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08:07: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需要桁架筋的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是如今建筑行业常用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能广泛用于各种房屋建筑工程。
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中,由于预制层一般只有60mm/70mm,预制混凝土板脱模、吊装过程中,为了增加其平面外刚度,需要在预制板中设置桁架钢筋,桁架筋同时兼做吊点钢筋。
4.目前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叠合板钢筋伸出板边一定长度,在后浇带区域通过钢筋搭接实现板与板的传力,现有的装配式叠合板可参考附图6所示,该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91,在混凝土底板浇筑时,混凝土底板中搭接位于底板中的有横向板底筋92和纵向板底筋93以及位于上表面的桁架筋94,横向板底筋92和纵向板底筋93伸出板边一定长度;在装配式叠合板的生产过程中,设置好模具后,先安装横向板底筋92、纵向板底筋93,再安装桁架筋94,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针对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不超过300mm,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600mm的要求。在进行桁架筋安装时,在排布桁架筋的时候如果同样的间距去排布,如附图7所示,其中某个桁架筋的底座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为了避免桁架筋的底座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可以调整两个桁架筋的距离,比如附图8所示,将左侧的桁架筋往左移动一定距离以避开板底筋,但是此时的问题是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超过600mm了,不符合要求;为了能克服以上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再拿一列桁架筋,将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的桁架筋以及新拿的桁架筋分别放置在此处板底筋的两侧,可以参照附图9所示,总共用了5个桁架筋,以此来确保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干涉,也能够确保桁架筋的间距要求。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发现至少存在有以下问题:
5.1、桁架钢筋仅在脱模和吊装的过程中起作用,待吊装完成后,却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特别是管线交叉的地方,如果多用桁架筋的话这种不好的影响会更突出;
6.2、桁架筋对叠合板的造价也有一定影响,多用桁架筋意味着装配式叠合板的造价会被提高,大批量生产叠合板时所增加的成本也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7.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装配式叠合板生产时为了满足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以及满足桁架筋的间距要求时存在的需要多用桁架筋,从而带来了会进一步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等问题,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其目的是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装配式叠合板生产时为了满足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以及满
足桁架筋的间距要求时存在的需要多用桁架筋,从而带来了会进一步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等问题。
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所述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横向板底筋、第一纵向板底筋和桁架筋,其创新点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上具有多个横向支撑位和多个纵向支撑位;
10.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沿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各自用于放置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的两端横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横向胡子筋;
11.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沿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用于各自放置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以及至少一个桁架筋;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的两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第一纵向胡子筋;
12.所述桁架筋包括支座、桁架底筋,桁架底筋设置在支座上,并且桁架底筋与支座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纵向的空隙;
13.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和多个所述桁架筋沿所述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桁架筋位于纵向支撑位上时,在该位于纵向支撑位上的桁架筋底部搭接有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与桁架底筋的两端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穿过支座底部侧面的空隙后与桁架底筋的两端各自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一端与桁架底筋搭接、另一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第二纵向胡子筋。
14.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5.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通过在原先布置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时,其中一个位置上会发生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情况下,将此处原先贯穿的第一纵向板底筋替换成两段第二纵向板底筋,将这个位置上的桁架筋与第二纵向板底筋搭接好后放入此处的纵向支撑位上,以此既能解决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的碰撞问题,在这个碰撞位置上的桁架筋、第二纵向板底筋也可以替代原先此处第一纵向板底筋的作用来作为其中一个纵向支撑位的支撑作用,从而用两节比较短的第二纵向板底筋来替代要贯穿混凝土底板的比较长的第二纵向板底筋,也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因此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即减少了原先要多用桁架筋的问题也减少了板底钢筋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16.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桁架筋长度方向的两端距混凝土底板的边距为60mm。
17.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纵向板底筋从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到深入桁架筋底部的距离为450~560mm。
18.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板底筋与桁架底筋的搭接方式为钢丝拧紧固定或焊接固定。
19.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一个混凝土底板中的多个纵向支撑位上设置一个桁架筋。
20.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1.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中心”、“上”、“下”、“轴向”、“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装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由于上述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23.1. 本实用新型在原先布置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时,其中一个位置上会发生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情况下,将此处原先贯穿的第一纵向板底筋替换成两段第二纵向板底筋,将这个位置上的桁架筋与第二纵向板底筋搭接好后放入此处的纵向支撑位上,以此来满足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不超过300mm且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600mm的要求。
24.2.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在原先碰撞位置上的桁架筋、第二纵向板底筋也可以替代原先此处第一纵向板底筋的作用来作为其中一个纵向支撑位的支撑作用,从而用两节比较短的第二纵向板底筋来替代要贯穿混凝土底板的比较长的第二纵向板底筋,也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即减少了原先要多用桁架筋的问题也减少了板底钢筋的使用量。
25.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既能满足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不超过300mm且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600mm的要求,又能解决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桁架筋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6.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7.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的侧面示意图一;
28.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29.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的侧面示意图二;
30.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凝土底板上横向支撑位、纵向支撑位的位置示意图;
31.附图6为现有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7为现有叠合板中其中一个桁架筋与纵向板底筋发生碰撞的示意图;
33.附图8为针对附图7的碰撞情况调节相邻两个桁架筋间距的示意图;
34.附图9为针对附图7的碰撞情况增加一个桁架筋的示意图。
35.以上附图各部位表示如下:
36.1、混凝土底板;11、横向支撑位;12、纵向支撑位;
37.2、横向板底筋;21、横向胡子筋;
38.3、第一纵向板底筋;31第一纵向胡子筋;
39.4、桁架筋;41、支座;42、桁架底筋;420、空隙;
40.5、第二纵向板底筋;51、第二纵向胡子筋;
41.91、混凝土底板;92、横向板底筋;93、纵向板底筋;94、桁架筋;941、桁架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3.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4与板底筋连接结构,所述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1、横向板底筋2、第一纵向板底筋3和桁架筋4,所述混凝土底板1上具有多个横向支撑位11和多个纵向支撑位12;
44.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11沿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11各自用于放置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2,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2的两端横向穿出混凝土底板1后形成横向胡子筋21;
45.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12沿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12用于各自放置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以及至少一个桁架筋4;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的两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1后形成第一纵向胡子筋31;
46.所述桁架筋4包括支座41、桁架底筋42,桁架底筋42设置在支座41上,并且桁架底筋42与支座41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纵向的空隙420(该空隙420在附图中为虚标,没有指向物体,指代为在桁架底筋42一侧用于插入第二纵向板底筋5的空间缝隙);
47.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和多个所述桁架筋4沿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桁架筋4位于纵向支撑位12上时,在附图5中将该处标记为12`,在该位于纵向支撑位12`上的桁架筋4底部搭接有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5,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5分别穿过支座41底部侧面的空隙420后与桁架底筋42的两端各自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5一端与桁架底筋42搭接、另一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1后形成第二纵向胡子筋51。
48.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实施,通过在原先布置桁架筋4与第一纵向板底筋3时,其中一个位置上会发生桁架筋4与第一纵向板底筋3碰撞的情况下,将此处原先贯穿的第一纵向板底筋3替换成两段第二纵向板底筋5,将这个位置上的桁架筋4与第二纵向板底筋5搭接好后放入此处的纵向支撑位12上,以此既能解决桁架筋4与第一纵向板底筋3的碰撞问题,在这个碰撞位置上的桁架筋4、第二纵向板底筋5也可以替代原先此处第一纵向板底筋3的作用来作为其中一个纵向支撑位12的支撑作用,从而用两节比较短的第二纵向板底筋5来替代要贯穿混凝土底板1的比较长的第二纵向板底筋5,也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因此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即减少了原先要多用桁架筋4的问题也减少了板底钢筋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桁架筋4长度方向的两端距混凝土底板1的边距为60mm。所述第二纵向板底筋5从混凝土底板1的侧边到深入桁架筋4底部的距离为450~560mm。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底筋与桁架底筋42的搭接方式为钢丝拧紧固定或焊接固定。在一个混凝土底板1中的多个纵向支撑位12上设置一个桁架筋4。
51.采用上述实施例后,先根据设计要求排布好各横向板底筋2、第一纵向板底筋3、桁架筋4的位置,在有桁架筋4与第一纵向板底筋3时,将其中冲突的桁架筋4设计为采用第二纵向板底筋5搭接,这种装配式叠合板的生产流程可参考如下:
52.1、安装模具;
53.2、安装预埋件;
54.3、安装横向板底筋2、第一纵向板底筋3;
55.4、安装桁架筋4,在其中一个冲突的桁架筋4上搭接第二纵向板底筋5;
56.5、浇筑混凝土;
57.6、后续处理及养护完成后,吊装完成。
58.针对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能产生的变化描述如下:
59.1.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纵向板底筋5从混凝土底板1的侧边到深入桁架筋4底部的距离为450~560mm,优先选择为480~520mm mm,更优选的为500mm。
6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