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4:26: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冷水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2.在制冷行业中分为风冷式冷水机组和水冷式冷水机组两种,根据压缩机又分为螺杆式冷水机组、涡旋式冷水机组、离心式冷水机组。在温度控制上分为低温工业冷水机和常温冷水机,常温机组温度一般控制在0度-35度范围内。低温机组温度控制一般在0度至-100度左右。
3.但是,市场上的水冷冷水机组应用在户外环境下,遇到寒流天气的情况时,需要人员对机组进行外部保温作业,防止装置冻坏,这无疑增加了人员的工作负担,且浪费了装置本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因此需要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市场上的水冷冷水机组应用在户外环境下,遇到寒流天气的情况时,需要人员对机组进行外部保温作业,防止装置冻坏,这无疑增加了人员的工作负担,且浪费了装置本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包括机组主体,所述机组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板,且机组主体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板,所述第一保护板的一侧与第二保护板的一侧之间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机组主体的一侧安装有冷凝器,且冷凝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开设有贯穿固定板的安装槽,并且安装槽的内腔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传动连接有扇叶,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设置有导向管,且有导向管的一端与相邻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且导向管内腔与安装槽相连通,所述导向管的另一端通过传气管与机组主体顶部固定连接的加热盒相连通,所述加热盒的一侧与第一保护板的顶部相连通,所述机组主体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水泵,且水泵的一端与加热盒之间相连通,并且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板的顶部相连通。
7.优选地,所述伺服电机的外圈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呈圆周阵列分布的支撑杆,且支撑杆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与相邻的安装槽内壁固定连接。
8.优选地,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扇叶的一端之间传动连接。
9.优选地,所述加热盒的一侧与第一保护板的顶部通过第一导管相连通,所述加热盒的另一侧与水泵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导管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板一侧之间通过第三导管相连通。
10.优选地,所述加热盒远离第一导管的一侧安装有泄压阀。
11.优选地,所述机组主体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底座。
12.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在人员使用时,冷凝器帮助机组主体降低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伺服电机带动扇叶旋转将热风向外吹出,导向管将热风源通过传气管传递至加热盒内部,通过水泵和第三导管将第二保护板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二导管传输至加热盒内部,与加热盒内部的热源混合,帮助水源加热,加热盒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一导管流至第一保护板内部,第一保护板与第二保护板通过连接管连通,至此,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内部水源实现了循环加热的效果,帮助了安装在户外的机组主体在寒流天气状态下正常运行,实现了有效的热能回收,且提高了热能回收的利用率,绿色环保,减少了装置的维修率。
14.本实用新型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支撑杆的设置,保证了伺服电机的稳定性,通过扇叶的设置,使得冷凝器表面的热源向外传输,通过加热盒的设置,使得热源与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内部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泄压阀的设置,保障了加热盒内部不会发生压力过大爆炸的情况,通过底座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盒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扇叶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保护板;2、机组主体;3、第二保护板;4、底座;5、冷凝器;6、导向管;7、传气管;8、泄压阀;9、加热盒;10、第一导管;11、第二导管;12、水泵;13、第三导管;14、伺服电机;15、扇叶;16、支撑杆;17、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参照图1-3,一种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水冷冷水机组,包括机组主体2,机组主体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板1,且机组主体2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板3,第一保护板1的一侧与第二保护板3的一侧之间通过连接管17相连通,机组主体2的一侧安装有冷凝器5,且冷凝器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开设有贯穿固定板的安装槽,并且安装槽的内腔设置有伺服电机14,伺服电机14的一端传动连接有扇叶15,伺服电机14的一侧设置有导向管6,且有导向管6的一端与相邻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且导向管6内腔与安装槽相连通,导向管6的另一端通过传气管7与机组主体2顶部固定连接的加热盒9相连通,加热盒9的一侧与第一保护板1的顶部相连通,机组主体2的顶部一侧安装有水泵12,且水泵12的一端与加热盒9之间相连通,并且水泵12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板3的顶部相连通,具体的,在人员
使用时,冷凝器5帮助机组主体2降低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伺服电机14带动扇叶15旋转将热风向外吹出,导向管6将热风源通过传气管7传递至加热盒9内部,通过水泵12和第三导管13将第二保护板3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二导管11传输至加热盒9内部,与加热盒9内部的热源混合,帮助水源加热,受水泵12影响,加热盒9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一导管10流至第一保护板1内部,第一保护板1与第二保护板3通过连接管17连通,至此,第一保护板1和第二保护板3内部水源实现了循环加热的效果,帮助安装在户外的机组主体2在寒流天气状态下正常运行,实现了有效的热能回收,且提高了热能回收的利用率,绿色环保,减少了装置的维修率。
23.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24.在人员使用时,冷凝器5帮助机组主体2降低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伺服电机14带动扇叶15旋转将热风向外吹出,导向管6将热风源通过传气管7传递至加热盒9内部,通过水泵12和第三导管13将第二保护板3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二导管11传输至加热盒9内部,与加热盒9内部的热源混合,帮助水源加热,受水泵12影响,加热盒9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一导管10流至第一保护板1内部,第一保护板1与第二保护板3通过连接管17连通,至此,第一保护板1和第二保护板3内部水源实现了循环加热的效果。
25.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26.帮助了安装在户外的机组主体2在寒流天气状态下正常运行,实现了有效的热能回收,且提高了热能回收的利用率,绿色环保,减少了装置的维修率。
27.进一步地,伺服电机14的外圈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呈圆周阵列分布的支撑杆16,且支撑杆16远离伺服电机14的一端与相邻的安装槽内壁固定连接,具体的,通过支撑杆16的设置,保证了伺服电机14的稳定性。
28.进一步地,伺服电机14的输出轴与扇叶15的一端之间传动连接,具体的,通过扇叶15的设置,使得冷凝器5表面的热源向外传输。
29.进一步地,加热盒9的一侧与第一保护板1的顶部通过第一导管10相连通,加热盒9的另一侧与水泵12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二导管11相连通,水泵12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板3一侧之间通过第三导管13相连通,具体的,通过加热盒9的设置,使得热源与第一保护板1和第二保护板3内部的水源进行加热。
30.进一步地,加热盒9远离第一导管10的一侧安装有泄压阀8,具体的,通过泄压阀8的设置,保障了加热盒9内部不会发生压力过大爆炸的情况。
31.进一步地,机组主体2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底座4,具体的,通过底座4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
32.综上所述:在人员使用时,冷凝器5帮助机组主体2降低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伺服电机14带动扇叶15旋转将热风向外吹出,导向管6将热风源通过传气管7传递至加热盒9内部,通过水泵12和第三导管13将第二保护板3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二导管11传输至加热盒9内部,与加热盒9内部的热源混合,帮助水源加热,受水泵12影响,加热盒9内部的水源通过第一导管10流至第一保护板1内部,第一保护板1与第二保护板3通过连接管17连通,至此,第一保护板1和第二保护板3内部水源实现了循环加热的效果,通过支撑杆16的设置,保证了伺服电机14的稳定性,通过扇叶15的设置,使得冷凝器5表面的热源向外传输,通过加热盒9的设置,使得热源与第一保护板1和第二保护板3内部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泄压阀8的
设置,保障了加热盒9内部不会发生压力过大爆炸的情况,通过底座4的设置,增加了装置底部的稳定性,帮助了安装在户外的机组主体2在寒流天气状态下正常运行,实现了有效的热能回收,且提高了热能回收的利用率,绿色环保,减少了装置的维修率。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