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半自动线材插壳机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21:23: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插壳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半自动线材插壳机。


背景技术:

2.端部具有壳体的线材成品在加工时,先在多股线材的端部分别压上端子,然后将线材具有端子的一端插入壳体中,使端子固定在壳体内,壳体内设计有用于容置端子的多个插孔,因此,线材端部插入插孔时需要对准,从而使线材上的端子能够准确地插入插孔内。
3.传统技术中,将已经打好端子的线材进行插壳,通常是先将该线材放置在理线治具上,然后人工进行插接壳体,人工成本高,且,在插壳时容易出现壳体插接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线材的正常使用;后来出现有全自动压端子线材插胶壳机,插壳机构将壳体上料机构上的壳体夹取后插入线束端部的端子上,其线材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产品插壳后的不良率高,且对小批量生产而言,对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不高,如何简化设备和降低设备的成本为要解决的问题。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半自动线材插壳机,其通过设置有y轴向移动装置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定位准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插壳机构进行插壳,插壳精度高,省去了人工插壳的成本;以及,采用人工插线的方式进行理线上料,省去了线材自动上料机构的设置,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利于小型化设计。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半自动线材插壳机,包括线材理线治具、端子夹紧上料机构、线材夹紧机构、壳体上料机构、插壳机构、用于推动线材下料的下料机构;其中:
8.所述线材理线治具包括有理线板,所述理线板上设置有多个供线材插设的理线槽,所述端子夹紧上料机构包括有y轴向移动装置、用于夹紧线材端子部的端子夹紧装置,所述端子夹紧装置具有多个端子槽,所述端子夹紧装置位于理线板的一侧和插壳机构之间,所述端子夹紧装置设置于y轴向移动装置上,所述y轴向移动装置用于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所述线材夹紧机构设置于理线板的另一侧且线材夹紧机构的夹紧口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通过y轴向移动装置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定位准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9.所述壳体上料机构的输出端朝向插壳机构的输入口。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材夹紧机构包括有第一x轴移动装置、设置于第一x轴移动装置上的第一夹紧气缸、连接于第一夹紧气缸的第一上夹持部和第一下夹持部,在插壳机构将壳体插设于端子上后,先松开端子夹紧上料机构,随后第一x轴移动装置带动线材
朝向壳体移动,进一步插接,使得插壳更稳固。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材理线治具还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理线板设置于第一升降装置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理线板上下运动,结构设计巧妙,便于线材的上料。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夹紧装置包括有第二上夹持部和第二下夹持部,多个端子槽位于第二上夹持部或第二下夹持部上。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壳机构包括有第二x轴移动装置和设置于第二x轴移动装置上的壳体定位治具,所述壳体定位治具的插壳口朝向夹紧口,所述壳体定位治具的输入口朝向壳体上料机构的输出端。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壳机构还包括有壳体固定装置,所述壳体固定装置包括有推动气缸和连接于推动气缸的压紧组件。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料机构包括有上料装置、中转装置和推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连接有上料轨道,所述中转装置包括有第二升降装置、连接于第二升降装置的中转轨道,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中转轨道上下往返于上料轨道和壳体定位治具的输入口之间,所述推料装置用于将中转轨道中的壳体推至壳体定位治具中。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线材夹紧机构的侧旁,所述下料机构包括有下料气缸和连接于下料气缸的推料件,所述推料件上具有线材夹紧机构避让位。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紧口的下方设置有收料槽。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收料槽的侧旁还设置有线材上料平台,所述线材上料平台上对应线材理线治具设置有避让口。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20.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y轴向移动装置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定位准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插壳机构进行插壳,插壳精度高,省去了人工插壳的成本;以及,采用人工插线的方式进行理线上料,省去了线材自动上料机构的设置,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利于小型化设计;
21.其次是,线材理线治具还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理线板设置于第一升降装置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理线板上下运动,在理线板位于底部时,方便对线材插设于理线槽中,随后理线板上升供端子夹紧上料机构进行夹紧上料,夹紧后第一升降装置下降脱离,端子夹紧上料机构开始运输,结构设计巧妙,便于线材的上料;
22.再者是,插壳机构还包括有壳体固定装置,所述壳体固定装置包括有推动气缸和连接于推动气缸的压紧组件,在壳体进入壳体定位治具后,对壳体进行夹紧,避免在插壳时壳体晃动,影响插壳的精度;
23.以及,收料槽和线材上料平台的设置,便于人工进行上线材和收线材的操作,为使用带来便利。
2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含收料槽和线材上料平台);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组装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不含收料槽和线材上料平台);
29.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识说明:
31.10、线材理线治具
ꢀꢀꢀꢀꢀꢀꢀꢀꢀꢀꢀꢀꢀ
11、理线板
32.12、第一升降装置
ꢀꢀꢀꢀꢀꢀꢀꢀꢀꢀꢀꢀꢀ
101、理线槽
33.20、端子夹紧上料机构
ꢀꢀꢀꢀꢀꢀꢀꢀꢀ
21、y轴向移动装置
34.22、端子夹紧装置
ꢀꢀꢀꢀꢀꢀꢀꢀꢀꢀꢀꢀꢀ
221、第二上夹持部
35.222、第二下夹持部
ꢀꢀꢀꢀꢀꢀꢀꢀꢀꢀꢀꢀ
201、端子槽
36.30、线材夹紧机构
ꢀꢀꢀꢀꢀꢀꢀꢀꢀꢀꢀꢀꢀ
31、第一x轴移动装置
37.32、第一夹紧气缸
ꢀꢀꢀꢀꢀꢀꢀꢀꢀꢀꢀꢀꢀ
321、第一上夹持部
38.322、第一下夹持部
ꢀꢀꢀꢀꢀꢀꢀꢀꢀꢀꢀꢀ
301、夹紧口
39.40、壳体上料机构
ꢀꢀꢀꢀꢀꢀꢀꢀꢀꢀꢀꢀꢀ
41、上料阻挡件
40.42、上料装置
ꢀꢀꢀꢀꢀꢀꢀꢀꢀꢀꢀꢀꢀꢀꢀꢀꢀ
421、上料轨道
41.43、中转装置
ꢀꢀꢀꢀꢀꢀꢀꢀꢀꢀꢀꢀꢀꢀꢀꢀꢀ
431、第二升降装置
42.432、中转轨道
ꢀꢀꢀꢀꢀꢀꢀꢀꢀꢀꢀꢀꢀꢀꢀꢀ
44、推料装置
43.50、插壳机构
ꢀꢀꢀꢀꢀꢀꢀꢀꢀꢀꢀꢀꢀꢀꢀꢀꢀ
51、第二x轴移动装置
44.52、壳体定位治具
ꢀꢀꢀꢀꢀꢀꢀꢀꢀꢀꢀꢀꢀ
53、壳体固定装置
45.501、插壳口
ꢀꢀꢀꢀꢀꢀꢀꢀꢀꢀꢀꢀꢀꢀꢀꢀꢀꢀ
502、输入口
46.503、壳体容置空间
ꢀꢀꢀꢀꢀꢀꢀꢀꢀꢀꢀꢀ
60、下料机构
47.61、下料气缸
ꢀꢀꢀꢀꢀꢀꢀꢀꢀꢀꢀꢀꢀꢀꢀꢀꢀ
62、推料件
48.70、收料槽
ꢀꢀꢀꢀꢀꢀꢀꢀꢀꢀꢀꢀꢀꢀꢀꢀꢀꢀꢀ
80、线材上料平台
49.801、避让口。
具体实施方式
50.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线材理线治具10、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线材夹紧机构30、壳体上料机构40、插壳机构50、用于推动线材下料的下料机构60。
51.所述线材理线治具10包括有理线板11,所述理线板11上设置有多个供线材插设的理线槽101,将线材插设在理线槽101后,线材的端子部分露于理线槽101外,通常在线材插设时,自端部第一个理线槽101开始插设;所述线材理线治具10还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12,所述理线板11设置于第一升降装置12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12带动理线板11上下运动,结构设计巧妙,便于线材的上料。
52.所述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包括有y轴向移动装置21、用于夹紧线材端子部的端子夹紧装置22,所述端子夹紧装置22具有多个端子槽201,线材的端子部分置于端子槽201中,通常自端部第一个端子槽201插设;所述端子夹紧装置22位于理线板11的一侧和插壳机构
50之间,所述端子夹紧装置22设置于y轴向移动装置21上,所述y轴向移动装置21用于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50的插壳口501;所述线材夹紧机构30设置于理线板11的另一侧且线材夹紧机构30的夹紧口301对齐插壳机构50的插壳口501;通过y轴向移动装置21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50的插壳口501,定位准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53.优选的,所述端子夹紧装置22包括有第二上夹持部221和第二下夹持部222,多个端子槽201位于第二上夹持部221或第二下夹持部222上,如图5所示,所述端子槽201位于第二下夹持部222上,所述第二上夹持部221呈“7”字型,第二下夹持部222和第二上夹持部221上下配合以夹紧线材端子部。
54.所述线材夹紧机构30包括有第一x轴移动装置31、设置于第一x轴移动装置31上的第一夹紧气缸32、连接于第一夹紧气缸32的第一上夹持部321和第一下夹持部322,在插壳机构50将壳体插设于端子上后,先松开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随后第一x轴移动装置31带动线材朝向壳体移动,进一步插接,使得插壳更稳固。
55.所述壳体上料机构40的输出端朝向插壳机构50的输入口502,所述壳体上料机构40设置有供不同型号壳体单个上料的可调式上料阻挡件41,使得设备可适合多种型号的线材插壳,通用性好;
5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料机构40包括有上料装置42、中转装置43和推料装置44;通常上料装置42为震动盘上料;所述上料装置42连接有上料轨道421,所述中转装置43包括有第二升降装置431、连接于第二升降装置431的中转轨道432,所述第二升降装置431带动中转轨道432上下往返于上料轨道421和壳体定位治具52的输入口502之间,所述推料装置44用于将中转轨道432中的壳体推至壳体定位治具52中;所述上料阻挡件41设置于第二升降装置431的一侧,相应的,所述中转轨道432上具有上料阻挡件避让口,以使上料阻挡件41在上料轨道421上料时,对中转轨道432的输出端进行阻挡。
57.所述插壳机构50包括有第二x轴移动装置51和设置于第二x轴移动装置51上的壳体定位治具52,所述壳体定位治具52的插壳口501朝向夹紧口301,所述壳体定位治具52的输入口502朝向壳体上料机构40的输出端;
58.以及,所述插壳机构50还包括有壳体固定装置53,所述壳体固定装置53包括有推动气缸和连接于推动气缸的压紧组件,所述推动气缸设置于第二x轴移动装置51上;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定位治具52设有壳体容置空间503,所述壳体定位治具52的输入口502位于壳体容置空间503的后侧,所述壳体定位治具52的插壳口501位于壳体容置空间503的左侧,所述壳体容置空间503可供不同型号的壳体容置,所述推料装置44推动壳体抵于壳体容置空间503的前侧壁后,壳体固定装置53对壳体进行固定。
59.所述下料机构60设置于线材夹紧机构30的侧旁,所述下料机构60包括有下料气缸61和连接于下料气缸61的推料件62,所述推料件62上具有线材夹紧机构避让位;
60.优选的,所述推料件62呈倒u形,从而双侧平行地推动线材进行下料,线材下料方便,不需要较大的下料位;若推料件62为单侧推料亦可,在该种推料方式下需要较大的下料位才可实现线材完全下料,占用空间大。
61.还包括有收料槽70,如图1所示,所述收料槽70位于线材夹紧机构30的前侧,且位于夹紧口301的下方;优选的,还包括有线材上料平台80,所述线材上料平台80设置于收料槽70的侧旁,所述线材上料平台80上对应线材理线治具10设置有避让口801,以供第一升降
装置12穿设。
62.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63.1、人工将带端子的线材插设于线材理线治具10的理线板11的理线槽101内,线材的端子部分露于理线槽101,随后第一升降装置12带动理线板11上升至插壳口501所在平面;
64.2、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先移动至理线板11处,然后其第二上夹持部221和第二下夹持部222上下夹紧线材的端子部,接着在第一升降装置12下降使线材脱离理线板11后,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50的插壳口501,线材夹紧机构30的第一上夹持部321和第一下夹持部322夹紧线材;
65.3、中转装置43下降,使得上料轨道421和中转轨道432连通,从而上料阻挡件41对中转轨道432形成阻挡,壳体经上料装置42将一个壳体上料至中转轨道432;随后中转装置43上升,使得中转轨道432和壳体容置空间503连通,推料装置44将壳体推至壳体容置空间503的前侧壁;
66.4、壳体固定装置53对壳体进行固定后,第二x轴移动装置51带动壳体朝向线材端子部插接,直至壳体定位治具52抵于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
67.5、端子夹紧上料机构20复位,第二上夹持部221和第二下夹持部222打开,随后第一x轴移动装置31带动线材端子部朝向壳体移动,进一步插接;
68.6、插壳机构50和第一x轴移动装置31复位,接着,线材夹紧机构30的第一上夹持部321和第一下夹持部322松开线材,然后,推料机构推动线材下料。
69.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70.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y轴向移动装置带动线材端子部对齐插壳机构的插壳口,定位准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插壳机构进行插壳,插壳精度高,省去了人工插壳的成本;以及,采用人工插线的方式进行理线上料,省去了线材自动上料机构的设置,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利于小型化设计;
71.其次是,线材理线治具还包括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理线板设置于第一升降装置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理线板上下运动,在理线板位于底部时,方便对线材插设于理线槽中,随后理线板上升供端子夹紧上料机构进行夹紧上料,夹紧后第一升降装置下降脱离,端子夹紧上料机构开始运输,结构设计巧妙,便于线材的上料;
72.再者是,插壳机构还包括有壳体固定装置,所述壳体固定装置包括有推动气缸和连接于推动气缸的压紧组件,在壳体进入壳体定位治具后,对壳体进行夹紧,避免在插壳时壳体晃动,影响插壳的精度;
73.以及,收料槽和线材上料平台的设置,便于人工进行上线材和收线材的操作,为使用带来便利。
7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