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溺水救生装置及其安装盒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5:11: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救生领域,具体涉及防溺水救生装置及其安装盒。


背景技术:

2.人们在游泳、水上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溺水的危险。现在,用于防溺水的水上救生装置已经非常常见,目前使用的水上救生装置可以是在背包的肩带上设置有气囊,通过背包内部放置的高压气瓶对肩带气囊进行即时充气以使背包肩带的气囊鼓起,气囊鼓起后产生浮力,避免使用者沉入水中而达到防溺水目的。但由于现有的背包密封性能较差,导致防水性能较差,水容易进入背包影响高压气瓶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溺水救生装置及其安装盒,可以有效地避免背包密封性能较差,导致防水性能较差,水容易进入背包影响高压气瓶的使用。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防溺水救生装置,包括:固定带、气囊、控制电路、高压气瓶和安装盒,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高压气瓶具有瓶体及控制开关,固定带具有两个肩带,气囊固定于肩带上并通过控制开关与瓶体相通,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6.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高压气瓶设于所述安装盒内;所述安装盒包括壳体、导气件和盖合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盖合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盖合体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导气件配合形成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内,所述瓶体可拆卸地插接于所述导气件并封装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内。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合体包括盖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盖体内的插接筒,所述盖体为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插接筒为所述第二密封部,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壳体上形成所述第一密封腔,所述插接筒套设于所述导气件上形成所述第二密封腔。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具有与所述气囊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瓶体的出气口与所述导气件的导气通道连通;所述瓶体对应于所述出气口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件,所述导气件对应于所述导气通道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瓶体插接于所述导气件时,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配合。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瓶体对应于所述出气口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为所述第一卡接件,所述导气件对应于所述导气通道的两侧均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卡接槽密封卡接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为所述第二卡接件。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插接筒的内壁密封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具有两个导气通道,且两个所述导气通道朝所述导气件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筒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导气件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插接筒套设于所述导气件时,所述插接筒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气件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筒的内壁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为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导气件的外壁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卡凸卡接的卡槽,所述卡槽为所述第二限件。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靠近所述插接筒的端部的外壁凹陷形成l形卡槽。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筒的内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为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导气件的外壁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卡槽卡接的卡凸,所述卡凸为所述第二限件。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筒靠近所述导气件的端部的内壁凹陷形成l形卡槽。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设置有第三限位件;所述壳体设置有第四限位件,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三限位件和所述第四限位件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上。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内壁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所述第三限位件;所述壳体设置有活动连接的弹性插销,所述弹性插销为所述第四限位件。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件内横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通孔;所述防溺水救生装置还包括具有所述控制电路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腔,所述瓶体设置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线路板与所述瓶体电性连接。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具有接线端子,所述瓶体的头部设置有接线端口,所述线路板通过所述接线端子插接于所述接线端口,以与所述瓶体电性连接。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瓶体具有引爆端,所述引爆端沿自身周向方向开设有出气环槽,所述出气环槽开设有所述出气口。
22.一种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包括壳体、导气件和盖合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盖合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盖合体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导气件配合形成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内。
23.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24.该防溺水救生装置穿戴于身上,通过感应元件可以感测使用者的状态,若使用者出现溺水时能够使高压气瓶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囊内并使气囊膨胀,达到救生的目的;此外,通过安装盒的壳体和盖合体配合能够实现快速拆装,并在装配状态下能够形成双重密封腔,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及提高防水性能,在拆卸状态能够对瓶体进行更换,无需进行繁琐的拆件操作即可打开,操作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25.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2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
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溺水救生装置的气囊未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溺水救生装置的气囊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图3的安装盒的局部剖开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3的安装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压气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压气瓶、导气件和气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20、高压气瓶;201、引爆端;202、出气环槽;203、出气口;204、卡接槽;31、肩带;32、下连接带;33、第一锁扣;34、第二锁扣;4、气囊;5、安装盒;51、壳体;511、弹性插销;52、盖合体;521、盖体;5211、限位槽;522、插接筒;5221、卡凸;54、导气件;541、导气通道;542、卡槽;543、隔板;544、接线端子;55、第一腔;56、第二腔;57、第一密封圈;58、第二密封圈;6、充电指示装置;7、电量指示装置;8、气瓶状态指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3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3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3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41.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该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
42.毫无疑义,与本技术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技术内容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
43.如图1至图7所示,防溺水救生装置,包括:固定带、气囊4、控制电路及高压气瓶20,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高压气瓶20具有瓶体及控制开关,固定带具有两个肩带31,气囊4固定于肩带31上并通过控制开关与瓶体相通,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防溺水救生装置还具有电源,该电源用于给控制电路、感应元件及其他电性元件进行
供电,以使该防溺水救生装置能够正常工作。
44.使用者事先将该救生装置穿戴于身上,通过感应元件可以感测使用者的状态,若使用者出现溺水时,该感应元件启动,并打开高压气瓶20的控制开关。具体地,感应元件可以通过感应使用者所受到的水压和在该水压状态下的时间,由于使用者处在水中不同深度时,受到的水压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感应元件感应使用者所处位置的水压及时间控制高压气瓶20的开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感应元件感应的原理并不限于上述描述,其他适合的感应原理均可适用。当感应元件感应到使用者所受水压过大及所处时间过久时,该感应元件启动,并打开高压气瓶20的控制开关,高压气瓶20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囊4内并使气囊4膨胀,并达到救生的目的。由于本技术救生装置在通常状态,气囊4处于未充气状态,当使用者将该防溺水救生装置穿戴于身上时,该防溺水救生装置不会对使用者的行动造成过多的影响,使用时更为方便。
45.如图3至图7所示,安装盒5包括壳体51、导气件54和盖合体52;壳体51与盖合体52可拆卸连接,导气件54设置于壳体51内,盖合体52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与壳体51配合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密封部与导气件54配合形成第二密封腔,第二密封腔位于第一密封腔内,瓶体可拆卸地插接于导气件54并封装于第二密封腔内。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盖合体52和壳体51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盖合体52和壳体51相对拆卸,以对瓶体进行更换,更换完成后,将瓶体插接于导气件54内,并通过将盖合体52与壳体51装配,其中盖合体52的第一密封部与壳体51配合形成第一密封腔,盖合体52的第二密封部与导气件54配合在第一密封腔内形成第二密封腔,双重密封腔结构能够对瓶体密闭封装,且盖合体52能够对瓶体进行保护及固定,有效避免水进入瓶体,以及有效避免瓶体脱落;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腔的密封性能大于第一密封腔的密封性能。故此,通过壳体51和盖合体52配合能够实现快速拆装,并在装配状态下能够形成双重密封腔,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及提高防水性能,在拆卸状态能够对瓶体进行更换,无需进行繁琐的拆件操作即可打开,操作简单便捷。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并非是绝对的密封状态,而是具有例如一定的防水性能等即可形成上述的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结构。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盖合体52包括盖体521以及设置于盖体521内的插接筒522,盖体521为第一密封部,插接筒522为第二密封部,盖体521盖合于壳体51上形成第一密封腔,插接筒522套设于导气件54上形成第二密封腔。可以理解地,盖体521盖合于壳体51时能够形成第一密封腔,该第一密封腔形成外层密封结构,插接筒522套设于导气件54能够形成第二密封腔,该第二密封腔形成内层密封结构,并位于外层密封结构内,双重密封腔结构有效提高密封性能,且通过设置插接筒522与导气件54的套设结构,能够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水流进入第二密封腔内的路径加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及防水效果。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盖体521呈半圆形,插接筒522设置于盖体521半圆形内并伸出该盖体521,盖体521盖合于壳体51上时,插接筒522套设于导气件54。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导气件54具有与气囊4连通的导气通道541,瓶体的出气口203与导气件54的导气通道541连通。瓶体对应于出气口203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件,导气件54内对应于导气通道54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接件,瓶体插接于导气件54内时,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卡接配合。可以理解地,通过瓶体位于自身出气口203两侧的第一卡接件与导气件54位于导气通道541两侧的第二卡接件卡接,能够保证瓶体出气
口203周围的密闭性能以及保证导气件54位于导气通道541周围的密闭性能,以使瓶体内的高压气体通过该出气口203流向导气通道541以流向气囊4,有效避免高压气体从导气件54和瓶体之间的间隙泄露,且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瓶体对应于出气口203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接槽204,卡接槽204为第一卡接件;导气件54对应于导气通道541的两侧均设置有能够与卡接槽204密封卡接的第一密封圈57,第一密封圈57为第二卡接件。瓶体插接于导气件54内时,卡接槽204卡设于第一密封圈57并与第一密封圈57密封连接。可以理解地,瓶体的两个卡接槽204配合两个第一密封圈57,能够保证瓶体的出气口203周围的密闭性能以及保证导气件54位于导气通道541周围的密闭性能。此外,导气件54和瓶体之间直接通过卡接槽204与第一密封圈57配合卡接,与现有技术的螺纹连接相比,瓶体和导气件54之间无需进行螺纹加工,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的特点。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气件54通过第二密封圈58与插接筒522的内壁密封连接,以提高该第二密封腔内整体的密闭性能。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该导气件54具有两个导气通道541,且两个导气通道541朝导气件54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设置,降低导气件54自身内部结构对气体喷出过程的阻碍作用及减小气体流通的路径长度,从而使瓶体出气口203喷出的高压气瓶20顺畅并快速进入两个导气通道541并导入气囊4。其中,上述的两个导气通道541分别与两个气囊4连通,以使一个瓶体内喷出的高压气体经由该两个导气通道541分流进入两个气囊4内,以使两个气囊4同步鼓起膨胀。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筒522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导气件54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插接筒522套设于导气件54时,插接筒522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固定连接于导气件54上。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当插接筒522套设于导气件54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接触并形成配合关系,从而使插接筒522相对导气件54固定连接,有效避免盖合体52在碰撞等过程中松动脱落。
5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插接筒522的内壁设置有卡凸5221,卡凸5221为第一限位件;导气件54的外壁设置有能够与卡凸5221卡接的卡槽542,卡槽542为第二限件。或,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筒522的内壁设置有卡槽542,卡槽542为第一限位件;导气件54的外壁设置有能够与卡槽542卡接的卡凸5221,卡凸5221为第二限件。可以理解地,插接筒522和导气件54之间通过卡槽542和卡凸5221配合卡接,在插接筒522套入导气件54的过程中使卡槽542和卡凸5221适配卡接,能够使插接筒522稳固连接于导气件54的外壁,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也可以为其他如磁吸配合结构或者为销接结构等,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该卡槽542为l形卡槽,具体可以在导气件54靠近插接筒522的端部的外壁凹陷形成l形卡槽,或在插接筒522靠近导气件54的端部的内壁凹陷形成l形卡槽。以使插接筒522插接于导气件54后,盖合体52转动一定距离即可使插接筒522与导气件54相互卡紧,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当需要拆卸盖合体52时,将盖合体52反向转动一定距离即可拉出插接筒522,操作简单方便。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521还设置有第三限位件;壳体51设置有第四限位件,盖体521盖合于壳体51时,盖体521通过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配合固定连接于壳体51上。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的配合关系,当盖体521盖合于壳体51时,第三限位件与第四限位件接触并形成配合关系,从而使盖体521相对壳体51固定连接,配合插接筒
522与导气件54之间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连接,以使盖合体52稳固固定于壳体51上,进一步避免盖合体52在碰撞等过程中松动脱落。
53.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盖体521内壁设置有限位槽5211,限位槽5211为第三限位件;壳体51设置有活动连接的弹性插销511,弹性插销511为第四限位件。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51的弹性插销511部分部分伸出该壳体51的外壁,从而能够通过在壳体51外壁推动该弹性插销511以使弹性插销511上下移动,当盖合体52的插接筒522套入导气件54内时,通过推动弹性插销511朝远离盖体521的方向缩回,稍微转动盖合体52,使插接筒522和导气件54之间通过卡凸5221卡入卡槽542配合卡接,随后通过推动弹性插销511朝盖体521的方向伸出,弹性插销511插入盖体521的限位槽5211,进一步提高盖合体52与壳体5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气件54内横向设置有隔板543,隔板543将壳体5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55和第二腔56,隔板543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腔55和第二腔56的通孔;防溺水救生装置还包括线路板,其中该线路板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路。线路板设置于第一腔55,瓶体设置于第二腔56,线路板与瓶体电性连接。以使线路板和瓶体均密封设置于壳体51内,且瓶体插入该第二腔56后,瓶体能够将第一腔55和第二腔56之间的通孔进行封堵,以使线路板处于封闭的第一腔55内,提高防水性能,且便于线路安装。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51内设置有具有容置空间的插接槽体,导气件54插接于该插接槽体进行固定,导气件54与该插接槽体的内部空间围合形成该第一腔55,导气件54与该插接槽体的外部空间围合形成该第二腔56。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腔55和第二腔56各自的气密性,导气件54和插接槽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线路板具有接线端子544,瓶体的头部设置有接线端口,线路板通过接线端子544插接于接线端口,以与瓶体电性连接。其中当需要更换使用过的高压气瓶20时,打开盖合体52,向下缓慢拉出使用过的高压气瓶20,看到接线端子544时停止拉动,拔出接线端子544,随后将新的高压气瓶20与接线端子544插接,向上推入壳体51内即可,其中高压气瓶20的瓶体处可以设置到位刻度线,当高压气瓶20推入至到位刻度线与壳体51的插接口相平即可停止推动,高压气瓶20安装到位。可以理解地,线路板通过接线端子544拉出与瓶体接插,相比于螺纹连接时线需要回打转的操作,高压气瓶20直插装配对于接线端子544拉出的线更容易推回原位,具有连接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感。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瓶体具有引爆端201,引爆端201沿自身周向方向开设有出气环槽202,出气环槽202开设有出气口203。其中,该瓶体与引爆端201拧紧后打胶固定,装配点爆后瓶体内的气体由引爆端201的出气口203喷出。可以理解地,从瓶体内出来的高压气体从该出气口203喷出至出气环槽202进行环流,随即从导气件54的导气通道541导入气囊4内,一方面出气环槽202能够对从瓶体出来的高压气体进行初步存储及提高气体喷出的均匀性,以使气体能够快速且均匀进入导气通道541及两个肩带31的气囊4内。
57.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相配合的第一锁扣33、第二锁扣34,固定带还包括两个下连接带32,两个肩带31向背部延伸并交叉而形成交叉部,在该交叉部处设有安装盒5,两个下连接带32的后端、两个肩带31的后端均与安装盒5连接,第一个下连接带32、第一个肩带31的前端与第一锁扣33连接,第二个下连接带32、第二个肩带31的前端与第二锁扣34连接。
第一锁扣33具有第一导接部,第二锁扣34具有第二导接部,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分别通过肩带31或连接带内的导接线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58.通过第一锁扣33、第二锁扣34将固定带固定于人体的肩部,并可以通过第一锁扣33、第二锁扣34将固定带解开,即可将整个防溺水救生装置从人体的肩部取下。并且,当第一锁扣33、第二锁扣34扣合时,整个电路与电源导通,整个防溺水救生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当第一锁扣33、第二锁扣34解开时,整个电路与电源断开,整个防溺水救生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安装盒5安装于背部交叉位置,不会对人体的运动灵活性造成影响。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安装盒5上还设置有充电指示装置6、电量指示装置7和气瓶状态指示装置8。其中充电指示装置6用以显示充电的状态,例如充电过程中充电指示装置6保持常亮,充满灯灭;电量指示装置7可以包括两个,当电量较低时其中一个电量指示装置7亮起,此时高压气瓶20可以启动一次,当电量过低时另一个电量指示装置7亮起,此时电量不足以支持高压气瓶20启动;气瓶状态指示装置8用以显示高压气瓶20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本实施例中高压气瓶20正常状态时气瓶状态指示装置8为常亮,异常时灯灭。
6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安装盒5,该安装盒5包括壳体51、导气件54和盖合体52;壳体51与盖合体52可拆卸连接,导气件54设置于壳体51内,盖合体52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与壳体51配合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密封部与导气件54配合形成第二密封腔,第二密封腔位于第一密封腔内。该安装盒5通过壳体51和盖合体52配合能够实现快速拆装,并在装配状态下能够形成双重密封腔,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及提高防水性能,在拆卸状态能够对瓶体进行更换,无需进行繁琐的拆件操作即可打开,操作简单便捷。
61.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2.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技术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