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21 00:1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的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于衣物洗涤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3.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内筒上盖通常包括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由此,用户在打开或关闭内筒盖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同时对内桶前盖和内筒后盖进行操作,才能完成对内筒盖的打开或关闭。
4.受原理和结构上的限制,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存在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无法联动打开或关闭,以及在内筒盖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迅速抬起或下落,产生较大噪音和夹手的问题。
5.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衣物处理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存在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无法联动打开或关闭,以及在内筒盖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迅速抬起或下落,产生较大噪音和夹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所述第一内筒盖和所述第二内筒盖均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开口处,并分别与所述内筒枢转连接,所述第一内筒盖与所述第二内筒盖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能够使所述第一内筒盖和所述第二内筒盖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上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
7.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板、第二连板和联动杆,所述第一连板与所述第一内筒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板与所述第二内筒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板与所述联动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板与所述联动杆铰接,所述第一阻尼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板与所述联动杆铰接的位置。
8.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机构上还设置有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板与所述联动杆铰接的位置。
9.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筒盖与所述内筒通过第一转轴枢转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盖与所述内筒通过第二转轴枢转连接。
10.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筒盖与所述内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二内筒盖与所述内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扭簧。
11.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扭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的中间位置。
12.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扭簧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的中间位置。
13.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连接后能够满足同轴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旋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板上,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联动杆连接。
14.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三旋转体和第四旋转体,所述第三旋转体与所述第四旋转体连接后能够满足同轴相对转动,所述第三旋转体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板上,所述第四旋转体与所述联动杆连接。
15.在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板与所述第一内筒盖螺栓连接、焊接或铆接,所述第二连板与所述第二内筒盖螺栓连接、焊接或铆接。
16.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均设置在内筒的开口处,并分别与内筒枢转连接,第一内筒盖与第二内筒盖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能够使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上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
17.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第一内筒盖与第二内筒盖之间设置用于能够使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以使得用户只需要打开或关闭第一内筒盖或第二内筒盖即可通过联动机构实现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的同时打开或关闭,简化了用户的操作过程,并且通过在联动机构上设置第一阻尼器,以使得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在抬起或下落的过程中在第一阻尼器的作用下,能够实现缓慢抬起或下落,以减少噪音,避免夹伤手部。
附图说明
18.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内筒盖与第二内筒盖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第一阻尼器在第一内筒盖中装配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第一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列表:
23.1-第一内筒盖;11-第一转轴;12-第一扭簧;
24.2-第二内筒盖;21-第二转轴;22-第二扭簧;
25.3-联动机构;31-第一连板;32-第二连板;33-联动杆;
26.4-第一阻尼器;41-第一旋转体;42-第二旋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是以第一连板与第一内筒盖螺栓连接,第二连板与第二内筒盖螺栓连接为例对第一连板与第一内筒盖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连板与第二内筒盖的连接关系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板与第一内筒盖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连板与第二内筒盖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该连接关系能够满足第一连板与第一内筒盖固定连接以及第二连板
与第二内筒盖固定连接的需要即可。例如,第一连板与第一内筒盖还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同样地,第二连板与第二内筒盖也还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首先参照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进行描述。
31.如图1-2所示,为解决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存在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无法联动打开或关闭,以及在内筒盖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内筒前盖和内筒后盖迅速抬起或下落,产生较大噪音和夹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内筒(图中未示出)、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均设置在内筒的开口处,并分别与内筒枢转连接,第一内筒盖1与第二内筒盖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能够使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3,联动机构3上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4。
32.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第一内筒盖1与第二内筒盖2之间设置用于能够使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3,以使得用户只需要打开或关闭第一内筒盖1或第二内筒盖2即可通过联动机构3实现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同时打开或关闭,简化了用户的操作过程,并且通过在联动机构3上设置第一阻尼器4,以使得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在抬起或下落的过程中在第一阻尼器4的作用下,能够实现缓慢抬起或下落,以减少噪音,避免夹伤手部。
33.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34.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联动机构3包括第一连板31、第二连板32和联动杆33,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固定连接,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固定连接,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铰接,第二连板32与联动杆33铰接,第一阻尼器4设置在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铰接的位置。
35.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本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将联动机构3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板31、第二连板32和联动杆33,并将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固定连接,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固定连接,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铰接,第二连板32与联动杆33铰接,以使得第一连板31和第二连板32通过联动杆33的传动,实现第一连板31和第二连板32的联动,并进一步通过第一连板31带动第一内筒盖1,以及第二连板32带动第二内筒盖2,从而实现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联动。以使得用户只需要打开或关闭第一内筒盖1或第二内筒盖2即可通过联动机构3实现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同时打开或关闭,简化了用户的操作过程。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铰接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4,一方面能够满足在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打开或关闭过程中,给予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一定的阻尼力,使得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能够缓慢开起或关闭,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阻尼器4设置在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铰接的位置处还能够节省第一阻尼器4所占用的空间,同时,避免了由于设置第一阻尼器4使得第一内筒盖1整体的结构强度减
弱的问题,并且能够改善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整体外观效果,使得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整体性更强。
36.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螺栓连接,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螺栓连接。
37.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满足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固定连接的需要以及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固定连接的需要。
38.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螺栓连接,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螺栓连接为例对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的,但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该连接关系能够满足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固定连接以及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固定连接的需要即可。例如,第一连板31与第一内筒盖1还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同样地,第二连板32与第二内筒盖2也还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39.如图2-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器4包括第一旋转体41和第二旋转体42,第一旋转体41与第二旋转体42连接后能够满足同轴相对转动,第一旋转体41连接在第一连板31上,第二旋转体42与联动杆33连接。
4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阻尼器4设置为包括第一旋转体41和第二旋转体42,并将第一旋转体41连接在第一连板31上,第二旋转体42连接在联动杆33上,且使得第一旋转体41与第二旋转体42能够同轴相对转动,以使得由第一旋转体41和第二旋转体42组成的第一阻尼器4能够在第一连板31与联动杆33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阻尼力,从而使得第一内筒盖1与第二内筒盖2在联动开起或关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缓慢提起或下落,进而减少噪音,以及避免夹伤手部。
41.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在开起或关闭过程中的阻尼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3上还设置有第二阻尼器(图中未示出),第二阻尼器设置在第二连板32与联动杆33铰接的位置。
42.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在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打开或关闭过程中,增大施加在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上的阻尼力,进一步提高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在开起或关闭过程中的阻尼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阻尼器设置在第二连板32与联动杆33铰接的位置处同样能够节省第二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同时,避免了由于设置第二阻尼器使得第二内筒盖2整体的结构强度减弱的问题。
43.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三旋转体(图中未示出)和第四旋转体(图中未示出),第三旋转体与第四旋转体连接后能够满足同轴相对转动,第三旋转体连接在第二连板32上,第四旋转体与联动杆33连接。
44.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由第三旋转体和第四旋转体组成的第二阻尼器能够在第二连板32与联动杆33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阻尼力,从而使得第一内筒盖1与第二内筒盖2在联动开起或关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缓慢提起或下落,进而减少噪音,以及避免夹伤手部。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器的结构与第一阻尼器4的结构相同。
46.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盖1与内筒通过第一转轴11枢转
连接,第二内筒盖2与内筒通过第二转轴21枢转连接。
47.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为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能够在内筒上实现开启或关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
48.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盖1与内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扭簧12,第二内筒盖2与内筒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扭簧22。第一扭簧12设置在第一转轴11的中间位置。第二扭簧22设置在第二转轴21的中间位置。
49.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扭簧12和第二扭簧22分别为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在开启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回弹力,使用户能够通过按压第一内筒盖1,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通过联动机构3,并在第一扭簧12和第二扭簧22的作用下,实现联动开启。
50.进一步地,将第一扭簧12和第二扭簧22分别设置在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21的中间位置,能够使得第一扭簧12更加容易地穿过第一转轴11,同理,也能够使得第二扭簧22更加容易地穿过第二转轴21,以简化装配过程。此外,将第一扭簧12和第二扭簧22分别设置在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21的中间位置,还能够实现分别为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提供均匀的回弹力,以改善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回弹效果。
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第一内筒盖1与第二内筒盖2之间设置用于能够使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同步打开或关闭的联动机构3,以使得用户只需要打开或关闭第一内筒盖1或第二内筒盖2即可通过联动机构3实现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的同时打开或关闭,简化了用户的操作过程,并且通过在联动机构3上设置第一阻尼器4,以使得第一内筒盖1和第二内筒盖2在抬起或下落的过程中在第一阻尼器4的作用下,能够实现缓慢抬起或下落,以减少噪音,避免夹伤手部。
5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53.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54.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