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06:53: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卷筒是为大型移动设备提供动力电源、控制电源或控制信号的电缆卷绕装置。它广泛应用于港口门座起重机、集装箱起重机、装船机、塔式起重机等类似工况的重型机械设备。
3.电缆卷筒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移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慎压到电缆导致电缆坏损的现象;当电缆卷筒的电缆坏损后,需要更换新的整套电缆维修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在电缆卷筒进行转动时,需要随时根据线缆收放状态进行操作。但现有技术中的线缆收放装置不能快速制动或制动效果不好的,因此无法做到及时止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线缆收放装置不能快速制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包括:
7.支撑架;
8.放线轮,所述放线轮通过一转轴与所述支撑架转动相连;
9.制动组件,所述制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且所述制动组件与所述转轴相连,所述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转轴进行制动;
10.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底端。
11.可选的,所述制动组件包括:
12.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
13.制动盘,所述制动盘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一侧,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同轴;
14.制动杆,所述制动杆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且所述制动杆与所述制动盘抵接;
15.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
16.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均为齿轮,且所述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齿数比为为n:1,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3。
17.可选的,所述制动盘的外部套设有制动圈,所述制动杆与所述制动圈抵接。
18.可选的,所述制动杆远离所述制动盘的一端贯穿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件螺纹相连,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架转动相连。
19.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20.可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21.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底端;
22.滑轮,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端。
23.可选的,所述滑轮为自锁万向轮。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5.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制动组件,在放线轮放电线的工作时,制动组件通过控制放线轮上的转轴是否进行转动,以实现对放线轮进行快速制动的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线缆收放装置不能快速制动的问题。同时还设置有移动组件,移动组件方便操作人员移动支撑架,满足了实际操作中的放线工作的要求。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正视方向);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侧视方向)。
29.图中标记如下所示:
30.1、支撑架;
31.2、底板;21、滑轮;
32.3、放线轮;31、转轴;
33.4、制动组件;41、连接件;42、制动杆;43、制动盘;431、第一传动件;431、制动圈;44、第二传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
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8.实施例一
39.参照图1-3,一种电力施工用放线装置,所述放线装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跟驱动设备(如拖拉机、叉车或推车)固定在一起。即电线的一端固定在一处,电线的另一端在放线装置上进行放线工作,此时驱动设备带动放线装置进行移动,此时电线在放线装置上进行转动放线。也可以放线装置和一端电线设置在一处,拉动另一端电线,此时随着拉动一端的电线越来越远。即电线也在放线装置上进行放线工作。
40.具体的,所述放线装置包括:支撑架1、放线轮3和制动组件4。所述支撑架1呈u型,所述放线轮3通过一转轴3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上,所述放线轮3通过转轴31与所述支撑架1转动相连。所述制动组件4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所述制动组件4与所述转轴31相连,所述制动组件4用于对转轴31进行制动,以实现间接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具体的,所述制动组件4包括:第一传动件431、第二传动件44、制动盘43和制动杆42。所述第一传动件431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所述第二传动件44套设在所述转轴31上,所述第二传动件44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31啮合。所述制动盘4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件431的一侧,所述制动盘43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31同轴。即第二传动件44带动第一传动件431转动时,间接带动制动盘43进行转动。所述制动杆4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且所述制动杆42沿所述制动盘43周向进行抵接,所述制动杆42通过与制动盘43抵接,对制动盘43进行限位固定,以间接实现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在放线轮3进行放线工作时,放线轮3通过转轴31带动第二传动件44进行转动,第二传动件44啮合带动第一传动件431进行转动,此时制动盘43也随之进行转动,控制制动杆42与制动盘43之间是否抵接,即间接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制动组件4,在放线轮3放电线的工作时,制动组件4通过控制放线轮3上的转轴31是否进行转动,以实现对放线轮3进行快速制动的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线缆收放装置不能快速制动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实际操作中的放线工作的要求。
4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制动杆42的制动效果,所述制动杆42远离所述制动盘43的一端贯穿设置有连接件41,所述连接件41与所述连接件41螺纹相连,所述连接件41与所述支撑架1转动相连。在需要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时,此时制动杆42在连接件41上进行旋转,让制动杆42与转动盘的外周进行抵接,让制动杆42对制动盘43进行限位固定,间接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可选的,所述连接件41为螺栓。
4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431为齿轮、第二传动件44也为齿轮,所述第一传动件431与所述第二传动件44啮合。所述第一传动件431与所述第二传动件44的齿数比为n:1(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3)。即第一传动件431转动一圈需要第二传动件44转动三圈(此为n取值为3的情况)。使得第二传动件44带动第一传动件431运动起来,比较费力,以便于制动杆42对制动盘43进行快速制动。
4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制动盘43和制动杆42的使用寿命。所述制动盘43的外周上设置有制动圈431,所述制动杆42与所述制动圈431相抵接。在需要对放线轮3进行制
动时,将制动杆42与制动圈431进行限位抵接,可以对制动盘43进行制动,从而间接将放线轮3进行限位固定。可选的,所述制动圈431为刹车圈。
4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带动所述放线装置移动,还设置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底板2和滑轮21。所述底板2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的底端,所述底板2用于进行移动支撑工作。所述滑轮21设置在所述底板2的底端,所述滑轮21用于带动底板2上的支撑架1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滑轮21为自锁万向轮。
45.实施例二
46.所述支撑架1远离所述制动组件4的一侧设置有电机(图中未视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31远离第二传动件44的一端相连。通过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轴31转动,间接带动放线轮3进行放线工作。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机,可以直接移动支撑架1,完成放线轮3的收放线工作。当需要对放线轮3进行制动时,利用制动组件4可以对放线轮3进行紧急制动。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