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10:03: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2.一直以来,已知一种朝向介质喷出油墨并且具备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印刷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引导部和加热单元的印刷装置,所述引导部具有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所述加热单元对被引导至引导部的介质进行加热。该印刷装置通过使蒸汽从设置于引导面上的狭缝孔释放出来,从而抑制引导面的结露。
3.在使用了将氯乙烯作为材料的介质的情况下,当因加热部的加热而导致介质与引导面之间的水分量变多时,存在发生介质出现波纹这样的介质损伤而导致印刷品质降低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在将介质与引导面之间的水分量减少的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印刷装置,在引导面上设置有狭缝孔,因而存在出现因聚氯乙烯等介质的种类的不同而妨碍输送性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期望有一种在确保了介质的输送性的基础上对介质损伤进行抑制的印刷装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在被所述输送部输送且被压印板支承的所述介质上实施印刷;介质引导部,其具有将所述介质从所述压印板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加热部,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引导面对置的位置,并且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隔离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引导面上,并且使所述介质从所述引导面离开。
6.由此,不用在引导面上设置狭缝,就能够从介质与引导面的间隙来释放在通过加热部进行了加热时所产生的汽化的水分。因此,能够提供不牺牲介质的输送性而抑制介质损伤从而提升了印刷品质的印刷装置。
7.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隔离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适当地使宽度较宽的介质从引导面离开。
8.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隔离件具有与所述介质滑动的滑动面,所述滑动面在铅直方向上低于所述压印板的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由此,介质可以被适当地引导到滑动面上。
9.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隔离件被设置在与所述加热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引导面的高度为15mm以上,并且低于所述引导面与所述加热部的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释放在介质和引导面之间的所产生的汽化了的水分。此外,通过使隔离件的高度低于引导面和加热部的间隙,从而能够适当地对介质进行输送。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滑动面以及所述引导面由金属部件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因与介质的滑动而导致的磨损。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介质引导部上设置有凹部,所述隔离件具有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嵌合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介质引导部装拆。由此,能够根据易于产生介质损伤的介质的种类等,来容易地装拆隔离件。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嵌合部由树脂部件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嵌合部形成为依照凹部的内部形状的形状。此外,能够对于凹部容易地安装隔离件。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隔离件具备与所述介质滑动的滑动部,所述引导面和所述滑动部隔着与所述嵌合部一体成型的树脂部件而分离开10mm以上。由此,能够适当地使滑动部相对引导面绝缘。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隔离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进行配置,被分割成多个的所述隔离件的各所述滑动部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分离开10mm以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隔离件进行装拆。此外,通过使被分割的隔离件的各滑动部分离开10mm以上,从而能够适当地使彼此的滑动部绝缘。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有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对所述隔离件进行升降,所述隔离件能够在与所述引导面形成同一面的第一位置和从所述引导面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由此,能够在使用易于发生介质损伤的介质的情况等下根据需要容易地使隔离件从引导面突出。
附图说明
16.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17.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18.图3为对隔离件以及加热部进行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
19.图4为从上方观察隔离件以及加热部的俯视图。
20.图5为表示将隔离件高度作为参数的介质损伤的评价结果的表。
21.图6为表示位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第一位置的隔离件的剖视图。
22.图7为表示位于第二位置的隔离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1.实施方式1
24.针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上标记的坐标中,沿着z轴的两个方向为上下方向且箭头方向为“上”,沿着x轴的两个方向为左右方向且箭头方向为“左”,沿着y轴的两个方向为前后方向且箭头方向为“前”。此外,沿着x轴的两个方向与主扫描方向相对应,y轴与印刷部70中的介质s的输送方向相对应。此外,也将沿着输送方向的位置关系称为“上游”“下游”。
25.如图1以及图2所示,印刷装置1被构成为包括:供给部40、输送部50、引导部55、收卷部60、印刷部70、加热部90以及对印刷装置1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供给部40、收卷部60被设置于在x方向上分离开的一对脚部20上。输送部50、引导部55被支承在架设于一对脚部20上的底架21上。印刷部70以及控制部10被设置在,位于输送部50、引导部55的上
方处的、被支承于底架21上的在x轴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30的内部。
26.供给部40被设置在壳体30的后方下部。在供给部40中,保持有在芯管42上缠绕未使用的介质s而成的卷筒体r1。供给部40具备夹着芯管42的两端的一对托架41。在一侧的托架41上设置有向芯管42供给转动力的电机。通过电机被驱动且芯管42进行旋转,从而使从卷筒体r1解卷的介质s向印刷部70进行输送。另外,在供给部40中,以可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介质s的宽度、卷绕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1。
27.收卷部60被设置在壳体30的前方下部。在收卷部602中,由印刷部70实施了印刷的介质s被收卷在芯管62上而形成卷筒体r2。收卷部60具备夹着芯管62的两端的一对托架61。在一侧的托架61上设置有向芯管62供给转动力的电机。通过电机被驱动且芯管62进行旋转,从而介质s被收卷在芯管62上。另外,收卷部60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即,具备对因自重而下垂的介质s的背面侧进行按压而向被收卷到芯管62上的介质s施加张力的张紧辊。
28.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引导部55具备上游侧引导部56、压印板57以及作为介质引导部的下游侧引导部58。压印板57呈在x轴上较长的板状,并且被设置在与印刷部70对置的位置。压印板57具有对介质s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7a,并且从下方对要由印刷部70实施印刷的介质s进行支承。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壳体30以及印刷部70的图示。
29.如图2所示,上游侧引导部56被设置在压印板57的上游侧。此外,在壳体30的背面上,在成为上游侧引导部56的上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介质s向壳体30的内部进行供给的供给口31。上游侧引导部56将从供给部40供给的介质s经由供给口31而向压印板57进行引导。
30.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下游侧引导部58被设置在压印板57的下游侧。下游侧引导部58具有将介质s从压印板57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进行引导的引导面58a。此外,在壳体30的前表面上,在成为下游侧引导部58的上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介质s向壳体30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32。下游侧引导部58将由印刷部70实施了印刷的介质s经由排出口32向收卷部60进行引导。
31.输送部50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s进行输送。输送部50具备被配置在介质s的下侧并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51、被配置在驱动辊51的上侧并以从动于驱动辊51的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的从动辊52、向驱动辊51供给转动力的电机。驱动辊51在与介质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被设置在压印板57和上游侧引导部56之间。从动辊52被构成为,能够以相对于驱动辊51离开或压接的方式进行移动。通过电机被驱动且驱动辊51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被夹持在从动辊52和驱动辊51之间的介质s被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32.印刷部70在被输送部50输送且被压印板57支承的介质s上实施印刷。印刷部70相对于压印板57的配置位置而被配置在上方处。印刷部70具备对于压印板57上的介质s喷出油墨的头71、搭载有头71的滑架72、使滑架72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头移动部75。
33.头移动部75在主扫描方向上使滑架72进行移动。滑架72被沿着x轴配置的导轨73、74支承,并且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头移动部75而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例如,作为头移动部75的机构,能够采用组合了滚珠螺杆和滚珠螺母的机构、线性引导机构等。另外,头移动部75具备作为用于使滑架72沿着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动力源的电机。当电机被驱动时,头71与滑架72一起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通过头71一边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一边对于介质s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另外,作为介质s,可以列举出普通纸、优质纸以及
光面纸,或者塑料膜经由粘合层而被层压在在纸等基材上的介质。作为该塑料可以列举出例如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以及聚丙烯。
34.在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对由印刷部70实施了印刷且在引导面58a上被输送的介质s进行加热的加热部90。加热部90具有:朝向引导面58a开口并且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开口部91、92;连通两个开口部91、92的连通路径93;和设置于连通路径93上且使从两个开口部91、9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的气流产生的送风扇94。
35.此外,加热部90具备使附着于印刷完毕的介质s上的油墨的溶剂蒸发的加热器部95。加热器部95在两个开口部91、92之间被设置在与引导面58a对置的位置。例如,在加热器部95中使用了利用电磁波来使油墨蒸发的红外线加热器。当通过加热器部95而将红外线照射在介质s上时,包含油墨蒸发的蒸汽的气体通过送风扇94而从两个开口部91、92中的一个的开口部被送入到连通路径93内。然后,通过使气体经过设置于连通路径93上的对蒸汽进行回收的回收部,而将蒸汽回收,并且从两个开口部91、92中的另一个开口部排气。如此,通过利用送风扇94而使气体进行循环,从而介质s的油墨被干燥。
36.在壳体30的右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实施设定操作、输入操作的操作部35。在壳体30的右下部处设置有可供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的油墨收纳容器34进行安装的容器安装部33。在容器安装部33中,多个油墨收纳容器34以与油墨的种类、颜色相对应的方式而被安装。油墨收纳容器34和头71由具有可挠性的管进行连接,并且油墨被供给至头71。
37.接下来,对于被设置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上的隔离件80进行说明。隔离件80使朝向加热部90在引导面58a上被输送的介质s从引导面58a离开。
38.如图3以及图4所示,隔离件80在引导面58a上被设置在与加热部90相比更靠上游侧。隔离件80从引导面58a突出,并且在与介质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延伸。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壳体30以及印刷部70的图示。
39.隔离件80具有滑动部81、底座部82和嵌合部83。此外,在下游侧引导部58上设置有在与引导面58a交叉的方向上凹陷成矩形形状的凹部59。引导面58a由被实施了阳极氧化处理的不锈钢的金属材料形成。
40.滑动部81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的板部件,并且在其上表面具有与介质s滑动的滑动面81a。滑动部81以使滑动面81a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滑动部81被配置于使滑动面81a在铅直方向上低于压印板57的支承面57a的位置处。包括滑动面81a的滑动部81由被实施了阳极氧化处理的铝的金属材料形成。
41.底座部82从下方对滑动部81进行支承。底座部82的上游侧的端部呈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起的高度渐增的楔形,并且对滑动部81进行支承的部分呈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大致平行的形状。底座部82和滑动部81例如通过螺丝等紧固部件进行连接。
42.嵌合部83从底座部82的下表面突出,并且呈依照设置于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上的凹部59的内部形状的形状。通过将该嵌合部83嵌合在凹部59中,从而隔离件80被安装在下游侧引导部58上。即,隔离件80被构成为,相对于下游侧引导部58能够进行装拆。嵌合部83和底座部82由树脂部件一体成型。在隔离件80被安装在下游侧引导部58上的状态下,引导面58a与滑动部81的距离g1优选为,隔着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底座部82而分离开10mm以上。
43.如图4所示,隔离件80以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分割的方式而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隔离件80以分割为二的方式进行了配置的结构。被分割后的两个隔离件80的各滑动部81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距离g2优选为,分离开10mm以上。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通过一个底座部82来支承滑动部81的下表面整体的结构的隔离件80,但是也可以为通过被分割成多个的底座部来局部地支承滑动部81的结构的隔离件。
44.接下来,对于处于被安装在下游侧引导部58上的状态下的隔离件80的相对于引导面58a的高度h1进行说明。
45.例如,在对于在作为基材的纸上经由粘合层而被层压的聚氯乙烯的介质s使用树脂油墨实施了印刷的情况下,存在因介质s的种类的不同,通过印刷后的加热部90的加热,发生介质s出现波纹这样的介质损伤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作为基材的纸内所含的水分通过加热部90的加热而汽化,但是在表面侧而存在非透湿的聚氯乙烯的薄片,所以有水分滞留在介质s的背面和下游侧引导部58的引导面58a之间。因此,发明人发明了通过在下游侧引导部58上设置隔离件80从而使介质s从引导面58a离开且使汽化了的水分从该间隙释放进而对介质损伤进行改善的方法。
46.图5表示将隔离件80的高度h1、即滑动面81a相对于引导面58a的高度h1作为参数实施了实验时的隔离件80的高度h1与介质损伤改善效果之间的关系。介质损伤通过“a”、“b”、“c”这三个等级进行了评价。“a”表示能够充分地改善介质损伤的条件。“b”表示可以确认介质损伤的改善的条件。“c”表示介质损伤未被改善的条件。根据图5,优选为,隔离件80的高度h1为15mm以上,并且低于引导面58a和加热部90的间隙h2。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间隙h2约为25mm,因而隔离件80的高度h1被设定为20mm。
47.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将隔离件80以分割为二的方式进行设置的结构的印刷装置1,但是在使用宽度较窄的介质s的小型装置中,也可以为由一个隔离件80构成的印刷装置。此外,在使用宽度较宽的介质s的大型装置中,也可以为将隔离件80以分割为三个以上的方式进行设置的结构的印刷装置。
48.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被搭载在于主扫描方向上往返移动的滑架72上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串行头方式的印刷装置1,但是也可以为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固定排列的行式头方式的印刷装置。
49.如上文中所述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50.印刷装置1在与对由印刷部70实施了印刷的介质s进行加热的加热部90对置的引导面58a上设置有隔离件80。介质s通过隔离件80而从引导面58a离开。由此,不用在引导面58a上设置狭缝,就能够从介质s与引导面58a的间隙来释放在通过加热部90进行了加热时所产生的汽化的水分。因此,能够提供不牺牲介质s的输送性并对介质损伤进行抑制进而提升印刷品质的印刷装置1。
51.隔离件80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适当地使宽度较宽的介质s从引导面58a离开。
52.隔离件80被设置在滑动部81的滑动面81a低于压印板57的支承面57a的位置。由此,介质s可以被适当地引导到滑动面81a上。
53.隔离件80的高度h1为15mm以上,并且低于引导面58a和加热部90的间隙h2。通过将
隔离件80的高度h1设为15mm以上,从而能够有效地释放在介质s和引导面58a之间的所产生的汽化了的水分。此外,通过使隔离件80的高度h1低于引导面58a和加热部90的间隙h2,从而能够适当地对介质s进行输送。
54.滑动部81以及引导面58a由金属部件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因与介质的滑动而导致的磨损。
55.隔离件8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游侧引导部58进行装拆。由此,能够根据易于产生介质损伤的介质s的种类等,来容易地装拆隔离件80。
56.嵌合部83由树脂部件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嵌合部83形成为依照凹部59的内部形状的形状。此外,能够对于凹部59容易地安装隔离件80。
57.引导面58a和滑动部81隔着树脂部件而分离开10mm以上。由此,能够适当地使滑动部81相对引导面58a绝缘。
58.隔离件80被分割成多个。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隔离件80进行装拆。此外,通过使被分割的隔离件80的各滑动部81分离开10mm以上,从而能够适当地使彼此的滑动部81绝缘。
59.2.实施方式2
60.对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00具有使隔离件180升降的升降装置160。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61.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压印板57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引导部158。下游侧引导部158具有将介质s从压印板57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进行引导的引导面158a。引导面158a由被实施了阳极氧化处理的不锈钢的金属材料形成。在与下游侧引导部158的引导面158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对由印刷部70实施了印刷且在引导面158a上被输送的介质s进行加热的加热部90。
62.印刷装置100具备使朝向加热部90在引导面158a上被输送的介质s从引导面158a离开的隔离件180、和使隔离件180相对于引导面158a进行升降的升降装置160。图6表示使隔离件180下降了的状态,图7表示使隔离件180上升了的状态。在与加热部90相比更靠上游侧的引导面158a上,形成有对升降装置160和下降的隔离件18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50。
63.如图7所示,隔离件180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的板部件,且其上游侧的端部呈从下游侧引导部158的引导面158a起的高度渐增的楔形。隔离件180在其上表面具有与介质s滑动的滑动面180a。包括滑动面180a的隔离件180由被实施了阳极氧化处理的铝的金属材料形成。
64.升降装置160被构成为包括具有凸轮轴162的偏芯凸轮161和未图示的凸轮驱动电机。隔离件180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而被偏芯凸轮161施力。当凸轮驱动电机被驱动时,偏芯凸轮161进行旋转。由此,隔离件180在图6所示的滑动面180a与引导面158a形成同一面的第一位置和图7所示的滑动面180a从引导面158a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用了偏芯凸轮161的升降装置160,但是也可以为使用气缸、连杆机构等而构成的升降装置。
65.如上文所述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66.印刷装置100具备使隔离件180升降的升降装置160。由此,能够在使用易于发生介质损伤的介质s的情况等下根据需要容易地使隔离件180从引导面158a突出。
67.符号说明
68.1、100

印刷装置;50

输送部;55

引导部;56

上游侧引导部;57

压印板;57a

支承面;58、158

作为介质引导部的下游侧引导部;58a、158a

引导面;59

凹部;70

印刷部;80、180

隔离件;81

滑动部;81a、180a

滑动面;82

底座部;83

嵌合部;90

加热部;160

升降装置;s

介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