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4:04: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例如柜式空调器的空调器一般采用将其室内换热器所包括的一种直板式平行流蒸发器倾斜地放置于中空柜体的上部,在中空柜体的下部布置离心风叶,该蒸发器的翅片从中空柜体的上部至下部竖直延伸,在翅片竖直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接水盘,冷凝水沿蒸发器的翅片流入接水盘内,再通过排水管排走。在现有柜式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离心风叶从中空柜体的下部吸入空气并向上部送风,经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将冷空气从出风口吹出。由于该蒸发器以直板形式倾斜放置,导致蒸发器需要占用中空柜体的较大内部空间,进而导致增大了柜式空调器的整机尺寸,并且,为了保证对蒸发器的倾斜支撑力度,需要在蒸发器中部位置设置一分别与中空柜体和蒸发器相互抵接的支撑架,该支撑架位于冷空气向着出风口吹出的方向上,导致减小了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利用率;在蒸发器向上部送风过程中,蒸发器的上半部分换热面积利用率较大,换热效率较高,但是下半部分换热面积利用率小,换热效率较低,从而降低了蒸发器整体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冷空气行程较长即冷风段较长,导致容易在中空柜体内部产生回流,不仅给制冷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还由于冷热空气会在显示器、出风面板处接触使得容易在显示器和出风面板处产生凝露,给用户使用带来例如影响观察显示器的显示内容、凝露滴落于室内等不良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制冷效率高、能够减小整机尺寸、减少甚至杜绝产生冷凝现象的空调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中空柜体和设置在中空柜体内的室内换热器,中空柜体包括相对的前柜板和后柜板以及相对的左柜板和右柜板,室内换热器为板式,其换热主体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换热管;多个换热管布置在中空柜体的左柜板和右柜板之间,且各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前柜板和后柜板上;每个换热管均形成有弯折部以及由弯折部两端反向延伸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连接到前柜板上,第二换热部连接到后柜板上,第一换热部、弯折部、第二换热部使换热主体形成一凸向中空柜体下方的迎风换热面;第一换热部的长度小于第二换热部的长度,第一换热部连接到前柜板上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部连接到后柜板上的位置。
6.进一步可选的,多个换热管穿设有多个平行排布的翅片;翅片倾斜延伸在左柜板和右柜板之间;翅片在壳体的左柜板上的位置高于右柜板上的位置;在右柜板上设置有可将翅片上的冷凝水导出的接水盘,使冷凝水沿着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延伸方向流入接水盘内。
7.进一步可选的,室内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形成30
度-150度的夹角。
8.进一步可选的,在前柜板上开设有出风口,第一换热部包括邻接前柜板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部包括邻接后柜板的第二端,第一端位于出风口的下端,第二换热部位于出风口后方且与出风口相对。
9.进一步可选的,多个翅片沿着换热管延伸的方向排布,且多个翅片包括均为多个且分别垂直于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弯折部的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
10.进一步可选的,室内换热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的第一边板和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的第二边板,且第一边板的两端分别与左柜板和右柜板固定连接,第二边板与后柜板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可选的,在前柜板外侧上设置显示装置,且在前柜板内侧的位于显示装置和第一换热部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挡风板。
12.进一步可选的,挡风板与第一边板固定连接,在述挡风板与第一边板之间布置密封部件。
13.进一步可选的,室内换热器还包括连接管,接水盘上设有凹槽,连接管一端连通凹槽,一端连通至中空柜体外。
14.进一步可选的,各个换热管形成弯折部的最低位置的连线为一延伸在左柜板和右柜板之间的直线,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
°
至90
°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6.一: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结构空间利用率;二:室内换热器的翅片相较于现有的竖直延伸改为水平延伸,在将室内换热器整体倾斜放置的情形下,冷凝水能沿翅片顺利地流至接水盘内从而被排出;三:由于冷风段上移,避免了因为冷风行程过长造成回流,影响制冷效率;四:由于使得在安装了室内换热器的空调器的显示装置的两侧均为热空气,两侧温度差减小,避免了因温度差造成凝露而损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所具有的室内换热器的侧面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中的室内换热器的安装状态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侧剖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装配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正视图;
23.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24.10-室内换热器;11-换热管;111-弯折部;112-第一换热部;113-第二换热部;12-翅片;13-第一边板;14-第二边板;20-中空柜体;21-前柜板;211-出风口;22-后柜板;23-左柜板;24-右柜板;30-接水盘;31-凹槽;40-显示装置;50-挡风板;60-排水管;70-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6.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参考图1至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例如为柜式空调器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中空柜体20和布置在中空柜体20内的室内换热器10,该室内换热器10所起作为可以理解为相当于蒸发器,该中空柜体20包括相对的前柜板21和后柜板22以及相对的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可知的是,中空柜体20还包括均与前柜板21、后柜板22、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分别固定连接的顶柜板(未图示)和底柜板(未图示),也就是说,中空柜体20为中空矩形体形,室内换热器10为板式,其换热主体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换热管11,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换热管11设为回折的一对平行铜管管路,该铜管管路一般为圆管,从而实现在每个换热管11中都形成一个液体回路,因此,本实用新型均是以一对平行铜管管路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一个换热管11来进行描述的。多个换热管 11布置在中空柜体20的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之间,且各个换热管1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前柜板21和后柜板22上,需要理解的是,换热管11两端的连接既可以是例如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边板间接地与左柜板和右柜板相固定从而与前柜板相抵接地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例如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边板直接与后柜板相固定从而与后柜板相抵接地直接连接 (以下将做进一步说明),因此,对于上述换热管11两端的连接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且均实现了两端与相应柜板的相互抵接。每个换热管11均形成有弯折部111以及由弯折部111两端反向延伸的第一换热部112 和第二换热部113,优选的,第一换热部112、第二换热部113分别在与弯折部111的连接处与弯折部111相切,第一换热部112连接到前柜板21上,第二换热部113连接到后柜板22上,第一换热部112、弯折部111、第二换热部113使换热主体形成一凸向中空柜体下方的迎风换热面,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两相对的换热部的各自端为回折端和液体流入及流出端,该弯折部111的弯折方向相对于外界空气进入中空柜体经过室内换热器10的流出方向的弯折角度能确保外界空气只会一次地经过各换热管11而完成热交换,避免了若外界空气两次以上地经过各换热管11而导致的换热效率降低,因此,弯折部111的具体弯折角度即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13之间的夹角等设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及便于工艺实施并以能够保证外界空气只经过一次各换热管11而达到换热效果来实际确定。第一换热部112的长度小于第二换热部113的长度,第一换热部112连接到前柜板21 上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部113连接到后柜板22上的位置,也就是,室内换热器10以左高右低的方式倾斜地布置在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之间。由上所述,通过将空调器中布置的室内换热器10的换热管11均设置成具有一个弯折部111,可以在保证各换热管11的有效
长度(即展开长度)足够的情况下缩小其外形长度,也即,通过使室内换热器10在外界空气流经其的厚度方面的尺寸变大而获得外形长度的减小。这样,当室内换热器10倾斜地安装在空调器内部时,可以比现有技术的直板式蒸发器更多地利用机内空间(即室内换热器10上方的空间),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调器的厚度和高度尺寸,进而减小空调器的整机尺寸,另外,在室内换热器10倾斜地安装状态下,可以在两相对换热部的各端处对室内换热器10进行固定,从而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架,这样就提高了室内换热器10的换热面积利用率,此外,在将室内换热器10接近出风口211(请参考图3)安装时,各换热管11的弯折部111两侧的换热面积利用率均较高,从而整个室内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较高,而采用弯折部111设计相当于将整个室内换热器10朝向出风口 211抬高,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冷风段上移也就减短了冷风段,从而能够避免由于冷风行程过长而造成的回流,提升了制冷效率。
29.请进一步参考图1和图2,优选地,多个换热管11穿设有多个平行排布的翅片12,图1示出了每个换热管11所具有的弯折部111、第一换热部 112、第二换热部113以及穿设过各换热管11的各个翅片12,另外,需要知晓的是,图1仅示例性地显示了各翅片12之间的间距,但在实际情况中,各翅片12之间的间距要比图1所显示的间距小很多。翅片12倾斜延伸在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之间,在壳体中,翅片12在左柜板23上的位置高于在右柜板24上的位置,在右柜板24上设置有可将翅片12上的冷凝水导出的接水盘30,使冷凝水沿着室内换热器10的翅片12延伸方向流入接水盘30 内。如此的话,通过设置将室内换热器10整体在中空柜体20中倾斜放置的合适倾斜角度可以实现使冷凝水在重力方向上沿着翅片12延伸方向流入设置于右柜板上的接水盘30中,再通过排水管60将冷凝水排出,因此,便利了冷凝水被可靠且快捷地排出。
30.优选地,室内换热器10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部112与第二换热部 113之间形成30度-150度的夹角,该夹角的具体值可以根据所需的室内换热器10换热面积、中空柜体20大小、工装工艺要求等情况来确定,因此,能够在减小室内换热器10的外形长度从而减小整机尺寸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和制冷效率。
31.进一步具体地,在前柜板21上开设有出风口211,第一换热部112和第二换热部113包括分别邻接前柜板21和后柜板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第一端位于出风口211下端,也就是说,该第一端接近出风口211在前柜板21上的下边缘,由于出风口211一般为矩形开口,则第一端接近矩形开口的下矩形边,第二换热部113位于出风口211后方且与出风口211相对,也可以说,第二换热部113的第二端高于出风口211的下边缘且较优的是大致与出风口211的上边缘相平齐,如此的话,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内侧热空气经过中空柜体20上的进风面板进入内部,受风机带动从蜗壳70向上吹出,热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10换热后,温度降低,变为冷风从出风口211处的出风面板并经出风口211吹到室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直板式蒸发器,其长度方向较长,直板式蒸发器相对于出风口的最远端与出风口距离较远,而本实用新型空调器所采用的室内换热器10的各个换热管均设置一个弯折部111,使得相当于室内换热器10相对于出风口211的最远端的第一端更接近出风口211,空气换热后能通过更短的距离进入室内,从而由于第一端距离出风口211距离更短,且流经第一端附近的冷空气均能以很短冷风行程、直接地通过出风口211进入室内,避免在空调内部产生回流而造成热量损失进而降低制冷效果。
32.优选地,多个翅片12沿着换热管11延伸的方向排布,且多个翅片12 包括均为多个
且分别垂直于第一换热部112、第二换热部113和弯折部111 的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举例来说,室内换热器生产时,先将各翅片穿过各换热管11后再进行折弯处理,在折弯处理后形成了第一换热部112、第二换热部113及弯折部111,各翅片12的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由于翅片能够增大换热面积,各翅片的间距太大的话,将导致换热效果变差,而间距太小的话,将导致外界空气流通变差,在本实用新型中,各翅片间距设为1.3mm,确保了既获得较佳换热效果又减少了外界空气流经各翅片时气流的阻力损失从而流通较顺畅,因此,各翅片的垂直及间隔设置不仅实现了较优导流效果还使室内换热器10能获得充分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这样的话,各个换热部及弯折部111均能通过所穿设的多个翅片增大面积地与外界气流进行良好的换热。另外,换热管11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即钩形、l、v、w等曲面形状,因而,各种曲面形状尤其是钩形曲面形可以保证不仅能够更多地利用空调器的机内空间来减小整机尺寸,从而在运输时,单位货柜内能装载更多的安装了室内换热器10的空调器,也即提高了装柜量。在重力方向上,由于在右柜板24处固定用于接收各个翅片 12滴落的冷凝水的接水盘30,该接水盘30可以直接固定在右柜板24上也可以将两端分别与前柜板21和后柜板22相固定,因此,通过将室内换热器 10整体地以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倾斜的方式也可以说是相对于后柜板 22和底柜板均倾斜的方式布置在空调器内部,从而能够方便地使冷凝水沿着各翅片12流入位于相应右侧板处的接水盘30内。另外,在制冷模式下,对于现有空调器采用了直板式蒸发器,显示装置内侧接触的为经过现有蒸发器换热后的冷空气,而显示装置外侧为室内热空气,由于冷热空气相互传热接触,易在显示装置处产生凝露现象;而当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前柜板21外侧位于出风口211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显示装置40且第一换热部112 与显示装置40位置相对时(请进一步参考图3),由于换热管11倾斜地位于中空柜体20下方的尾端部向着出风口211弯折,使得空调器内部整体的冷风段上移,使冷空气集中在空调器上部,显示装置40内侧接触的是室内回风热空气,显示装置40左右两侧温度差较小,从而减少了凝露现象的产生。并且,由于弯折部111设为一个,不仅避免弯折部111两个以上时所带来的需对换热管11多次弯折而具有的操作不便,而且由于各弯折部111两侧的第一换热部112与第二换热部113的长度设为不同从而便于使得冷风段上移,这样就尤其有利于将各上述钩形曲面形换热管11的两相对端与中空柜体20相固定,不仅能够取消支撑架从而降低成本,还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减小了安装尺寸,解决了凝露问题。
33.请进一步参考图4和图5,优选地,室内换热器10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12的第一端的第一边板13和第二换热部113的第二端的第二边板14,且第一边板13的两端分别与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固定连接,第二边板14与后柜板22固定连接,该第一边板13和第二边板14也可以说是相对于中空柜体20的下边板和上边板且例如通过多个螺钉经第一边板13和第二边板14上开设的相应开孔与左柜板23、右柜板24、后柜板22上的对应螺纹孔进行螺纹连接的方式来固定连接,因此,通过采用第一边板13和第二边板14来固定室内换热器10能够稳固地将室内换热器10整体倾斜地固定在中空柜体20中,避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架,有助于增大室内换热器10的换热面积利用率和降低成本。
34.优选地,在前柜板21外侧上设置例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装置40,且在前柜板21内侧的位于显示装置40和第一换热部11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挡风板50,可知的是,第一换热部112的第一端接近出风口211,因此,相较于上述第一换热部112与显示装置40位置相对的情
形,通过在第一换热部112 与显示装置40相对位置之间设置挡风板50,从而挡风板50能防止经过室内换热器10的冷空气流到显示装置40,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显示装置40左右两侧温度差较小,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凝露现象的产生。
35.优选地,挡风板50与第一边板13可通过例如螺钉固定方式固定连接,这样便利了挡风板50的固定安装,在挡风板50与第一边板13之间布置例如海绵等密封部件,这样能增强密封性从而防止了冷空气通过挡风板50与第一边板13之间的缝隙流到显示装置40周围而造成凝露。
36.请进一步参考图3,优选地,室内换热器10还包括连接管(未图示),接水盘30上设有凹槽31,连接管一端连通凹槽31,一端连通至中空柜体 20,如此的话,连接管穿过凹槽31以连接中空柜体20中的内机和室外的外机,从而简化了对于中空柜体20内外的可靠连接。
37.请进一步参考图2,优选地,各个换热管11形成弯折部111的最低位置的连线为一延伸在左柜板23和右柜板24之间的直线,该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
°
至90
°
,理论上来说,该夹角的角度越大,对冷凝水的接水效果越好,但是由于存在结构限制,角度越大的话,则可布置室内换热器10的空间越小,将导致换热面积越小。该夹角的具体数值的确定需根据室内换热器10换热面积及中空柜体20大小来确定,另外,通过实用新型人反复实验,在夹角最小值设为20
°
时,能够方便冷凝水更好地滑落,在夹角最大值设为90
°
时,冷凝水排水效果更好,因此,在将上述夹角设为20
°
至90
°
时,既能确保冷凝水可靠且积存很少地从更靠近左柜板23的一侧流向接近右柜板24一侧,又能使室内换热器10整体在倾斜状态下所占据的中空柜体 20内部空间的体积最小,从而在进一步减小空调器的整机尺寸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大的换热面积。
38.此外,作为附加说明的是,以上均以弯折部111为一个的情形进行说明,对于弯折部为两个以上的情形,可以参考来实际实施,比如,当弯折部为两个以上时,在最接近两相对换热部的两弯折部之间的换热管是沿同一整体方向延伸的,且较优的是,各个弯折部均与同一平面相切,且各个弯折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无重合部分,也可以说各个弯折部基本上是均分布于两相对换热部的各自末端处的管径中心线上,从而各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对于外界空气的流出方向的弯折角度能确保外界空气只会一次地经过各换热管11而完成热交换,避免了若外界空气两次以上地经过各换热管11 而导致的换热效率降低。
39.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的相对布置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
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1.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