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压固定胶带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10:26: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压固定胶带。


背景技术:

2.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通过上、下腔静脉的分支,经过各种途径插入导管,使导管的前端到达上、下腔静脉的根部。虽然该技术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管路之一。但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局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和导管堵塞等并发症仍然持续存在。
3.crbsi在医院菌血症中所占比率高达20%~30%;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约为25%;在美国重症监护病房(icu)死亡患者中,因crbsi导致死亡者占12%~25%。这些并发症既增加患者的住院成本,又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这些并发症持续存在的原因多样,比如导管选用、部位选择、无菌操作、导管保留时间和置管部位护理等。
4.目前,现有技术中,导管固定主要依赖固定胶带完成,但是现有的固定胶带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胶带卷边、张开以及导管滑脱等问题出现概率极高,只能依靠增加更换频次以实现解决导管固定的问题,但是又会导致耗材占比及护理成本大大增加。
5.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固定胶带容易出现卷边、张开以及导管滑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压固定胶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固定胶带容易出现卷边、张开以及导管滑脱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8.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包括胶带本体,沿所述胶带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分隔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带之间的间距能够通过外力拉动的方式调整,以使所述胶带本体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所述分隔带方向弯曲贴合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带的间距能够跟随所述胶带本体的弯曲程度做出调整。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隔带包括基础带和延伸带,所述基础带与所述胶带本体连接,所述延伸带与所述基础带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带为矩形结构,所述延伸带为梯形结构,所述延伸带的下底与所述基础带的长度尺寸相同。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带为梯形结构,所述基础带的下底与所述胶带本体连接,所述基础带上的上底与所述延伸带连接。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带为矩形结构。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分隔带呈等间隔设置。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及若干所述分隔带一体成型。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及若干所述分隔带由矩形胶布裁切而成。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带的宽度相同。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包括胶带本体,胶带本体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分隔带,在固定导管时,胶带本体需要围合在导管周围以将导管固定在疮口附近,通过在胶带本体的一侧设置若干分隔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带之间的间距能够通过外力拉动的方式调整,使得所述胶带本体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所述分隔带方向弯曲贴合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带的间距能够跟随所述胶带本体的弯曲程度做出调整,从而确保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具有较大的弯曲量,并且能够确保胶带本体以及分隔带牢固的粘贴在患者皮肤上,使其具有较高的皮肤顺应性,提高固定胶带的粘贴稳定性,从而解决中心静脉置管中固定胶带卷边、张开以及导管滑脱等问题,达到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降低耗材占比增加,及护理人力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21.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23.图中1、胶带本体;2、分隔带;21、基础带;22、延伸带。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4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发明的内容以及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发明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发明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新的技术方案。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

























前端



后端



头部



尾部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
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



第二



第三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易出现卷边、张开及导管滑脱的加压固定胶带。
28.下面结合图1~图4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2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压固定胶带,包括胶带本体,沿所述胶带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分隔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带之间的间距能够通过外力拉动的方式调整,以使所述胶带本体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所述分隔带方向弯曲贴合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带的间距能够跟随所述胶带本体的弯曲程度做出调整。
30.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包括胶带本体,胶带本体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分隔带,在固定导管时,胶带本体需要围合在导管周围以将导管固定在疮口附近,通过在胶带本体的一侧设置若干分隔带,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带之间的间距能够通过外力拉动的方式调整,使得所述胶带本体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所述分隔带方向弯曲贴合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带的间距能够跟随所述胶带本体的弯曲程度做出调整,从而确保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具有较大的弯曲量,并且能够确保胶带本体以及分隔带牢固的粘贴在患者皮肤上,使其具有较高的皮肤顺应性,提高固定胶带的粘贴稳定性,从而解决中心静脉置管中固定胶带卷边、张开以及导管滑脱等问题,达到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降低耗材占比增加,及护理人力成本的目的。
3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隔带包括基础带和延伸带,所述基础带与所述胶带本体连接,所述延伸带与所述基础带连接。
3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带为矩形结构,所述延伸带为梯形结构,所述延伸带的下底与所述基础带的长度尺寸相同。
3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带为梯形结构,所述基础带的下底与所述胶带本体连接,所述基础带上的上底与所述延伸带连接。
3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带为矩形结构。
35.上述结构中,分隔带由基础带和延伸带组成,基础带和延伸带采用不同的结构组合,能够避免在贴膜时,互相干扰或者相互黏连,且更加美观舒适。
3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分隔带呈等间隔设置。
3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及若干所述分隔带一体成型。
3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及若干所述分隔带由矩形胶布裁切而成。
3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带本体的宽度与所述分隔带的宽度相同。
40.实施例1:
41.本发明提供的加压固定胶带,包括胶带本体1,沿所述胶带本体1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分隔带2,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带2之间的间距能够通过外力拉动的方式调整,
以使所述胶带本体1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所述分隔带2方向弯曲贴合时,具有较大的弯曲量。
42.所述分隔带2包括基础带21和延伸带22,所述基础带21与所述胶带本体1连接,所述延伸带22与所述基础带21连接。
43.所述基础带21为矩形结构,所述延伸带22为梯形结构,所述延伸带22的下底与所述基础带21的长度尺寸相同。
44.实施例2:
45.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所述基础带21为梯形结构,所述基础带21的下底与所述胶带本体1连接,所述延伸带22为矩形结构,所述基础带21的上底与所述延伸带22连接。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