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及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2022-07-24 03:20: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及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2.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预制墙板和叠合楼板之间经常会用到斜支撑来进行临时的固定和校正,斜支撑的两端分别通过斜支撑环与预制墙板和叠合楼板连接。斜支撑与叠合楼板有一定的角度,且斜支撑安装的竖向角度也是不定的,则需要在斜支撑环的位置预留一个孔,以便于不同竖向角度的斜支撑的安装。
3.现有的斜支撑环施工预留工装在使用安装时,通常是采用扎丝将预留圆孔工装内的固定横杆与斜支撑环绑扎定位,然后套上橡胶外套、安装盖板,最后浇筑混凝土。脱模时,依次取下盖板、拆除扎丝、拔出预留圆孔工装,最后取出橡胶外套。
4.此种安装方法简单,安装固定可靠,但在安装时需采用扎丝绑扎,后期拆除时需剪断扎丝,扎丝无法再次利用,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加了项目成本。且采用扎丝绑扎的方式固定斜支撑环不易保证工装的中心与斜支撑环的中心同心。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及叠合楼板,该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及叠合楼板无需绑扎扎丝、脱模方便、质量稳定、可重复使用。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包括本体及盖板,所述本体内具有用于安装斜支撑环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上端通过盖合在本体上的所述盖板密闭,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盖板上穿设有一螺杆,所述螺杆伸入所述安装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钢板,所述钢板具有一凹面槽,所述螺杆通过控制其旋入安装腔内的长度,使所述钢板上的凹面槽可与所述斜支撑环相卡合。
8.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通过设置钢板与斜支撑环的卡合结构,使斜支撑环固定定位,无需绑扎扎丝。且脱模时通过旋转螺杆控制其伸入安装腔内的长度即可,脱模方便、质量稳定,预留工装采用钢制件加工而成,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10.进一步的,所述凹面槽的中心与所述本体的轴向中心重合,所述凹面槽的槽口大小与所述斜支撑环的直径大小相配合,保证工装的中心与斜支撑环同心,以保证斜支撑环安装在本体内时的周边间隙均等,以确保斜支撑的角度调节的灵活性。
11.进一步的,所述钢板上设有螺纹孔,所述钢板通过其螺纹孔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螺母,所述钢板通过第一螺母固定在所述螺
杆上。
1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腔内架设一横杆与本体固定,所述螺杆伸入所述安装腔内的部分还设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横杆固定连接。横杆直接焊接在本体的圆形侧面内侧,固定可靠,不影响后续施工,且可作为脱模时用于取出预埋的施工预留工装的拉环。
14.进一步的,还包括弹性外套,所述弹性外套设于所述本体的外周,所述弹性外套为橡胶件。弹性外套在拆除时可以弯折、扭转,方便脱模。弹性外套的厚度大于5mm,确保当弹性外套受到混凝土挤压时,不产生褶皱而紧抱本体,保证脱模顺利、简单。
15.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包括第一板及设于所述第一板的一侧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盖设于所述本体上,且第一板的上表面设有拉手,所述第二板伸入所述安装腔中。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的边缘超出所述本体的边缘,所述第二板远离第一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板远离第二板的一端均设有倒角。第一板能有效避免浇筑的混凝土掉入弹性外套和本体之间的间隙中。倒角可起导向作用,通过拉手方便拿取盖板。
17.基于同一种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叠合楼板。
18.一种叠合楼板,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如前所述的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和具有斜支撑环的预制楼板,所述斜支撑环伸入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钢板上的凹面槽卡合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斜支撑环与本体的安装点靠近所述本体的轴向中心线设置。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通过设置钢板与斜支撑环的卡合结构,使斜支撑环固定定位,无需绑扎扎丝。且脱模时通过旋转螺杆控制其伸入安装腔内的长度即可,脱模方便、质量稳定,预留工装采用钢制件加工而成,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及叠合楼板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2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25.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26.附图标记:
27.1-本体;2-盖板;3-斜支撑环;4-安装腔;5-螺杆;6-钢板;7-第一螺母;8-横杆;9-第二螺母;10-弹性外套;11-预制楼板;12-现浇层;
28.21-第一板;22-第二板;
29.61-凹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1.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及盖板2,所述本体1内具有用于安装斜支撑环3的安装腔4,所述安装腔4的上端通过盖合在本体1上的所述盖板2密闭,所述盖板2上穿设有一螺杆5,所述螺杆5伸入所述安装腔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钢板6,结合图3,所述钢板6具有一凹面槽61,所述螺杆5通过控制其旋入安装腔4内的长度,使所述钢板6上的凹面槽61可与所述斜支撑环3相卡合。所述凹面槽61的中心与所述本体1的轴向中心线重合,所述凹面槽61的槽口大小与所述斜支撑环3的直径大小相配合。
32.结合图2、图3,所述钢板6上设有螺纹孔,所述钢板6通过其螺纹孔与所述螺杆5螺纹连接。所述螺杆5的一端设有第一螺母7,所述钢板6通过第一螺母7固定在所述螺杆5上。所述安装腔4内架设一横杆8与本体1固定,所述螺杆5伸入所述安装腔4内的部分还设有第二螺母9,所述第二螺母9与所述横杆8固定连接。
33.所述本体1的外周设有弹性外套10,所述弹性外套10为橡胶件。所述盖板2包括第一板21及设于所述第一板21的一侧的第二板22,所述第一板21盖设于所述本体1上,且第一板21的上表面设有拉手,所述第二板22伸入所述安装腔4中。所述第一板21的边缘超出所述本体1的边缘,所述第二板22远离第一板21的一端、所述第一板21远离第二板22的一端均设有倒角。所述第二板22的外形可以为与本体1的内筒形状匹配的圆筒,也可以为与本体1的内筒形状匹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弧形结构,通过第二板22伸入安装腔4中,以实现盖板2的快速定位,同时避免浇筑混凝土时盖板2错位。
34.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叠合楼板,包括预留工装和具有斜支撑环3的预制楼板11,,所述斜支撑环3伸入所述安装腔4内并与所述钢板6上的凹面槽61卡合连接。所述斜支撑环3与本体1的安装点靠近所述本体1的轴向中心线设置。
35.所述预留工装在使用安装时,先将所述预留工装的本体1置于预制楼板11的上端,并使所述斜支撑环3伸入本体1的安装腔4中。再通过螺杆5上的钢板6将斜支撑环3与钢板6固定,固定时需要保证斜支撑环3的轴向中心线(即为斜支撑环的对称线)与本体1的轴向中心线对齐。再在本体1的外周套装所述弹性外套10,最后盖上盖板2,浇筑混凝土,形成如图3所示的现浇层12。所述本体1的高度与现浇层12的高度一致,即,所述本体1的高度通过需要浇筑成型的现浇层12的高度进行提前设定。
36.脱模时,先调节螺杆5的高度,使钢板6与斜支撑环3的卡合结构脱开,再取下盖板2,拔出本体1,最后取出弹性外套5。成型的现浇层30中形成一个预留孔洞,斜支撑环3则位于该预留孔洞内,以便于适应不同竖向角度的斜支撑的安装。
37.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楼板施工预留工装,无需绑扎扎丝,且工装可重复利用,可减少52%的模具成本;模具安装、拆卸简单,可提升施工效率25%;预留孔的成型质量好,减
少后期整改,提升施工整体效益。
38.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