢀꢀꢀꢀꢀꢀꢀꢀꢀꢀ
第二纱线12
29.第三纱线13
ꢀꢀꢀꢀꢀꢀꢀꢀꢀꢀꢀꢀꢀꢀꢀꢀꢀꢀꢀ
第四纱线14
30.成圈部141
ꢀꢀꢀꢀꢀꢀꢀꢀꢀꢀꢀꢀꢀꢀꢀꢀꢀꢀꢀꢀ
浮线部142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32.参照图1至图3,导湿面料,包括以针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具有对应皮肤的正面(即与皮肤接触的一面)和与正面相对的反面。本实用新型的面料采用圆纬机进行织造,面料本体包括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线圈横列,多个线圈横列沿纵向窜套在一起,线圈横列至少包括沿纵向窜套在一起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第二线圈横列包括第二线圈102,第二线圈102由并排延伸的第一纱线11和第二纱线12以成圈的方式形成,在编织时,第一纱线11和第二纱线12同时喂入织针,并使得第一纱线11叠靠在第二纱线12上。第
一线圈横列包括多个含有第三纱线13的第一线圈101,第二线圈102与第一线圈101窜套在一起并形成窜套部103,在窜套部103的位置,第三纱线13、第二纱线12以及第一纱线11在反面至正面方向依次堆靠在一起,也即第三纱线13位于反面位置,第一纱线11位于正面位置,第二纱线12位于第一纱线11与第三纱线13之间,第三纱线13的细度大于第二纱线12的细度,第二纱线12的细度大于第一纱线11的细度,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12以及第三纱线13均为涤纶纱线。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线圈横列还包括第四纱线14,第四纱线14包括成圈部141和浮线部142,成圈部141和浮线部142交替沿横向排布,在成圈部141的位置,第四纱线14与所述第三纱线13并排延伸并一同喂入织针进行编织,且在所述窜套部103的位置,所述第四纱线14位于所述第一纱线11之间与所述第三纱线13之间,在浮线部142的位置,第四纱线14以浮线的方式对应第一线圈101设置,也即在第一线圈横列中,第三纱线13全部成圈,第四纱线14一隔一成圈,在实际编织时,通过导纱器的设置,在奇数针时,织针可正常吃纱成圈,在偶数针时,织针吃不到第四纱线14,只有第三纱线13正常成圈,第四纱线14形成浮线。采用这种结构,在一起成圈位置纱线较为密实,在只有第三纱线13成圈的位置较为蓬松,从而使得第一线圈横列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减少,减少在长跑时肌肤与本实用新型的摩擦次数,从而降低了人们在长跑时,特别是马拉松时,特殊部位摩擦出血的概率,而且凹凸结构能够防止出汗时面料粘在肌肤表面。
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四纱线14与所述第二纱线12相同。
3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三纱线13为75d/72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二纱线12为50d/36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一纱线11为30d/36f的拉伸变形丝。本实用新型的d,业界称为丹尼尔数,其系指9000米纱线的重量(单位为克)。本实用新型中的f,是指一根纱线中微细纤维的根数。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第三线圈横列,第三线圈横列包括多个第三线圈,多个第三线圈沿横向排布,第三线圈与第二线圈102窜套在一起。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三线圈采用50d/36f的涤纶拉伸变形丝。
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第四线圈横列,第四线圈横列包括多个第四线圈,多个第四线圈沿横向布设,第四线圈以一隔一成圈的方式与第三线圈窜套在一起。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四线圈采用75d/72f的涤纶拉伸变形丝。
38.本实用新型中导湿面料的克重仅为100g/m2,轻克重使得人们在跑步中更加轻盈,减少束缚感。
3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跑步t恤,包括采用面料拼接而成的t恤本体100,所述面料采用上述的导湿面料。
40.本实用新型利用三种不同粗细的纱线,配合组织结构,进行创新,解决了长跑运动中的四大痛点:
41.①
利用不同粗细的纱线相组合形成多层构造的毛细现象,足以吸收大量的汗水,并单项转移和扩散汗液,使衣物干爽,使肌肤面达到舒适,以解决运动耗时长、汗渍沾身的问题;
42.②
由于本实用新型能让人体保持优异的干爽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汗渍粘身体温过多降低的问题;
43.③
本实用新型为组织结构特殊,触感柔软饱满,反面蓬松的凹凸结构,能减少肌肤与衣物间的有害摩擦,降低长跑时特殊部位被磨破出现或疼痛的风险;
44.④
此产品做到轻量,防风且具有高强度舒适组织弹性,在人体消耗后预防身体湿冷,保护穿着者身体能减弱的同时有效预防自然因素的不良影响,从而达到舒适感及保护感的穿着体验。
45.同时本实用新型表面具有横条纹理,增加了视觉效果与时尚性。
46.本实用新型中导湿面料的检测参数如下:
47.[0048][0049]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