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轮胎的制作方法

2022-07-11 02:58: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能够兼得噪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包含在胎面端之间形成有接地面的胎面部的轮胎。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轮胎,在胎面部通过设置于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内侧胎肩横纹沟与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的外侧胎肩横沟来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79741号公报
4.然而,专利文献1的内侧胎肩横纹沟以及外侧胎肩横沟沿轮胎轴向延伸,轮胎接地时的冲击声以及轮胎离地时的空气泵送声增大,从而针对噪声性能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专利文献1的外侧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从而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之间形成的锐角部成为不均匀磨损的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得噪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轮胎。
6.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其包含在胎面端之间形成有接地面的胎面部,在上述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周向沟、和由上述周向沟划分出的陆地部,上述周向沟包含配置于最靠上述胎面端侧的胎肩周向沟,上述陆地部包含在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终止的多条第1胎肩横沟,上述第1胎肩横沟包含第1沟部、第2沟部以及第3沟部,上述第1沟部从上述胎面端沿轮胎轴向延伸,上述第2沟部在比上述第1沟部靠轮胎轴向内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上述第1沟部不同的位置,沿轮胎轴向延伸,上述第3沟部连结上述第1沟部与上述第2沟部。
7.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将上述第1沟部、上述第2沟部以及上述第3沟部分别形成为直线状。
8.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1沟部与上述第2沟部相互平行,上述第3沟部相对于上述第1沟部以及上述第2沟部以100~140
°
的角度倾斜。
9.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终止的多条第2胎肩横沟,上述第1胎肩横沟与上述第2胎肩横沟在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
10.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与上述第1胎肩横沟交叉的浅沟。
11.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浅沟的沟深为1mm以下。
12.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浅沟形成为曲线状。
13.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胎肩陆地部包含设置于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1胎肩陆地部、和设置于轮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2胎肩陆地部,设置于上述第2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3沟
部相对于轮胎周向朝与设置于上述第1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3沟部相同的方向倾斜。
14.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胎肩陆地部包含设置于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1胎肩陆地部、和设置于轮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2胎肩陆地部,设置于上述第2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3沟部相对于轮胎周向朝与设置于上述第1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3沟部不同的方向倾斜。
15.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3沟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20~40
°
倾斜,并且,该第3沟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为上述第1胎肩横沟的轮胎周向间距的70%~90%。
16.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1沟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的20%~30%,上述第2沟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为上述第1沟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的90%~110%。
17.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1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上述胎肩周向沟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的2%~7%。
18.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1沟部以及上述第2沟部相对于轮胎周向具有80度以上的角度。
19.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胎肩陆地部包含设置于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1胎肩陆地部、和设置于轮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2胎肩陆地部,
20.设置于上述第1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1沟部以及上述第2沟部配置在与设置于上述第2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第1沟部以及上述第2沟部分别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位置。
21.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1胎肩横沟的沟宽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的2%~12%,且上述第1胎肩横沟的沟宽在长边方向上相同。
22.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终止的多条第1胎肩横沟。由此,在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第1胎肩横沟之间确保上述胎肩陆地部,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第1胎肩横沟连结的部分不成为锐角,因此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提高。另外,在上述胎肩周向沟内流动的气柱共鸣声不会通过上述第1胎肩横沟内,因此噪声性能提高。
23.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1胎肩横沟包含第1沟部、第2沟部以及第3沟部,上述第1沟部从上述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延伸,上述第2沟部在比上述第1沟部靠轮胎轴向内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上述第1沟部不同的位置,沿轮胎轴向延伸,上述第3沟部连结上述第1沟部与上述第2沟部。
24.这样的第1胎肩横沟的上述第1沟部与上述第2沟部位于轮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因此接地时的反作用力被分散,另外,接地的时机错开,由此能够减少冲击声。另外,上述第1胎肩横沟的上述第3沟部与上述第1沟部以及上述第2沟部以不同的角度连结,因此阶段性地压缩空气,从而能够减少空气泵送声。该第3沟部能够使离地时的滑动的点分散,因此也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因此,本发明的轮胎能够高维地兼得噪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2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26.图2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27.图3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的展开图。
28.图4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29.图5是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1.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作为优选的方式,图1示出了轿车用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其中,本发明例如也能够应用于载重用的充气轮胎1以及其他范畴的轮胎1。
3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周向沟3、和由周向沟3划分出的陆地部4。
33.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包含配置于最靠胎面端te侧的胎肩周向沟5。本实施方式的陆地部4包含在胎肩周向沟5与胎面端te之间被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7。
34.上述“胎面端”te被规定为对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两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被决定为胎面宽度tw。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1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0035]“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0036]“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在轮胎1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内压是180kpa。
[0037]“正规负载”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在轮胎1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负载是相当于上述负载的88%的负载。
[0038]
此外,图1示出了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接地时的接地形状16的轮胎周向的一侧(在图中为上侧)的端缘16a、另一侧(在图中为下侧)的端缘16b。
[0039]
图2是胎肩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设置有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7内终止的多条第1胎肩横沟10。由此,在胎肩周向沟5与第1胎肩横沟10之间确保胎肩陆地部7,从而胎肩周向沟5与第1胎肩横沟10连结的部分不成为锐角,因此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提高。另外,在周向沟3内流动的气柱共鸣声不会在第1胎肩横沟10内通过,因此噪声性能提高。
[0040]
第1胎肩横沟10形成为包含第1沟部11、第2沟部12、以及第3沟部13。本实施方式的第1沟部11从胎面端te沿轮胎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2沟部12在比第1沟部11靠轮胎轴向内侧、且在轮胎周向上与第1沟部11不同的位置,沿轮胎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3沟部13将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连结起来。对于这样的第1胎肩横沟10而言,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位于轮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因此接地时的反作用力被分散,另外,接地的时机错开,
由此能够减少冲击声。第3沟部13使离地时的滑动的点分散,因此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也提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高维地兼得噪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41]
本实施方式的第1沟部11包含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第2沟部12包含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第3沟部13包含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沟部11、第2沟部12以及第3沟部13分别形成为直线状。这样的各沟部11~13抑制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抑制接地时的滑动所导致的不均匀磨损的产生。在本说明书中,直线状包含由各沟部11~13的沟中心线的曲率半径为150mm以上的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方式。此外,在各沟部11~13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下,在接地时,作用于第1胎肩横沟10的负载被分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42]
第1胎肩横沟10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0i与胎肩周向沟5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la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的2%~7%。在距离la超过胎肩陆地部7的宽度ws的7%的情况下,存在无法适当地减小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而导致冲击声增大的担忧。在距离la小于胎肩陆地部7的宽度ws的2%的情况下,存在第1胎肩横沟10与胎肩周向沟5之间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过度地变小,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恶化的担忧。
[0043]
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例如包含相互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相互平行。这样的第1胎肩横沟10减小第1沟部11与第3沟部13之间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同第2沟部12与第3沟部13之间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差,从而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在本说明书中,相互平行是指第1沟部1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和第2沟部1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2的差的绝对值|θ1-θ2|为10
°
以下的方式。
[0044]
第3沟部13优选相对于第1沟部11以100~140
°
的角度θa倾斜。在上述角度θa超过140
°
的情况下,第3沟部13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变小,无法增大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的分离距离,接地时的反作用力的分散被抑制,从而存在无法减少冲击声的担忧。另外,第3沟部13与第1沟部11在上述两端缘16a、16b上同时接地,从而存在无法减少冲击声的担忧。在上述角度θa小于100
°
的情况下,被第1沟部11与第3沟部13夹持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变小,从而存在侧偏刚度显著降低的担忧。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3沟部13优选相对于第2沟部12以100~140
°
的角度θb倾斜。这样,对于第1胎肩横沟10而言,第3沟部13与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以不同的角度连结,因此阶段性地压缩空气,从而减少空气泵送声。另外,第3沟部13优选相对于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以100~140
°
的角度θa、θb倾斜。
[0045]
为了抑制两端缘16a、16b与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同时接地,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特别优选与轮胎轴向平行。另外,在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向轮胎轴向倾斜的情况下,其角度θ1以及角度θ2优选为80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
°
以上。另外,这样的角度θ1以及θ2即便在因相对于轮胎周向以比第1沟部11小的角度θ3倾斜的第3沟部13的接地而产生滑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1沟部11以及第2沟部12的滑动,从而减少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恶化。
[0046]
第1沟部11的轮胎轴向长度l1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的20%~30%。第2沟部12的轮胎轴向长度l2例如优选为第1沟部11的轮胎轴向长度l1的90%~110%。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0%~30%。
[0047]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3沟部1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优选为20~40
°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第3沟部13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4优选为第1胎肩横沟10的轮胎周向
间距p1的70%~90%。
[0048]
虽不被特别地限定,但第1胎肩横沟10的沟宽w1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的2%~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肩横沟10的沟宽w1在长边方向上相同。这样的第1胎肩横沟10使第1胎肩横沟10、10之间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遍布轮胎轴向而均匀化,因此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第1胎肩横沟10的沟宽w1也可以朝向轮胎轴向外侧渐减。这样的第1胎肩横沟10抑制在第3沟部13产生的气柱共鸣声从胎面端te向轮胎1的外侧被排出的情况,因此提高噪声性能。第1胎肩横沟10的沟深(省略图示)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例如为6~8mm。
[0049]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设置有与第1胎肩横沟10交叉的浅沟15。这样的浅沟15进一步适当地减小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从而减少冲击声。
[0050]
在本实施方式中,浅沟15与第2沟部12、在轮胎周向上同该第2沟部12邻接的第1胎肩横沟10的第3沟部13、以及在轮胎周向上同该第3沟部13邻接的第1胎肩横沟10的第1沟部11连结。这样的浅沟15进一步减少第1沟部11、第2沟部12以及第3沟部13的接地而带来的冲击声。
[0051]
浅沟15优选沟深(省略图示)为1mm以下。浅沟15的宽度w2优选为2mm以下。由此,能够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在浅沟15的沟深超过1mm的情况下,或者浅沟15的宽度w2超过2mm的情况下,存在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过度地变小,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恶化的担忧。
[005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浅沟15形成为曲线状。这样的浅沟15使接地时的负载分散,因此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浅沟15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这样的浅沟15使接地的时机有效地错开,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冲击声。
[0053]
浅沟1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例如优选为35~55
°
。这样的浅沟15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
[0054]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周向沟5包含轮胎轴向一侧(在图中为左侧)的第1胎肩周向沟5a、和轮胎轴向的另一侧(在图中为右侧)的第2胎肩周向沟5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包含与第1胎肩周向沟5a邻接的第1胎肩陆地部7a、和与第2胎肩周向沟5b邻接的第2胎肩陆地部7b。
[0055]
本实施方式的第1胎肩横沟10配置于第1胎肩陆地部7a以及第2胎肩陆地部7b。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1胎肩陆地部7a的第3沟部13a与设置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第3沟部13b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的方向倾斜。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肩陆地部7a的第3沟部13a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第3沟部13b朝相同的方向倾斜。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为非方向性的花纹。
[0057]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配置于胎肩周向沟5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胎冠周向沟6。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周向沟6包含与第1胎肩周向沟5a邻接的第1胎冠周向沟6a、和与第2胎肩周向沟5b邻接的第2胎冠周向沟6b。
[0058]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陆地部4进一步包含中间陆地部8和胎冠陆地部9。中间陆地部8例如包含在第1胎肩周向沟5a与第1胎冠周向沟6a之间被划分出的第1中间陆地部8a、和在第2胎肩周向沟5b与第2胎冠周向沟6b之间被划分出的第2中间陆地部8b。胎冠陆地部9在第1胎冠周向沟6a与第2胎冠周向沟6b之间被划分出。
[005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陆地部8以及胎冠陆地部9形成为未设置有沟、切槽的平面
肋条花纹。这样的中间陆地部8以及胎冠陆地部9减少接地时的滑动,从而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此外,中间陆地部8以及胎冠陆地部9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有各种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沟。
[0060]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例如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的周向沟3较高地维持与周向沟3邻接的陆地部4的刚性,因此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此外,周向沟3例如也可以呈锯齿状、波状延伸。
[0061]
周向沟3的沟宽wa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6%。周向沟3的沟深(省略图示)例如优选为6~15mm。
[0062]
图3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的展开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设置有从胎肩周向沟5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7内终止的多条第2胎肩横沟17。这样的第2胎肩横沟17适当地减小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轮胎赤道c侧的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从而减少接地时的冲击声。
[0063]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胎肩横沟10与第2胎肩横沟17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
[0064]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胎肩横沟17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的第2胎肩横沟17抑制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抑制接地时的滑动所导致的不均匀磨损的产生。此外,在第2胎肩横沟17形成为圆弧状的情况下,在接地时,作用于第2胎肩横沟17的负载被分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65]
第2胎肩横沟17例如与第2沟部12平行。这样的第2胎肩横沟17使第2沟部12与第2胎肩横沟17之间的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周向刚性沿着轮胎轴向相等,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上述“平行”能够理解成同第1沟部11与第2沟部12的平行相同的意思。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第2胎肩横沟17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4优选为80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
°
以上。
[0066]
第2胎肩横沟17例如其轮胎轴向的外端17e位于比第2沟部12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2e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这样的第2胎肩横沟17抑制轮胎赤道c侧的胎肩陆地部7的过度的刚性降低。第2胎肩横沟17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5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ws的20%~40%。
[0067]
该实施方式的第2胎肩横沟17不与浅沟15连结而在胎肩陆地部7内终止。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在第2胎肩横沟17与浅沟15连结的方式中,第2胎肩横沟17的接地时的反作用力被分散,因此能够减少冲击声。
[0068]
第2胎肩横沟17例如配置于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2沟部12、12之间的中间区域12r。由此,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从而较高地维持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上述“中间区域12r”是从第2沟部12、12之间的轮胎周向的中间位置12c起向轮胎周向的两侧移动第2沟部12、12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6的10%以内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胎肩横沟17的全长形成在中间区域12r内。
[0069]
第2胎肩横沟17的沟宽w3小于第1胎肩横沟10的沟宽w1。由此,较高地维持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第2胎肩横沟17的沟宽w3优选为第1胎肩横沟10的沟宽w1的40%~60%。
[0070]
图4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
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4所示,对于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而言,设置于第1胎肩陆地部7a的第3沟部13a与设置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第3沟部13b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不同的方向倾斜。这样的胎面部2具有所谓的方向性花纹。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胎肩陆地部7a的花纹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花纹在轮胎赤道c形成为线对称形状。
[0071]
图5是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5所示,对于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而言,设置于第1胎肩陆地部7a的第1沟部11a以及第2沟部12a配置在与设置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第1沟部11b以及第2沟部12b分别在轮胎周上向错开的位置。这样的胎面部2的各第1沟部11a、11b以及各第2沟部12a、12b分别在轮胎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冲击声。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第1胎肩陆地部7a位于沿轮胎周向错开的位置,由此第1胎肩陆地部7a的花纹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花纹形成为以轮胎赤道c线对称的形状。另外,在该胎面部2中,第1胎肩陆地部7a的第3沟部13a与第2胎肩陆地部7b的第3沟部13b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不同的方向倾斜。
[0072]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0073]
实施例
[0074]
制造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且基于表1的规格的充气轮胎(尺寸:215/60r16),并对它们的各性能进行了测试。此外,主要的共通规格如下。
[0075]
<各周向沟>
[0076]
各沟深:8mm
[0077]
<第1胎肩横沟>
[0078]
第3沟部的角度θ3:30
°
(仅比较例1为90
°
)
[0079]
θa=θb
[0080]
l1在全部的比较例以及全部的实施例中均相同。
[0081]
<第2胎肩横沟以及浅沟>
[0082]
第2胎肩横沟的沟深:6mm
[0083]
浅沟的沟深:1mm
[0084]
测试方法如下。
[0085]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86]
测试驾驶员利用在全轮安装有供试轮胎的排气量为2000cc的后轮驱动车,在干燥的铺装路面行驶了10000km。之后,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在胎肩陆地部产生的不均匀磨损的产生状态。结果由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显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0087]
<噪声性能>
[0088]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的铺装路面以速度60km/h进行行驶,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在车室内听到的噪声。结果由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显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0089]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0090]
[表1]
[0091][0092]
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噪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提高。
[0093]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94]1…
轮胎;2

胎面部;7

胎肩陆地部;10

第1胎肩横沟;11

第1沟部;12

第2沟部;13

第3沟部;te

胎面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