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

2022-07-13 22:23: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0003]
目前基层医院出现疑似夹层患者,接诊医生将患者影像数据,纸质或者电子病历拍照上传至微信群,呼叫中心医院的值班医生,经会诊后,基层医生和家属谈话,确认转诊。转诊过程因转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一,易发生转运途中患者夹层破裂导致死亡。即便到达医院,患者也需经过急诊科评估病情、专科医生会诊、办理入院手续、专科医生谈话、家属术前知情告知,启动手术室、准备手术、血库备血等环节,整个过程是单链条式的,所有环节须按部就班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堵塞,整个救治时间都将被延误。人工处理会诊转诊流程繁琐,严重影响区域相关疾病患者的救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其包括:
[0006]
第一用户终端,用于将患者的诊断数据上传至中心医院平台,并发起会诊请求;
[0007]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用于根据所述会诊请求向第二用户终端发起远程会诊请求,并在第二用户终端同意后,建立虚拟诊室;其中,所述虚拟诊室内的用户至少包括第一用户终端对应的第一用户以及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第二用户,且所述虚拟诊室内关联有所述诊断数据;
[0008]
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用于基于所述虚拟诊室传输由第二用户发出的指导数据;
[0009]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还用于向所述中心医院平台发出转诊请求;
[0010]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还用于确认所述转诊请求后,向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获取所述患者的医保信息,以办理预入院;
[0011]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还用于向所述中心医院平台发送自身的位置信息、患者的实时生理数据以及救护车内的车内场景视频;
[0012]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救护车的预计到达时间,以根据所述预计到达时间进行术前准备。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为基层医生的手持终端,所述第二用户终端设置在中心医院的终端。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与所述中心医院平台之间通过 5g进行通信。
[0015]
优选地,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内置有gps模块,并通过gps模块将其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心医院平台。
[0016]
优选地,所述救护车内设置有多种生命体征检测仪,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与各个生命体征检测仪均通过蓝牙实现无线连接。
[0017]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还用于在患者出院后,通过随访系统定时为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协调院内资源制定康复方案、营养管理、用药指导;以及
[0018]
通过患者的穿戴设备远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
[0019]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还用于通过上下级医院的远程查房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指导基层医生,实现分级诊疗以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0020]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还用于运用虚拟会议室,实现基层医院的专科培训。
[0021]
优选地,
[0022]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具体用于,上传患者的影像视频数据、检验数据图片;
[0023]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具体用于,接收患者的影像视频数据、检验数据图片,并采用院前数据引用知识库模块化录入,实现患者诊断数据的自动采集。
[0024]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以患者数据互联、系统业务互通为核心,构建统一的区域急危重症疾病诊疗平台,为医生提供统一高效的在线协作交互支撑系统,有效实现急危重症疾病患者的远程会诊、转诊申请、基层数据共享、途中记录监控、转诊音视频交流、接诊分发、就诊病历共享、跟踪随访、院内多学科协同等全过程分级诊疗闭环管理,降低上级医院资源占有,提高资源利用和周转效率,促使下级医院积极有效转诊适宜病例,使患者匹配更好的医疗服务。
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远程移动的会诊转诊综合管理系统,其包括:
[0029]
第一用户终端100,用于将患者的诊断数据上传至中心医院平台,并发起会诊请求。
[003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为基层医院的基层医生的手持终端。
[0031]
其中,基层医院在收治患者,例如,比较复杂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后,若其自身的医疗水平或者医疗条件不足以治疗该患者者,则其可向中心医院发出请求帮助。
[0032]
具体地,负责治疗的基层医生可通过其自身的手持终端将患者的影像视频数据、
拍摄的检验图文数据发送给中心医院平台,并向中心医院平台发起会诊请求。
[0033]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用于根据所述会诊请求向第二用户终端发起远程会诊请求,并在第二用户终端同意后,建立虚拟诊室;其中,所述虚拟诊室内的用户至少包括第一用户终端对应的第一用户以及第二用户终端对应的第二用户,且所述虚拟诊室内关联有所述诊断数据。
[0034]
所述第二用户终端300,用于基于所述虚拟诊室传输由第二用户发出的指导数据。
[00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在收到会诊请求后,向符合条件的中心医院的中心医生的第二用户终端300发起远程会诊请求,所第二用户终端 300同意会诊请求后,则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建立一个虚拟诊室,第一用户终端100对应的用户(即基层医生)以及第二用户终端300对应的用户,即中心医生可以通过虚拟诊室来实现远程会诊。
[0036]
其中,由于第一用户终端100已经事先上传了患者的相关诊断数据,因此中心医生可以通过所述虚拟诊室来获取这些诊断数据,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患者的病情告知,诊疗方案的解读、手术准备等详细内容。
[0037]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还用于向所述中心医院平台发出转诊请求。
[0038]
在一些情况下,通过中心医生的指导后,基层医生就可以实现患者的当地治疗。在另一些情况下,例如病情特别复杂或者医疗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则可能还需要转诊才能实现患者的治疗。
[0039]
此种情况下,所述基层医生可通过第一用户终端100向所述中心医院平台 200发出转诊请求。
[0040]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还用于确认所述转诊请求后,向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获取所述患者的医保信息,以办理预入院。
[0041]
在本实施例中,一旦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确认了转诊请求后,其向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获取所述患者的医保信息,并发出指令给住院处,提前对患者办理预入院,缩短患者的入院时间。
[0042]
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还用于向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发送自身的位置信息、患者的实时生理数据以及救护车内的车内场景视频。
[0043]
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还用于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救护车的预计到达时间,以根据所述预计到达时间进行术前准备。
[0044]
在本实施例中,在患者由基层医院通过救护车转达至中心医院的过程中,考虑到病情的变化是不可确定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来进行实时的监控。其具体体现在:
[0045]
1、预知患者的交通路径,做好规避转诊路径中的交通延时。
[0046]
其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自身安装有gps模块,由于其随救护车一起移动,因此可以将救护车的位置信息及时的发送给中心医院平台200,如此中心医院可以根据患者转诊位置的实时共享,精确的控制时间,协调影像科,缩短检查等候时间。
[0047]
2、转诊过程全程监控,降低患者转诊风险
[0048]
其中,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可通过蓝牙与救护车内的各项体征检测设备,例如血压、温度、血糖等建立无线连接,在转诊过程中,患者体征的实时数据以及救护车的车内场景视频都可以第一时间从救护车上传输到中心医院平台 200,如此重症专科医生辅助救护
人员开展急救和诊断,降低转诊的风险。
[0049]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以患者数据互联、系统业务互通为核心,构建统一的区域急危重症疾病诊疗平台,为医生提供统一高效的在线协作交互支撑系统,有效实现急危重症疾病患者的远程会诊、转诊申请、基层数据共享、途中记录监控、转诊音视频交流、接诊分发、就诊病历共享、跟踪随访、院内多学科协同等全过程分级诊疗闭环管理。降低上级医院资源占有,提高资源利用和周转效率,促使下级医院积极有效转诊适宜病例,使患者匹配更好的医疗服务。
[0050]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做更进一步的描述。
[0051]
优选地,所述第一用户终端100、第二用户终端300与所述中心医院平台 200之间通过5g进行通信。
[0052]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医院场景楼体较为复杂,医院内设备通过无线接入设备众多(如手机、pda、移动医疗终端等)且院内wifi信号稳定性不足、覆盖存在盲弱点,同时室外5g基站信号对楼宇内的覆盖深度有限。通过建设有源 5g室分网络延伸运营商5g网络信号、增强医院室内区域的网络覆盖,同时可通过5g cpe设备对接医院内网出口路由,在符合安全隔离保护的前提下建立运营商5g网络与医院内网的互通链路,实现院内医务工作人员通过5g公网安全访问医院中心平台200。
[0053]
利用5g技术大带宽、低时延及海量连接等特性为深化医疗信息化改革奠定基础,为医院未来灵活、多样的医疗应用提供网络基础条件,为公众用户访问医院对外公众服务提供便捷、不受地域限制的接入手段。
[0054]
此外,运用业界最先进的5g mec边缘计算技术,为医院建设一张医院专用的5g医疗专网,该5g医疗专网通过5g mec终端设备在医院出口路由设备侧建立与5g核心网络的专用链路。5g专网形成医院终端-5g室内站/cpe-5g 核心网-5g基站/室内站/cpe-医院内网或其他医院终端的闭环链路,一方面为医院有线网络提供第二平面备用传输路径保障,另一方面为医院有线网络提供网络分流。
[0055]
同时,5g专网建设可保障后续医院5g化改造升级后,院内医疗终端及业务场景能够通过5g高速专用网络,安全,高效的与院内网络及服务器进行日常通信及业务开展,院内医疗终端及业务场景与其他医院快速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共享等业务,也为进行后续5g智慧医疗应用拓展,提升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0056]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支持5g网络下多方、实时远程视频会诊及转诊途中监护数据等移动icu关键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5g网络下超高清全景画面实时回传。
[0057]
在硬件设备配置上,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硬件来支撑本系统的正常工作:
[0058]
1、体征监护设备
[0059]
简单易用,方便提拎;
[0060]
支持无创血压、血氧(philips技术)等体征测量;
[0061]
支持手动,自动间隔,间隔预编和连续测量(stat)模式;
[0062]
支持在间隔模式下手动加测功能;
[0063]
支持血压报警限显示,支持血压超限报警;
[0064]
支持查房模式和连续spo2监护模式;
[0065]
支持慢,正常和快速响应模式,适用于多种病人类型和应用场景;
[0066]
支持spo2灌注强度(pi),支持spo2报警限显示;
[0067]
支持spo2超低报警(desat不饱和警报)和spo2报警延迟;
[0068]
支持与中央监护系统联网,查房结果可自动上传存储;
[0069]
支持与中央站或医院第三方信息系统进行时间同步,保障信息一致性。
[0070]
2、物联网终端设备
[0071]
基于物联网共性开放平台技术实现icu病区设备数据的整合、集成、共享,拟部署的采集终端实物连接如下:
[0072]
通过采集终端和定制线缆的使用,通过有线和无线,完成临床医疗设备的物理组网,并取得原始格式的临床数据,发送给医疗物联网共性开放平台的临床医疗设备采集模块。
[0073]
3、相关组件及指标:
[0074]
(1)采集服务器软件:负责解析、存储通过采集终端发送的原始设备数据。软件设计处理速度单机每秒不低于1万条解析能力;在符合业务系统响应要求的前提下,单表不低于2000万行的处理能力;单机不低于200台医疗设备的接入能力;并可通过横向扩展服务器的方式,达到以上指标的线性增加。
[0075]
(2)信令转换设备(智能采集终端):支持rs232/485接口;支持rj45/wifi 连接;支持协议ip、tcp、udp、dhcp、dns、arp、websocket、httpd client;串口通讯数据位:5、6、7、8\停止位:1,2\校验位:none、even、odd、space、 mark\波特率:300bps-460800bps\流控:rts、cts\缓存:收发各4k字节。
[0076]
(3)定制线缆:支持rs232、rs422、rs423、rs485等电气标准;支持 9pin、14pin、15pin、25pin等接口形式;支持ge、philips、siemens、等主流医疗设备的私有接口形式,如x3、x5、x8等;线缆具有屏蔽及抗干扰能力;线缆强度可应付频繁插拔。
[0077]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还用于在患者出院后,通过随访系统定时为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协调院内资源制定康复方案、营养管理、用药指导;以及
[0078]
通过患者的穿戴设备远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
[0079]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还用于通过上下级医院的远程查房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指导基层医生,实现分级诊疗以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0080]
优选地,所述中心医院平台200,还用于运用虚拟会议室,实现基层医院的专科培训。
[008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医院当前院后医患服务情况,以互联网 物联网 医疗的理念,搭建一套智能化的患者管理系统。提供以医患沟通、院后随访、满意度调查和健康宣教为核心的服务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和患者保持长期联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从而显著提高医院的品牌价值与医疗服务质量。
[0082]
根据医院现有服务流程与职能体系,设计有效、高效的信息流通和业务协同途径,打造随访与临床有机融合的院后随访服务体系,规范院后随访流程,提高随访效率。降低工作强度,提高随访工作效率,保证了院后随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0083]
系统提供灵活的智能规则引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ai语音进行自动化随访,极大降低医护工作量,节省人力成本。
[0084]
规范的临床数据和院后数据的采集、管理、检索和统计分析,流程规范,数据语义
统一,为医院各级管理部门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依据。专科医生可以对单个或多个病例进行多个指标的跟踪分析,多管理流程整合统一,提升工作效率。
[0085]
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多渠道的患者咨询、投诉、建议、评价通道,以随访为纽带,实现医院与出院患者间服务的持续性,提高医院区域影响力,增加医院复诊率。
[0086]
示例性地,本发明的上述功能可通过相关终端执行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由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设备中的执行过程。
[0087]
所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处理器是所述打印方法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所述方法的各个部分。
[0088]
所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实现打印方法的各种功能。所述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文字转换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用户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文字消息数据等)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 卡、闪存卡(flash 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0089]
其中,所述实现用户终端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 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0090]
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
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009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