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7-22 22:21: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无土栽培作为一项作物栽培的新技术,其特点与优势已为广大生产者所熟悉与认可,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具有节水、省肥、省工、易于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避免连作障碍的发生,充分利用空间,且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土壤的限制,能够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3.栽培基质最初起源于无土栽培的概念,是指作物周围的土壤环境已恶化,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人们转而寻找替代品,用固体基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气。这样所谓的栽培基质就是指代替土壤提供作物机械支持和物质供应的固体介质。
4.现有的栽培基质存在以下问题:原料来源分布不广泛;由于基质原料中有病虫害残留,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严重,常常需要在制备基质的过程中掺加大量的杀虫剂和杀菌剂,不环保;产过程较复杂,成本高;有的还需要进行后续的灭菌处理。因此,开发一种原材料来源广泛、环保、抗病虫、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的栽培基质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材料来源广泛、环保、抗病虫、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的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基质,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茶粕12-24份、菜粕12-24份、碳化稻壳灰40-80份、珍珠岩30-60份、草炭30-80份、复合菌剂5-12份、腐殖酸5-12份。
8.优选地,一种栽培基质,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茶粕18份、菜粕18份、碳化稻壳灰50份、珍珠岩50份、草炭60份、复合菌剂8份、腐殖酸8份。
9.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菌剂由细黄链霉菌、白钩链霉菌和球孢白僵菌组成,三者按照重量比1:1:1混合。
10.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菌剂的有效菌数为1.5-3.0亿/g。
11.进一步地,所述腐殖酸为黄腐酸。
12.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栽培基质按照下述步骤制备:
13.(1)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原料茶粕、菜粕、复合菌剂,并混合备用;
14.(2)用水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40-50%,将混合物料充分混匀,采用条垛发酵方式,堆高1.0-1.5m,堆宽1.5-2m,长度视物料总量而定,用草帘覆盖后发酵;当
堆垛温度超过60℃时,每1-2天翻堆1次并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堆体温度保持在45-55℃之间,时间维持在7天以上;当堆垛温度低于50℃时,每5天翻堆1次,直到混合物料变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易破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时发酵完成,发酵时间为15-20天,自然晾干使含水量降至10-20%,得到发酵物料;
15.(3)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碳化稻壳灰、珍珠岩、草炭、腐殖酸,并与步骤(2)所得的发酵物料混合均匀,得到基质;
16.(4)使用粉碎机将步骤(3)中的基质粉碎至0.5-1cm。
17.所述步骤(3)中的基质用于农作物栽培。
18.所述步骤(4)的产物用于家庭园艺栽培。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添加在栽培基质中的茶粕含有茶皂素,而茶皂素具有趋避害虫和生物素的作用,本身是很好的生物农药,能刺激作物生长,并且不会造成土壤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复合菌剂能够起到抑制病害发生,杀灭害虫的作用;其他有机和无机物料能使基质富有营养且透气性强,其中原料中的黄腐酸还能抑制杂草丛生;本发明配方简单,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基质原料配比科学,营养全面,既可用于家庭园艺栽培,也可广泛用于农作物栽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均可自常规途径购买得到。
23.实施例1
24.一种栽培基质,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茶粕12份、菜粕12份、碳化稻壳灰40份、珍珠岩30份、草炭30份、复合菌剂5份、黄腐酸5份。
25.复合菌剂由细黄链霉菌、白钩链霉菌和球孢白僵菌组成,三者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复合菌剂的有效菌数为1.5亿/g。
26.一种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按照下述步骤制备:
27.(1)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原料茶粕12份、菜粕12份、复合菌剂5份,并混合备用;
28.(2)用水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40%,将混合物料充分混匀,采用条垛发酵方式,堆高1.0,堆宽1.5m,长度视物料总量而定,用草帘覆盖后发酵;当堆垛温度超过60℃时,每1天翻堆1次并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堆体温度保持在45℃之间,时间维持在7天以上;当堆垛温度低于50℃时,每5天翻堆1次,直到混合物料变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易破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时发酵完成,发酵时间为15天,自然晾干使含水量降至10%,得到发酵物料;
29.(3)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碳化稻壳灰40份、珍珠岩30份、草炭30份、腐殖酸5份,并与步骤(2)所得的发酵物料混合均匀,得到基质;
30.(4)使用粉碎机将步骤(3)中的基质粉碎至0.5cm。
31.步骤(3)中的基质用于农作物栽培。
32.步骤(4)的产物用于家庭园艺栽培。
33.实施例2
34.一种栽培基质,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茶粕18份、菜粕18份、碳化稻壳灰50份、珍珠岩50份、草炭60份、复合菌剂8份、黄腐酸8份。
35.复合菌剂由细黄链霉菌、白钩链霉菌和球孢白僵菌组成,三者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复合菌剂的有效菌数为2.3亿/g。
36.一种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按照下述步骤制备:
37.(1)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原料茶粕18份、菜粕18份、复合菌剂8份,并混合备用;
38.(2)用水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45%,将混合物料充分混匀,采用条垛发酵方式,堆高1.2,堆宽1.8m,长度视物料总量而定,用草帘覆盖后发酵;当堆垛温度超过60℃时,每2天翻堆1次并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堆体温度保持在50℃之间,时间维持在7天以上;当堆垛温度低于50℃时,每5天翻堆1次,直到混合物料变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易破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时发酵完成,发酵时间为17天,自然晾干使含水量降至15%,得到发酵物料;
39.(3)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碳化稻壳灰50份、珍珠岩50份、草炭60份、腐殖酸8份,并与步骤(2)所得的发酵物料混合均匀,得到基质;
40.(4)使用粉碎机将步骤(3)中的基质粉碎至0.8cm。
41.步骤(3)中的基质用于农作物栽培。
42.步骤(4)的产物用于家庭园艺栽培。
43.实施例3
44.一种栽培基质,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茶粕24份、菜粕24份、碳化稻壳灰80份、珍珠岩60份、草炭80份、复合菌剂12份、黄腐酸12份。
45.复合菌剂由细黄链霉菌、白钩链霉菌和球孢白僵菌组成,三者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复合菌剂的有效菌数为3.0亿/g。
46.一种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按照下述步骤制备:
47.(1)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原料茶粕24份、菜粕24份、复合菌剂12份,并混合备用;
48.(2)用水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50%,将混合物料充分混匀,采用条垛发酵方式,堆高1.5,堆宽2m,长度视物料总量而定,用草帘覆盖后发酵;当堆垛温度超过60℃时,每2天翻堆1次并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堆体温度保持在55℃之间,时间维持在7天以上;当堆垛温度低于50℃时,每5天翻堆1次,直到混合物料变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易破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时发酵完成,发酵时间为20天,自然晾干使含水量降至20%,得到发酵物料;
49.(3)按所述重量份分别称取碳化稻壳灰80份、珍珠岩60份、草炭80份、腐殖酸12份,并与步骤(2)所得的发酵物料混合均匀,得到基质;
50.(4)使用粉碎机将步骤(3)中的基质粉碎至1cm。
51.步骤(3)中的基质用于农作物栽培。
52.步骤(4)的产物用于家庭园艺栽培。
53.对比例1
5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使用中国专利cn103787735b制备的再生园艺育苗基质。
55.对比例2
5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肥料原料中不使用复合菌剂。
57.实验例
58.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t1为实施例1,t2为实施例2,t3为实施例3,t4为对比例1,t5为对比例2,按配方方法配置后,每个处理的基质按10升/盆进行装填,装填松紧适宜,每盆定植6株清秀无病的15天妙龄期的奶渔生菜幼苗,定植后浇透水,并定期观察幼苗成长,一天浇一次水,25天后观察植株生物指标。
59.每个处理全部取样进行测定,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定植后25天取样测定:地上部干重和鲜重、白根数、最大叶宽、叶龄、株高。效果对比如下表所示:
60.表1不同处理的基质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0061][0062][0063]
由表1可知,通过取样测定对比,t2全程无病害,无论是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数、叶片数都是t2处理的最高,这说明在同等管理的条件下,t2基质配方对生菜的生长更为有利,t1和t3也相对有利,而t4处理效果相对较差;不含复合菌剂的t5处理,发病率高;由于是室内种植,所有处理无虫害影响。
[006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