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底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4:57: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局部结构,且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底板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交通系统质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实现这一目标,须致力于改善与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利性。在与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中,如何使底板结构中的横梁兼具防碰撞刚性及碰撞时的缓冲效果,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底板结构的设计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底板结构,可使车辆承受侧向碰撞时有良好的防碰撞刚性及缓冲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底板结构,包括:底板面板;两侧梁,分别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且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通道部,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的中部而往所述车辆的上方隆起,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横梁,在所述底板面板上形成闭合截面且沿所述宽度方向连接所述两侧梁及所述通道部;以及加强件,配置于所述横梁的所述闭合截面内的上侧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加强件的侧面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沿着往所述通道部的方向增加。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的加强件外侧区段位于所述加强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所述两侧梁的其中之一之间,所述加强件外侧区段位于所述横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的横梁外侧区段邻接所述两侧梁的其中之一,所述横梁外侧区段具有切口部,所述切口部位于所述横梁外侧区段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下方,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的上表面具有凸状加强筋,所述凸状加强筋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上方突出。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的上表面具有凹状加强筋,所述凹状加强筋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下方突出。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底板结构还包括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用以固定座椅且位于所述横梁的周围,所述座椅支架的凸缘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凸缘上。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离于所述两侧梁及所述通道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具有侧接合部,所述侧接合部往所述横梁凸出且接合于所述横梁。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具有上接合部,所述上接合部往所述横
梁凸出且接合于所述横梁,所述上接合部的位置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于所述侧接合部的位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接合部包括多个第一侧接合部及多个第二侧接合部,所述多个第二侧接合部比所述多个第一侧接合部靠近所述侧梁,所述多个第二侧接合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多个第一侧接合部之间的间距。
14.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板结构中,配置于横梁内的加强件可提升横梁的刚性。其中,加强件在越靠近通道部的位置具有越大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可提升其在通道部处的刚性,且可使横梁与加强件整体在靠近侧梁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以在承受侧向撞击时促进横梁下部变形,达到吸收撞击力的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板结构可使车辆承受侧向碰撞时有良好的防碰撞刚性及缓冲效果。
15.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底板结构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的车辆底板结构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18.图3示出图1的车辆底板结构的局部结构;
19.图4是图3的车辆底板结构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20.图5是图2的车辆底板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0:车辆底板结构;
23.110:底板面板;
24.120:侧梁;
25.130:通道部;
26.140:横梁;
27.140a:闭合截面;
28.1401:横梁外侧区段;
29.1401a:切口部;
30.142:凸状加强筋;
31.144、162:凸缘;
32.150:加强件;
33.150a:侧面;
34.1501:加强件外侧区段;
35.152:凹状加强筋;
36.154a:第一侧接合部;
37.154b:第二侧接合部;
38.156:上接合部;
39.160:座椅支架;
40.c1、c2:中心;
41.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4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底板结构的立体图,其标示出轴向x、y、z。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底板结构100包括底板面板110、两侧梁120、通道部130及横梁140。两侧梁120分别配置于底板面板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两端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其中图1仅示出车辆底板结构10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右半部,故仅见右侧的横梁140,车辆底板结构100的左半部及左侧的横梁140大致对称于右半部者。通道部130配置于底板面板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而往车辆的上方隆起,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横梁140配置于底板面板110上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两侧梁120及通道部130。
43.图2是图1的车辆底板结构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其中省略了横梁140而使加强件150可见。图3示出图1的车辆底板结构的局部结构。图4是图3的车辆底板结构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加强件150。请参考图2至图4,本实施例的车辆底板结构100还包括加强件150。横梁140在底板面板110上形成闭合截面140a,加强件150配置于横梁140的闭合截面140a内的上侧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加强件150的侧面150a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即平行于轴向z的方向)上的尺寸沿着往通道部130的方向增加。
44.据此配置方式,配置于横梁140内的加强件150可提升横梁140的刚性。其中,加强件150如上述般在越靠近通道部130的位置具有越大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可提升其在通道部130处的刚性,且可使横梁140与加强件150整体在靠近侧梁120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以在承受侧向撞击时促进横梁140下部变形,达到吸收撞击力的作用。从而,本实施例的车辆底板结构100可使车辆承受侧向碰撞时有良好的防碰撞刚性及缓冲效果。
45.请参考图3,详细而言,加强件150的加强件外侧区段1501位于加强件15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c1与侧梁120之间,且加强件外侧区段1501位于横梁140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c2的上方。据此,可如上述般使横梁140与加强件150整体在靠近侧梁120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此外,横梁140的横梁外侧区段1401邻接侧梁120,横梁外侧区段1401具有切口部1401a,切口部1401a位于横梁外侧区段140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c2的下方,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此易有助于使横梁140与加强件150整体在靠近侧梁120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
46.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横梁140的上表面具有凸状加强筋142,凸状加强筋14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上方突出。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加强件150的上表面具有凹状加强筋152,凹状加强筋15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下方突出。通过凸状加强筋142及凹状加强筋152的设置可以增加横梁140及加强件上部的刚性,而有助于使横梁140与加强件150整体在靠近侧梁120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并且,由于凸状加强筋142向上方突出且凹状加强筋152向下方突出,故可避免凸状加强筋142撞击加强件150且可避免凹状加强筋152撞击横梁140。
47.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底板结构100还包括座椅支架160,座椅支架160用以固定车辆的座椅且位于横梁140的周围。座椅支架160的凸缘162如图1所示固定于横梁140的凸缘144上且凸缘162及凸缘144皆固定于底板面板110。据此,可避免车辆受到撞击时横梁140的凸
缘144分离于底板面板110。
48.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加强件15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离于侧梁120及通道部130,以避免因撞击力先作用于加强件150而不易使横梁140变形。图5是图2的车辆底板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请参考图2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150具有多个侧接合部(示出为第一侧接合部154a、第二侧接合部154b,这些第一侧接合部154a、第二侧接合部154b往横梁140(示出于图1)凸出且接合于横梁140,以提升加强件150与横梁140之间的接合强度与力传递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加强件150具有圆形的上接合部156,上接合部156往横梁140凸出且接合于横梁140,其中上接合部156的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不重叠于第一侧接合部154a、第二侧接合部154b的位置。据此,可使加强件150与横梁140有更好的接合强度。
49.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接合部154b比第一侧接合部154a靠近侧梁120,且第二侧接合部154b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侧接合部154a之间的间距。从而,靠近侧梁120的这些第二侧接合部154b的数量可较多且排列较密集,使加强件150不易因撞击而从横梁140脱落。
50.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板结构中,配置于横梁内的加强件可提升横梁的刚性。其中,加强件在越靠近通道部的位置具有越大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可提升其在通道部处的刚性,且可使横梁与加强件整体在靠近侧梁处具有较大的上下刚性差,以在承受侧向撞击时促进横梁下部变形,达到吸收撞击力的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板结构可使车辆承受侧向碰撞时有良好的防碰撞刚性及缓冲效果。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