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支架人工血管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1:43: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血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人工血管。


背景技术:

2.在现有人工血管技术的应用中,血管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已作为修复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手段,例如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对于腹主动脉瘤邻近肾动脉的病变,优选的修复方案为既要隔离腹主动脉瘤,又要保持肾动脉血流的通畅。在手术修复病变的外科方法之外,现有的介入治疗方案是通过在瘤体两端的正常主动脉(即“瘤颈”)跨接血管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实现对瘤体的隔离,同时保持主动脉血流通畅。然而,当“瘤颈”的长度不够充分时,人工血管在“瘤颈”封闭人工血管与主动脉壁之间的间隙的效果受到影响,导致主动脉血流通过人工血管与“瘤颈”主动脉壁之间的间隙进入血管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与瘤体之间,形成“内漏”,导致治疗失败。为了解决“瘤颈”长度不够充分的难题,提出了在人工血管“开窗”后覆盖分支动脉的方法,以及在分支血管内放置支架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尝试,上述补救方案各自所依托的血管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或修复装置存在不同的缺陷,并未解决“瘤颈”长度不够充分的治疗难题。
3.综观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其共同点在于利用血管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的支架对人工血管予以固定。由于支架用于在血管腔内定位,需要相应的支撑刚性,因此导致支架与血管壁的接触是不充分的点状接触,从而使固定于支架的人工血管也不能与血管壁充分接触,无法完全封闭人工血管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
4.因此,设计一种能够使人工血管在极限“瘤颈”长度内实现对主动脉瘤隔离、避免“内漏”发生的装置,已成为本领域相关装置设计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内漏问题产生的支架人工血管。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支架人工血管,包含支架以及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包覆于所述支架外周,所述第一覆膜具有固定段及扩张段,且所述扩张段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固定段,所述固定段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扩张段沿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支架无固定关系;所述扩张段与所述支架无固定关系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该部分对应的所述支架的面积,以使所述支架人工血管能够经由所述扩张段至少部分与所述支架分离而使所述第一覆膜形成扩张腔体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扩张段沿周向的全部均与所述支架无固定关系,以使所述扩张腔体呈环绕所述支架的环型。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扩张段沿周向的部分与所述支架无固定关系,以使所述扩张腔体呈环绕所述支架的弧型。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扩张段沿周向的多个部分与所述支架无固定关系,且多个部分沿周向间隔布置,以使多个所述扩张腔体呈环绕所述支架的花瓣型。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覆膜的所述扩张段沿轴向的长度,在所述第一覆膜沿轴向的长度中的占比小于或者等于80%。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覆膜的所述扩张段沿轴向的两侧的两个所述固定段的长度不相等。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架人工血管还包含第二覆膜;所述第二覆膜包覆并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内周或者外周,所述第二覆膜开设有贯穿膜壁的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覆膜的所述扩张段的位置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二覆膜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内周时,所述第一覆膜的所述固定段与所述支架直接固定,所述第二覆膜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外周时,所述固定段包覆并固定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外周,以使所述固定段与所述支架间接固定。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覆膜开设有一个所述通孔,所述通孔定义所述通道;或者,所述第二覆膜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多个通孔间隔布置并共同定义所述通道;或者,所述第二覆膜沿轴向呈断开的结构,且断开的位置与所述扩张段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覆膜于断开的位置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定义所述通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覆膜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二覆膜的轴向间隔布置;和/或,至少两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二覆膜的周向间隔布置。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覆膜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分为沿所述第二覆膜轴向间隔布置的多组,每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同一组的各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二覆膜的周向间隔布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覆膜沿轴向呈断开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覆膜在断开的位置上是沿周向全部断开,使得所述开口呈沿周向的环形闭合开口;或者,所述第二覆膜在断开的位置上是沿周向部分断开,使得所述开口呈沿周向的弧形开口。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架的轴向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覆膜的轴向长度。
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2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包含支架以及包覆于支架外周的第一覆膜。第一覆膜具有扩张段及连接于扩张段两端的固定段。固定段与支架固定连接,扩张段沿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无固定关系。据此,支架人工血管能够由扩张段至少部分与支架分离而使第一覆膜形成扩张腔体。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能够通过扩张段的设计,利用扩张腔体使第一覆膜能够与血管壁的接触更加充分,实现人工血管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的完全封闭。特别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极限“瘤颈”长度内实现对主动脉瘤隔离,避免内漏现象产生。
附图说明
21.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22.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23.图2是沿图1中的直线a-a所截取的剖视图;
24.图3是沿图1中的直线b-b所截取的剖视图;
25.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26.图5是沿图4中的直线c-c所截取的剖视图;
27.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d-d所截取的剖视图;
28.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剖视图;
29.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剖视图;
30.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1.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2.图11是沿图10中的直线e-e所截取的剖视图;
33.图12是沿图10中的直线f-f所截取的剖视图;
34.图1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5.图1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6.图1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7.图1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轴侧剖视图;
38.图17是图1示出的支架人工血管在一示例性应用场景中的一个应用步骤下的示意图;
39.图18是图1示出的支架人工血管在一示例性应用场景中的另一个应用步骤下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1.100.支架人工血管;
42.110.支架;
43.111.固定段;
44.112.扩张段;
45.120.第一覆膜;
46.121.固定段;
47.122.扩张段;
48.1221.扩张腔体;
49.130.第二覆膜;
50.131.通孔;
51.132.开口;
52.200.辅助人工血管;
53.l0.长度;
54.l1.长度;
55.x.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56.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57.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58.参阅图1,其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的轴侧剖视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是以应用于对主动脉瘤进行隔离的人工血管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本实用新型的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支架人工血管 100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的原理的范围内。
59.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至少包含支架110以及第一覆膜120。配合参阅图2至图3,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1中的直线a-a所截取的剖视图;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1中的直线b-b所截取的剖视图。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60.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覆膜120包覆于该支架110的外周。第一覆膜120具有固定段121及扩张段122,且该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该固定段121。需说明的是,扩张段 122的扩张并非指第一覆膜120因自身材料的弹性而产生的形变,而是指扩张段122的面积大于与其位置相对应的部分支架110的面积,且扩张段122 的扩张形变是通过血流压力形成。其中,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与支架 110固定连接,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110 无固定关系。并且,扩张段122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该部分对应的支架110的面积(所谓支架110的“面积”,是指支架110所对应的柱状结构的柱面的面积,而非支架110的金属丝的面积),以使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经由扩张段122至少部分与支架110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 形成扩张腔体1221。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通过扩张段122的设计,利用扩张腔体1221使第一覆膜120能够与血管壁的接触更加充分,实现人工血管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的完全封闭。特别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极限“瘤颈”长度内实现对主动脉瘤隔离,避免内漏现象产生。
6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周向的全部可以均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经
由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全部与支架110 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形成扩张腔体1221,且形成的扩张腔体1221呈环绕支架110的环型。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呈环型的扩张腔体1221 形成大致呈环型的血栓,从而适用于病变位置环绕血管周向一周的情形。
62.基于上述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为进一步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以下将以该种支架人工血管 100为例,对其通过一输送器置入血管的过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63.首先,将压缩状态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置入输送器。具体地,该输送器可以包括鞘管、约束丝和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端等。压缩状态的支架人工血管100整体套设在鞘管内,且约束丝连接并约束支架1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约束丝亦可紧约束支架110的一部分,例如图16示出的实施方式)。此时,支架110同时被约束丝和鞘管约束,且固定于支架110的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也被约束,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因此不被约束丝约束,但仍被鞘管约束。
64.当支架人工血管100被输送器输送至血管的所需位置后,操作者操作输送器(例如控制鞘管移动)而使支架人工血管100伸出鞘管,由于支架110 仍被约束丝约束,且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固定于支架110,相对于也被约束丝约束,因此支架110和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在支架人工血管 100伸出鞘管之后仍无法展开。此时,由于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为固定于支架110,即扩张段122未被约束丝间接约束,且扩张段122已不再受到鞘管的约束,因此扩张段122能够在血流的压力作用下自由扩张。接着,操作者操作输送器而解除约束丝对支架110的约束,支架110在自身的材质弹性的作用下展开,同时带动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展开。上述展开动作之后,支架人工血管100中流通的血流进一步增大,在血流的压力下,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进一步完全展开。
65.参阅图4至图6所示,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4中的直线c-c所截取的剖视图;图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4中的直线d-d所截取的剖视图。
66.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周向的一部分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换言之,扩张段122沿周向的另一部分与支架110固定连接。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经由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部分与支架110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形成扩张腔体1221,且形成的扩张腔体1221呈环绕支架110的弧型。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呈弧型的扩张腔体1221形成大致呈弧型的血栓,从而适用于病变位置位于血管沿周向的某一段的情形。
67.参阅图7所示,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 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剖视图,具体的截取位置可以参照图4中的直线d-d 的位置。
68.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 沿周向的多个部分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且这些部分沿周向间隔布置,扩张段122沿周向的其余部分与支架110固定连接。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经由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多个部分与支架110 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形成多个扩张腔体1221,且形成的每个扩张腔体1221 均呈环绕支架110的弧型。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多个呈弧型的扩张腔体1221分别形成大致呈弧型的多个血栓,从而适用于多个病变位置分别位于血管沿周向的多段的情形。
69.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对于扩张段122的与支架 110无固定关系的多个部分而言,各部分的形状可以大致相同,亦可不相同,所谓形状可以理解为沿周向所对应的弧度范围、沿径向向外扩张凸出的尺寸等。需说明的是,附图示出的多个扩张腔体1221的形状大致相同仅为便于绘图和理解之用,根据多段病变位置的实际尺寸,例如轴向和周向的长度、径向的深度等,扩张段122的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的多个部分可以分别对应地调整相关的尺寸,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参阅图8所示,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剖视图,具体的截取位置可以参照图4中的直线d-d的位置。
70.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 沿周向的多个部分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且这些部分沿周向均匀地间隔布置,扩张段122沿周向的其余部分与支架110固定连接。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经由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多个部分与支架110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形成均匀分布的多个扩张腔体1221,且形成的多个扩张腔体1221大致呈环绕支架110的花瓣型。
71.参阅图9所示,图9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 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
72.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 沿轴向x的长度l1,在第一覆膜120沿轴向x的整体长度l0中的占比可以小于或者等于80%,例如15%、30%、55%、80%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长度l1,在第一覆膜120沿轴向x 的整体长度l0中的占比亦可大于80%,例如85%等,并不以此为限。
73.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轴向x 的长度l1,在第一覆膜120沿轴向x的整体长度l0中的占比可以进一步小于或者等于30%,例如10%、15%、20%、30%等。通过上述设计,基于血液这种粘稠液体的流动特性,当采用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长度l1占比较小的设计时,该扩张段122形成的扩张腔体1221中形成血栓后,流经该位置的血液流速会大幅降低,从而能够保证该位置的血栓的形成和保持。
74.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 沿轴向x的两侧的两个固定段121的长度可以不相等,换言之,扩张段122 在第一覆膜120的轴向x上偏离布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两侧的两个固定段121的长度亦可相等,即扩张段122在第一覆膜120 的轴向x上亦可居中布置,并不以此为限。
75.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图1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图11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 10中的直线e-e所截取的剖视图;图1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10中的直线 f-f所截取的剖视图。
76.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还可以包含第二覆膜130。具体而言,该第二覆膜130 包覆并固定于支架110的内周,在此基础上,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与支架110直接固定。第二覆膜130开设有贯穿膜壁的通道,该通道与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与支架110无连接关系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据此,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110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 形成扩张腔体1221时,通道能够连通第二覆膜130的内腔与扩张腔体12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包含第二覆膜130 时,第二覆膜130还可以固定于支架110的外周,此时,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包覆并固定于第二覆膜130的外周,以使固定
段121与支架110通过第二覆膜130间接固定。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覆膜130设置有多个通孔131,这些通孔131间隔布置,从而共同定义上述通道。通过上述设计,为了进一步稳定扩张段122中的血栓的形成和保持,例如在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长度l1,在第一覆膜120沿轴向x的整体长度l0中的占比大于30%时,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覆膜130的设计,能够利用第二覆膜130封闭一部分扩张腔体1221,并利用自身开设的通道保证血液流入扩张腔体1221而形成血栓。据此,基于血液这种粘稠液体的流动特性,当采用第二覆膜130的设计时,血液经由第二覆膜130的通道进入扩张腔体1221中而形成血栓后,流经该位置的血液受通道的限制而使其流速会降低,从而能够保证该位置的血栓的形成和保持。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设置第二覆膜130时,为保证第二覆膜130与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能够留有足够的接触长度,第一覆膜的两侧的两个固定段121各自的长度在整体长度中的占比,均可以大于5%。
77.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131与扩张段122的位置相对应。需说明的是,当扩张段122具有多个与支架110 无固定关系的部分时,每个部分均对应至少一个通孔131,当扩张段122仅具有一个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的部分时,通孔131均对应于扩张段122的该部分。
78.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二覆膜130 开设有多个通孔131时,这些通孔131中的至少两个通孔131可以沿第二覆膜130的轴向x间隔布置。
79.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二覆膜130 开设有多个通孔131时,这些通孔131中的至少两个通孔131可以沿第二覆膜130的周向间隔布置。
80.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覆膜120 的扩张段122全部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即形成的扩张腔体1221呈环绕支架110的环型)为例,第二覆膜130开设的多个通孔131可以分为沿第二覆膜130轴向x间隔布置的多组,每组通孔1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同一组的各通孔131沿第二覆膜130的周向间隔布置。
81.基于上述多个通孔131分为多组布置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多组通孔131可以沿第二覆膜130的轴向x间隔均匀分布。
82.基于上述多个通孔131分为多组布置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同一组的各通孔131可以沿第二覆膜130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8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支架110沿轴向x各处的直径可以均相等。在此基础上,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的直径与支架110的直径相等,且扩张段122的直径大于支架110的直径。
84.参阅图13所示,图1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
85.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覆膜130可以仅设置有一个通孔131,该通孔131的位置与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二覆膜130是以一个通孔131定义上述的通道。
86.参阅图14所示,图1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
87.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当支架人工血管100包括第二覆膜130时,第二覆膜130开设的与扩张段122相对应的通道亦可通过其他结构实现。例如,第二
覆膜130可以沿轴向呈断开的结构,且断开的位置与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第二覆膜130在其断开的位置形成开口132,该开口132即定义上述的通道。
88.具体地,第二覆膜130在断开的位置上可以是沿周向全部断开,即第二覆膜130在该位置上断开为沿轴向间隔的两段,使得开口132呈沿周向的环形闭合结构。或者,第二覆膜130在断开的位置上亦可是沿周向部分断开,使得开口132呈沿周向的弧形结构,均不以此为限。
89.参阅图15所示,图1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
90.如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支架110的轴向x长度可以大于第一覆膜120的轴向x长度。在此基础上,支架110的两端可以分别伸出于第一覆膜120的两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支架110的轴向x长度大于第一覆膜120的轴向x长度时,支架110亦可仅有一端伸出于第一覆膜120的对应的一端。或者,支架110的轴向x长度亦可等于第一覆膜120 的轴向x长度,如图1所示,并不以此为限。
91.需说明的是,以图14示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二覆膜130为断开的设计(或者开设有多个通孔131的设计)时,即第二覆膜130开设有开口132时,为了进一步保证血栓的形成和保持,可以利用一辅助人工血管200(参阅图17和图18),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置入血管预定位置后,将该辅助人工血管200插入支架人工血管100 的第二覆膜130的内腔,通过对两个人工血管的尺寸设计,使得辅助人工血管200的外壁紧密贴合于支架人工血管100的内壁(例如支架110内壁或者第二覆膜130内壁等)。据此,形成在扩张腔体1221中的血栓,不会因第二覆膜130的通孔131为多个或者采用断开设计而使血流的流速较大而使血栓难以形成,辅助人工血管200能够封闭第二覆膜130的形成其通道的多个通孔131或者开口132,使得形成血栓的扩张腔体1221成为一封闭腔体。
92.再者,当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长度l1,在第一覆膜 120沿轴向x的整体长度l0中的占比较小,例如小于或者等于30%时,即使不设置辅助人工血管200,亦可利用血液这种较粘稠液体的流动特性,保证血栓在扩张腔体1221中的形成和保持。或者,当设置第二覆膜130时,且当第二覆膜130仅设置对应扩张段122的一个通孔131时,即使不设置辅助人工血管200,亦可利用血液的流动特性,保证血栓在扩张腔体1221中的形成和保持。据此,能够简化手术操作流程,并能够降低器材成本。
93.参阅图16所示,图1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轴侧剖视图。
94.如图16所示,在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沿轴向x的长度在第一覆膜120的整体长度中的占比小于或者等于30%的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支架110也可以包括固定段111及扩张段112。具体而言,支架110的固定段111与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固定连接。支架110的扩张段112与第一覆膜120无连接关系,且支架110的扩张段112与第一覆膜 120的扩张段122的位置相对应。在此基础上,支架110的扩张段112的直径大于其固定段111的直径,且小于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直径。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在通过输送器置入血管时,整个支架人工血管100被约束在输送器的一鞘管中,且支架110的固定段111同时被约束丝约束。支架人工血管100被输送器送至所需位置时,操作者
操作输送器(例如控制鞘管移动)而使支架人工血管100伸出鞘管,由于支架110 的固定段111仍被约束丝约束,且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固定于支架110 的固定段111,相对于也被约束丝约束,因此上述的固定段111和固定段121 在支架人工血管100伸出鞘管之后仍无法展开。此时,由于支架110的扩张段112未被约束丝约束,且扩张段112已不再受到鞘管的约束,因此扩张段 112在金属支架自身的材质弹性的作用下扩张,同时推动位置相对应的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扩张。支架的扩张段112扩张后,操作者操作输送器而解除约束丝对支架110的固定段111的约束,支架110的固定段111在金属支架自身的材质弹性的作用下展开,同时带动第一覆膜120的固定段121 展开。上述展开动作之后,血流能够在支架人工血管中流通,在血流的压力下,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进一步完全展开。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第一覆膜120的扩张段122的长度较小时,进一步保证扩张段122 的充分扩张。
95.应理解的是,即使在上述无需使用辅助人工血管200的情形中,亦可根据需要使用辅助人工血管200,以利于辅助人工血管200将长度l1较小的扩张段122形成的扩张腔体1221,或者将第二覆膜130开设的唯一的通孔131,万全封闭,进一步确保血栓的保持。
96.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支架人工血管100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种支架人工血管100中的几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支架人工血管100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9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包含支架110以及包覆于支架110外周的第一覆膜120。第一覆膜120具有扩张段122及连接于扩张段122两端的固定段121。固定段121与支架110固定连接,扩张段122 沿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110无固定关系。据此,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由扩张段122至少部分与支架110分离而使第一覆膜120形成扩张腔体1221。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100能够通过扩张段122的设计,利用扩张腔体1221使第一覆膜120能够与血管壁的接触更加充分,实现人工血管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的完全封闭。特别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极限“瘤颈”长度内实现对主动脉瘤隔离,避免内漏现象产生。
98.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 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99.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架人工血管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行改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