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5 21:17: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砂的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用砂分为:以石英颗粒为主夹有少量岩屑与泥质的河、湖、海成的碎屑沉积物,称天然砂;硬质且未风化岩石的人工机械破碎物,称机制砂;天然砂与机制砂的混合物,称混合砂。机制砂和混合砂又统称为人工砂。75%的砂用作混凝土集料混凝土是以水泥、水、砂和粗集料卵石混合后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其中砂的用量约占30%至60%。
3.由于机制砂的生产工艺的特点,机制砂中泥粉和石粉是混合的,并且较低泥含量就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及耐久性方面产生比石粉更大的影响;亚甲蓝值是确定机制砂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矿物(泥粉)并确定其含量的整体指标。在其测定过程中需要搅拌机制砂与水的混合物,形成悬浊液;并且需要向搅拌中的溶液中加入预设量的亚甲蓝溶液用于测定,市面上缺少相应的实验装置,导致检测过程中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搅拌机制砂与水的混合物并且便于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亚甲蓝的水溶液的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陷。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设置有烧杯,烧杯一侧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杆,烧杯另一侧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位于烧杯的上方,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转动轴,烧杯内的转动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第二支撑杆靠近烧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量管,第二支撑杆远离烧杯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量管,第一定量管和第二定量管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阀,第一定量管的底端和第二定量管的底端上连通有进液管,进液管的出液端位于烧杯开口端的上方。
6.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均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管以及滑动管上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第一支撑杆上安装的滑动管与伺服电机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所述的第一定量管以及第二定量管与第二支撑杆上安装的滑动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
7.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定量管和第二定量管之间通过第一溢流管相连通,第二定量管在远离第一定量管的一侧上连通有第二溢流管,第一定量管和第二定量管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标示线与第二液位标示线,第一溢流管内腔的底端、第二溢流管内腔的底端、第一定量管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以及第二定量管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位于同一高度。
8.优选的,所述的调节螺钉的内侧端上设置有橡胶垫。
9.优选的,还包括亚甲蓝储液瓶,亚甲蓝储液瓶上底部上设置有储液瓶出液管,储液瓶出液管上方的亚甲蓝储液瓶上设置有储液瓶回流管,所述的第一定量管远离第二定量管
一侧的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第二定量管远离第一定量管一侧的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三调节阀,进液管与储液瓶出液管之间通过亚甲蓝输送管相连通,亚甲蓝输送管上设置有输液泵。
10.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瓶回流管与第二溢流管之间通过第一回流管相连通,输液泵和进液管之间的亚甲蓝输送管与第一回流管之间通过第二回流管相连通,第二回流管上设置有第四调节阀,第二回流管与第二溢流管之间的第一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第一截止阀与第二溢流管之间的第一回流管上连通有废液排放管,废液排放管上连通有第二截止阀。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首先,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便于搅拌机制砂与水的混合物并且便于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亚甲蓝的水溶液,填补了本测定实验没有相应测定设备的行业空白。
12.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均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管以及滑动管上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便于调整搅拌叶片在烧杯内的相对高度以及进液管的出液端与烧杯开口端之间的距离。
13.最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调节螺钉的内侧端上粘接有橡胶垫,橡胶垫采用由橡胶材质制成的片状结构,通过安装橡胶垫增加了滑动管在第一支撑杆或第二支撑杆上滑动的阻力,提高了滑动管的制动效果。
14.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巧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易于推广使用的产品。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细节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设置有烧杯2,烧杯2一侧的底板1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杆3,烧杯2另一侧的底板1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3上设置有伺服电机5,伺服电机5位于烧杯2的上方,伺服电机5的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转动轴6,转动轴6的顶端和伺服电机5的输出端之间通过联轴器固定,烧杯2内的转动轴6上设置有搅拌叶片7,第二支撑杆4靠近烧杯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量管8,第二支撑杆4远离烧杯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量管9,第一定量管8和第二定量管9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阀10,第一定量管8的底端和第二定量管9的底端上连通有进液管11,进液管11的出液端位于烧杯2开口端的上方。
18.所述的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上均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管12以及滑动管12上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13,第一支撑杆3上相应的滑动管12和第一支撑杆3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4上相应的滑动管12和第二支撑杆4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杆3上安装的滑动管12与伺服电机5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14固定,所述的第一定量管8以及第二定量管9与第二支撑杆4上安装的滑动管1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15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安装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便于调整搅拌叶片7在烧杯2内的
相对高度以及进液管11的出液端与烧杯2开口端之间的距离。所述的调节螺钉13的内侧端上粘接有橡胶垫20,橡胶垫20采用由橡胶材质制成的片状结构,通过安装橡胶垫20增加了滑动管12在第一支撑杆3或第二支撑杆4上滑动的阻力,提高了滑动管12的制动效果。
19.所述的第一定量管8和第二定量管9之间通过第一溢流管16相连通,第二定量管9在远离第一定量管8的一侧上连通有第二溢流管17,第一定量管8和第二定量管9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标示线18与第二液位标示线19,第一溢流管16内腔的底端、第二溢流管17内腔的底端、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以及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位于同一高度。便于定容第一定量管8和第二定量管9用于加入烧杯2内的亚甲蓝溶液的上液面。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与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之间的第二定量管9的内腔容积采用5ml;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与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之间的第一定量管8的内腔容积采用2ml。
20.本产品还包括亚甲蓝储液瓶21,亚甲蓝储液瓶21上底部上设置有储液瓶出液管22,储液瓶出液管22上方的亚甲蓝储液瓶21上设置有储液瓶回流管23,所述的第一定量管8远离第二定量管9一侧的进液管11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24,第二定量管9远离第一定量管8一侧的进液管11上设置有第三调节阀25,进液管11与储液瓶出液管22之间通过亚甲蓝输送管26相连通,亚甲蓝输送管26上设置有输液泵27。便于向第一定量管8以及第二定量管9内输送亚甲蓝储液瓶21内暂存的亚甲蓝溶液。
21.所述的储液瓶回流管23与第二溢流管17之间通过第一回流管28相连通,输液泵27和进液管11之间的亚甲蓝输送管26与第一回流管28之间通过第二回流管29相连通,第二回流管29上设置有第四调节阀30,便于控制回流量;第二回流管29与第二溢流管17之间的第一回流管28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31,第一截止阀31与第二溢流管17之间的第一回流管28上连通有废液排放管32,废液排放管32上连通有第二截止阀33。安装废液排放管32便于排放初期用于润洗第一定量管8以及第二定量管9的亚甲蓝溶液。输液泵27与第二回流管29之间的亚甲蓝输送管26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4,便于反馈输液泵27与第二回流管29之间的亚甲蓝输送管26所承受的压力。
22.本产品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2所示,首先,调整输液泵27与第二回流管29之间的亚甲蓝输送管26所承受的压力,闭合第一截止阀31、第一调节阀10、第二调节阀24以及第三调节阀25,打开输液泵27并调整第四调节阀30的开度,当压力传感器34反馈的数据达到预设范围后停止调整第四调节阀30的开度,此时亚甲蓝储液瓶21内储存的亚甲蓝溶液由储液瓶出液管22送出经输液泵27增压而后流经第二回流管29,最后通过储液瓶回流管23回流至储液瓶出液管22内。
23.而后即可开始第一定量管8以及第二定量管9的润洗工作,具体步骤如下:打开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调节阀10、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调节阀10、第三调节阀25以及第二截止阀33,此时从储液瓶出液管22流出的亚甲蓝溶液一部分经由经第二回流管29以及储液瓶回流管23回流至储液瓶出液管22内;另一部分经进液管11输送给第一定量管8以及第二定量管9润洗第一定量管8的内腔以及第二定量管9的内腔,润洗后的液体经废液排放管32排放并由一个废液杯收集;充分润洗后第一定量管8的内腔以及第二定量管9的内腔后,关闭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调节阀10以及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调节阀10,而后打开第二调节阀24对进液管11的内腔进行充分润洗,润洗进液管11的亚甲蓝溶液经进液管11的出液端流出
并由另外一个废液杯收集,润洗完毕后,关闭第二调节阀24以及第三调节阀25。
24.而后调整第一支撑杆3上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以及第二支撑杆4上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并将烧杯2放置到预设位置;将进液管11的出液端以及搅拌叶片7调整到预设位置,而后固定第一支撑杆3上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以及第二支撑杆4上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并关闭第二截止阀33打开第一截止阀31,即完成了实验前的准备步骤。
25.当实验前的准备做完后,即可进行正式使用,将已经称量好的机制砂放置到烧杯2内腔中,再加入已经量好体积的水而后打开伺服电机5对烧杯内的机制砂和水进行混合,期间将伺服电机5调整至第一预设功率并且以第一预设功率带动转动轴6转动5分钟;5分钟计时结束后,将伺服电机5调整至第二预设功率至测定实验结束。
26.当伺服电机5调整至第二预设功率后,打开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调节阀10以及第二调节阀24将第二定量管9内的亚甲蓝溶液从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放至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第二定量管9放出的亚甲蓝溶液经进液管11的出液端放至烧杯2内腔中与机制砂和水的悬浊液混合形成混合悬浊液;而后关闭第二调节阀24并打开第三调节阀25,此时第二定量管9内的亚甲蓝溶液从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复位至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后关闭第三调节阀25、多余的溶液从第二溢流管17经第一溢流管16以及储液瓶回流管23回流至亚甲蓝储液瓶21;期间用玻璃棒蘸取所述的混合悬浊液至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没有产生蓝色色晕或者蓝色色蕴持续时间在4min之内的情况下,继续将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至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之间的亚甲蓝溶液加入到烧杯2的内腔中;反复多次加入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至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之间的亚甲蓝溶液加入到烧杯2的内腔中;当沉淀物周围者蓝色色蕴持续时间在4min至5min之间的情况下,关闭第二定量管9上的第一调节阀10并打开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调节阀10,而后将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至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之间的亚甲蓝溶液加入到2的内腔中;而后相应的关闭第二调节阀24并打开第三调节阀25,将第一定量管8内的亚甲蓝溶液从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二液位标示线19复位至第一定量管8上的第一液位标示线18;反复多次,直至沉淀物周围者蓝色色蕴持续时间能够维持在5min之上,并算出根据第二定量管9以及第一定量管8的加液次数算出最小所需的亚甲蓝溶液的体积,根据国标算出亚甲蓝mb值用于判断机制砂的品质。
27.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便于搅拌机制砂与水的混合物并且便于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亚甲蓝的水溶液,填补了本测定实验没有相应测定设备的行业空白。
28.本实用新型是满足于建筑用砂的检测领域工作者需要的一种用于建筑用砂的检测装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