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2:20: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的墙体根据受力特点可以分为承重墙和剪力墙,剪力墙分平面剪力墙和筒体剪力墙。平面剪力墙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升板结构、无梁楼盖体系中。为增加结构的刚度、强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现浇或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建筑为装配式剪力墙建筑。
3.参照图1,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包括上剪力墙1、下剪力墙2、楼板面层6、灌浆层5、侧向封堵料52、楼板现浇层4和预制楼板3。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时,先安装下剪力墙2和预制楼板3,然后浇筑楼板现浇层4,下剪力墙2顶部的钢筋穿出楼板现浇层4,在装配上剪力墙1时,下剪力墙2顶部的钢筋插入预固定于上剪力墙1下部的安装套筒11内,上剪力墙1与楼板现浇层4之间通过若干垫片71垫高形成灌浆缝51,进行上下连接施工时,利用侧向封堵料52对灌浆缝51的周侧的开口进行封堵,然后通过安装套筒11往灌浆缝51内灌注高强灌浆料,从而形成填充灌浆缝51的灌浆层5,最后在现浇层上方浇筑楼板面层6。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安装上剪力墙时,下剪力墙顶部的钢筋插入安装套筒,使上剪力墙受到定位作用,使上剪力墙可与下剪力墙之间对齐,但是由于安装套筒需用于灌注高强灌浆料,因此安装套筒的内壁需与钢筋之间需保持一定的间隙,即安装套筒的内径大于下剪力墙顶部的钢筋的直径,而安装筒的内径大于钢筋的直径,将使安装套筒与钢筋之间的同轴度难以得到保障,从而使上剪力墙与下剪力墙之间的对齐程度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装配式剪力墙建筑的上剪力墙与下剪力墙连接过程中的对齐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包括上剪力墙、下剪力墙、楼板现浇层和灌浆层,所述楼板现浇层位于所述上剪力墙与所述下剪力墙之间,所述灌浆层位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与所述上剪力墙之间,所述下剪力墙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多个竖向钢筋,所述竖向钢筋的上端穿出所述楼板现浇层,所述上剪力墙的下部嵌设有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供所述竖向钢筋插设;所述安装套筒具有开口朝下的内孔,所述内孔包括从依次下往上排列的主孔段、锥面过渡段和定位段,所述主孔段的内径大于竖向钢筋的外轮廓直径,所述定位段与所述竖向钢筋间隙配合,所述上剪力墙的一侧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安装套筒的内孔的进浆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上剪力墙时,上剪力墙以吊装的方式从上往下逐
渐移动靠近下剪力墙,随着上剪力墙逐渐靠近下剪力墙,下剪力墙顶部的竖向钢筋的上端插入对应的安装套筒,在竖向钢筋的上端插入安装套筒内孔的过程中,竖向钢筋的上端依次经过主孔段和锥面过渡段后插入定位段,期间竖向钢筋的上端受到锥面过渡段的导向作用,使竖向钢筋的上端顺利进入定位段,竖向钢筋与定位段之间形成间隙配合,使竖向钢筋插入安装套筒后受到较好的定位作用,从而有利于使上剪力墙与下剪力墙之间尽量保持对齐,进而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安装套筒的主孔段的直径大于竖向钢筋的轮廓直径,当上剪力墙吊装时,可使安装套筒较为易于套入竖向钢筋,并且当上剪力墙吊装完成后,安装套筒的主孔段的内壁与竖向钢筋的外周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使安装套筒可用于注浆。
8.可选的,所述主孔段的内周壁与所述安装套筒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倒角。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向钢筋插入安装套筒的过程中受到倒角的导向作用,使竖向钢筋更为易于插入安装套筒内;另外,当高强灌浆料凝固时,设置倒角,使位于灌浆层的高强灌浆料和位于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材料增加,从而使位于灌浆层的高强灌浆料和位于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之间的连接部位不易因受力而断裂。
10.可选的,所述安装套筒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内部加强件,所述内部加强件包括多个沿所述安装套筒轴向排列的钢丝圈,所述钢丝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竖向钢筋与所述安装套筒内壁之间的间隙宽度,所述钢丝圈与所述安装套筒同轴设置,所述钢丝圈的外轮廓抵接所述主孔段的内壁,所述钢丝圈与所述竖向钢筋各所述钢丝圈共同连接有多个竖向钢丝,所述钢丝圈固定连接有多个导向钢丝,各所述导向钢丝沿靠近所述钢丝圈中心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导向钢丝远离所述钢丝圈的一端抵接所述竖向钢筋的柱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注入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凝固后包裹住内部加强件,内部加强件对凝固后的高强灌浆料具有相当于骨架的支撑作用,而安装套筒通过内部加强件连接位于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使安装套筒内的凝固的高强灌浆料与上剪力墙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另一方面,导向钢丝对插入安装套筒内的竖向钢筋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使竖向钢筋调整至接近与安装套筒同轴的状态,从而使竖向钢筋更为易于插入定位段。
12.可选的,所述导向钢丝的上端向上延伸有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导向钢丝靠近所述安装套筒内壁的一侧;所述导向钢丝的下端延伸有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的曲率中心与所述钢丝圈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导向钢丝以周面接触的形式焊接固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圆弧段,使导向钢丝上端与竖向钢丝表面之间的接触状态更为平滑,以便于使上剪力墙吊装的过程易于进行上下移动调整;导向钢丝通过第二圆弧段与钢丝圈焊接固定,有利于提升导向钢丝与钢丝圈之间的有效连接尺寸,从而提升导向钢丝与钢丝圈之间的连接强高度。
14.可选的,所述竖向钢丝的直径与所述钢丝圈的直径相同,所述竖向钢筋的上端设有圆角;所述圆角的半径大于所述所述钢丝圈的直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向钢丝与钢丝圈等径设置,竖向钢丝对竖向钢筋的上端具有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少竖向钢丝上端碰撞钢丝圈的情况;通过设置圆角,使竖向钢筋更为易于插入安装筒内,圆角的半径大于钢丝圈的直径,当竖向钢筋的端部碰触钢丝圈时,圆角与钢丝圈之间形成导向作用,可减少竖向钢筋对钢丝圈的作用力。
16.可选的,所述楼板现浇层上表面与上剪力墙的底面之间设有多组垫片组,各所述垫片组沿所述上剪力墙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垫片组用于使所述楼板现浇层上表面与所述上剪力墙的底面之间垫高形成灌浆缝,所述垫片组包括若干堆叠设置的垫片,所述垫片为金属件,所述垫片的中间部位设有碟形凸起部,所述碟形凸起部的内凹面朝下设置,所述楼板现浇层与上剪力墙之间设有侧向封堵料,所述侧向封堵料用于封闭所述灌浆缝周侧开口。
17.垫片组使上剪力墙与楼板现浇层之间垫高形成灌浆缝,由于上剪力墙的底面与楼板现浇层的上表面难免存在平面度误差,使灌浆缝沿上剪力墙长度方向的高尺寸难免存在差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组通过若干垫片堆叠形成,垫片为金属件,具有一定的塑形和弹性,通过在垫片的中部设置碟形凸起部,使垫片组在受压时较为易于产生沿厚度方向的变形,从而有利于使各垫片组尽量同时与上剪力墙的底面接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碟形凸起部,可使上下相邻的垫片之间的位置较为稳定,不易出现沿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
18.可选的,所述碟形凸起部的底面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等于与所述碟形凸起部较小一端的内径,所述碟形凸起部的周壁设有缺口。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的直径等于碟形凸起部较小一端的内径,即碟形凸起部仅具有周壁,从而当垫片组受上剪力墙的压力作用时,各垫片的碟形凸起部较为易于发生变形;同一垫片组的各垫片的通孔共同形成通道,该通道的上下两端分别受到上剪力墙的底面和楼板现浇层的上表面的封闭作用,通过设置缺口,使上述的通道与灌浆缝连通,从而使高强灌浆料可通过缺口注入上述通道内,使灌浆层与垫片组之间的连接作用得到加强。
20.可选的,所述安装套筒通过所述主孔段连通所述进浆孔,所述上剪力墙的一侧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连通所述安装套筒的定位段。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强灌浆料经进浆孔和安装套筒的内孔注入灌浆缝,在此过程中,原先占据灌浆缝的空气依次经过竖向钢筋与定位段之间的缝隙和排气孔向外排出,通过设置排气孔使灌浆缝内的空气较为易于排出,从而减少灌浆层内形成气孔的情况。
22.可选的,所述上剪力墙设有用于封堵所述排气孔的塞头,所述塞头与排气孔可分离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强灌浆料逐渐灌满灌浆缝和安装套筒的内孔,直至灌浆料从排气孔溢出时,利用塞头堵住排气孔,再保持一定时间的灌浆保压状态,以利于使灌浆料尽可能填满灌浆缝。
24.可选的,所述上剪力墙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长度沿所述上剪力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横杆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剪力墙的长度,所述横杆用于抵接所述塞头远离所述上剪力墙的端面,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上剪力墙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螺杆延伸越过所述上剪力墙的厚度面,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用于与所述横杆共同夹持所述上剪力墙。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螺母旋紧时,螺母与横杆共同夹持上剪力墙,横杆抵接塞头远离上剪力墙一端的端面,从而阻碍塞头在高强灌浆料的推力下脱出排气孔。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安装上剪力墙时,竖向钢筋与定位段之间形成间隙配合,使竖向钢筋插入安
装套筒后受到较好的定位作用,从而有利于使上剪力墙与下剪力墙之间尽量保持对齐,进而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2.当注入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凝固后包裹住内部加强件,安装套筒通过内部加强件连接位于安装套筒内的高强灌浆料,使安装套筒内的凝固的高强灌浆料与上剪力墙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3.当高强灌浆料逐渐灌满灌浆缝和安装套筒的内孔,直至灌浆料从排气孔溢出时,利用塞头堵住排气孔,再保持一定时间的灌浆保压状态,以利于使灌浆料尽可能填满灌浆缝。
附图说明
27.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上下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28.图2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9.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30.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上剪力墙与下剪力墙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32.图6是本实施例的内部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上剪力墙;11、安装套筒;111、内孔;1111、主孔段;1112、锥面过渡段;1113、定位段;112、倒角;12、进浆孔;13、排气孔;2、下剪力墙;21、竖向钢筋;211、圆角;3、预制楼板;4、楼板现浇层;5、灌浆层;51、灌浆缝;52、侧向封堵料;6、楼板面层;7、垫片组;71、垫片;711、碟形凸起部;712、通孔;713、缺口;8、内部加强件;81、钢丝圈;82、竖向钢丝;83、导向钢丝;831、第一圆弧段;832、第二圆弧段;9、塞头;91、插接部;92、凸缘部;10、限位件;101、横杆;102、螺杆;10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2-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参照图2,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包括上剪力墙1、下剪力墙2、预制楼板3和楼板现浇层4;预制楼板3固定安装于下剪力墙2的上部的周侧,楼板现浇层4浇筑于预制楼板3的上表面和下剪力墙2的顶面;上剪力墙1位于楼板现浇层4的上方,且与楼板现浇层4之间设有灌浆层5,楼板现浇层4的上表面浇筑形成楼板面层6。
36.参照图3和图4,下剪力墙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四组竖向钢筋21,四组竖向钢筋21沿下剪力墙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每组竖向钢筋21的数量为两根,同组的两根竖向钢筋21沿下剪力墙2的厚度方向错位设置;上剪力墙1的下部固定嵌设有四组对应竖向钢筋21的安装套筒11,安装套筒11为钢制件,每组安装套筒11的数量设为两个,安装套筒11分别供竖向钢筋21对应插设。
37.上剪力墙1通过吊装的方式安装于楼板现浇层4上方,上剪力墙1与下剪力墙2之间通过竖向钢筋21与安装套筒11插设连接的方式进行定位。
38.参照图3,安装套筒11具有开口朝下的内孔111,内孔111包括从依次下往上排列的主孔段1111、锥面过渡段1112和定位段1113,主孔段1111的直径大于定位段1113的直径;主
孔段1111的内周壁与安装套筒11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倒角112,主孔段1111的内径大于竖向钢筋21的外轮廓直径,定位段1113与竖向钢筋21间隙配合。
39.竖向钢筋21与安装套筒11插接的过程中,由于主孔段1111的直径大于竖向钢筋21的外轮廓直径,且主孔段1111的内周壁与安装套筒11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倒角112,使竖向钢筋21较为易于进入安装套筒11的内孔111的主孔段1111,而当竖向钢筋21进入主孔段1111后受到锥面过渡段1112的导向作用,使竖向钢筋21的上端较为易于进入定位段1113,竖向钢筋21的上端与定位段1113间隙配合,有利于使竖向钢筋21与安装套筒11之间尽量保持同轴,从而有利于使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之间保持对齐。
40.参照图2、图4和图5,楼板现浇层4上表面与上剪力墙1的底面之间设有四组垫片组7,各垫片组7沿上剪力墙1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垫片组7包括若干堆叠设置的垫片71,垫片71为钢制件,垫片组7用于使楼板现浇层4上表面与上剪力墙1的底面之间垫高形成灌浆缝51;楼板现浇层4与上剪力墙1之间设有侧向封堵料52,侧向封堵料52用于封闭灌浆缝51周侧开口。
41.参照图2和图3,上剪力墙1的一侧设有四个进浆孔12,各进浆孔12沿上剪力墙1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个进浆孔12分别与一组安装套筒11连通,安装套筒11通过主孔段1111连通进浆孔12;上剪力墙1远离进浆孔12所在侧的一侧设有四个排气孔13,各排气孔13沿上剪力墙1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个排气孔13分别与一组安装套筒11连通,安装套筒11通过定位段1113与排气孔13连通。
42.高强灌浆料通过进浆孔12和安装套筒11的内孔111注入灌浆缝51,当高强灌浆料凝固后,灌浆缝51内填充形成灌浆层5;在对灌浆缝51进行灌浆的过程中,灌浆缝51内的空气经竖向钢筋21与定位段1113的间隙和排气孔13向外排出。
43.由于上剪力墙1的底面与楼板现浇层4的上表面难免存在平面度误差,使灌浆缝51的高度尺寸难免存在起伏变化,为使各垫片组7尽量同时与上剪力墙1的底面接触,作出如下设置(参照图5):垫片71的中间部位设有碟形凸起部711,碟形凸起部711的内凹面朝下设置,碟形凸起部711的底面设有通孔712,通孔712的直径等于与碟形凸起部711较小一端的内径,即碟形凸起部711仅具有周壁,且碟形凸起部711的周壁设有缺口713。通过在垫片71的中部设置具有缺口713的碟形凸起部711,使垫片组7在受压时较为易于产生沿厚度方向的变形,从而有利于使各垫片组7尽量同时抵接上剪力墙1的底面。
44.参照图3和图6,安装套筒1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内部加强件8,内部加强件8包括三个沿安装套筒11轴向排列的钢丝圈81,钢丝圈81的直径小于竖向钢筋21与安装套筒11内壁之间的间隙宽度,钢丝圈81与安装套筒11同轴设置,钢丝圈81的外轮廓抵接主孔段1111的内壁,各钢丝圈81共同连接有多个竖向钢丝82,内部加强件8通过竖向钢丝82与安装套筒11的内壁焊接固定,钢丝圈81设有四个沿钢丝圈81中心圆周阵列的导向钢丝83,各导向钢丝83沿靠近钢丝圈81中心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导向钢丝83远离钢丝圈81的一端抵接竖向钢筋21的柱面。
45.参照图6,导向钢丝83的上端向上延伸有第一圆弧段831,第一圆弧段831的曲率中心位于导向钢丝83靠近安装套筒11内壁的一侧;导向钢丝83的上端通过第一圆弧段831与竖向钢筋21的周面接触,使上剪力墙1吊装过程中较为易于上下移动调整。
46.参照图6,导向钢丝83的下端延伸有第二圆弧段832,第二圆弧段832的曲率中心与
钢丝圈81的中心线重合,第二圆弧段832与导向钢丝83以周面接触的形式焊接固定。通过设置第二圆弧段832,使导向钢丝83与钢丝圈81之间的有效连接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保障导向钢丝83与钢丝圈81之间的连接强度。
47.为减少竖向钢筋21上端进入安装套筒11内侧后碰撞钢丝圈81的情况,作出如下设置(参照图3):竖向钢筋21的上端设有圆角211,圆角211的半径大于钢丝圈81的直径,当竖向钢筋21的端部碰触钢丝圈81时,圆角211对竖向钢筋21的导向作用,可减少竖向钢筋21上端对钢丝圈81的作用力;另外通过使竖向钢丝82的直径与钢丝圈81的直径相同,可使竖向钢丝82对竖向钢筋21的上端形成导向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竖向钢筋21碰撞钢丝圈81的情况。
48.参照图3和图4,上剪力墙1设有四个用于封堵排气孔13的塞头9,塞头9包括插接部91和凸缘部92,塞头9通过插接部91插入排气孔13,凸缘部92的最大直径大于排气孔13的孔径,塞头9与排气孔13可分离连接;上剪力墙1设有限位件10,限位件10包括横杆101,横杆101的长度沿上剪力墙1的长度方向设置,横杆101的长度大于上剪力墙1的长度,横杆101用于抵接塞头9远离上剪力墙1的端面,横杆101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有螺杆102,螺杆102的长度方向沿上剪力墙1的厚度方向设置,螺杆102延伸越过上剪力墙1的厚度面,螺杆102螺纹连接有螺母103,螺母103用于与横杆101共同夹持上剪力墙1。
49.在对灌浆缝51进行灌浆的初期,使塞头9与排气孔13分离,当高强灌浆料逐渐灌满灌浆缝51和安装套筒11的内孔111,直至灌浆料从排气孔13溢出时,利用塞头9堵住排气孔13,并利用限位件10限制住塞头9的位置,再保持一定时间的灌浆保压状态,以利于使灌浆料尽可能填满灌浆缝51。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建筑上下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上剪力墙1时,上剪力墙1以吊装的方式安装,随着上剪力墙1逐渐靠近下剪力墙2,竖向钢筋21的上端插入对应的安装套筒11;在竖向钢筋21的上端插入安装套筒11内孔111的过程中,竖向钢筋21的上端依次经过主孔段1111和锥面过渡段1112后插入定位段1113,期间竖向钢筋21的上端受到锥面过渡段1112的导向作用,使竖向钢筋21的上端顺利进入定位段1113,竖向钢筋21与定位段1113之间形成间隙配合,使竖向钢筋21插入安装套筒11后受到较好的定位作用,从而有利于使上剪力墙1与下剪力墙2之间尽量保持对齐,进而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另外,安装套筒11的主孔段1111的内壁与竖向钢筋21的外周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使安装套筒11可用于注浆。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