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14:28: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


背景技术:

2.基坑是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属于临时性工程,基坑侧壁的泥层容易产生塌陷,为保障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围环境安全,需要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取加固措施。
3.经检索,专利号为cn210368986u的一种基坑支护桩支护结构,支护桩本体和冠梁浇筑完成后,多个支柱桩对基坑边坡的坡层进行支护以尽可能防止在基坑内坑底施工时基坑边坡坍塌,再在基坑坑底上合适位置设置支撑台,并以多个地锚进行固定,使得支撑台能牢固固定在基坑底部而不会发生滑移,再在支护桩本体上端部和临近的支撑座之间设置主斜支撑,并通过千斤顶推动靠板带动底板在滑槽内滑移,以使主斜支撑与支护桩本体之间的夹角可灵活调整,使得主斜支撑能有效抵紧在支护桩本体和支撑座之间,从而为支护桩本体提供有效且稳固的支撑,同时升降设置的副斜支撑也为支护桩本体提供了进一步的稳固支撑。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不方便对冠梁和支护桩进行拆卸,从而严重影响到施工效率;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包括基坑和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一端贯穿基坑并延伸至基坑的内部,所述支护桩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柱,所述支护桩的上表面设置有冠梁,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柱远离支护桩的一端均贯穿冠梁并延伸至冠梁的外表面,所述冠梁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箱体和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箱体的底面与冠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开设在两个第一定位柱的外表面。
8.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弹簧,四个所述第一弹簧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四个所述第一支撑板均滑动连接在箱体的内部。
9.进一步的,每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三角板,两个所述三角板的之间设有梯形板,所述梯形板滑动连接在箱体的内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面均与冠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三定位孔。
11.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所述三角板相互远离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柱,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第一定位孔和两个第三定位孔并延伸至两个第三定位孔的内部。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t型空心柱和开设在箱体内部的两个第四定位孔,所述t型空心柱的底面与梯形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t型空心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
13.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弹簧远离t型空心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定位柱,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四定位孔并延伸至两个第四定位孔的内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之间的配合,可以先解除支护柱和冠梁之间的相对固定关系,再分批次的将冠梁和支护柱将基坑中移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必须将支护柱和冠梁同时从基坑中移出,不但操作更加方便,而且更加省时省力,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定位柱、第一弹簧、第三定位孔、三角板、梯形板和第二定位柱等之间的配合,可通过向下压动梯形板使第二定位柱插入第三定位孔中来实现支护桩和冠梁的相对固定关系,通过向上拉动梯形板使第二定位柱从第三定位孔中移出来解除支护桩和冠梁的相对固定关系,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护桩、第一定位柱、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隐藏箱体和第一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隐藏箱体、第一支撑板和其中一个第三定位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2.图中:1、基坑;2、支护桩;3、第一定位柱;4、冠梁;5、第一固定机构;501、箱体;502、第一定位孔;503、第二定位孔;504、第一弹簧;505、第一支撑板;506、三角板;507、梯形板;508、第二支撑板;509、第三定位孔;510、第二定位柱;6、第二固定机构;601、t型空心柱;602、第二弹簧;603、第三定位柱;604、限位板;605、第四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该装置用于对基坑1进行保护,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机构5和第二固定机构6,了更加方便将支护桩2和冠梁4从基坑1中移出。
25.参见图1~图5,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包括基坑1和支护桩2,支护桩2的一端贯穿基坑1并延伸至基坑1的内部,支护桩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柱3,支护桩2的上表面设置有冠梁4,两个第一定位柱3远离支护桩2的一端均贯穿冠梁4并延伸至冠梁4的外表面,冠梁4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柱3相适配的通孔。
26.冠梁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5,第一固定机构5包括箱体501和两个第一定位孔502,箱体501的底面与冠梁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定位孔502分别开设在两个第一定位柱3的外表面,两个第一定位柱3关于箱体501的中心点对称。
27.箱体501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503,箱体50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弹簧504,四个第一弹簧504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05,四个第一支撑板505均滑动连接在箱体501的内部,第一弹簧504可为第一支撑板505复位提供动力。
28.每两个第一支撑板505相对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三角板506,两个三角板506的之间设有梯形板507,梯形板507滑动连接在箱体501的内部,梯形板507向下滑动可带动两个三角板506向远离梯形板507的方向水平移动。
29.第一固定机构5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508,两个第二支撑板508的底面均与冠梁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二支撑板508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三定位孔509,两个第二支撑板508关于箱体501的中心点对称。
30.两个三角板506相互远离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柱510,两个第二定位柱510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定位孔503,两个第一定位孔502和两个第三定位孔509并延伸至两个第三定位孔509的内部。
31.梯形板507向下移动柱最大距离时,将带动三角板506和第二定位柱510向远离梯形板507的方向滑动至最大距离,此时,第二定位柱510远离三角板506的一端贯穿第二定位孔503、第一定位孔502和第三定位孔509并延伸至第三定位孔509的内部。
32.第一固定机构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机构6,第二固定机构6包括t型空心柱601和开设在箱体501内部的两个第四定位孔605,t型空心柱601的底面与梯形板50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t型空心柱60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602,t型空心柱601上下移动可带动梯形板507上下移动。
33.两个第二弹簧602远离t型空心柱6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定位柱603,两个第三定位柱60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604,两个第三定位柱603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四定位孔605并延伸至两个第四定位孔605的内部。
34.向t型空心柱601的中心移动第三定位柱603,再向下压动t型空心柱601,t型空心柱601带动梯形板507向下滑动至最大距离时,松开第三定位柱603,在第二弹簧602的作用下,第三定位柱603远离第二弹簧602的一端会进入第四定位孔605的内部,进而就完成了支护桩2和冠梁4的相对固定。
35.工作原理:一种桩基础施工用基坑支护桩结构在使用时,首先,将支护桩2砸入基坑1的内部,将冠梁4放入支护桩2的上表面,并使支护桩2上表面的第一定位柱3穿过冠梁4所开设的通孔,然后,向t型空心柱601的中心移动第三定位柱603,再向下压动t型空心柱601,t型空心柱601向下移动带动梯形板507向下滑动,当梯形板507向下移动柱最大距离时,将带动三角板506和第二定位柱510向远离梯形板507的方向滑动至最大距离,此时,第二定位柱510远离三角板506的一端贯穿第二定位孔503、第一定位孔502和第三定位孔509
并延伸至第三定位孔509的内部,最后,松开第三定位柱603,在第二弹簧602的作用下,第三定位柱603远离第二弹簧602的一端会进入第四定位孔605的内部,进而就完成了支护桩2和冠梁4的相对固定,需要对支护桩2和冠梁4进行拆卸时,首先,向t型空心柱601的中心移动第三定位柱603,再向上拉动t型空心柱601,t型空心柱601向上移动带动梯形板507向上滑动,在第一弹簧504的作用下,失去压力的三角板506将会带动第二定位柱510复位,进而就解除了支护桩2和冠梁4的相对固定关系,从而可以分批次的将支护桩2和冠梁4从基坑1的内部取出。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