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5:43: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
1.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架基础安装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
3.

背景技术:

4.在户外进行铁塔基础安装时,需要利用汽车吊和人工配合将铁塔底座安放在基础桩上的螺栓上;一般铁塔底座上有四个螺栓孔,且对应基础桩的顶面设置有四个相匹配的螺栓,由于铁塔底座较重,安装时,除了利用汽车吊将铁塔基础底座吊起,还需工作人员抬起铁塔底座,将铁塔底座移动至基础桩上,在此操作中,铁塔底座极容易出现倾斜的状态,从而会导致底座上的通孔无法快速套设在基础桩顶面的螺栓上,从而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5.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使铁塔底座安装时,处于平行于地面的状态,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将底座套设在基础桩顶面的螺栓上。
7.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包括顶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顶板为两个,呈对称状分布在基础桩顶面的两侧,位于基础桩左侧的顶板的外部设置有插杆,位于基础桩右侧的顶板的外部设置有套筒,且插杆插设在套筒内,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位于基础桩左侧的顶板上设置有第一螺杆,且在第一螺杆上套设有第一顶板;位于基础桩右侧的顶板上设置有第二螺杆,且在第二螺杆上套设有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在所述第一顶板外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侧挡板,且第二侧挡板的右端通过螺栓与第二顶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下方的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螺母;所述顶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弧形侧挡板和底板。
9.所述弧形侧挡板的内壁与基础桩的外壁相匹配,在所述弧形侧挡板的底部垂直设置有底板,且底板的底部与地面紧贴在一起。
10.所述第一螺杆位于左侧顶板顶面的左端处,所述第二螺杆位于右侧顶板顶面的右端处;所述插杆为两个,均呈l状分布,且呈对称状分布左侧顶板右端的两侧,所述套筒为两个,分别位于右侧顶板左端的两侧,所述插杆与套筒相匹配。
11.所述第一顶板的左端挖设有两排凹槽,且在每个凹槽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纵向滚动的第一滚轮,且第一滚轮顶部位于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一滚轮右侧的第一顶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横向滚动的第二滚轮。
12.所述第二侧挡板的右端分别伸出第一顶板的右端,并在第二侧挡板的右端设置有延板,所述延板对应第二顶板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孔,且延板通过螺栓与第二顶板固定在一起。
13.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挡板上分别对应挖设有矩形通孔,且每个第二侧挡板上分别挖设有两个矩形通孔,在两个第二侧挡板之间的矩形通孔内插设有相匹配的l状插板,且在l
状插板的顶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横向滚动的第三滚轮;所述l状插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对应的第二侧挡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14.位于第二侧挡板左端的矩形通孔位于第一顶板右端口的右侧,所述矩形通孔的顶部与第一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15.所述第一顶板的右端与该侧顶板的右端上、下对应,所述第二顶板的左端与该侧顶板的左端上、下对应,且第二顶板的宽度大于两个第二侧挡板之间的距离。
1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螺杆上套设第一顶板,在第二螺杆上套设第二顶板,并在每个顶板下方的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螺母;安装时,通过调节每个限位螺母的位置,使承载着铁塔底座的顶板下移,同时配合第二滚轮和第三滚轮的使用,能够快速将底座上的螺栓孔套设在对应基础桩顶面的螺栓上。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顶板上设置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起到调节铁塔底座在顶板上的位置,通过在第一顶板外部两侧设置第二侧挡板,缩小铁塔底座在第一顶板上的位移空间,提高了对孔的工作效率。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个第二侧挡板之间插设l状插板,并在插板上设置第三滚轮,使铁塔底座位于插板上,并进行局部移动,直至铁塔底座上的螺栓孔与基础桩顶面的螺栓对应,然后通过调节限位螺栓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下移,从而完成铁塔底座与基础桩的安装操作,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20.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铁塔底座与基础桩安装完毕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板位于基础桩上使用状态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及第二侧挡板的使用状态图。
25.其中:a—基础桩,b—对孔螺栓,c-铁塔底座,d-铁塔底座侧面最外端。
26.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28.实施例:参见图1-图4,一种电力铁塔基础支座快速对孔装置,包括顶板1、第一顶板8和第二顶板10,顶板1为两个,呈对称状分布在基础桩a顶面的两侧,位于基础桩a左侧的顶板1的外部设置有插杆2,位于基础桩a右侧的顶板1的外部设置有套筒3,且插杆2插设在套筒3内,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位于基础桩a左侧的顶板1上设置有第一螺杆6,且在第一螺杆6上套设有第一顶板8;位于基础桩a右侧的顶板1上设置有第二螺杆7,且在第二螺杆7上套设有第二顶板10;第一顶板8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11和第二滚轮12,在第一顶板8外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侧挡板9,且第二侧挡板9的右端通过螺栓与第二顶板10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顶板8和第二顶板10下方的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螺母;顶板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弧形侧挡板4和底板5。
29.弧形侧挡板4的内壁与基础桩a的外壁相匹配,在弧形侧挡板4的底部垂直设置有底板5,且底板5的底部与地面紧贴在一起。
30.第一螺杆6位于左侧顶板1顶面的左端处,第二螺杆7位于右侧顶板1顶面的右端处;插杆2为两个,均呈l状分布,且呈对称状分布左侧顶板1右端的两侧,套筒3为两个,分别
位于右侧顶板1左端的两侧,插杆2与套筒3相匹配。
31.第一顶板8的左端挖设有两排凹槽,且在每个凹槽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纵向滚动的第一滚轮11,且第一滚轮11顶部位于凹槽的上方;第一滚轮11右侧的第一顶板8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横向滚动的第二滚轮12。
32.第二侧挡板9的右端分别伸出第一顶板8的右端,并在第二侧挡板9的右端设置有延板16,延板16对应第二顶板10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孔17,且延板16通过螺栓与第二顶板10固定在一起。
33.在两个第二侧挡板9上分别对应挖设有矩形通孔13,且每个第二侧挡板9上分别挖设有两个矩形通孔13,在两个第二侧挡板9之间的矩形通孔13内插设有相匹配的l状插板14,且在l状插板14的顶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横向滚动的第三滚轮15;l状插板14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对应的第二侧挡板9固定连接在一起。
34.位于第二侧挡板9左端的矩形通孔13位于第一顶板8右端口的右侧,所述矩形通孔13的顶部与第一顶板8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5.第一顶板8的右端与该侧顶板1的右端上、下对应,第二顶板10的左端与该侧顶板1的左端上、下对应,且第二顶板10的宽度大于两个第二侧挡板9之间的距离。
36.上述描述中,两个插杆之间的距离满足,当铁塔底座套设在对孔螺栓上时,铁塔底部两端外壁与插杆内壁之间不接触。
37.上述描述中,底板的长度根据基础桩a的顶面而定,使用时,将两个底板的内端分别顶紧对孔螺栓外壁,同时,通过螺栓将插杆与套筒连接在一起;此时弧形侧挡板4的内壁与基础桩a的外壁紧贴在一起,工作人员需要在底板上放置重物,起到对底板固定的作用。
38.上述描述中,两个侧挡板之间的距离满足,当第二侧挡板右端通过螺栓与第二顶板固定,两个第二侧挡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形成一个矩形空间,铁塔底座可以放入该空间内,且铁塔底座两端外侧的d点与第二侧挡板内壁之间距离在1mm之间。
39.上述描述中,当l状插板插设在第二侧挡板上的矩形通孔内时,l状插板顶面位与第一顶板顶面位与同一水平线上,且设置在l状插板上的第三滚轮的上部位于l状插板顶面的上方。
40.上述描述中,一般每个第二侧挡板上矩形通孔为三个,其中间的矩形通孔位于基础桩上的中间位置处。
41.工作原理:
42.①
、将两个底板分别放置在基础桩a上,并将插杆插设在对应套筒内,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43.②
、在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上分别拧上相匹配的限位螺母,并在限位螺母上方套设第一顶板或第二顶板,调节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高度,并使顶板顶面与对口螺栓顶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4.③
、利用汽车吊,将铁塔底座吊起,并通过工作人员配合将铁塔底座移动至第一顶板8上,并通过第一滚轮将铁塔底座c进行纵向移动,使铁塔底座两侧最外端d分别位于两个第二侧挡板9的内部;
45.④
、在矩形通孔内插设插板,并通过螺栓将插板侧面与第二侧挡板固定;将铁塔底座c沿着第一顶板上的第二滚轮移动至插板上,并使铁塔底座c两端分别与两个顶板内壁对
齐,抽取部分插板,使位于铁塔底座底部中间位置处的插板不抽出来;
46.⑤
、调节限位螺母,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下移,同时将铁塔底座在插板上局部移动,直至铁塔底座上的螺栓孔与对口螺栓位置对齐,继续下放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直至螺栓套设在对口螺栓上;
47.⑥
、下方至两个顶板底部距离底板之间的距离在3-5cm 的时候,此时,铁塔底座已经完全套设在对口螺栓上,工作人员利用钢筋棍,支撑铁塔底座的两侧,然后将第二侧挡板右端的螺栓、插杆与套筒之间的螺栓去掉,快速抽出两个底板,并将钢筋棍抽出,铁塔底座安装完毕。
48.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铁塔底座对孔安装难的问题,能够准确、快速的将铁塔底座安装至基础桩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易于推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