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2-07-14 02:59: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以及具备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2.作为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气囊装置,已知有在侧面碰撞时约束并保护乘坐者的侧面(侧面碰撞保护用)气囊装置。侧面气囊装置通常配设于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seat back:座椅椅背),配置为通过从气体发生器(充气装置)向气囊供给工作气体而使气囊膨胀展开。
3.然而,在将气囊装置配设于靠背部的构造中,靠背部的薄型化是困难的。与此相关,已知有如下技术:在侧面气囊装置中,将气囊配设于靠背部,将气体发生器配设于使靠背部倾倒时作为转动轴的斜倚杆(reclining rod)内,通过导管连接气体发生器和气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1298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330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囊装置是将气体发生器配设于中空状的斜倚杆内的构造,因此可认为配设气体发生器的位置、范围等的设计的自由度低。此外,由于该气囊装置是通过截面积较小的导管直接连接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构造,因此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向气囊供给之前需要时间,有难以使气囊迅速地膨胀展开的隐患。
10.本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薄型化且能使气囊更迅速地膨胀展开的气囊装置。
11.技术方案
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即,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具备:座椅框架,形成供车辆的乘坐者就座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气囊,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的靠背部,通过气体的供给而展开;以及气体发生器,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臀部的座面部,产生供给至所述气囊的气体,作为所述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形成所述靠背部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与所述气囊相连的流通管,以便将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所述气囊。
13.根据本公开的气囊装置,通过采用在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不配置气体发生器的构造,与在靠背部配置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这两方的以往的气囊装置相比,能使靠背部薄型化。在此,用于形成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通常为了确保作为构造体所需的强度而具有
足够的粗细(截面积)。本公开的气囊装置将作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椅背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流通管,能确保大的流通管中的气体的流路的截面积。由此,能减小通气阻力,增大流过流通管内的气体的流量、流速。其结果是,能快速地向气囊供给气体,能使气囊迅速地展开。
14.此外,也可以是,本公开的气囊装置还具备:导管,将所述气体从所述气体发生器引导至所述流通管,所述导管与所述流通管中的比所述气囊所连接的部位靠近所述座面部的部位相连。
15.由此,导管与流通管中的比气囊所连接的部位靠近配置有气体发生器的座面部的部位相连。因此,能缩短气体发生器与流通管中的导管所连接的部位的距离。由此,能缩短导管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更迅速地展开。此外,由于导管的长度变短,因此座椅内导管的处理变得容易,能抑制导管的缠结等。进而,还能够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座椅自身的轻量化。
16.此外,也可以是,在具备所述导管的气囊装置中,所述座椅框架包括:转动轴部,形成用于使所述靠背部倾倒的所述椅背框架的转动轴,作为所述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所述椅背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转动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所述流通管,所述导管与所述流通管中的所述转动轴部的至少一部分相连。
17.由此,导管将配置于座面部的气体发生器与作为椅背框架相对于座面部转动的轴的转动轴部相连。因此,能缩短气体发生器与流通管中的导管所连接的部位的距离。由此,能缩短导管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更迅速地展开。
18.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气囊装置中,所述流通管中的所述气体的流路的截面积设定为比所述导管中的所述流路的截面积大。
19.由此,能使流通管中的气体的流量、流速设为比导管中的气体的流量、流速大。其结果是,能更快速地向气囊供给气体,能使气囊更迅速地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截面积是指与气体所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
20.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气囊装置中,所述气囊包括:第一膨胀部,通过所述气体的供给而膨胀,由此保护所述乘坐者的胸部;以及第二膨胀部,通过所述气体的供给而膨胀,由此保护所述乘坐者的腰部,在所述流通管中,向所述第二膨胀部供给所述气体的第二供给口形成于比向所述第一膨胀部供给所述气体的第一供给口靠所述气体的流动的上游的部位。
21.由此,在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流过流通管时,气体向第二膨胀部的供给比气体向第一膨胀部的供给尽早地开始。由此,能使第二膨胀部比第一膨胀部先膨胀。在这样的气囊装置工作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第二膨胀部膨胀来约束乘坐者的腰部。接着,通过第一膨胀部膨胀来约束乘坐者的胸部。通过按照从腰部到胸部的顺序约束乘坐者的身体,能在车辆的碰撞时适当地抑制乘坐者的身体的摆动,由此更适当地保护乘坐者。
22.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气囊装置中,所述气囊是胸部用气囊,所述胸部用气囊通过所述气体的供给而展开,由此保护所述乘坐者的胸部;所述气囊装置还具备:腰部用气囊,通过所述气体的供给而展开,由此保护所述乘坐者的腰部,所述流通管除了与所述胸部用气囊相连以外,还与所述腰部用气囊相连,以便将由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所
述腰部用气囊,在所述流通管中,所述腰部用气囊所连接的部位位于比所述胸部用气囊所连接的部位靠所述气体的流动的上游的位置。
23.由此,在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流过流通管时,气体向腰部用气囊的供给比气体向胸部用气囊的供给尽早地开始。由此,能使腰部用气囊比胸部用气囊先展开。在该气囊装置中,腰部用气囊与胸部用气囊单独地设置。在这样的气囊装置工作的情况下,首先,通过腰部用气囊展开来约束乘坐者的腰部。接着,通过胸部用气囊展开来约束乘坐者的胸部。通过按照从腰部到胸部的顺序约束乘坐者的身体,能在车辆的碰撞时适当地抑制乘坐者的身体的摆动,由此更适当地保护乘坐者。此外,通过单独的气囊来实现胸部的保护和腰部的保护,因此只要在与乘坐者的胸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腰部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气囊即可。因此,能使气囊小型化,所需的气体量也为少量即可。其结果是,能使气囊装置整体小型化。
24.此外,本公开的技术也能确定为具备上述的任一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即,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气体发生器是第一气体发生器,所述气囊装置还具备:第二气体发生器,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座面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配置于所述座椅框架中的由形成所述座面部的骨架的坐垫框架包围的区域内,并且沿着所述坐垫框架中的配置于所述乘坐者的臀部的侧方的侧框架安装,在所述坐垫框架设有:第一罩部,从所述座面部的座面侧覆盖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以及第二罩部,从所述座面侧覆盖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在所述座面部形成有保持部,所述第一罩部和所述第二罩部被安装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坐垫覆盖,从而所述保持部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保持所述乘坐者的侧臀部。
25.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沿着侧框架安装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由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覆盖这些气体发生器,由此形成保持部,因此能通过保持部从宽度方向的两侧保持乘坐者的侧臀部。其结果是,能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保持(hold)性。
26.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侧框架在所述乘坐者的臀部的侧方沿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深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轴向的尺寸比径向的尺寸长的筒形状,以与所述第一罩部和所述第二罩部一起沿所述侧框架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
27.由此,能使保持部在深度方向上变长。因此,能扩大乘坐者的侧臀部的由保持部保持的范围。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保持性。
28.发明效果
29.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使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薄型化且能使气囊更迅速地膨胀展开。
附图说明
30.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31.图2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2.图3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概略构成图。
33.图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34.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35.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6.图7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7.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8.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9.图10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40.图11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41.图1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42.图13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构成图。
43.图14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和各构成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公开不由实施方式限定,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45.《实施方式1》
46.作为实施方式1,对车辆装置所具备的气囊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s10的立体图。车辆用座椅s10是供车辆的乘坐者就座的座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车辆用座椅s10的前后方向(深度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各方向以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s10的乘坐者(就座者)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47.[整体构成]
[0048]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s10与就座的乘坐者的身体的各部对应,具备:座椅坐垫(座面部)s1,支承乘坐者的臀部;座椅椅背(靠背部)s2,支承乘坐者的背部;以及头枕s3,支承乘坐者的头部。座椅坐垫s1具有供乘坐者就座的座面s11。座椅椅背s2以可倾倒的方式与座椅坐垫s1的后端部连接。头枕s3以可上下活动的方式与座椅椅背s2的上端部连接。
[0049]
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0是形成车辆用座椅s10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座椅框架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材料形成。附图标记p10是覆盖座椅框架10的衬垫。衬垫p10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形成。附图标记u10是形成车辆用座椅s10的外表面的表皮件。表皮件u10例如由布料、皮革等之类的适当的材料形成。座椅框架10被衬垫p10覆盖,衬垫p10进一步被表皮件u10覆盖,由此形成车辆用座椅s10。
[0050]
衬垫p10包括设于座椅坐垫s1的坐垫衬垫p1和设于座椅椅背s2的椅背衬垫p2。此外,表皮件u10包括设于座椅坐垫s1并覆盖坐垫衬垫p1的表皮件u1和设于座椅椅背s2并覆盖椅背衬垫p2的表皮件u2。由坐垫衬垫p1和表皮件u1形成坐垫c1。
[0051]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s10具备在车辆碰撞时使气囊膨胀展开来约束并保护乘坐者的气囊装置。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气囊装置100具备座椅框架10、气囊20、气体发生器30以及导管40。气囊20是胸部用的气囊,配置于座椅椅背s2,通过气体的供给而展开,由此保护乘坐者的胸部。不过,本公开的技术的气囊不限定于胸部用的气囊。气体发生器30配置于座椅坐垫s1,产生供给至气囊20的气体。关于详情将在后文叙述,如图2所示,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与气囊相连的流通管x1,以便将
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气囊20。并且,导管40将气体发生器30与流通管x1相连,以便将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引导至流通管x1。以下,对气囊装置100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0052]
[座椅框架]
[0053]
如图2所示,座椅框架10包括坐垫框架1、椅背框架2、第一连结框架3r、第二连结框架3l以及斜倚杆(转动轴部)4。
[0054]
坐垫框架1是形成座椅坐垫s1的骨架的框架。坐垫框架1包括前框架11、第一坐垫侧框架12r、第二坐垫侧框架12l以及后框架13。前框架11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坐垫框架1的前端。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从前框架11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形成坐垫框架1的右侧端。第二坐垫侧框架12l从前框架11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形成坐垫框架1的左侧端。第一坐垫侧框架12r和第二坐垫侧框架12l以位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s10的乘坐者的臀部的侧方的方式配置于座椅框架10。更详细而言,乘坐者的臀部位于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与第二坐垫侧框架12l之间。前框架11、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以及第二坐垫侧框架12l通过将具有中空形状的金属制的管材弯曲呈u字形而形成为一体的管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框架11、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以及第二坐垫侧框架12l具有圆筒截面,但它们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后框架13设于比前框架11靠后方处,沿左右方向延伸而连结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与第二坐垫侧框架12l。后框架13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右端部通过焊接等与第一坐垫侧框架12r连接,左端部通过焊接等与第二坐垫侧框架12l连接。后框架13也作为支承气体发生器30的支承构件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分第一坐垫侧框架12r和第二坐垫侧框架12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坐垫侧框架12。在此,如图2所示,将由坐垫框架1包围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a1。详细而言,第一区域a1是在坐垫框架1中形成座椅坐垫s1的骨架的外形的部位即由前框架11、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以及第二坐垫侧框架12l包围的区域。
[0055]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坐垫框架1上,例如在第一坐垫侧框架12r与第二坐垫侧框架12l之间架设有用于支承就座于车辆用座椅s10的就座者的弹簧、线材等之类的支承构件(未图示),在该支承构件上载置有坐垫衬垫p1。
[0056]
椅背框架2是形成座椅椅背s2的骨架的框架,通过将具有中空形状的金属制的管材弯曲呈u字形而形成为管状。椅背框架2包括上框架21、第一椅背侧框架22r以及第二椅背侧框架22l。上框架21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椅背框架2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框架21通过焊接等安装有用于插入并安装头枕s3的支柱(未图示)的托架(未图示)。第一椅背侧框架22r从上框架21的右端部向下方(即,座椅坐垫s1侧)延伸,形成椅背框架2的右侧端。第二椅背侧框架22l从上框架21的左端部向下方(即,座椅坐垫s1侧)延伸,形成椅背框架2的左侧端。第一椅背侧框架22r和第二椅背侧框架22l以位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s10的乘坐者的背部的侧方的方式配置于车辆用座椅s10。更详细而言,乘坐者的背部位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的椅背框架2具有圆筒截面,但它们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分第一椅背侧框架22r和第二椅背侧框架22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椅背侧框架22。如图2所示,椅背侧框架22的一部分形成为流通管x1,除了作为车辆用座椅s10的骨架的功能之外,还兼备作为气体的流路的功能。关于流通管x1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在此,如图2所示,将由椅背框架2包围的区域设为第二区域a2。详细而言,第二区域a2是在椅背框架2中形成座椅椅背s2的骨架的外形的部位
即由上框架21、第一椅背侧框架22r以及第二椅背侧框架22l包围的区域。
[0057]
第一连结框架3r和第二连结框架3l是用于连结坐垫框架1与椅背框架2的构件。第一连结框架3r和第二连结框架3l以左右分离的方式设置。以下,在不区分第一连结框架3r和第二连结框架3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连结框架3。连结框架3包括:坐垫侧连结框架31,与坐垫框架1的坐垫侧框架12的后端部连接并向后方延伸;以及椅背侧连结框架32,与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下端部连接并向下方延伸。坐垫侧连结框架31例如由金属板形成,通过焊接等与坐垫侧框架12连接。同样地,椅背侧连结框架32例如由金属板形成,通过焊接等与椅背侧框架22连接。第一连结框架3r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与第二连结框架3l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的后端部彼此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斜倚杆4连结。斜倚杆4是形成用于使座椅椅背s2倾倒的椅背框架2的转动轴的构件,由具有中空形状的金属制的管材形成。斜倚杆4以其右端部贯通第一连结框架3r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的状态,通过焊接等与第一连结框架3r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连接。而且,在斜倚杆4中的从第一连结框架3r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向右侧突出的部位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第一连结框架3r的椅背侧连结框架32的下端部。同样地,斜倚杆4以其左端部贯通第二连结框架3l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的状态,通过焊接等与第二连结框架3l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连接。而且,在斜倚杆4中的从第二连结框架3l的坐垫侧连结框架31向左侧突出的部位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第二连结框架3l的椅背侧连结框架32的下端部。由此,坐垫框架1与椅背框架2以椅背框架2相对于坐垫框架1可转动的方式连结。
[0058]
[气囊]
[0059]
如图1所示,在车辆用座椅s10的座椅椅背s2与乘坐者的胸部对应地左右各配置有一个气囊20。以下,在区分两个气囊20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右侧的气囊20称为第一气囊20r,将左侧的气囊20称为第二气囊20l,在不区分这些气囊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气囊20。如图2所示,气囊20安装于座椅框架10的椅背框架2。更具体而言,第一气囊20r安装于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第二气囊20l安装于椅背框架2的第二椅背侧框架22l。气囊20在上下方向上安装于椅背框架2中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中途部位。不过,气囊20的安装位置不限定于此,气囊20例如也可以安装于椅背框架2的上框架21。
[0060]
图3是气囊20的概略构成图。如图3所示,气囊20包括:壳体210;安装托架220,用于将壳体210安装于椅背框架2;以及气囊袋体230,容纳于壳体210内,通过从气体发生器30供给来的气体而膨胀。
[0061]
壳体210包括背面板201和壳体主体202,整体形成为箱形状。背面板201例如是金属制的板构件,通过安装托架220紧固于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导入孔203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背面板201的贯通孔。导入孔203是用于将用于使气囊袋体膨胀的气体导入壳体210的内部的开口部。导入孔203形成于背面板201上的、与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对置的位置。而且,在背面板201上的导入孔203的周缘部设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状的密封构件203a。密封构件203a例如也可以硫化粘接于背面板201。
[0062]
壳体210的壳体主体202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包括侧面部2021和正面部2022。侧面部2021从背面板201立起设置,形成壳体210的侧面。正面部2022以与背面板201对置的方式与各侧面部2021的前端连接,形成壳体210的正面。需要说明的是,壳体主体202和背面板201能通过适当的方法一体地固定。如图1所示,在车辆用座椅s10中,壳体主体202的正面部
2022的表面从形成于座椅椅背s2的表皮件u2的开口部向外部露出,与表皮件u2的表面在同一平面。
[0063]
气囊袋体230以气囊袋体被折叠的状态容纳于壳体210的内部。气囊袋体能以公知的折叠形态容纳于壳体210内。例如,气囊袋体可以以波纹管折叠的方式折叠,也可以以辊折叠的方式折叠,也可以以它们的组合的方式折叠。
[0064]
[气体发生器]
[0065]
如图1所示,在车辆用座椅s10的座椅坐垫s1与左右的气囊20对应地左右各配置有一个气体发生器30。以下,在区分两个气体发生器30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右侧的气体发生器30称为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将左侧的气体发生器30称为第二气体发生器30l,在不区分这些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气体发生器30。第一气体发生器30r产生供给至第一气囊20r的气体。第二气体发生器30l产生供给至第二气囊20l的气体。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二气体发生器30l在左右方向(即,车辆用座椅s1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被支承于坐垫框架1的后框架13。
[0066]
气体发生器30在轴向上具有长条的筒形状。更详细而言,气体发生器30具有轴向的尺寸比径向的尺寸长的筒形状。如图2所示,气体发生器30以其轴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区域a1内。在气体发生器30的后端部形成有使气体喷出的喷出孔301。气体发生器30通过搭载于车辆的气囊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工作,由此产生气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气体发生器的方式可列举出:通过使固态气体发生剂燃烧来产生气体的烟火(pyro)方式;使用加压气体的储存气体方式;将烟火方式与储存气体方式组合的混合方式等。
[0067]
[导管]
[0068]
导管40是能在其内部供气体流动的管状构件。如图2所示,气囊装置100与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二气体发生器30l对应地具备两根导管40。将与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对应的导管40称为第一导管40r,将与第二气体发生器30l对应的导管40称为第二导管40l,在不区分这些导管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导管40。第一导管40r的一端与第一气体发生器30r的喷出孔301相连,另一端与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下端部221相连。第二导管40l的一端与第二气体发生器30l的喷出孔301相连,另一端与椅背框架2的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下端部221相连。导管40与气体发生器30的喷出孔301相连,由此从气体发生器30喷出的气体流入导管40内。在此,导管40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能向任意方向弯曲。由此,随着座椅椅背s2的倾倒的椅背框架2相对于坐垫框架1的转动不会被连接气体发生器30和椅背框架2的导管40阻碍。
[0069]
[流通管]
[007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且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气囊20相连的流通管x1,以便将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气囊20。图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在图4中,示出了与前后方向(深度方向)正交的截面。
[0071]
如图4所示,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一部分形成为用于将来自第一气体发生器30r的气体供给至第一气囊20r的第一流通管x1r。此外,椅背框架2的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一部分形成为用于将来自第二气体发生器30l的气体供给至第二气囊20l的第二
流通管x1l。以下,在不区分第一流通管x1r和第二流通管x1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流通管x1。流通管x1将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中空形状用作气体的流路。流通管x1由椅背侧框架22中的从连接导管40的下端部221到安装气囊20部位连续的部位形成。在此,在椅背侧框架22的下端部221形成有与导管40连通的流入孔h1。由此,流通管x1与导管40相连,以使从导管40流出的气体通过流入孔h1流入流通管x1内。此外,在椅背侧框架22上的安装有气囊20的部位的、与气囊20的导入孔20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导入孔203连通的供给孔h2。由此,流通管x1与气囊20相连,以使流过流通管x1内的气体通过供给孔h2和导入孔203供给至气囊20。如以上那样,流通管x1形成用于使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从气体发生器30向气囊20流动的流路的一部分。以下,将气体的流路中的由流通管x1形成的流路称为流路f1,将由导管40形成的流路称为流路f2。在此,图4的附图标记d1表示椅背侧框架22的内径即流通管x1的内径。此外,附图标记d2表示导管40的内径。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中,d1被设定为比d2大的尺寸。由此,流通管x1中的气体的流路f1的截面积比导管40中的流路f2的截面积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截面积是指与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具体而言,是指与流通管x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
[0072]
此外,如图4所示,在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内部设有将第一椅背侧框架22r内的空间上下隔开的第一分隔壁23r。第一分隔壁23r是具有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内径相等的外径的金属制的圆盘构件,在比形成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供给孔h2靠上方的位置,整周焊接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内壁。此外,在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内部设有将第二椅背侧框架22l内的空间上下隔开的第二分隔壁23l。第二分隔壁23l是具有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内径相等的外径的金属制的圆盘构件,在比形成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供给孔h2靠上方的位置,整周焊接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内壁。由此,第一流通管x1r和第二流通管x1l的终端(上端)被划定,第一流通管x1r与第二流通管x1l被隔开。其结果是,会防止流入到第一流通管x1r的来自第一气体发生器30r的气体通过上框架21内供给至第二气囊20l。此外,也会防止流入到第二流通管x1l的来自第二气体发生器30l的气体通过上框架21内供给至第一气囊20r。
[0073]
[动作]
[0074]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100的气囊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当气囊ecu基于来自未图示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向气体发生器30供给工作电流(点火电流)。由此,气体发生器30工作,从喷出孔301喷出气体。从喷出孔301喷出的气体流入导管40内。流入导管40内的气体流过导管40内,通过流入孔h1流入流通管x1内。流入流通管x1内的气体在流通管x1内沿着椅背侧框架22的延伸方向(轴向)向上方流动,通过供给孔h2和导入孔203流入壳体210内。由此,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气囊20。当开始向气囊20供给气体时,在壳体210内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袋体230膨胀。如此一来,因气囊袋体230的膨胀压力,壳体210开裂,气囊袋体230一边膨胀一边从壳体210向外部飞出。如以上那样,第一气囊20r和第二气囊20l展开,约束乘坐者的胸部。其结果是,会保护乘坐者。需要说明的是,气囊装置100也可以使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二气体发生器30l独立地工作,根据冲击的施加方式使第一气囊20r和第二气囊20l独立地展开。
[0075]
[作用/效果]
[007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采用在车辆用座椅s10中的座椅椅背s2配置气囊20,在座椅坐垫s1配置气体发生器30的构造。由此,通过在座椅椅背s2不配置气体发生器30,与在座椅椅背配置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这两方的以往的气囊装置相比,能使座椅椅背薄型化。此外,就座椅坐垫而言,在其构造上,能在内部配置零件的空间比座椅椅背大,因此即使不使座椅坐垫大幅地大型化也能配置气体发生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中,座椅框架10中的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气囊20相连的流通管x1,以便将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供给至气囊20。就是说,气囊装置100通过椅背框架2形成用于从配置于座椅坐垫s1的气体发生器30向配置于座椅椅背s2的气囊20供给气体的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形成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通常为了确保作为构造体所需的强度而具有足够的粗细(截面积)。通过将这样的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形成为流通管x1,能确保大的流通管x1中的气体的流路的截面积。由此,能减小通气阻力,增大流过流通管x1内的气体的流量、流速。其结果是,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能使气囊20迅速地展开。此外,通过将形成车辆用座椅s10的骨架的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也用作流通管x1,能有助于材料成本的降低、座椅自身的轻量化。特别是,通过将用于形成座椅椅背s2的骨架的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用作流通管x1,与将与椅背框架2不同的构件设于座椅椅背s2内并通过该不同的构件向气囊20供给气体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座椅椅背s2内所需的空间。其结果是,能使座椅椅背s2进一步薄型化和轻量化。
[007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仅由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一部分形成流通管x1,但本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在座椅框架中形成流通管的部位能根据安装气囊的位置、保护乘坐者的哪个部位来变更。流通管只要由作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椅背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形成即可。例如,流通管x1可以包括上框架21的一部分,也可以除了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以外,还包括斜倚杆4的一部分、坐垫框架1的一部分。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将气囊20直接安装于椅背框架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气囊也可以不直接安装于椅背框架。例如,也可以事先将气囊安装于与椅背框架不同的构件上,通过管构件等将流通管与气囊相连。
[007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中,气囊20与形成流通管x1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中途部位相连,导管40与椅背侧框架22的下端部221相连。就是说,将来自气体发生器30的气体向流通管x1引导的导管40与流通管x1中的、比气囊20所连接的部位靠近配置有气体发生器30座椅坐垫s1的部位相连。由此,能缩短气体发生器30与流通管x1中的导管40所连接的部位的距离,能缩短导管40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x1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20更迅速地展开。此外,由于能缩短导管40,因此座椅内的导管40的处理变得容易,能抑制导管40的缠结等。进而,能有助于材料成本的降低、座椅自身的轻量化。特别是,在气囊装置100中,流通管x1采用如下构成:包括椅背框架2中的座椅坐垫s1侧的端部即下端部221,且在下端部221与导管40相连。就是说,在椅背框架2中,采用在最靠近座椅坐垫s1的部位与导管40相连的构成。因此,能更进一步缩短导管40的长度。
[0079]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中,流通管x1中的气体的流路f1的截面积设定为比导管40中的流路f2的截面积大。由此,能使流通管x1中的气体的流量、流速比导管40中的气体的流量、流速大。其结果是,能更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能使气囊20更迅速地展开。在该情况下,通过缩短导管40的长度,能尽早地向流动的气体的流量、流速大的流通管
x1引导气体,因此能使气囊20更进一步迅速地展开。
[0080]
[变形例]
[008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气囊装置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以与图1至图5中说明的气囊装置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气囊装置100相同的点省略详细的说明。
[0082]
[变形例1]
[0083]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囊装置100a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气囊装置100a中,导管40从第二区域a2侧与流通管x1的所述部位相连。就是说,变形例1的气囊装置100a采用如下构造:在由坐垫框架1包围的区域即第一区域a1内配置气体发生器30,将导管40从由椅背框架2包围的区域即第二区域a2侧与流通管x1相连。因此,导管40能不露出到包括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区域之外而将气体发生器30与流通管x1相连。根据这样的变形例1的气囊装置100a,能将导管40收束于座椅框架10的内侧。其结果是,能使车辆用座椅s10变得紧凑。
[0084]
[变形例2]
[0085]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囊装置100b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气囊装置100b的椅背框架2还具有:第一下框架24r,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下端部221朝向第二椅背侧框架22l向左方延伸;以及第二下框架24l,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下端部221朝向第一椅背侧框架22r向右方延伸。第一下框架24r具有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连续的中空形状,第二下框架24l具有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连续的中空形状。此外,第一下框架24r和第二下框架24l的前端均被堵塞,并且相互分离。以下,在不区分第一下框架24r和第二下框架24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下框架24。需要说明的是,在气囊装置100b中,座椅框架10不具有斜倚杆4,连结框架3的椅背侧连结框架32被坐垫侧连结框架31轴支承为可转动。
[0086]
在变形例2的气囊装置100b中,第一导管40r与第一下框架24r相连,第二导管40l与第二下框架24l相连。此外,变形例2的第一流通管x1r由椅背框架2中的从第一导管40r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一气囊20r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第二流通管x1l由椅背框架2中的从第二导管40l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二气囊20l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如图7所示,下框架24配置于椅背框架2的转动轴附近且配置于由车辆用座椅s10形成的骨架的外形的内侧。根据这样的通过导管40将下框架24与配置于第一区域a1内的气体发生器30相连的气囊装置100b,能进一步缩短导管40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x1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20更迅速地展开。
[0087]
[变形例3]
[0088]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囊装置100c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气囊装置100c中,作为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形成座椅椅背s2的骨架的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和形成座椅椅背s2的转动轴的斜倚杆4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流通管x1。
[0089]
气囊装置100c的座椅框架10一体地形成有椅背框架2和斜倚杆4。变形例3的斜倚杆4具有:第一杆41r,从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下端部221朝向第二椅背侧框架22l向左方延伸;以及第二杆41l,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下端部221朝向第一椅背侧框架22r向右方延伸。第一杆41r具有与第一椅背侧框架22r连续的中空形状,第二杆41l具有与第二椅背侧框架22l连续的中空形状。此外,第一杆41r和第二杆41l的前端均被堵塞,并且
相互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气囊装置100c中,连结框架3不具有椅背侧连结框架32,与椅背框架2一体形成的斜倚杆4被坐垫侧连结框架31轴支承为可转动。
[0090]
在变形例3的气囊装置100c中,第一导管40r与第一杆41r相连,第二导管40l与第二杆41l相连。此外,变形例3的第一流通管x1r由座椅框架10中的从第一导管40r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一气囊20r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第二流通管x1l由座椅框架10中的从第二导管40l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二气囊20l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就是说,变形例3的气囊装置100c采用如下构成:通过导管40将配置于座椅坐垫s1的气体发生器30与作为椅背框架2相对于座椅坐垫s1的转动的轴的斜倚杆4相连。根据这样的变形例3的气囊装置100c,能进一步缩短导管40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x1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20更迅速地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将作为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的部位且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以及斜倚杆4的全部的部位形成为流通管x1,但本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椅背框架2的至少一部分和斜倚杆4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也可以形成为流通管x1。
[0091]
[变形例4]
[0092]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气囊装置100d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在气囊装置100d中,作为座椅框架10的一部分的部位且包括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和坐垫框架1的一部分的部位形成为流通管x1。
[0093]
气囊装置100d的座椅框架10具有将坐垫框架1与椅背框架2相连的第一连结管5r和第二连结管5l。第一连结管5r将坐垫框架1的第一坐垫侧框架12r的后端部121与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的下端部221相连。第二连结管5l将坐垫框架1的第二坐垫侧框架12l的后端部121与椅背框架2的第二椅背侧框架22l的下端部221相连。以下,在不区别第一连结管5r和第二连结管5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连结管5。
[0094]
连接管道5是能在其内部供气体流动的管状构件。连结管5将坐垫侧框架12的后端部121与椅背侧框架22的下端部221相连,以便将流过坐垫侧框架12内的气体引导至椅背侧框架22内。此外,连结管5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能向任意方向弯曲,以免阻碍随着座椅椅背s2的倾倒的椅背框架2相对于坐垫框架1的转动。
[0095]
如图9所示,在变形例4的气囊装置100d中,导管40与坐垫框架1的坐垫侧框架12相连。更详细而言,通过第一导管40r将第一气体发生器30r与第一坐垫侧框架12r相连,通过第二导管40l将第二气体发生器30l与第二坐垫侧框架12l相连。然后,变形例4的第一流通管x1r由座椅框架10中的从第一导管40r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一气囊20r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第二流通管x1l由座椅框架10中的从第二导管40l所连接的部位到第二气囊20l所连接的部位为止的连续的部位形成。在气囊装置100d中,通过导管40从气体发生器30引导至流通管x1的气体通过坐垫侧框架12、连结管5以及椅背侧框架22供给至气囊20。
[0096]
变形例4的气囊装置100d采用如下构成:通过导管40将配置于座椅坐垫s1的气体发生器30与形成座椅坐垫s1的骨架的坐垫框架1相连。根据这样的变形例4的气囊装置100d,能进一步缩短导管40的长度。由此,能尽早地向流通管x1引导气体,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其结果是,能使气囊20更迅速地展开。
[0097]
[变形例5]
[0098]
图10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图11是用于
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100e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如图11所示,变形例5的气囊20的气囊袋体230被设于其内部的分隔件2301分割成第一膨胀部230a和第二膨胀部230b。第一膨胀部230a是气囊袋体中的与乘坐者的胸部对应的部位,通过气体的供给而膨胀,由此保护乘坐者的胸部。第二膨胀部230b是气囊袋体中的与乘坐者的腰部对应的部位,通过气体的供给而膨胀,由此保护乘坐者的腰部。第二膨胀部230b在比第一膨胀部230a膨胀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膨胀。就是说,变形例5的气囊20是兼备胸部用的气囊和腰部用的气囊的功能的气囊。此外,如图10所示,在变形例5的气囊20的壳体210形成有第一导入孔204和第二导入孔205。第一导入孔204是用于将用于使第一膨胀部230a膨胀的气体导入壳体210的内部的开口部。第二导入孔205是用于将用于使第二膨胀部230b膨胀的气体导入壳体210的内部的开口部。
[0099]
此外,在变形例5的流通管x1形成有:第一供给孔h3,通过与第一导入孔204连通而向第一膨胀部230a供给气体;以及第二供给孔h4,通过与第二导入孔205连通而向第二膨胀部230b供给气体。在此,第二供给孔h4在流通管x1中形成于比第一供给孔h3靠下方的部位,就是说形成于比第一供给孔h3位于气体的流动的上游的部位。
[0100]
根据这样的气囊装置100e,在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流过流通管x1时,来自第二供给孔h4的气体的流出比来自第一供给孔h3的流出尽早地开始。因此,气体向第二膨胀部230b的供给比气体向第一膨胀部230a的供给尽早地开始。其结果是,根据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100e,能使第二膨胀部230b比第一膨胀部230a先膨胀。在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100e工作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第二膨胀部230b膨胀来约束乘坐者的腰部。接着,通过第一膨胀部230a膨胀来约束乘坐者的胸部。根据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100e,通过按照从腰部到胸部的顺序约束乘坐者的身体,能在车辆的碰撞时适当地抑制乘坐者的身体的摆动,由此更适当地保护乘坐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第二膨胀部230b比第一膨胀部230a优先膨胀,也可以使第二供给孔h4的大小比第一供给孔h3大。由此,与第一膨胀部230a相比,第二膨胀部230b在更短时间被供给大量的气体,第二膨胀部230b优先膨胀。
[0101]
[变形例6]
[0102]
图1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流通管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如图12所示,除了作为胸部用的气囊的第一气囊20r和第二气囊20l以外,变形例6的气囊装置100f还具备腰部用的第三气囊50r和第四气囊50l,所述腰部用的第三气囊50r和第四气囊50l通过气体的供给而展开,由此保护乘坐者的腰部。如图12所示,腰部用的第三气囊50r安装于座椅框架10中的椅背框架2的第一椅背侧框架22r,腰部用的第四气囊50l安装于座椅框架10中的椅背框架2的第二椅背侧框架22l。以下,在不区别腰部用的第三气囊50r和腰部用的第四气囊50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腰部用的气囊50。腰部用的气囊50具有与胸部用的气囊20相同的构造,相对于座椅框架10安装的位置与胸部用的气囊20不同。更具体而言,腰部用的气囊50在由椅背框架2的椅背侧框架22的一部分形成的流通管x1中,安装于比胸部用的气囊20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腰部用的气囊50在比胸部用的气囊20膨胀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膨胀。
[0103]
在此,如图12所示,在流通管x1中的安装有腰部用的气囊50的部位的、与腰部用的气囊50的导入孔20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腰部用的气囊50的导入孔203连通的腰部用的供给孔。由此,流通管x1与腰部用的气囊50相连,以使流过流通管x1内的气体通过腰部用的供
给孔和腰部用的气囊50的导入孔203供给至腰部用的气囊50。并且,腰部用的供给孔在流通管x1中形成于比从导管40流出的气体所流入的流入孔h1靠上方的位置且比向胸部用的气囊20流出气体的胸部用的供给孔h2靠下方的位置。就是说,在流通管x1中,腰部用的气囊50所连接的部位位于比胸部用的气囊20所连接的部位靠气体的流动的上游的位置。
[0104]
根据这样的气囊装置100f,在由气体发生器30产生的气体流过流通管x1时,来自腰部用的供给孔的气体的流出比来自胸部用的供给孔h2的气体的流出尽早地开始。因此,气体向腰部用气囊50的供给比气体向胸部用气囊20的供给尽早地开始。其结果是,根据变形例6的气囊装置100f,能使腰部用的气囊50比胸部用的气囊20先展开。在变形例6的气囊装置100f工作的情况下,首先,通过腰部用气囊50展开来约束乘坐者的腰部。接着,通过胸部用气囊20展开来约束乘坐者的胸部。根据变形例6的气囊装置100f,与变形例5的气囊装置100e同样地,通过按照从腰部到胸部的顺序约束乘坐者的身体,能在车辆的碰撞时适当地抑制乘坐者的身体的摆动,由此更适当地保护乘坐者。此外,在气囊装置100f中,单独地设置胸部用的气囊20和腰部用的气囊50。就是说,通过单独的气囊来实现胸部的保护和腰部的保护,因此只要在与乘坐者的胸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腰部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气囊即可。因此,能使气囊小型化,所需的气体量也为少量即可。其结果是,能使气囊装置整体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腰部用的气囊50比胸部用的气囊20优先膨胀,也可以使腰部用的供给孔h5的大小比胸部用的供给孔h2大。由此,与胸部用的气囊20相比,腰部用的气囊50在更短时间被供给大量的气体,腰部用的气囊50优先膨胀。
[0105]
《实施方式2》
[0106]
作为实施方式2,对具备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图13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s10g的概略构成图。在图13中,示出了与前后方向(深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图13中,附图标记m1所示的双点划线表示乘坐者。图14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100g的立体图。以下,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以与图1至图5中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s10和气囊装置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车辆用座椅s10和气囊装置100相同的点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7]
如图14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100g中,气体发生器30以沿着座椅框架10中的椅背框架2的坐垫侧框架12的方式安装。更具体而言,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二气体发生器30l配置于第一区域a1内,且以其长度方向(轴向)与坐垫侧框架12所延伸方向(即,车辆用座椅s10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图13所示,在气囊装置100g的坐垫框架1设有:第一罩部14r,从座椅坐垫s1的座面s11侧覆盖第一气体发生器30r;以及第二罩部14l,从座椅坐垫s1的座面s11侧覆盖第二气体发生器30l。以下,在不区别第一罩部14r和第二罩部14l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称为罩部14。罩部14由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大致向上侧(座面s11侧)凸出的圆弧状的截面并沿前后方向(深度方向)延伸。罩部14的侧缘通过焊接等与坐垫框架1的坐垫侧框架12连接。
[0108]
如图13所示,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在气囊装置100g的坐垫框架1安装有坐垫c1,坐垫框架1被坐垫c1覆盖,由此形成座椅坐垫s1。此时,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由于气体发生器30被罩部14从座面s11侧覆盖,因此会保护气体发生器30免受由乘坐者的就座产生的载荷的影响。此外,气体发生器30以沿着坐垫侧框架12的方式安装,因此第一气体发生器30r、第二气体发生器30l、第一罩部14r以及第二罩部14l也与坐垫侧框架12同样地位于就座于
车辆用座椅s10的乘坐者m1的臀部h1的侧方。更详细而言,乘坐者m1的臀部h1位于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一罩部14r与第二气体发生器30l和第二罩部14l之间。此时,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坐垫c1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第一侧方部c11r,是覆盖第一罩部14r的区域;第二侧方部c11l,是与第一侧方部c11r分离并且覆盖第二罩部14l的区域;以及就座部c12,是夹在第一侧方部c11r与第二侧方部c11l之间的区域。坐垫c1是支承乘坐者m1的臀部h1的区域,被弹簧sp1从下方支承。此外,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通过第一侧方部c11r覆盖第一罩部14r来形成第一保持部hd1r,通过第二侧方部c11l覆盖第二罩部14l来形成第二保持部hd1l。第一罩部14r和第二罩部14l位于从车辆用座椅s10g的左右方向夹着乘坐者m1的臀部h1的位置,因此第一保持部hd1r和第二保持部hd1l形成为从左右方向的两侧保持乘坐者的侧臀部sh1。
[0109]
根据实施方式2的气囊装置100g,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100同样的效果。具体而言,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的座椅坐垫s1配置气体发生器30,能使座椅椅背s2薄型化。此外,由于将座椅框架10中的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形成为流通管x1,因此能快速地向气囊20供给气体,使气囊20迅速地展开。此外,还能有助于材料成本的降低、座椅自身的轻量化。而且,通过将用于形成座椅椅背s2的骨架的椅背框架2的一部分用作流通管x1,能使座椅椅背s2进一步薄型化。
[0110]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s10g,通过形成从车辆用座椅s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两侧保持乘坐者m1的侧臀部sh1的第一保持部hd1r和第二保持部hd1l,能提高车辆用座椅s10g的保持性。
[0111]
在此,坐垫c1设定为第一侧方部c11r和第二侧方部c11l的厚度t1比就座部c12的厚度t2薄的尺寸。由此,通过使就座部c12相对变厚而对就座部c12赋予适度的柔软性、弹性,并且通过使第一侧方部c11r和第二侧方部c11l相对变薄而使第一保持部hd1r和第二保持部hd1l变硬。其结果是,能更牢固地保持乘坐者m1的侧臀部sh1,能进一步提高车辆用座椅s10g的保持性。
[0112]
而且,在车辆用座椅s10g中,第一气体发生器30r和第二气体发生器30l以与第一罩部14r和第二罩部14l一起沿坐垫侧框架12所延伸的方向(即,车辆用座椅s10g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由此,能使第一保持部hd1r和第二保持部hd1l在前后方向(深度方向)上变长。因此,能扩大乘坐者m1的侧臀部sh1的由第一保持部hd1r和第二保持部hd1l保持的范围。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车辆用座椅s10g的保持性。
[0113]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方案也可以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他任意特征组合。本公开
[0114]
附图标记说明
[0115]
1坐垫框架
[0116]
14r第一罩部
[0117]
14l第二罩部
[0118]
2椅背框架
[0119]
4斜倚杆(转动轴部)
[0120]
10座椅框架
[0121]
20气囊(胸部用的气囊)
[0122]
30气体发生器
[0123]
40导管
[0124]
50腰部用的气囊
[0125]
100气囊装置
[0126]
s1座椅坐垫(座面部)
[0127]
s11座面
[0128]
s2座椅椅背(靠背部)
[0129]
s3头枕
[0130]
c1坐垫
[0131]
s10车辆用座椅
[0132]
x1流通管
[0133]
hd1r第一保持部
[0134]
hd1l第二保持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