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8:4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2.断路器分断瞬间,由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容存在,使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绝缘击穿,产生电弧。电弧产生后,被引入灭弧室灭弧,以熄灭电弧以保证断路器的触头不被电弧烧坏,同时灭弧时会产生高温气体,灭弧产生高温气体需要从断路器内排出。现有断路器整体体积较大,其匹配的排气设置无法满足小型断路器的排气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通过出气孔的位置设置,以适应于小型断路器的需要。
4.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其包括断路器壳体,所述断路器壳体内设置有灭弧室,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置有出气孔,用于排出所述灭弧室产生的气体,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断路器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面;所述断路器壳体内的底部还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插接端子和第二插接端子。
6.可选地,所述灭弧室位于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子之间,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靠近所述灭弧室,所述第二插接端子远离所述灭弧室;
7.所述第一插接端子、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开口均朝向所述断路器壳体内的底部,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或负载,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另外三个面和所述断路器壳体之间形成空腔,三面所述空腔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倒u形的排气通道。
8.可选地,出气孔位于所述断路器壳体的侧面、靠近所述第一插接端子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侧面;
9.所述排气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插接端子靠近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上方空腔和所述第一插接端子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灭弧室的出气口朝向所述第一插接端子靠近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灭弧室产生的气体经所述出气口沿所述排气通道运动,并由所述出气孔排出。
10.可选地,出气孔位于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面、所述第一插接端子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一侧,所述出气孔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开口方向一致;
11.所述排气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第一插接端子靠近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上方空腔和所述第一插接端子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灭弧室的出气口朝向所述第一插接端子靠近所述灭弧室的侧面空腔,所述灭弧室由产生的气体经所述出气口沿所述排气通道运动,并由所述出气孔排出。
12.可选地,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引弧板,所述引弧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灭弧室的下方,所述引弧板和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排气道;
13.出气孔位于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面、所述排气道的下方,所述出气孔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开口方向一致;所述灭弧室的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连通,所述灭弧室产生的气体沿所述排气道由所述出气孔排出。
14.可选地,所述引弧板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插接端子,并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子之间形成储气室,所述灭弧室产生的气体沿所述排气道进入所述储气室内,并通过所述出气孔排出。
15.可选地,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排孔和第二插排孔以分别连通于所述断路器壳体内,所述第一插排孔和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对应,所述第二插排孔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子对应;
16.所述第一插排孔和/或所述第二插排孔用于辅助出气,以使所述气体由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面排出。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多条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一插排孔和所述第二插排孔的缝隙,所述灭弧室产生的气体经所述缝隙通过所述第一插排孔、所述第二插排孔排出。
18.可选地,所述断路器壳体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灭弧室上方的热脱扣器,以及位于所述热脱扣器上方的电磁脱扣器,所述电磁脱扣器、所述热脱扣器的双金属片和所述灭弧室均平行于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底部。
1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断路器壳体内设置有灭弧室,用于熄灭动触头和静触头产生的电弧;断路器壳体内的底部还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插接端子和第二插接端子,第一插接端子、第二插接端子的开口均朝向断路器壳体内的底部,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或负载。断路器壳体上设置出气孔,出气孔和灭弧室连通,用于排出灭弧室灭弧产生的气体。出气孔可位于断路器壳体的侧面,还可位于断路器壳体的底面,又或者断路器壳体的侧面和底面同时设置有出气孔,不同位置的出气孔和灭弧室的位置配合,使灭弧产生的气体有多种运动路径可从断路器壳体排出,提高了断路器的排气效果;同时,配合于灭弧室的出气孔位置,适应于小型化断路器的布局设置,使本技术的断路器能应用于小型化的场合需要。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标:101-断路器壳体;102-排气通道;103a、103b、103c-出气孔;104a-第一插接端子;104b-第二插接端子;1041-缝隙;105-灭弧室;106-排气道;107-热脱扣器的引弧板;108-引弧板;109-储气室;110-静触头;111-动触头;112-手柄;113-双金属片;114a-第一插排孔;114b-第二插排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现有的断路器,其整体体积较大,现有断路器的排气设置与现有大体积的断路器匹配。但是,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断路器被大量应用,对断路器的设计生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断路器趋于智能化、小型化、高机械寿命等方向发展。以小型化断路器为例,现有断路器的排气设置显然不适合小型断路器的需要。
3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可应用于配电盒等小型化的场景需要,请参照图1,包括断路器壳体101,断路器壳体101内设置有灭弧室105,断路器壳体101上设置有出气孔,用于排出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出气孔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和/或底面;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还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灭弧室105用于熄灭动触头111和静触头110产生的电弧,灭弧室105灭弧产生气体,气体需要从断路器壳体101内排出。因此在断路器壳体101上设置有出气孔,灭弧产生的气体从出气孔排出断路器壳体101。
31.本技术中出气孔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或者将出气孔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又或者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和底面同时设置出气孔。
32.出气孔有多种位置可设置,出气孔设置于不同位置时,灭弧产生的气体流动的路径不同。本技术将出气孔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和/或底面,以和灭弧室105及其他器件的位置配合,适应于小型化断路器的设置和布局。并且,本技术中灭弧室105位于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靠近出气孔位置,因此灭弧产生的气体运动到出气孔的路径短,气体能快速排出,增强排气效果。
33.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断路器壳体101内设置有灭弧室105,用于熄灭动触头111和静触头110产生的电弧;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还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第一插接端子104a、第二插接端子104b的开口均朝向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或负载。断路器壳体101上设置出气孔,出气孔和灭弧室105连通,用于排出灭弧室105灭弧产生的气体。出气孔可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还可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又或者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和底面同时设置有出气孔,不同位置的出气孔和灭弧室105的位置配合,使灭弧产生的气体有多种运动路径可从断路器壳体101排出,提高了断路器的排气效果;同时,配合于灭弧室105的出气孔位置,适应于小型化断路器的布局设置,使本技术的断路器能应用于小型化的场合需要。
34.具体地,灭弧室105位于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之间,且第一插接
端子104a靠近灭弧室105,第二插接端子104b远离灭弧室105;
35.第一插接端子104a的另外三个面和断路器壳体101之间形成空腔,三面空腔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
36.如图1所示,第一插接端子104a除朝向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的开口之外,第一插接端子104a在图1中还具有三个面,这三个面和断路器壳体101之间形成空腔,以形成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用于排出灭弧室105的气体。
37.具体地,出气孔包括三个,分别为出气孔103a、出气孔103b、出气孔103c;其中,出气孔103a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靠近第一插接端子104a远离灭弧室105的侧面;
38.上述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插接端子104a靠近灭弧室105的侧面空腔、插接端子的上方空腔和第一插接端子104a远离灭弧室105的侧面空腔,以形成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灭弧室105的出气口朝向第一插接端子104a靠近灭弧室105的侧面空腔,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经其出气口沿排气通道102运动,并由出气孔103a排出。
39.灭弧室105、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均位于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底部,灭弧室105靠近第一插接端子104a、远离第二插接端子104b。在本技术的第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出气孔103a位于断路器壳体101上靠近第一插接端子104a的侧面,如图1所示,出气孔103a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上,第一插接端子104a具有两个相背的侧面,一个侧面朝向出气孔103a,另一侧面朝向灭弧室105。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灭弧室105之间、第一插接端子104a的上方和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出气孔103a之间形成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灭弧室105灭弧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通道102从出气孔103a排出。
40.可见,出气孔103a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靠近灭弧室105时,灭弧室105的气体沿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的运动路径较短,气体能迅速排出,加强了排气效果。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气速度,出气孔103a设置有多个,多个出气孔103a并排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的侧面。示例地,如图3所示,断路器壳体101侧面上有多个出气孔103a,多个出气孔103a增大了气体排出空间,气体能更迅速地排出。
41.在本技术的第二个可实现的方式中,另一个出气孔103b设置在底面。具体为,出气孔103b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第一插接端子104a远离所述灭弧室105的一侧,出气孔103b的设置方向与第一插接端子104a的开口方向一致。出气孔103b在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上设置,且靠近第一插接端子104a。灭弧室105灭弧产生的气体还可通过排气通道102从出气孔103b排出。
42.另外,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排孔114a和第二插排孔114b以分别连通于断路器壳体101内,第一插排孔114a和第一插接端子104a对应,第二插排孔114b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对应;第一插排孔114a和/或第二插排孔114b还可用于辅助出气,以使气体由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排出。
43.第一插接端子104a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内与第一插排孔114a对应的位置,第二插接端子104b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01内与第二插排孔114b对应的位置,灭弧室105的气体可由第一插排孔114a或者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气体,还可同时由第一插排孔114a和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通过第一插排孔114a、第二插排孔114b作为辅助出气,给气体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运动路径,气体的排气方式增多,极大地提升了排气速度和效果。
44.当以第一插排孔114a排气时,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沿排气通道102运动,可由第
一插排孔114a排出。此时,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沿前述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运动到断路器壳体101侧面的出气孔103a时,一部分由断路器壳体101侧面的出气孔103a排出,另一部分气体继续向下运动,由出气孔103b排出,还有一部分气体可由第一插排孔114a排出。
4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第三个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三个出气孔103c也设置在底面。具体为,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部还设置有引弧板108,引弧板108的一端延伸至灭弧室105的下方,引弧板108和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部之间形成排气道106,出气孔103c位于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面、排气道106的下方,出气孔103c的设置方向与第二插接端子104b的开口方向一致;灭弧室105的出气口与排气道106连通,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沿排气道106由出气孔103c排出。
46.示例地,引弧板108的一侧水平设置,并延伸至灭弧室105下方,引弧板108的另一端斜向设置,并朝向第二插接端子104b延伸。其中,引弧板108设置于灭弧室105下方的一端和断路器壳体101的内底面之间有空隙,该空隙水平延伸至第二插接端子104b位置,以形成排气道106。排气道106和灭弧室105的出气口连通,灭弧室105灭弧的气体经排气道106进入储气室109,可由出气孔103c排出。
47.需要说明的是,当排气道106足够宽大时,排气道106可作为断路器的主出气通道,此时出气孔103c为主出气孔。
48.储气室109是由引弧板108远离灭弧室10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插接端子104b,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之间形成的,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沿排气道106进入储气室109内,换言之,通过排气道106将灭弧室105的气体引入储气室109。从灭弧室105流出的气体经灭弧室105下方的排气道106运动到出气孔103c排出。
49.并且,气体由第一插排孔114a、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时,第一插接端子104a和第二插接端子104b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多条对应连通于第一插排孔114a和第二插排孔114b的缝隙1041,灭弧室105产生的气体经缝隙1041通过第一插排孔114a、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
50.示例地,如图2所示,第一插接端子104a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缝隙1041,同理第二插接端子104b的两个侧面上也均设置有缝隙1041,缝隙1041沿断路器壳体101的高度方向设置,并和对应的第一插排孔114a、第二插排孔114b连通,这样当气体流经到第一插接端子104a或第二插接端子104b时,就能从对应的缝隙1041流向第一插排孔114a或第二插排孔114b,从而排出。
51.例如,气体经倒u形的排气通道102运动到第一插接端子104a靠近出气孔103a的一侧时,就可由该侧的缝隙1041流向第一插排孔114a,从而排出断路器壳体101;又例如,气体由灭弧室105下方的排气道106运动到第二插接端子104b时,经由第二插接端子104b上靠近排气道106一侧的缝隙1041流向第二插排孔114b,进而排出断路器壳体101。经排气道106流入储气室109的气体,通过出气孔103c排出;当然也可由第二插排孔114b的缝隙1041经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断路器壳体101。
52.综上,灭弧室105的气体经倒u形排气通道102从出气孔103a、出气孔103b、第一插排孔114a排出,还可经灭弧室105下方的排气道106由出气孔103c、第二插排孔114b排出,具体可见图1带箭头虚线所示的排气路径;动触头111和静触头110产生的电弧位于引弧板108和热脱扣器的引弧板107之间;可见,上述无论哪种气体的运动路径,均和动触头111、静触头110产生的电弧隔离开,为的是避免气体遇到电弧产生短路,同时还避免电弧产生的电离
子被气体带出断路器壳体101或者跟随气体吸附在断路器壳体101的内壁上。
53.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断路器壳体101内还设置有位于灭弧室105上方的热脱扣器,以及位于热脱扣器上方的电磁脱扣器,电磁脱扣器、热脱扣器的双金属片113和灭弧室105均平行于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部。
54.断路器壳体101的底部水平放置时,电磁脱扣器、热脱扣器和灭弧室105水平设置,以和断路器壳体101内其他器件配合,使断路器整体的结构紧凑,适应于小型化的场景需求。
55.除此之外,示例地,如图1所示,手柄112、电磁脱扣器、热脱扣器和灭弧室105依次由上至下设置,断路器壳体101内的右侧设置有操作机构,手柄112和操作机构连接,静触头110设置在引弧板108上,以和动触头111接触或分离,实现合闸或分闸。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