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骨端边缘小骨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11:28: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骨端边缘骨折固定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端边缘小骨片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是一种常见腕部损伤,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多因摔倒、手掌撑地,直接应力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常出现腕部畸形,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在发生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后,桡骨的远端分裂为多个小块且与其它桡骨部分断裂形成骨折远端,桡骨的近折段(即靠近断裂处一段)与尺骨靠拢失去正常的解剖距离,需要对桡骨进行复位治疗才能逐渐康复;这种情况最大的难点在于:桡骨的近折段会在骨间膜的收缩作用下靠近尺骨,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桡骨的骨折远端进行手法复位,往往会出现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段形成侧方移位,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对后期腕关节的功能恢复不利,常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3.桡骨远端骨折常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外固定方式有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小夹板及石膏固定前行手法复位,为了减小桡骨的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端之间的侧向错位,医生在安装夹板前要用手按压桡骨和尺骨之间的间隙部位并放置分骨垫,使桡骨的近折段与尺骨分离以期实现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段的解剖复位,这种方式不但很难通过感觉实现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段的准确对位,而且会因为夹板捆扎、挤压前臂肌肉软组织,给患者带来医源性伤害痛苦,常出现复位丢失、筋膜间室综合征、畸形愈合、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并发症,在桡骨的近折段和第二掌骨分别拧入外固定螺钉,连接可锁定多轴外固定支架并牵引、复位、固定外固定支架,可以很好地维持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段的轴向复位,但在锁定外固定支架前往往难以完全纠正骨折远端与桡骨的近折段之间的侧方移位,同样会给患者留下痛苦和隐患。
4.由于桡骨端部骨片较小,单薄,且骨块距离边缘很近,同时属于易受力部位。现有多种固定方式普遍只能定位,不能压紧,带钉帽会形成突出障碍,影响手腕功能,由于螺纹连接强度弱,帽部压力不高,所以不适合应用。例如技术中解决该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使在桡骨端部中心插入克氏针并将多余部分截断,克氏针外露于皮肤外侧,留创口容易感染。另一种类似方式是采用无帽丝杆,利用螺纹挂接内外骨质部分,这种连接强度较弱,螺纹挂接很容易造成脱离问题,不利于康复期的肢体活动。现有带钩钢板硬度高,不能帖敷于骨面,不适用于如桡骨端部具有较多细小骨块的固定应用。现有通过钢板固定方式,钢板厚度大且硬度较高,不仅无法延及骨端边缘,而且钢板不能充分贴敷于骨端凸凹不平的表面,会形成明显向上隆起部位,不平顺,从而影响康复期肢体活动,而且创面较大,增加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挠骨端部骨折后形成很小且单薄的骨块,骨块距离边缘很近,且属于易受力
部位,从而导致边缘小骨片无法有效被固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骨端边缘小骨片固定装置。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方案是采用一种骨端边缘小骨片固定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稳定主钉和柔性连接带,所述的柔性连接带的一端固定于稳定主钉的根部,所述的稳定主钉用于插入骨端部中心孔,所述的柔性连接带用于贴敷于骨端和骨干表面,该柔性连接带的另一端设置固定孔,各固定孔被相应的固定钉固定于骨干表面。
7.稳定主钉与柔性连接带之间的固定方式一:稳定主钉的上端为平面,将柔性连接带的一端贴合于该平面上,通过点焊方式形成焊接点,确保两者连接牢固可靠。
8.稳定主钉与柔性连接带之间的固定方式二:稳定主钉的上端中心有螺纹孔,在柔性连接带的一端设置有穿孔,一个含有帽部的螺钉贯穿于该穿孔后,螺钉下端的螺纹段旋入所述螺纹孔内,从而形成如图中所示的螺纹连接点,拧紧确保柔稳定主钉与性连接带连接牢固可靠。
9.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所述柔性连接带的端部有分叉的两个辅带,又分别在每个辅带上开有固定孔,通过固定钉将各固定孔进行固定于骨干表面。
10.两片辅带的根部位于靠近柔稳定主钉上端位置,柔性连接带与两片辅带整体形成人字形。
11.进一步在所述柔性连接带的端部延伸连接有一片或两片辅带,一片或两片辅带与柔性连接带形成l形或t形结构,分别在每个辅带上开有固定孔,每个固定孔配备有相应的固定钉。
12.所述的柔性连接带选择使用金属或非金属薄片带状结构。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主要针对挠骨端部骨折后形成很小的骨块和骨块距离边缘很近导致边缘小骨片无法有效被固定问题,该装置被应用于桡骨端部固定时,在桡骨端部中心钻孔后,将稳定主钉沿端部插入该钻孔内,仅保留稳定主钉的端部位于钻孔外部。柔性连接带沿桡骨干部向后按压,使柔性连接带充分贴合于桡骨端部和干部外表面。在柔性连接带远端固定孔对应位置处,通过自攻丝插入固定孔后对柔性连接带的末端进行固定。从而,柔性连接带起到对桡骨端部小块骨压贴作用和牵引固定作用,而且稳定主钉能够稳定桡骨端部,提高桡骨端部的强度,防止小骨块与主体骨端错位。
14.本发明中采用的柔性连接带为宽扁形状,具有充分柔性功能,能够完全贴敷于桡骨端部和干部表面,从而在具有约束和牵引作用时,使骨面平顺,不会形成明显向上的隆起,保持表面平整,康复期不影响肢体活动功能,不影响创口平整恢复。
15.柔性连接带的端部有分叉的两个辅带,通过一根或两根螺杆或钢钉将各固定孔进行固定,从而柔性连接带在具有牵引作用的同时,其远端被分别固定于骨干表面,从而提高柔性连接带的牵引稳定性。
16.在稳定主钉的柱体部分设置有主钉孔,其内沿径向安装有辅助钉,使得辅助钉贯穿于桡骨端部钻孔后连接于主钉孔内,从而辅助钉不仅能够提高稳定主钉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能够对骨端部进行加固,以及具有对碎骨片进行连接的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固定装置的机构示意图之一。
18.图2是本发明固定装置的机构示意图之二。
19.图3是本发明固定装置的机构示意图之三。
20.图4是本发明固定装置的机构示意图之四。
21.图5是主钉与连接带焊接固定方式。
22.图6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23.图中标号:稳定主钉1,柔性连接带2,固定孔3,辅带4,焊接点6,桡骨8,固定钉9。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5.实施例1:一种骨端边缘小骨片固定装置,主要针对挠骨端部骨折后形成很小的骨块,且骨块距离边缘很近,导致边缘小骨片无法有效被固定的技术问题而设计。本实施例采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
26.现有技术中解决该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使在桡骨端部中心插入克氏针并将多余部分截断,克氏针外露于皮肤外侧,留创口容易感染。另一种类似方式是采用无帽丝杆,利用螺纹挂接内外骨质部分,这种连接强度较弱,螺纹挂接很容易造成脱离问题,不利于康复期的肢体活动。
27.由于桡骨端部骨片较小,单薄,且是易受力部位。现有多种固定方式普遍只能定位,不能压紧,带钉帽会形成突出障碍,影响手腕功能,由于螺纹连接强度弱,帽部压力不高,所以不适合应用。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固定装置包括稳定主钉1和柔性连接带2,稳定主钉1为柱状体,柔性连接带2为薄片带状结构,例如为不锈钢薄片,厚度约为0.3mm,图中可以看出,柔性连接带2的一端固定于稳定主钉1的根部,例如,可通过图5所示的焊接方式使两者固定为一体,或者采用如图6所示的螺纹连接方式使两者固定为一体。
29.图5中,稳定主钉1的上端为平面,将柔性连接带2的一端贴合于该平面上,通过点焊方式形成焊接点6,确保两者连接牢固可靠。
30.稳定主钉1的上端中心有螺纹孔,在柔性连接带2的一端设置有穿孔,一个含有帽部的螺钉贯穿于该穿孔后,螺钉下端的螺纹段旋入所述螺纹孔内,从而形成螺纹连接点,拧紧确保柔稳定主钉1与性连接带2连接牢固可靠。
31.如图1中还可以看出,在柔性连接带2的另一端设置固定孔3,从图6中可以看出,该装置被应用于桡骨端部固定时,在桡骨端部中心钻孔后,将稳定主钉1沿端部插入该钻孔内,仅保留稳定主钉1的端部位于钻孔外部。柔性连接带2沿桡骨干部向后按压,使柔性连接带2充分贴合于桡骨端部和干部外表面。在柔性连接带2远端固定孔3对应位置处,通过自攻丝(或钻孔后安装螺钉或钢钉)插入固定孔后对柔性连接带2的末端进行固定。可以看出,柔性连接带2起到对桡骨端部小块骨压贴作用和牵引固定作用。而稳定主钉1能够稳定桡骨端部,提高桡骨端部的强度,防止小骨块与主体骨端错位。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的柔性连接带2,具有充分柔性功能,能够完全贴敷于桡骨端部和干部表面,从而在具有约束和牵引作用时,不会形成明显向上的隆起,保持表
面平整,康复期不影响肢体活动功能,不影响创口平整恢复。然而现有通过钢板固定方式,会形成明显向上隆起部位,从而影响康复期肢体活动,而且创面较大,增加感染风险。
33.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在所述柔性连接带2的端部有分叉的两个辅带4,如图2所示,又分别在每个辅带4上开有固定孔3。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如图6所示,两个分叉的辅带4包裹缠绕于相对光滑的桡骨骨干部位外表面。通过一根或两根螺杆或钢钉(如图6中的固定钉9)将各固定孔3进行固定,从而柔性连接带2在具有牵引作用的同时,其远端被分别固定于骨干表面,从而提高柔性连接带2的牵引稳定性。
34.实施例3: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在所述柔性连接带2的端部延伸连接有一片或两片辅带4,如图3所示,一片或两片辅带4与柔性连接带2形成l形或t形结构。分别在每个辅带4上开有固定孔3。一片或两片分叉的辅带4包裹缠绕于相对光滑的桡骨骨干部位外表面。通过一根或两根螺杆或钢钉将各固定孔3进行固定,从而柔性连接带2在具有牵引作用的同时,其远端被分别固定于骨干表面,从而提高柔性连接带2的牵引稳定性。
35.实施例4:在实施例2基础上,两片辅带4的根部位于靠近柔稳定主钉1上端位置,柔性连接带2与两片辅带4整体形成人字形。
36.实施例5:在以上各实施例基础上,不排除又在所述稳定主钉1的柱体部分设置有主钉孔,主钉孔为贯穿孔或盲孔,贯穿孔为通孔或螺纹孔。在主钉孔内沿径向安装有辅助钉,使得辅助钉贯穿于桡骨端部钻孔后连接于主钉孔内。从而,辅助钉不仅能够提高稳定主钉1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能够对骨端部进行加固,以及具有对碎骨片进行连接的作用。
37.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不排除在稳定主钉1的上端中心设置螺纹柱,在柔性连接带的一端设置有穿孔,螺纹柱贯穿于该穿孔后外露部分被套装一个螺帽,拧紧螺帽确保柔稳定主钉与性连接带连接牢固可靠。例如,不排除采用绳代替上述柔性连接带,在绳的末端设置套环用于替代上述固定孔3,或者绳的末端分叉为两根辅绳,在辅绳的末端设置套环用于替代上述固定孔3。例如,不排除在同一根稳定主钉1的上端同时向下连接多片柔性连接带的方式。例如,不排除设计较长的柔性连接带,并在带体上分布一系列固定孔,使用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长度段使用,将多余钢片截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