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路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10:43: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发热构件的电路结构体。


背景技术:

2.以往以来,在车辆中搭载有包括继电器等发热构件的电路结构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一种具备对作为车辆侧的负载而经由逆变器连接的马达、发电机通断电池的电力供给的继电器的电路结构体。
3.在这样的电路结构体中使用的继电器等发热构件由于流过大电流,所以产生与电流量的平方成比例的焦耳热,发热量也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利用连接收容于壳体内的继电器的连接部与配置于壳体外的电池的连接端子的作为通电部件的汇流条的中间部分来进行继电器的散热的构造。具体来说,公开了如下构造:在延伸出到收容继电器的壳体外的汇流条的中间部处,经由传热片抵接到机壳、收容电源装置整体的箱体等,从而将在继电器产生的热热传导到机壳、箱体而进行散热。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9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但是,构成将继电器与电池连接的通电部件的汇流条为了能够经受大电流,需要将厚度、面积确保得较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需要使用大型的汇流条而追加散热用的路径,存在材料费、加工费上升这样的问题。另外,需要将大型的汇流条较长地引绕至用于散热而设置于壳体外的其他部件,无法避免继电器的连接部与散热部分的距离变大。因此,本身存在无法使在继电器的发热高效地散热这样的问题。
9.因此,公开一种能够通过短的传热路径更可靠地促进发热构件的散热的构造新颖的电路结构体。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1.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包括:因通电而发热的发热构件、与所述发热构件的连接部连接的通电部件以及在内部流通有制冷剂并且与所述通电部件热接触的冷却构件。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短的传热路径更可靠地促进发热构件的散热。
附图说明
14.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的立体图。
15.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的分解立体图。
16.图3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中从电源至负载的路径中的电气结构
的图。
17.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的基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8.图5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的冷却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19.图6是从其他方向示出图5所示的冷却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20.图7是实施方式二的电路结构体的立体图。
21.图8是实施方式三的电路结构体的立体图。
22.图9是实施方式四的电路结构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24.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25.关于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
26.(1)包括:因通电而发热的发热构件、与所述发热构件的连接部连接的通电部件以及在内部流通有制冷剂并且与所述通电部件热接触的冷却构件。
27.根据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在内部流通有制冷剂的冷却构件相对于直接连接到成为发热构件的发热部位的连接部的通电部件而热接触。因此,能够由冷却构件积极地冷却被传递发热构件的热的通电部件,与现有构造相比,能够通过短的传热路径更可靠地促进发热构件的散热,实现电路结构体的散热性能的提高。
28.特别是,通过由在冷却构件中流通的制冷剂冷却被传递发热构件的热的通电部件,与汇流条等通电部件热接触的机壳、箱体自身成为超过70℃的高温的现有构造相比,能够实现散热效果、冷却效果的提高。
29.此外,在制冷剂流路中流通的制冷剂只要是散热器液等在车辆内能够利用的制冷剂,则能够采用任何制冷剂。另外,冷却构件对通电部件的热接触包括使冷却构件直接接触通电部件,或者经由其他热导率高的部件间接地接触的形式。此外,通电部件由于连接于发热构件的连接部,所以有利地传递发热构件的热,但连接于发热构件的连接部的通电部件除了作为发热构件的连接部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通电用的部件之外,还包括不连接到其他部件而单纯用于散热用的部件。在发热构件中,包括继电器、熔断器等因通电而发热的构件。
30.(2)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构件相对于所述发热构件的所述连接部经由所述通电部件而紧固。这是由于,通过冷却构件与通电部件一起相对于发热构件的作为发热部位的连接部而紧固,能够使发热构件与散热部位的间隔距离几乎不存在,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发热构件的散热。
31.(3)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构件具有具备所述制冷剂的流入口和流出口的制冷剂流路,外部的制冷剂供给路和制冷剂排出路能够连接到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这是由于,能够将外部的制冷剂供给/排出路相对于设置于冷却构件的制冷剂流路的流入口和排出口而容易地连接,能够容易地实现冷却构件的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的循环。
32.(4)在上述(3)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构件具有环状筒主体,该环状筒主体的内孔被设为紧固构件插通孔,所述环状筒主体包括在轴向上相互组装的环状的第一零件与环状的第二零件,所述第一零件具有在向所述第二零件的组装面上开口的凹状的第一流通路形成部,所述第二零件具有在向所述第一零件的组装面上开口的凹状的第二流通路形成部,
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二零件在经由密封部件使各所述组装面紧贴的状态下相互组装并固定,从而在所述环状筒主体的内部构成由所述第一流通路形成部和所述第二流通路形成部划分的所述制冷剂流路。
33.利用环状筒主体的内孔来构成能够插通紧固构件的紧固构件插通孔,能够紧凑地提供能够由紧固构件进行紧固的冷却构件。而且,通过使各组装面经由密封部件紧贴,从而使在环状的第一/第二零件的各组装面上开口的第一流通路形成部和第二流通路形成部划分制冷剂流路,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成形模的构造来形成冷却构件。
34.(5)在上述(4)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二零件中的与所述通电部件接触的一方的零件由导热性比另一方的零件高的材料形成。这是由于,通过提高与通电部件接触的一方的零件的导热性,从而能够使基于冷却构件的传热性能的提高高效地提高,并且抑制另一方的零件的成本。
35.(6)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构件相对于所述通电部件而使用螺栓以接触状态固定,所述冷却构件具有抵接到其他部件而阻止所述冷却构件的旋转的旋转阻止突部。通过冷却构件具有的旋转阻止突部抵接到其他部件,从而能够阻止冷却构件的过度的旋转,所以能够有利地进行冷却构件与通电部件的螺栓紧固。
36.<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37.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示例,通过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来表示,旨在包括与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38.<实施方式一>
39.下面,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一。电路结构体10搭载于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进行从电池等电源12向马达等负载14的电力的供给、控制(参照图3)。此外,电路结构体10搭载于车辆时的朝向不受限定,但在以下说明中,设为上方向是图1中的z方向、前方向是图1中的x方向、左方向是图1中的y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同一部件,有时仅对一部分部件附加符号,关于其他部件,省略符号。
40.<电路结构体10的概略电路结构>
41.如图3所示,电路结构体10具备设置于正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a和设置于负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b。电源12的正极侧连接于电路结构体10a的输入侧,电源12的负极侧连接于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入侧。负载14的正极侧连接于电路结构体10a的输出侧,负载14的负极侧连接于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出侧。在电路结构体10a与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入侧与输出侧之间,分别连接有将电源12连接到负载14的作为发热构件的继电器16。此外,在将电源12与负载14的正极侧连接的继电器16连接有预充电电阻18和预充电继电器20以旁通继电器16的方式串联连接而成的预充电电路22。
42.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一中,如图3所示,预充电电阻18连接于预充电继电器20的输入侧。在将电源12与负载14的负极侧连接的继电器16也同样地连接有预充电电路22,但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连接到将电源12与负载14的负极侧连接的继电器16的预充电电路22。另外,继电器16和预充电继电器20均是在励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下使触点部移动而将触点部切换成on/off的继电器,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进行on/off控制。如上所述,电路结构体10a和电路结构体10b为大致相同的构造。
43.<电路结构体10>
44.例如如图4所示,电路结构体10具备在搭载于车辆时位于下方的下壳体24和位于上方的上壳体26。然后,由下壳体24与上壳体26构成绝缘性的基体部件28。在基体部件28的内部,收容将继电器16与预充电电路22连接的汇流条、对预充电电路22内进行连接的汇流条。另外,对于基体部件28设置有两个继电器16以及连接于各个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的作为通电部件的汇流条32、34。
45.<下壳体24>
46.下壳体24是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按规定的形状进行注塑成形而成的。构成下壳体24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包括玻璃纤维等填料。下壳体24在整体上具有横向长(左右方向宽度尺寸大于前后方向宽度尺寸)的扁平形状。多个下侧卡合部36设置于下壳体24的外周面。下侧卡合部36与后述的设置于上壳体26的外周面的上侧卡合部46进行卡合,而下壳体24与上壳体26相互固定。此外,下侧卡合部36与上侧卡合部46的卡合形式不受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凹凸嵌合等。
47.在下壳体24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螺栓紧固后述的继电器16、16的脚部63的大致方筒形状的继电器固定部38。进一步地,在下壳体24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将电线等连接到继电器16、预充电电阻18、预充电继电器20等的螺栓插通部40。即,通过在设置于电线的末端的端子部与上壳体26重叠的状态下螺栓插通到螺栓插通部40,从而电线与继电器16等能够电连接。在下壳体24,以大致方筒形状设置有多个螺栓插通部40。
48.<上壳体26>
49.上壳体26是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按规定的形状进行注塑成形而成的。构成上壳体26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包括玻璃纤维等填料。上壳体26在整体上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大致箱体形状,设置有设为与下壳体24大致相同的形状的上壁42以及从该上壁42向下方突出的周壁44。在周壁44的下端部,在与下壳体24中的下侧卡合部36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上侧卡合部46,能够与下侧卡合部36进行卡合。
50.另外,在上壳体26处,形成有收容继电器16的收容凹部48。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收容正极侧的继电器16的收容凹部48和收容负极侧的继电器16的收容凹部48。收容凹部48的底面设为在水平平面(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上扩展的大致平坦面,设置于低于上壁42的位置。进一步地,在左侧的收容凹部48的前方和右侧的收容凹部48的后方,设置有载置汇流条32、34的载置面50、50。载置面50、50设置于低于收容凹部48的底面的位置。在这些载置面50、50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突出的分隔壁部52。由此,能够防止连接到继电器16的 侧的汇流条32与连接到-侧的汇流条34抵接而发生电短路。
51.此外,在上壁42中,在与下壳体24中的继电器固定部38和螺栓插通部40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54。通过将螺栓插通到贯通孔54,从而能够对继电器16进行螺栓紧固,或者将汇流条32、34与电线等进行电连接。另外,在上壁42,向上方开口地设置有用于装配预充电电阻18的预充电电阻装配部56以及用于装配预充电继电器20的预充电继电器装配部58。
52.<继电器16>
53.继电器16是机械式的继电器,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进行on/off控制。也如图2所
示,继电器16具备在整体上为大致中空的长方体形状的继电器主体60,在该继电器主体60的内部,具有未图示的触点部和线圈部。此外,左侧的继电器16与右侧的继电器16是相同的构造,以前后翻转的状态进行装配。在以下说明中,对左侧的继电器16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继电器16的说明。另外,在继电器主体60的前端面,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贯通孔,由这些贯通孔构成上述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
54.然后,在通电时,经由继电器16的触点部,在连接部30a、30b之间流过电流,从而在触点部处发热。此外,在连接部30a、30b之间,在继电器主体60的上下方向大致整个长度范围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分隔板部62。由此,不发生伴随着连接到 侧的连接部30a的汇流条32与连接到-侧的连接部30b的汇流条34的接触的电短路。
55.在继电器主体60,设置有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脚部63,并且在该脚部63形成有螺栓插通孔。在使设置于基体部件28的收容凹部48的底面的贯通孔54与脚部63的螺栓插通孔位置对准的状态下,将固定螺栓64插通而进行紧固,从而将继电器16安装于基体部件28。
56.<汇流条32、34>
57.一对汇流条32、34分别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也如图2所示,各汇流条32、34大致l字形状地弯曲而形成。相对于弯曲部分的一侧为连接到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的大致矩形板形状的第一连接部32a、34a。第一连接部32a、34a具有在板厚方向即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66。汇流条32、34通过相对于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而螺栓紧固,从而相对于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而电连接和热连接。
58.另外,在各汇流条32、34中相对于弯曲部分的另一侧朝向前方延伸出来,该延出部分为大致矩形板形状的第二连接部32b、34b。第二连接部32b、34b具有在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68。在将汇流条32、34载置于基体部件28的载置面50、50时,这些螺栓插通孔68与设置于载置面50的贯通孔54位置对准。然后,将未图示的电线末端的端子部等重叠于汇流条32、34的第二连接部32b、34b,将螺栓插通到螺栓插通孔68和贯通孔54而进行紧固,从而电线与汇流条32、34电连接。
59.<冷却构件70>
60.如图5、6所示的冷却构件70热接触于汇流条32、34。实施方式一的冷却构件70整体上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具备环状筒主体72以及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该环状筒主体72的内周侧的内孔74。
61.在实施方式一中,设置有一对冷却构件70、70。即,对于继电器16中的 侧的连接部30a安装第一冷却构件70a,并且对于继电器16中的-侧的连接部30b安装第二冷却构件70b。在实施方式一中,由于第一冷却构件70a与第二冷却构件70b为相同的构造,所以在以下说明中,对第一冷却构件70a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第二冷却构件70b的说明。
62.第一冷却构件70a的环状筒主体72包括在前后方向(环状筒主体72的中心轴方向)上相互连结的第一零件76和第二零件78而构成。在实施方式一中,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在前后方向上以使端面彼此重叠的方式组装。即,第一零件76的前端面被设为向第二零件78的组装面79a,并且第二零件78的后端面被设为向第一零件76的组装面79b。因此,环状筒主体72和内孔74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第一零件76具备构成环状筒主体72和内孔74的后方部分的第一环状筒主体72a和第一内孔74a。另外,第二零件78具备构成环状筒主体72
和内孔74的前方部分的第二环状筒主体72b和第二内孔74b。
63.第一零件76整体上为大致有底筒形状,从为大致圆板形状的第一底壁部80a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一环状筒主体72a。在实施方式一中,在第一环状筒主体72a一体地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82、82。该突出部82具有半圆形或圆形剖面,在第一零件76的前后方向大致整个长度范围上延伸。然后,在第一零件76中,突出部82的外周面与不形成突出部82的部分的外周面以光滑的曲面连续。此外,在突出部82设置有向前方开口的螺栓孔83。另外,第一底壁部80a的形状大致对应于第一环状筒主体72a的形状,与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比,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较大,在上下方向两侧形成有突出部分84、84。
64.进一步地,在第一零件76的径向中间部分,具有在前端面(组装面79a)上开口的凹状的部分。在实施方式一中,该凹状的部分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凹部85。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一中,以大致一周的周向尺寸延伸。即,在实施方式一中,在第一环状筒主体72a的内周侧,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内侧筒部86a。在该第一内侧筒部86a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一内孔74a,并且在第一环状筒主体72a与第一内侧筒部86a的径向之间,形成有圆弧状凹部85。
65.该第一零件76为由第一环状筒主体72a与第一内侧筒部86a构成的双重筒构造,并且在圆周上的一部分,第一环状筒主体72a与第一内侧筒部86a相互连结。由此,在后述的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内流通时,制冷剂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内以回绕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后述的制冷剂流路95的长度,能够稳定地发挥冷却效果。
66.第二零件78整体上为大致有底筒形状,从为大致圆板形状的第二底壁部80b朝向后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二环状筒主体72b。在第二环状筒主体72b一体地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88。该突出部88为与第一零件76中的突出部82相同的外形形状。突出部88未延伸至第二零件78的前后方向整个长度,设置于第二零件78的后方端部。然后,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该突出部88而形成有螺栓孔90。
67.在第二零件78的径向中间部分,具有在后端面(组装面79b)上开口的凹状的部分。在实施方式一中,该凹状的部分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凹部92。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一中,以大致一周的周向尺寸延伸。即,在实施方式一中,在第二环状筒主体72b的内周侧,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第二内侧筒部86b。在该第二内侧筒部86b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二内孔74b,并且在第二环状筒主体72b与第二内侧筒部86b的径向之间,形成有圆弧状凹部92。
68.该第二零件78为由第二环状筒主体72b与第二内侧筒部86b构成的双重筒构造,并且在圆周上的一部分,第二环状筒主体72b与第二内侧筒部86b相互连结。由此,在后述的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内流通时,制冷剂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内以回绕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后述的制冷剂流路95的长度,能够稳定地发挥冷却效果。
69.然后,通过将第一零件76的组装面79a与第二零件78的组装面79b重叠,从而第一零件76的突出部82与第二零件78的突出部88也被重叠,螺栓孔83与螺栓孔90相互连通。通过从前方将固定螺栓94插通到这些螺栓孔83和螺栓孔90而进行紧固,从而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在前后方向上连结。由此,第一环状筒主体72a与第二环状筒主体72b连续而构成环状筒主体72,并且第一内孔74a与第二内孔74b连通而构成内孔74。另外,第一零件76中的
圆弧状凹部85与第二零件78中的圆弧状凹部9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连通。然后,由这两个圆弧状凹部85、92划分的区域为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95。此外,在制冷剂流路95中流通的制冷剂只要是散热器液等在车辆内能够利用的制冷剂,则能够采用任何制冷剂。
70.即,在实施方式一中,第一环状筒主体72a和第一内侧筒部86a的后端面与第二环状筒主体72b和第二内侧筒部86b的前端面重叠。在这些重叠面之间,设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环96。简而言之,外周侧o环96a设置于第一和第二环状筒主体72a、72b之间,并且内周侧o环96b设置于第一内侧筒部86a与第二内侧筒部86b之间。在组装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压缩外内的o环96a、96b,从而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的组装面79a、79b相互紧贴,制冷剂不漏出。
71.成为如上构造的第一冷却构件70a与第二冷却构件70b在继电器16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然后,用管98连通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冷却构件70a与第二冷却构件70b。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状筒主体72a、72a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00。管98通过粘接、熔敷等而粘着到贯通孔100的开口边缘部,从而圆弧状凹部85、85彼此(即,制冷剂流路95、95彼此)经由管98相互连通。
72.另外,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状筒主体72b、72b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02。向外侧延伸的管104通过粘接、熔敷等而粘着到贯通孔102的开口边缘部,从而两个圆弧状凹部92、92(即,两条制冷剂流路95、95)分别经由管104连通到外部空间。
73.由此,一方的贯通孔102被设为向制冷剂流路95的制冷剂的流入口,并且另一方的贯通孔102被设为从制冷剂流路95的流出口。
74.然后,连接到一方的贯通孔102(流入口)的管104被设为从外部向制冷剂流路95供给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路。同样地,连接到另一方的贯通孔102(流出口)的管104被设为从制冷剂流路95向外部排出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路。另外,在第一零件76中,由圆弧状凹部85构成在向第二零件78的组装面79a上开口并构成制冷剂流路95的一部分的第一流通路形成部。同样地,在第二零件78中,由圆弧状凹部92构成在向第一零件76的组装面79b上开口并构成制冷剂流路95的一部分的第二流通路形成部。
75.此外,如上所述,冷却构件(第一零件76和第二零件78)能够由例如硬质的合成树脂适宜地形成。另外,这些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中的接触到作为通电部件的汇流条32、34的一方(在实施方式一中是第一零件76)优选是导热性高的材料。
76.<电路结构体10的组装工序>
77.接下来,说明电路结构体10的组装工序的一个例子。电路结构体10的组装工序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载。
78.首先,准备构成基体部件28的下壳体24和上壳体26。接下来,对于下壳体24或者上壳体26收容配置将继电器16与预充电电路22连接的汇流条、对预充电电路22内进行连接的汇流条。接着,将上壳体26相对于下壳体24从上方重叠,并将下侧卡合部36与上侧卡合部46卡合。由此,组装下壳体24与上壳体26,形成基体部件28。
79.然后,将继电器16相对于上壳体26的收容凹部48配置,由固定螺栓64相对于基体部件28固定继电器16。接着,对于两个继电器16分别配置汇流条32、34。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左方的继电器16进行说明。
80.即,汇流条32、34的第一连接部32a、34a相对于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从前方
侧重叠。另外,汇流条32、34的第二连接部32b、34b从上方重叠于相对于收容凹部48的底面位于前方侧的载置面50。
81.接下来,使预先组建好的冷却构件70(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经由汇流条32、34的第一连接部32a、34a而相对于继电器16的前端面重叠。然后,对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第一连接部32a、34a的螺栓插通孔66、66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的内孔74(第一和第二内孔74a、74b)分别进行位置对准。将作为紧固构件的固定螺栓108、108插通到这些连接部30a、30b、螺栓插通孔66、66、内孔74a、74b而进行紧固。由此,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经由汇流条32、34而相对于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螺栓固定。换言之,利用将汇流条32、34相对于继电器16固定的固定螺栓108、108来共同拧紧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即,在冷却构件70中,由环状筒主体72的内孔74构成插通作为紧固构件的固定螺栓108的紧固构件插通孔。
82.由此,相对于汇流条32、34,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的第一和第二底壁部80a、80b直接抵接,从而第一和第二底壁部80a、80b热接触。特别是,在第一和第二底壁部80a、80b设置有向上下方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分84、84,较大地确保与汇流条32、34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实现从汇流条32、34向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的电热效率的提高。不过,汇流条32、34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只要热接触即可,不需要直接抵接。即,也可以在汇流条与冷却构件之间设置具有传热性的部件,汇流条与冷却构件也可以经由具有传热性的部件间接地抵接。
83.此外,在固定螺栓108的紧固时,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中的突出部82、88、上下方向的突出部分84能够抵接到设置于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之间的分隔板部62。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与固定螺栓108、108一起旋转。因此,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冷却构件70中由突出部82、突出部88与突出部分84中的至少一个构成通过对其他部件的抵接来阻止冷却构件70的旋转的旋转阻止突部。
84.以如上所述的工序来组装电路结构体10。此外,通过电线末端的端子部相对于汇流条32、34的第二连接部32b、34b重叠并螺栓固定,从而能够经由汇流条32、34向继电器16供给电力。
85.在如上构造的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中,通过供给电力到继电器16,从而继电器16内部的触点部发热,该热传递到连接到继电器16的汇流条32、34。在这里,冷却构件70(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热接触于汇流条32、34,在该冷却构件70的内部构成有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95。由此,通过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95内流通,从而高效地冷却汇流条32、34,消除继电器16的发热。其结果是,不另行设置散热用的路径等,能够不伴随材料费、加工费的上升而达成发热构件的散热。
86.另外,在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中,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与汇流条32、34一起通过螺栓固定而共同拧紧到继电器16。因此,不单独设置发热构件与通电部件的固定单元以及通电部件与冷却构件的固定单元,能够简化电路结构体10的构造。特别是,通过散热部位被设为直接固定于继电器16的固定螺栓108、108,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达成从继电器16的散热。
87.进一步地,在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中,对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中的制冷剂的流入口(贯通孔102)、流出口(贯通孔102)连接有管104,构成制冷剂供给路和制
冷剂排出路。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达成从外部的制冷剂源向制冷剂流路95的制冷剂的供给、从制冷剂流路95向外部的制冷剂源的制冷剂的排出。
88.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中,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具有拥有能够用作紧固构件插通孔的内孔74的环状筒主体72,环状筒主体72通过将相互分开的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组装而构成。然后,包括设置于第一零件76的内部的第一流通路形成部(圆弧状凹部85)和设置于第二零件78的内部的第二流通路形成部(圆弧状凹部92)而形成制冷剂流路95。由此,能够通过简单构造的成形模来形成能够由紧固部件紧固并且在内部具有制冷剂流路95的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另外,由于在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的组装面79a、79b之间设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环96(外周侧o环96a和内周侧o环96b),所以还能够防止制冷剂从组装面79a、79b之间泄漏。此外,由于将环状筒主体72的内孔74用作插通作为紧固构件的固定螺栓108的紧固构件插通孔,所以能够紧凑地提供能够由紧固构件紧固的冷却构件70。
89.进一步地,在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中,接触到汇流条32、34的第一零件76这一方由导热性高的材料形成是适宜的。由此,继电器16的发热经由汇流条32、34更高效地传递到构成冷却构件70的第一零件76,能够更可靠地达成基于冷却构件70的冷却。
90.进一步地,另外,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具备向上下方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82、88和突出部分84,与左右方向尺寸相比,上下方向尺寸较大。由此,在对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插通固定螺栓108、108而进行紧固时,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的上下方向两侧部分抵接到分隔板部62,从而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与固定螺栓108、108一起过度地旋转。
91.<实施方式二>
92.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二。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体120整体上是与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相同的构造,但安装冷却构件70(第一冷却构件70a和第二冷却构件70b)的位置不同。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相同构造的部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一实质相同的部件或者部位,在图中附加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详细说明。
93.在实施方式二中,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安装于汇流条32、34的第二连接部32b、34b。即,对设置于基体部件28的载置面50的贯通孔54、设置于第二连接部32b、34b的螺栓插通孔68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中的第一和第二内孔74a、74b分别进行位置对准。此外,设置于未图示的电线终端的端子部以与螺栓插通孔进行了位置对准的状态介于第二连接部32b、34b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之间。然后,固定螺栓108、108插通到这些贯通孔54、螺栓插通孔68与第一和第二内孔74a、74b而进行紧固。
94.此外,未图示的电线末端的端子部重叠于汇流条32、34的第一连接部32a、34a,并与第一连接部32a、34a的螺栓插通孔66、66和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进行位置对准。然后,螺栓122、122插通于它们而进行紧固。
95.在如上构造的实施方式二中的电路结构体120中,继电器16的发热也传到汇流条32、34,并且能够通过对于该汇流条32、34热接触的冷却构件70进行散热。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二中,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与汇流条32、34一起相对于基体部件28拧紧,能够实现与实施方式一同样的高效的组装。
96.此外,在实施方式二中,设置于基体部件28的分隔壁部52位于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之间。由此,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进行了旋转时,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中向前后方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82、88和突出部分84抵接到分隔壁部52,阻止进一步的旋转。因此,在实施方式二中,也能够由突出部82、突出部88与突出部分84中的至少一个构成阻止第一和第二冷却构件70a、70b的旋转的旋转阻止突部。
97.<实施方式三>
98.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三。图8所示的电路结构体130整体上是与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相同的构造,但与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相比,冷却构件132的构造不同。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一的电路结构体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相同构造的部分的说明。
99.即,在实施方式三的电路结构体130中,冷却构件132热接触于连接到继电器16的连接部30a、30b的汇流条32、34中的一方(汇流条32)。在这样的构造的电路结构体130中,也能够发挥针对继电器16的发热的冷却效果。实施方式三的冷却构件132也由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构成,在第二零件78设置两个贯通孔102、102,能够对该贯通孔102、102连接构成制冷剂供给路和制冷剂排出路的管104、104。因此,实施方式三的冷却构件132成为未设置有将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一零件(76、76)连结的管(98)的形式。
100.此外,在实施方式三的电路结构体130中,设置有两个继电器16,并分别设置有冷却构件132,但冷却构件132也可以仅设置于任意一个继电器16。另外,在连接到继电器16的另一方的汇流条34既可以不设置冷却构件,也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冷却构件。
101.<实施方式四>
102.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四。图9所示的电路结构体140整体上是与实施方式三的电路结构体130相同的构造,但与实施方式二的电路结构体120同样地,冷却构件132相对于汇流条32的第二连接部32b热接触。
103.在如上构造的电路结构体140中,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效果。
104.此外,如图8所示的使冷却构件热接触到汇流条的第一连接部的形式与如图9所示的使冷却构件热接触到汇流条的第二连接部的形式能够进行组合来采用。即,也可以使冷却构件132热接触到一方的汇流条32的第一连接部32a,并且使冷却构件132热接触到另一方的汇流条34的第二连接部34b。此时,这些冷却构件132、132既可以通过管98相互连结而构成一个制冷剂流路,也可以相互独立地分别构成单独的制冷剂流路。
105.<其他实施方式>
106.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和附图来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中。
107.(1)在所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作为左右相邻的冷却构件,采用相同构造的冷却构件,但也可以使形状、大小等相互不同。
108.(2)在所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相邻的冷却构件70a、70b中的第一零件76、76彼此通过管98连接,并且第二零件78、78分别经由管104连接到外部。不限定于这样的形式,既可以第二零件彼此通过管连接,并且第一零件经由管连接到外部,也可以第一零件与第二零件通过管连接。
109.(3)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零件76中的圆弧状凹部85与第二零件78中的圆弧
状凹部92具有大致相等的周向长度,并且设置于相互对应的位置。不限定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使周向长度相互不同,或者使形成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不同,只要在第一零件与第二零件组装时设置于两个零件的周向凹部相互连通即可。不过,周向凹部不需要设置于第一零件与第二零件这两者,也可以将设置于一方的零件的周向凹部的开口部用另一方的零件覆盖。
110.(4)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构件70、132整体上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但也可以具有例如方筒形状的主体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由主体部的角部构成阻止冷却构件的旋转的旋转阻止突部。
111.(5)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零件76与第二零件78由固定螺栓94固定,但两个零件的固定方法不受限定,也可以是例如粘接、熔敷、基于凹凸的卡止等。
112.标号说明
113.10、10a、10b
ꢀꢀꢀꢀ
电路结构体;
114.12
ꢀꢀꢀꢀ
电源;
115.14
ꢀꢀꢀꢀ
负载;
116.16
ꢀꢀꢀꢀ
继电器(发热构件);
117.18
ꢀꢀꢀꢀ
预充电电阻;
118.20
ꢀꢀꢀꢀ
预充电继电器;
119.22
ꢀꢀꢀꢀ
预充电电路;
120.24
ꢀꢀꢀꢀ
下壳体;
121.26
ꢀꢀꢀꢀ
上壳体;
122.28
ꢀꢀꢀꢀ
基体部件;
123.30a、30b
ꢀꢀ
连接部;
124.32、34
ꢀꢀꢀꢀ
汇流条;
125.32a、34a
ꢀꢀ
第一连接部;
126.32b、34b
ꢀꢀ
第二连接部;
127.36
ꢀꢀꢀꢀ
下侧卡合部;
128.38
ꢀꢀꢀꢀ
继电器固定部;
129.40
ꢀꢀꢀꢀ
螺栓插通部;
130.42
ꢀꢀꢀꢀ
上壁;
131.44
ꢀꢀꢀꢀ
周壁;
132.46
ꢀꢀꢀꢀ
上侧卡合部;
133.48
ꢀꢀꢀꢀ
收容凹部;
134.50
ꢀꢀꢀꢀ
载置面;
135.52
ꢀꢀꢀꢀ
分隔壁部;
136.54
ꢀꢀꢀꢀ
贯通孔;
137.56
ꢀꢀꢀꢀ
预充电电阻装配部;
138.58
ꢀꢀꢀꢀ
预充电继电器装配部;
139.60
ꢀꢀꢀꢀ
继电器主体;
140.62
ꢀꢀꢀꢀ
分隔板部;
141.63
ꢀꢀꢀꢀ
脚部;
142.64
ꢀꢀꢀꢀ
固定螺栓;
143.66、68
ꢀꢀꢀꢀ
螺栓插通孔;
144.70
ꢀꢀꢀꢀ
冷却构件;
145.70a
ꢀꢀꢀ
第一冷却构件;
146.70b
ꢀꢀꢀ
第二冷却构件;
147.72
ꢀꢀꢀꢀ
环状筒主体;
148.72a
ꢀꢀꢀ
第一环状筒主体;
149.72b
ꢀꢀꢀ
第二环状筒主体;
150.74
ꢀꢀꢀꢀ
内孔(紧固构件插通孔);
151.74a
ꢀꢀꢀ
第一内孔;
152.74b
ꢀꢀꢀ
第二内孔;
153.76
ꢀꢀꢀꢀ
第一零件;
154.78
ꢀꢀꢀꢀ
第二零件;
155.79a
ꢀꢀꢀ
(第一零件中的向第二零件的)组装面;
156.79b
ꢀꢀꢀ
(第二零件中的向第一零件的)组装面;
157.80a
ꢀꢀꢀ
第一底壁部;
158.80b
ꢀꢀꢀ
第二底壁部;
159.82
ꢀꢀꢀꢀ
突出部(旋转阻止突部);
160.83
ꢀꢀꢀꢀ
螺栓孔;
161.84
ꢀꢀꢀꢀ
突出部分(旋转阻止突部);
162.85
ꢀꢀꢀꢀꢀ
圆弧状凹部(第一流通路形成部);
163.86a
ꢀꢀꢀꢀ
第一内侧筒部;
164.86b
ꢀꢀꢀꢀ
第二内侧筒部;
165.88
ꢀꢀꢀꢀꢀ
突出部(旋转阻止突部);
166.90
ꢀꢀꢀꢀꢀ
螺栓孔;
167.92
ꢀꢀꢀꢀꢀ
圆弧状凹部(第二流通路形成部);
168.94
ꢀꢀꢀꢀꢀ
固定螺栓;
169.95
ꢀꢀꢀꢀꢀ
制冷剂流路;
170.96
ꢀꢀꢀꢀꢀ
o环(密封部件);
171.96a
ꢀꢀꢀꢀ
外周侧o环;
172.96b
ꢀꢀꢀꢀ
内周侧o环;
173.98
ꢀꢀꢀꢀꢀ
管;
174.100
ꢀꢀꢀꢀ
贯通孔;
175.102
ꢀꢀꢀꢀ
贯通孔(流入口、流出口);
176.104
ꢀꢀꢀꢀ
管(制冷剂供给路、制冷剂排出路);
177.108
ꢀꢀꢀꢀ
固定螺栓;
178.120
ꢀꢀꢀꢀ
电路结构体;
179.122
ꢀꢀꢀꢀ
螺栓;
180.130
ꢀꢀꢀꢀ
电路结构体;
181.132
ꢀꢀꢀꢀ
冷却构件;
182.140
ꢀꢀꢀꢀ
电路结构体。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