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能源站的调控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7-13 11:53: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能源管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源站的调控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能源站空调系统可以控制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是建筑楼宇中重要的一环。
3.相关技术中,能源站包括空调机组、运输水泵、供能区域内的控制面板等主要设备。当需要使用能源站空调系统时,通过控制面板输入目标温度,空调机组、运输水泵开始全部开机进行工作,当达到目标温度时,空调机组、运输水泵全部停机,发明人认为能源站运行过程中耗能较高,亟需一种能耗较低的调控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降低整个能源站系统的能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站的调控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站的调控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能源站的调控方法,包括: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所述供能区域是既定环境中建筑物内的至少一个房间;基于所述供能区域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确定所述供能区域达到所述目标温度所需的既定热负荷;获取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和所述供能区域的室内人员密度;基于所述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和室内人员密度确定调整比例,基于所述调整比例、既定热负荷确定能源站输出的当前热负荷;调整能源站以使其输出热负荷为当前热负荷。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法在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时,根据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人员密度及室外温度调整能源站的输出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按需供给,降低了整个能源站系统的能耗,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7.可选的,所述当前热负荷由以下公式确定:q=q1 q1*k1,q1=m*q2*k2;其中,q为当前热负荷、q1为既定热负荷、k1为调整比例、m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q2为单平米热负荷、k2为用能修正系数。
8.可选的,获取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包括:
获取所述既定环境的实际室外温度、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基于所述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分别计算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计算所述实际室外温度与多个所述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的代数和。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室外光照度增加时,室外温度会高于实际室外温度值;当室外风速增加时,室外温度值会低于实际室外温度值,通过该方法计算的室外温度准确性更高,提高了热负荷调整的准确性可选的,包括: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比例值依次递减;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四、第五和第六比例值依次递增;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七、第八和第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七比例值小于第四调整比例值,所述第八比例值小于第二比例值,所述第九比例值小于第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
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二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十比例值小于第四比例值,所述第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五比例值,所述第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五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七比例值,所述第十四比例值小于第八比例值,所述第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八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十比例值,所述第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
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一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十九、第二十和第二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四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七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二十五比例值小于第十九比例值,所述第二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二十比例值,所述第二十七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二十八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二比例值,所述第二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三十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
整比例为第三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三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和第三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三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三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三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六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和第三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三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三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九比例值,所述第三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三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九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三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一比例值,所述第三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二比例值,所述第三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
整比例为第四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二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四十、第四十一和第四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四十比例值大于第四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五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五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和第四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四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三十七调整比例值,所述第四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三十八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三十九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七比例值,所述第四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八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八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四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四十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四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二比例值,所述第四十六比例值大于第十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四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比例值;
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一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四十九、第五十和第五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四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五十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一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五比例值,所述第四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五十比例值大于第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一比例值大于第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四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五十二、第五十三和第五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五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三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七比例值,所述第五十四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三比例值大于第十七比例值,所述第五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七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和第五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五十五比例值大于第十九比例值,所述第五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二十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
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五十八、第五十九和第六十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五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二比例值,所述第五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三比例值,所述第六十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三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六十一、第六十二和第六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六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五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五十六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七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五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六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六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和第六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六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五十八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九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六十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八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九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三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
整比例为第六十九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六十七、第六十八和第六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六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二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三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二比例值,所述第六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二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七十、第七十一和第七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七十比例值小于第六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一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六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七十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五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七十三、第七十四和第七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七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七比例值,所述第七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八比例值;
其中,所述第七十六、第七十七和第七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七十六比例值大于第四十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一比例值,所述第七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一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七十九、第八十和第八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七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三调整比例值,所述第八十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四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七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三比例值,所述第八十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四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一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四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八十二、第八十三和第八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八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六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七比例值,所述第八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八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六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三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七比例值,所述第八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七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八十五、第八十六和第八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八十五比例
值小于第七十九比例值,所述第八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八十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一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五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九比例值,所述第八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五十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比例值;其中,所述第八十八、第八十九和第九十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八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二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九十比例值小于第八十四比例值,所述第八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二比例值,所述第八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九十比例值大于第五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二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三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九十一、第九十二和第九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九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五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五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六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九十四、第九十五和第九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九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五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九比例值,所述第九十六比例值
大于第六十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八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九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九十七、第九十八和第九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九十七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一比例值,所述第九十八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二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三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一比例值,所述第九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二比例值,所述第九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一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二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一百、第一百零一和第一百零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一百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一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五比例值,所述第六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六比例值,所述第一百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四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一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五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二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三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四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五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一百零三、第一百零四和第一百零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所述第一百零三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七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四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五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九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三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七比例值,所述第
一百零四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八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五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九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六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七比例值;当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所述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所述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所述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八比例值;其中,所述第一百零六、第一百零七和第一百零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所述第一百零六比例值小于第一百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七比例值小于第一百零一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八比例值小于第一百零二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六比例值大于第七十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七比例值大于第七十一比例值,所述第一百零八比例值大于第七十二比例值。
10.可选的,所述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由以下公式确定:= δ δ,δ=ssolar/sk,δ=0.0246(lg(7.23wwind))3-0.4525(lg(7.23wwind))2 3.2398 lg(7.23wwind);其中,为室外温度、为实际室外温度、δ为室外光照度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δ为室外风速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ssolar为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光照度变化量、sk为光照折算系数、wwind为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风速变化量。
11.可选的,所述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获取历史统计数据,所述历史统计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使用的目标温度;基于所述历史统计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用能的周期内不同供能区域的用能习惯生成历史统计数据,提高了能源站运行管理的智能性。
13.可选的,获取用户的未来数据,所述未来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所需的目标温度;基于所述未来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用户的未来数据获取目标温度,提高了能源站运行管理的智能性。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所述供能区域是既定环境中建筑物内的至少一个房间;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供能区域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确定所述供能区域达到所述目标温度所需的既定热负荷;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和所述供能区域的室内人员密度;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和室内人员密度确定调整比例,基于所述调整比例、既定热负荷确定能源站输出的当前热负荷;调整模块,用于调整能源站以使其输出热负荷为当前热负荷。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法在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时,根据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人员密度及室外温度调整能源站的输出热负荷,当室内温度高和/或室内湿度低和/或人员密度大和/或室外温度高时,需要适当降低能源站输出的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当室内温度低和/或室内湿度高和/或人员密度小和/或室外温度低时,需要适当提高能源站输出的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按需供给,降低了整个能源站系统的能耗,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能源站的调控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8.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站的调控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能源站的调控系统,包括:能源站的调控设备和服务器、第一网络传输模块、设备模块层、工程模块层、末端模块层、专家策略库。
19.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能源站的调控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能源站的调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21.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能源站的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能源站的调控装置的结构框图。
23.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能源站的调控设备的结构框图。
24.图中,1、能源站;11、设备模块层;111、空调机组;112、机组控制器;12、工程模块层;121、运输水泵;122、水泵控制器;13、末端模块层;131、末端设备;132、末端控制器;14、服务器;141、第一网络传输模块;142、第二网络传输模块;143、第三网络模块;15、数据库;16、专家策略库;2、云服务器;3、用户交互端。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调控系统,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同一地区的
能源项目包括多个独立运行的能源站1,能源站1均由设备模块层11、工程模块层12、末端模块层13、服务器14、数据库15和专家策略库16组成,设备模块层11、工程模块层12、末端模块层13分别电连接有第一网络传输模块141,设备模块层11、工程模块层12、末端模块层13通过第一网络传输模块141与服务器14电连接,服务器14与数据库15、专家策略库16电连接,专家策略库16内存储有能源站1的运行调整策略,运行调整策略包括当前热负荷值与设备模块层11、工程模块层12运行参数的调整策略。
28.其中设备模块层11包括空调机组111以及与空调机组111电连接的机组控制器112,工程模块层12包括运输水泵121以及与运输水泵121电连接的水泵控制器122,末端模块层13包括末端设备131以及与末端设备131电连接的末端控制器132,末端设备131包括末端供能管道、控制面板等。
29.末端控制器132、水泵控制器122和机组控制器112分别通过第一网络传输模块141将采集到的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值、运输水泵121当前运行参数和空调机组111当前运行参数无线传输至服务器14,并通过数据库15对服务器14获取的参数进行储存。
30.服务器14内存储有未来数据,未来数据包括当下周期所需目标温度数据,服务器14还电连接有第三网络模块143,第三网络模块143用于实时获取能源站1的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的变化数据并向服务器14进行传输。
31.末端设备131还包括安装在供能区域中的用于检测人员密度的检测单元,检测单元与末端控制器132电连接,检测单元可以为人体密度感知单元,通过人体密度感知单元对供能区域室内的人员密度进行检测。
32.专家策略库16内预设有结合当前热负荷对运输水泵121、空调机组111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的调整策略,专家策略库16通过服务器14向机组控制器112、水泵控制器122发送第一调整策略。
33.服务器14根据获取的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以及目标温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室内人员密度计算当前的供能区域到达目标温度的当前热负荷,并根据当前热负荷、运输水泵121当前运行参数、空调机组111当前运行参数对运输水泵121、空调机组111运行参数进行调整。
34.水泵控制器122根据第一调整策略对运输水泵121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并采集运输水泵121调整后的运行参数,水泵控制器122将调整后的运行参数通过第一网络传输模块141发送至服务器14。专家策略库16根据第一调整策略以及调整后的水泵运行参数通过服务器14向机组控制器112发送第二调整策略,使得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达到所需的目标温度。
35.若在用能的周期外检测单元检测到有人活动,将供能区域室内温度、室内人体密度通过末端控制器132向服务器14进行传输,同时服务器14调取当前供能区域的用能的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通过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和室内人员密度计算当前热负荷,根据当前热负荷对运输水泵121、空调机组111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使得该供能区域能够快速到达目标温度。
36.能源站的调控系统还包括云服务器2,服务器14电连接有第二网络传输模块142,多个项目的服务器14分别通过第二网络传输模块142与云服务器2无线连接。服务器14能够将供能区域的当前负荷量、目标温度、该供能区域对应的达到目标温度的调整策略向云服
务器2进行传输。供能区域根据使用的场合特性可以分成多类,例如食堂、教室和卧室等,同一类别的供能区域对应的目标温度相同。
37.服务器14根据供能区域对应的能源站1中制冷/制热量、消耗功率计算能源站1的运行能效并向云服务器2进行传输,经过云服务器2对比得出运行能效最高的能源站1的调整策略,再通过第二网络传输模块142将该调整策略复制到其他同类别的供能区域对应的服务器14,使得云服务器2连接的其他能源站1能够以较高运行能效的调整策略运行,降低了能源站1运行的能源消耗。
38.云服务器2还电连接有用户交互端3,通过用户交互端3能够查看各个项目能源站1的运行参数以及未来用能数据。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调控方法,执行主体可选为服务器,参照图2,包括:步骤s101: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供能区域是既定环境中建筑物内的至少一个房间;步骤s102:基于供能区域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确定供能区域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既定热负荷;步骤s103:获取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和所述供能区域的室内人员密度;步骤s104:基于所述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和室内人员密度确定调整比例,基于所述调整比例、既定热负荷确定能源站输出的当前热负荷;步骤s105:调整能源站以使其输出热负荷为当前热负荷。
40.该方法在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时,根据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人员密度及室外温度调整能源站的输出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按需供给,降低了整个能源站系统的能耗,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41.容易理解的是,当既定热负荷的调整比例为正值即为既定热负荷加载,既定热负荷的调整比例为0即为既定热负荷保持运行,既定热负荷的调整比例为负值即为既定热负荷减载。
42.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前热负荷由以下公式确定:q=q1 q1*k1,q1=m*q2*k2;其中,q为当前热负荷、q1为既定热负荷、k1为调整比例、m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q2为单平米热负荷、k2为用能修正系数。
43.本实施例中,能源站所在地设为北京市,单平米热负荷q2取值范围为40-60w/

,优选为50w/

;用能修正系数k2取值范围为0.6-0.9,优选为0.8。
44.在一个实施例中,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分别为多个相应的传感器检测数据的平均值,一般室内湿度检测记录的为相对湿度,容易理解的是,室内湿度会对室内温度产生影响。当室内湿度高时,室内温度较低,所以需要的当前热负荷需要增加;当室内湿度低时,室内温度较高,所以需要的当前热负荷需要减少。
45.以能源站所在地北京为例,冬季正常室内湿度为30%rh~80%rh,夏季正常室内湿度为30%rh~60%rh,下面以北方夏季为例展开说明,并将室内湿度划分为三个区间:当室内湿度位于30%rh~40%rh时,湿度较低,当前的室内湿度位于第一湿度区间;
当室内湿度为40%rh~50%rh时,湿度适中,当前的室内湿度位于第二湿度区间;当室内湿度为50%rh~60%rh时,湿度较高,当前的室内湿度位于第三湿度区间。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3中获取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还包括如下处理:获取既定环境的实际室外温度、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基于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分别计算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计算实际室外温度与多个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的代数和,计算所得的代数和即为室外温度。
47.既定区域的实际室外温度、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均可通过当地气象预报数据获得或多个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平均温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会对供能区域的热负荷产生影响。
48.室外光照度、室外风速是影响室外温度的主导因素,当室外光照度增加时,室外温度会高于实际室外温度值;当室外风速增加时,室外温度值会低于实际室外温度值。
49.在一个实施例中,= δ δ,其中,为室外温度,为实际室外温度,δ为室外光照度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δ为室外风速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
50.室外光照度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的计算公式为:δ=ssolar/sk;其中,ssolar为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光照度变化量,单位为w/

,sk为光照折算系数,单位为w/(

℃),sk为变值,本实施例中,sk取值100 w/(

℃)。当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光照度增强,则ssolar及δ为正值,当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光照度减弱,则ssolar及δ为负值。
51.室外风速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的计算公式为:δ=0.0246(lg(7.23wwind))3-0.4525(lg(7.23wwind))2 3.2398 lg(7.23wwind);其中,wwind为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风速变化量,单位为m/s。当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风速增加时,则wwind及δ为负值,当未来统计周期内室外风速下降时,则wwind及δ为正值。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人员密度=当前人数/室内常规总人数,通过设置在供能区域的检测单元对区域内的当前人数进行实时获取,室内常规总人数在能源站项目建立之初进行计算、设置。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人员密度等级设置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第一密度区间、第二密度区间和第三密度区间,且第一密度区间的最大值<第二密度区间的最小值,第二密度区间的最大值<第三密度区间的最小值,例如,10%-30%为第一密度区间、31%-60%为第二密度区间、61%-100%为第三密度区间。
54.室内人体每小时发热量由以下公式计算:q3=n*g(w),其中,q3为室内人体每小时发热量、n为室内人数、g为每个人的散发全热量。
55.当室内人员密度大时,应当适当降低能源站的输出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当室内人员密度小时,应当适当提高能源站的输出热负荷,以维持供能区域的温度为目标温度。
56.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调整比例包括:
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一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比例值,优选为-30%;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比例值依次递减;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四、第五和第六比例值依次递增;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比例值,优选为-40%;其中,第七、第八和第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七比例值小于第四调整比例值,第八比例值小于第二比例值,第九比例值小于第三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一比例值,优选为-2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二比例值,
优选为-20%;其中,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十比例值小于第四比例值,第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五比例值,第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六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三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四比例值,优选为-4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五比例值,优选为-50%;其中,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七比例值,第十四比例值小于第八比例值,第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九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六比例值,优选为-4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所述调整比例为第十七比例值,优选为-3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八比例值,优选为-30%;其中,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十比例值,第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十一比例值,第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十二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十九比例值,第十九比例值取值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一比例值,优选为-20%;其中,第十九、第二十和第二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二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
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三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四比例值,第二十四比例值取值为0;其中,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五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六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七比例值,优选为-25%;其中,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二十五比例值小于第十九比例值,第二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二十比例值,第二十七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一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八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二十九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二十八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二比例值,第二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三比例值,第三十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四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一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二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三比例值,优选为-30%;其中,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和第三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三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五比例值,第三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六比例值,第三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七比例
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四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五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一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六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和第三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三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二十八比例值,第三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二十九比例值,第三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三十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七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八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三十九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三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一比例值,第三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二比例值,第三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三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一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二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四十、第四十一和第四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四十比例值大于第四比例值,第四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五比例值,第四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六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三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四比例
值,优选为-2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五比例值,优选为-35%;其中,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和第四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四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三十七调整比例值,第四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三十八比例值,第四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三十九比例值,第四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七比例值,第四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八比例值,第四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九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六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七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八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四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四十比例值,第四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一比例值,第四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二比例值,第四十六比例值大于第十比例值,第四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十一比例值,第四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十二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四十九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一比例值,优选为-40%;其中,第四十九、第五十和第五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四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三比例值,第五十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四比例值,第五十一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五比例值,第四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十三比例值,第五十比例值大于第十四比例值,第五十一比例值大于第十五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二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三比例
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四比例值,优选为-15%;其中,第五十二、第五十三和第五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五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六比例值,第五十三比例值小于第四十七比例值,第五十四比例值小于第四十八比例值,第五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十六比例值,第五十三比例值大于第十七比例值,第五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十八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五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六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七比例值,优选为0;其中,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和第五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五十五比例值大于第十九比例值,第五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二十比例值,第五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一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八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五十九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五十八、第五十九和第六十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五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二比例值,第五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三比例值,第六十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四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一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二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三比例值,优选为-10%;
其中,第六十一、第六十二和第六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六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五比例值,第六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五十六比例值,第六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七比例值,第六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五比例值,第六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六比例值,第六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七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四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五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六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和第六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六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五十八比例值,第六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五十九比例值,第六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六十比例值,第六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二十八比例值,第六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二十九比例值,第六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三十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七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八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六十九比例值,优选为-20%;其中,第六十七、第六十八和第六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六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一比例值,第六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二比例值,第六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三比例值,第六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一比例值,第六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二比例值,第六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三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一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二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二比例值,优选为-5%;
其中,第七十、第七十一和第七十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七十比例值小于第六十四比例值,第七十一比例值小于第六十五比例值,第七十二比例值小于第六十六比例值,第七十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四比例值,第七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五比例值,第七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六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三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四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五比例值,优选为0;其中,第七十三、第七十四和第七十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七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七比例值,第七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三十八比例值,第七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三十九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六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七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八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七十六、第七十七和第七十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七十六比例值大于第四十比例值,第七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一比例值,第七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二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七十九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一比例值,优选为-20%;其中,第七十九、第八十和第八十一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七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三调整比例值,第八十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四比例值,第八十一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五比例值,第七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三比例值,第八十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四比例值,第八十一比
例值大于第四十五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二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三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四比例值,优选为0;其中,第八十二、第八十三和第八十四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八十二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六比例值,第八十三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七比例值,第八十四比例值小于第七十八比例值,第八十二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六比例值,第八十三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七比例值,第八十四比例值大于第四十八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五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六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七比例值,优选为-30%;其中,第八十五、第八十六和第八十七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八十五比例值小于第七十九比例值,第八十六比例值小于第八十比例值,第八十七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一比例值,第八十五比例值大于第四十九比例值,第八十六比例值大于第五十比例值,第八十七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一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八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八十九比例值,优选为-15%;当室内温度大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八十八、第八十九和第九十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八十八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二比例值,第八十九比例值小于第八十三比例值,第九十比例值小于第八十四比例值,第八十八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二比例值,第八十九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三比例值,第九十比例值
大于第五十四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一比例值,优选为3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二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三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九十一、第九十二和第九十三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九十一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五比例值,第九十二比例值大于第五十六比例值,第九十三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七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四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五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一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六比例值,优选为20%;其中,第九十四、第九十五和第九十六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九十四比例值大于第五十八比例值,第九十五比例值大于第五十九比例值,第九十六比例值大于第六十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七比例值,优选为2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八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九十九比例值,优选为0;其中,第九十七、第九十八和第九十九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九十七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一比例值,第九十八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二比例值,第九十九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三比例值,第九十七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一比例值,第九十八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二比例值,第九十九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三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比例值,
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一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二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二比例值,优选为15%;其中,第一百、第一百零一和第一百零二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一百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四比例值,第一百零一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五比例值,第六十六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六比例值,第一百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四比例值,第一百零一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五比例值,第一百零二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六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三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四比例值,优选为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正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五比例值,优选为-10%;其中,第一百零三、第一百零四和第一百零五比例值依次递减,且第一百零三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七比例值,第一百零四比例值小于第九十八比例值,第一百零五比例值小于第九十九比例值,第一百零三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七比例值,第一百零四比例值大于第六十八比例值,第一百零五比例值大于第六十九比例值;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小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六比例值,优选为-10%;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处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七比例值,优选为-5%;当室内温度小于目标温度,室内湿度处于第三湿度区间,室外温度的波动为负值且波动范围大于预设区间,室内人员密度处于第三密度区间时,调整比例为第一百零八比例值,优选为5%;其中,第一百零六、第一百零七和第一百零八比例值依次递增,且第一百零六比例值小于第一百比例值,第一百零七比例值小于第一百零一比例值,第一百零八比例值小于第一百零二比例值,第一百零六比例值大于第七十比例值,第一百零七比例值大于第七十一比例值,第一百零八比例值大于第七十二比例值。
57.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调控方法还包括:基于当前热负荷获取专家策略库的第一调整策略;将第一调整策略分别发送至水
泵控制器和机组控制器,基于第一调整策略通过水泵控制器对运输水泵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获取运输水泵调整后的运行参数,并将运输水泵调整后的运行参数反馈至机组控制器;基于运输水泵调整后的运行参数和第一调整策略获取专家策略库的第二调整策略;基于第二调整策略通过机组控制器对空调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使得供能区域到达所述未来用能数据的目标温度。
58.第一调整策略、第二调整策略均为专家策略库的预设策略,设备模块层、工程模块层能够分别通过接收的反馈数据独立运行,降低了空调控制器、水泵控制器的运算量。
59.基于当前热负荷通过水泵控制器对运输水泵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通过机组控制器对空调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使得供能区域能够到达目标温度,使得能源站能够快速对空调机组、运输水泵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使得突然被使用的供能区域能够快速到达目标温度,提高了能源管理的智能性。
60.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调控方法还包括:若检测单元检测到供能区域在用能的周期外有人活动,则调取供能区域的目标温度,并执行步骤s102-步骤s105。
61.通过检测单元对供能区域的人体活动以及人群密度进行实时获取,从而能够检测供能区域内是否需要被突然使用。
62.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包括:获取历史统计数据,历史统计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使用的目标温度;基于历史统计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63.历史统计数据为一定时间周期内获取的目标温度和用能周期等用能习惯数据,容易理解的是,用能周期表示启动和关停末端设备的时间,目标温度即为用能周期内人员设定的需求温度。历史统计数据可以通过曲线的方式向管理人员进行显示,例如以周期内的时间作为横坐标,对应的所需目标温度为纵坐标。
64.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还可以包括:获取用户的未来数据,未来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所需的目标温度;基于未来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65.用户通过末端模块层对当前供能区域的未来数据进行输入,未来数据可以为课程表、会议通知等供能区域使用的时间及目标温度信息。例如,学校中的大教室只有每周需要上大型公共课时有人活动,按照大教室使用课程表的用能的周期时间、目标温度进行输入。
6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调整能源站以使其输出热负荷为当前热负荷之后还包括:基于供能区域的场合特性对多个供能区域进行分类;获取同一地区多个同类别的供能区域对应的项目能源站的运行能效、基于当前热负荷的调整策略,并将运行能效、调整策略传输至云服务器并通过云服务器在同类别的供能区域之间进行共享;执行运行能效最高的能源站的调整策略的指令。
67.场合特性包括供能区域的使用场景、室内人员密度等级,例如:不同使用场景包括学校、住宅以及办公场所等,学校还可划分成公共教室、宿舍、食堂等,住宅还可划分成客厅、卧室、书房等,同类别的功能区域用能的周期、目标温度、室内人员密度等级一致,同一地区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大致相同。
68.不同类别的供能区域用能习惯不一致,下面以供能区域为食堂大厅和办公室举
例:食堂大厅一般在每天的用能的周期为6:30-8:00、11:30-13:30、16:30-18:00;办公室工作日用能的周期为8:00-12:00、13:30-17:30。并且同一季节、同一地区的食堂大厅、办公室用能目标温度也不一致,例如冬季食堂大厅的目标温度设置为25℃,办公室的目标温度设置为28℃。同类别的供能区域的用能的周期和目标温度一致,冬季的办公室的目标温度均设置为28℃,用能的周期均为8:00-12:00、13:30-17:30。
69.其中,运行能效计算方式包括:空调制冷能效eer=制冷量
÷
制冷消耗功率;空调制热能效cop=制热量
÷
制热消耗功率。
70.为了提高运行能效对比的准确性,选取同一地区的多个同类别的供能区域对应的能源站进行运行能效的对比。每个能源站的专家策略库中初始状态下存储的用于基于当前热负荷对空调设备层、工程设备层进行调整的调整策略不同。容易理解的是,运行能效比值越高,就说明该能源站越节能,能源站不同的运行参数是影响制冷/制热消耗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使得能源站能够以更加节能的状态运行,可以通过改变调整策略来降低能源站的消耗效率。
71.参照图3,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装置4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供能区域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供能区域是既定环境中建筑物内的至少一个房间;第一确定模块402,用于基于供能区域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确定供能区域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既定热负荷;第二获取模块403,用于获取供能区域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既定环境的室外温度和供能区域的室内人员密度;第二确定模块404,用于基于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和室内人员密度确定调整比例,基于调整比例、既定热负荷确定能源站输出的当前热负荷;调整模块405,用于调整能源站以使其输出热负荷为当前热负荷。
7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获取模块401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历史统计数据,历史统计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使用的目标温度;第一选择子模块,用于基于历史统计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73.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第一获取模块401包括: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未来数据,未来数据包括由用户设定的供能区域在不同周期下所需的目标温度;第二选择子模块,用于基于未来数据选择供能区域在当下周期所需的目标温度。
7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二获取模块403包括: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既定环境的实际室外温度、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第一计算子模块,用于基于室外光照度和室外风速分别计算对应的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第二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实际室外温度与多个室外等效修正温度的矢量值,矢
量值为所述室外温度。
75.参照图4,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调控设备500,包括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和通信总线503;存储器501、处理器502通过通信总线503相连。存储器501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502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能源站的调控方法。
76.存储器501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50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以及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述实施例提涉及到的数据等。
77.处理器502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502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1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1内的数据,执行本技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处理器502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52(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502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78.通信总线503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通信总线503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 (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通信总线50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个双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能源站的调控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80.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保持和存储由指令执行设备使用的指令的有形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光存储设备、电磁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设备或者上述的任意组合。具体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u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讲台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便携式压缩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记忆棒、软盘、光盘、磁碟、机械编码设备以及上述任意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