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轮胎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08:53: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构成为胎面部包括五个陆地部的充气轮胎。上述陆地部包括胎冠陆地部、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一对胎肩陆地部。
3.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形成有内侧横纹沟、外侧横纹沟以及在它们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狭缝。内侧横纹沟从胎肩周向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在接地端的近前处中断。外侧横纹沟从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不与内侧横纹沟相交而是在胎肩周向沟的近前处中断。中间狭缝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不到达胎肩周向沟而中断,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不到达接地端而中断。
4.由此,上述充气轮胎的胎肩陆地部不中断而是沿轮胎周向连续。上述充气轮胎通过上述特征,能够期待维持排水性能、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以及噪声性能的提高。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2181号公报
6.近年来的轮胎要求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发明人们在胎面部包括五个陆地部的轮胎中,通过重新审视各陆地部的宽度的关系,由此认识到能够提高上述性能,直至完成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的轮胎。
8.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条周向沟、以及被所述周向沟划分出的五个陆地部,在所述五个陆地部分别设置有刀槽,所述五个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第一胎面端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包含所述第二胎面端的第二胎肩陆地部、与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相邻的第一中间陆地部、与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相邻的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之间的胎冠陆地部,在以标准内压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加载标准载荷的50%且以0
°
外倾角接地为平面的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在将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分别设为w1s、w1m、wc、w2m以及w2s时,满足以下的公式(1),
9.w1s>w1m>wc>w2m≥w2s

(1)。
10.本发明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12.图2是表示胎面部接地时的接地面形状的放大图。
13.图3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14.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15.图5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16.图6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17.图7是图3的d-d线剖视图。
18.图8是图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胎冠陆地部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19.图9是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20.图10是图9的e-e线剖视图。
21.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22.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23.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24.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25.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26.图16是图15的第一中间陆地部、胎冠陆地部、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27.图17是图16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28.图18是图16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的放大图。
29.图19是图15的第一胎肩陆地部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30.图20是基准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31.图21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32.附图标记说明:2

胎面部;3

周向沟;4

陆地部;11

第一胎肩陆地部;12

第一中间陆地部;13

胎冠陆地部;14

第二中间陆地部;15

第二胎肩陆地部;16

刀槽;t1

第一胎面端;t2

第二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使用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载重用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的内部不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
34.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轮胎1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意图为在轮胎1的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1、和意图为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2。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用文字或符号表示于侧壁部(省略图示)。
35.第一胎面端t1以及第二胎面端t2分别相当于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标准载荷的50%且以0
°
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0036]“正规状态”是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有标准内压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非空气式轮胎的情况下,
上述正规状态意味着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使用状态、即未安装于车辆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允许橡胶成形品所包含的通常的误差。
[0037]“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0038]“标准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0039]“标准载荷”是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加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另外,在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非空气式轮胎的情况下,“标准载荷”是指在轮胎的标准安装状态下作用于一个轮胎的载荷。上述“标准安装状态”是指在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车辆安装轮胎,并且在上述车辆能够行驶的状态下静止在平坦的路面上的状态。
[0040]
胎面部2具有在第一胎面端t1与第二胎面端t2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和被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构成为胎面部2包括被四条周向沟3划分出的五个陆地部4的所谓五个肋条花纹的轮胎。
[0041]
周向沟3例如包括第一胎肩周向沟5、第二胎肩周向沟8、第一胎冠周向沟6以及第二胎冠周向沟7。第一胎肩周向沟5设置于第一胎面端t1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二胎肩周向沟8设置于第二胎面端t2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一胎冠周向沟6设置于第一胎肩周向沟5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二胎冠周向沟7设置于第二胎肩周向沟8与轮胎赤道c之间。
[0042]
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肩周向沟5或者第二胎肩周向沟8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冠周向沟6或者第二胎冠周向沟7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5%。另外,胎面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第一胎面端t1至第二胎面端t2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0043]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沟3例如与轮胎周向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各周向沟3例如也可以以波状延伸。
[0044]
各周向沟3的沟宽w1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2.0%~10.0%,更优选为2.0%~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胎肩周向沟5具有四条周向沟3中的最小的沟宽。另外,第一胎冠周向沟6具有上述四条周向沟3中第二小的沟宽。由此,在胎面部2的第一胎面端t1侧能够提高刚性,进而均衡地提高制动性能、噪声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各周向沟3的深度在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5~10mm。
[0045]
更具体而言,第一胎肩周向沟5的沟宽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9%~4.0%。另外,第一胎冠周向沟6的沟宽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5.6%~8.7%,优选为5.6%~7.4%。第二胎肩周向沟8以及第二胎冠周向沟7的沟宽例如分别为6.4%~9.6%,优选为7.7%~9.6%。
[0046]
本发明的陆地部4包括:第一胎肩陆地部11、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第二中间陆地部14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5。第一胎肩陆地部11包括第一胎面端t1。第二胎肩
陆地部15包括第二胎面端t2。
[0047]
第一中间陆地部12被第一胎肩周向沟5和第一胎冠周向沟6划分,并与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第二胎面端t2侧相邻。第二中间陆地部14被第二胎肩周向沟8和第二胎冠周向沟7划分,并与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第一胎面端t1侧相邻。
[0048]
胎冠陆地部13被划分于第一胎冠周向沟6与第二胎冠周向沟7之间。由此,胎冠陆地部13设置于第一中间陆地部12与第二中间陆地部14之间。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13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
[0049]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陆地部4设置有刀槽16。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具有微小的宽度的切槽要素,是指刀槽16的主体部中的两个刀槽壁之间的宽度为1.5mm以下。刀槽16的上述宽度优选为0.2~1.2mm,更优选为0.5~1.0mm。刀槽16也可以包括以比上述宽度大的宽度开口的加宽部、比上述宽度大的烧瓶底部。
[0050]
在图2中示出表示胎面部2接地时的接地面形状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以标准内压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加载标准载荷的50%且以0
°
外倾角接地为平面的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在将第一胎肩陆地部11、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第二中间陆地部14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分别设为w1s、w1m、wc、w2m以及w2s时,满足以下公式(1)。
[0051]
w1s>w1m>wc>w2m≥w2s

(1)
[0052]
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作为其理由,推测到以下机理。
[0053]
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缓和胎面部2的车辆内侧的区域的陆地部的刚性,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另一方面,这些陆地部的接地时的击打声也缓和,从而提高噪声性能。通过以上的机理,推测为本发明的轮胎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
[0054]
另外,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轮胎1而言,接近第一胎面端t1的陆地部具有更大的刚性。因此,即使在因转向而接地面的中心向第一胎面端t1侧移动时,转向的响应也稳定,从而针对转向角的增加而线性地产生转弯力。因此,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
[0055]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各结构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因此,不言而喻本发明即使不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也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另外,即使在具备上述的特征的本发明的轮胎单独地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任一个,也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性能的提高。另外,在复合地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几个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与各结构对应的复合的性能的提高。
[0056]
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s,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wc的115%~125%。由此,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刚性最佳化,从而也能够与上述的效果一起提高噪声性能。
[0057]
根据相同的观点,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m,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wc的101%~107%。
[0058]
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m,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90%~99%。由此,提高直行时的噪声性能。另外,直行时轮胎的振动难以向车身侧传递,从而也提高乘坐舒适性。
[0059]
根据相同的观点,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s优选为胎冠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90%~99%。
[0060]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上述宽度w2m与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上述宽度w2s形成相同。由此,第二中间陆地部14与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磨损的进展变得均匀,从而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61]
在图3中示出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仅设置有刀槽。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胎肩刀槽21。
[0062]
第一胎肩刀槽21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1,例如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踏面的宽度w3的100%~130%。另外,两个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是从一方的刀槽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至另一方的刀槽的上述中心位置的与轮胎周向平行的距离。另外,在上述距离沿轮胎轴向变化的情况下,其中间的距离相当于上述一个间距长度。
[0063]
第一胎肩刀槽21优选为至少与第一胎肩周向沟5连通。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至第一胎面端t1,完全横穿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踏面。但第一胎肩刀槽21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内具有中断端。
[0064]
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第一方向(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为向右上)倾斜。第一胎肩刀槽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35
°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第一胎肩刀槽21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朝向第二胎面端t2侧增大的部分。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在轮胎轴向上也能够发挥摩擦力。
[0065]
第一胎肩刀槽21的踏面处的开口宽度w4例如为4.0~8.0mm。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66]
在图4中,作为表示第一胎肩刀槽21的横截面的图而示出图3的a-a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胎肩刀槽21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21a、和在陆地部的踏面开口并且具有大于主体部21a的宽度的加宽部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1a的宽度例如为0.5~1.5mm。
[0067]
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包括从主体部21a向踏面延伸的倾斜面22。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22为平面状,相对于轮胎径向以50~70
°
的角度θ1倾斜。这样的加宽部21b在较大的接地压力作用于陆地部时使倾斜面22的整个面能够接地,因此使胎面部实际的接地面积可靠地扩大。因此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0068]
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的深度d1为第一胎肩刀槽21的最大深度d3的10%~30%,在优选的方式中为0.5~2.0mm。另外,第一胎肩刀槽21的最大深度d3例如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70%~100%。
[0069]
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的倾斜面22的宽度w6(刀槽的横截面中的沿着踏面的宽度)例如为2.0~4.0mm。
[0070]
在图5中示出图3的c-c线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胎肩刀槽21包括底部局部隆起而得的浅底部23。本实施方式的浅底部23例如设置于与第一胎肩周向沟5连通的连通部。第一胎肩刀槽21的浅底部23的最小的深度d4为第一胎肩刀槽21的最大深度d3的40%~60%。浅底部2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图3所示)的10%
~30%。另外,浅底部23的上述长度l3例如在浅底部23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测量。具有这样的浅底部23的第一胎肩刀槽21维持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刚性,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0071]
如图3所示,第一中间陆地部12包括:第一胎面端t1侧的第一纵边缘12a、第二胎面端t2侧的第二纵边缘12b、以及第一纵边缘12a与第二纵边缘12b之间的踏面。另外,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仅设置有刀槽。由此,能够提高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中间刀槽30。第一中间刀槽30的踏面处的开口宽度w5例如小于第一胎肩刀槽21的踏面处的开口宽度w4。具体而言,第一中间刀槽30的上述开口宽度w5例如为2.0~6.0mm。另外,第一中间刀槽30的上述开口宽度w5为第一胎肩刀槽21的上述开口宽度w4的50%~90%。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30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72]
在图6中,作为表示第一中间刀槽30的横截面的图而示出图3的b-b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一中间刀槽30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30a、和在陆地部的踏面开口并且具有大于主体部30a的宽度的加宽部3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a的宽度例如为0.5~1.5mm。
[0073]
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包括从主体部30a向踏面延伸的倾斜面25。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25为平面状,相对于轮胎径向以30~60
°
的角度θ2倾斜。
[0074]
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的深度d2为第一中间刀槽30的最大深度d5的15%~30%。另外,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的深度d2例如为1.0~3.0mm。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的深度d1(图4所示)小于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的深度d2。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的深度d1为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的深度d2的50%~90%,优选为60%~80%。
[0075]
第一中间刀槽30的加宽部30b的倾斜面25的宽度w8(刀槽的横截面中的沿着踏面的宽度)例如为1.0~3.0mm。
[0076]
如图3所示,第一中间刀槽30包括:从第一纵边缘12a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内具有中断端31a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和从第二纵边缘12b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内具有中断端32a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
[0077]
在俯视胎面时第一中间刀槽30以直线状延伸。另外,第一中间刀槽30相对于轮胎轴向沿第一方向倾斜。更具体而言,在俯视胎面时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分别以直线状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沿第一方向倾斜。
[0078]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分别优选为20
°
以上,更优选为25
°
以上,另外优选为45
°
以下,更优选为40
°
以下。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在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0079]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角度差优选为10
°
以下,更优选为5
°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能够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不均匀磨损。
[0080]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分别不横穿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而是中断。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a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另外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
40%以下。同样,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c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另外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
[0081]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优选沿轮胎周向错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胎面时,使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而得的假想区域不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重复。另外,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中断端31a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中断端32a沿轮胎周向错位。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中断端31a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中断端3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b,例如为第一中间刀槽3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2的50%以下,优选为25%~40%。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上述距离lb为以下公式(2)的范围。由此,各刀槽的间距声容易白噪声化,从而提高噪声性能。
[0082]
lb=2la
±
1(mm)

(2)
[0083]
另外,第一中间刀槽30的一个间距长度p2例如为第一胎肩刀槽21的一个间距长度p1的80%~12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它们为相同。
[0084]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与第一胎肩周向沟5连通。另外在俯视胎面时,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加宽部与使第一胎肩刀槽21的加宽部21b沿着其长度方向延长而得的区域重复。由此,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第一胎肩刀槽21协同动作而使湿路性能进一步提高。
[0085]
第一中间刀槽30在其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更具体而言,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分别在其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深度例如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70%~100%。另外,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最大深度小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最大深度。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最大深度为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最大深度的30%~70%,在优选的方式中为1.0~2.5mm。
[0086]
另外,在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分别能够应用图6所示的刀槽的剖面形状。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使各刀槽的间距声白噪声化,从而提高噪声性能,并且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0087]
如图3所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纵刀槽33。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纵刀槽33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在湿路行驶时,这样的第一纵刀槽33提供轮胎轴向的摩擦力。另外,第一纵刀槽33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详见后述。
[0088]
第一纵刀槽33例如设置于将第一中间陆地部12在轮胎轴向三等分时的中央的区域。从第一纵刀槽33至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优选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这样的第一纵刀槽33的配置能够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不均匀磨损。
[0089]
在图7中示出图2的d-d线剖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纵刀槽33例如从开口端朝向底部以恒定的宽度构成。
[0090]
在图8中示出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胎冠陆地部13包括:第一胎面端t1侧的第一纵边缘13a、第二胎面端t2侧的第二纵边缘13b、以及第一纵边缘13a与第二纵边缘13b之间的踏面。同样,第二中间陆地部14包括:第一胎面端t1侧的第一纵边缘14a、第二胎面端t2侧的第二纵边缘14b、以及第一纵边缘
14a与第二纵边缘14b之间的踏面。
[0091]
胎冠陆地部13包括比轮胎赤道c靠第一胎面端t1侧的外侧接地面36和比轮胎赤道c靠第二胎面端t2侧的内侧接地面3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外侧接地面36以及内侧接地面3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分别设为wco、wci时,满足以下的公式(3)。这样的胎冠陆地部13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
[0092]
wco>wci

(3)
[0093]
外侧接地面3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o例如为胎冠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的51%~60%,优选为51%~55%。由此,能够抑制胎冠陆地部13的不均匀磨损,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
[0094]
在胎冠陆地部13仅设置有刀槽。由此,能够提高胎冠陆地部13的刚性。
[0095]
在胎冠陆地部13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上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为向右下)倾斜的多个胎冠刀槽40。本实施方式的胎冠刀槽40向第二方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胎冠刀槽40与第一中间刀槽30协同动作而在多方向提供摩擦力,从而提高湿路性能。
[0096]
胎冠刀槽4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3例如为第一中间刀槽3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2(图3所示)的8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为相同。这样的刀槽的配置,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097]
胎冠刀槽4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优选为20
°
以上,更优选为25
°
以上,另外优选为45
°
以下,更优选为40
°
以下。胎冠刀槽40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0098]
胎冠刀槽40包括:从第一纵边缘40a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3内具有中断端41a的外侧胎冠刀槽41、和从第二纵边缘40b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3内具有中断端42a的内侧胎冠刀槽42。
[0099]
外侧胎冠刀槽41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角度差优选为10
°
以下,更优选为5
°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抑制胎冠陆地部13的不均匀磨损。
[0100]
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分别不横穿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而是中断。外侧胎冠刀槽4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为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的20%~35%。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
[0101]
外侧胎冠刀槽41与内侧胎冠刀槽42优选为沿轮胎周向错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胎面时,使外侧胎冠刀槽41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而得的假想区域不与内侧胎冠刀槽42重复。另外,外侧胎冠刀槽41的中断端41a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中断端42a沿轮胎周向错位。外侧胎冠刀槽41的中断端41a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中断端4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6,例如优选为小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中断端31a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中断端3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b。具体而言,上述距离l6优选为上述距离lb的7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另外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这样的刀槽的配置使各刀槽的间距声白噪声化,从而提高噪声性能。
[0102]
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分别在其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内侧胎冠刀槽42的深度例如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70%~100%。另外,外侧胎冠刀槽41的最大深度
小于内侧胎冠刀槽42的最大深度。外侧胎冠刀槽41的最大深度为内侧胎冠刀槽42的最大深度的30%~70%,在优选的方式中为1.0~2.5mm。
[0103]
在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分别能够应用在图6中说明的第一中间刀槽30的剖面形状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104]
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4仅设置有刀槽。由此能够提高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
[0105]
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的多个第二中间刀槽45。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刀槽45向第二方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
[0106]
第二中间刀槽45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4,例如为胎冠刀槽4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3的8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为相同。这样的刀槽的配置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0107]
第二中间刀槽4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优选为20
°
以上,更优选为25
°
以上,优选为45
°
以下,更优选为40
°
以下。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45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0108]
第二中间刀槽45包括:从第一纵边缘14a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3内具有中断端46a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和从第二纵边缘14b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3内具有中断端47a的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
[0109]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角度差优选为10
°
以下,更优选为5
°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这样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抑制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不均匀磨损。
[0110]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分别不横穿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而是中断。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例如大于外侧胎冠刀槽41的上述长度l4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的上述长度l5。具体而言,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上述长度l7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上述长度l8为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的25%~35%。这样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有助于提高湿路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
[0111]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优选为沿轮胎周向错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胎面时,使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而得的假想区域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重复的重复面积为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开口面积的10%以下。另外,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中断端46a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中断端47a沿轮胎周向错位。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中断端46a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中断端47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9例如小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中断端31a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中断端3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b,优选为小于外侧胎冠刀槽41的中断端41a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中断端4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6。具体而言,上述距离l9优选为上述距离l6的8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另外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这样的刀槽的配置使各陆地部的刚性平衡合理化,从而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
[0112]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分别在其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深度例如为周向沟3的深度的70%~100%。另外,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最大深度小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最大深度。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最大深度为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最大深度的30%~70%,在优选的方式中为1.0~2.5mm。这样的
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使各刀槽的间距声白噪声化而使噪声性能提高,并且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0113]
在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分别能够应用在图6中说明的第一中间刀槽30的剖面形状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114]
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4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纵刀槽48。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纵刀槽48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另外,第二纵刀槽48具备与上述的第一纵刀槽33相同的剖面形状。这样的第二纵刀槽48提供轮胎轴向的摩擦力。
[0115]
第二纵刀槽48例如设置于将第二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三等分时的中央的区域。从第二纵刀槽48至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优选为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的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
[0116]
在图9中示出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仅设置有刀槽。由此能够提高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
[0117]
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例如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二胎肩刀槽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胎肩刀槽50的合计条数大于第一胎肩刀槽21(如图3所示,以下相同)的合计条数。这样的刀槽的配置提高噪声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0118]
为了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湿路性能,第二胎肩刀槽50的合计条数优选为第一胎肩刀槽21(如图3所示)的合计条数的1.3倍以上,更优选为1.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倍以上,另外优选为2.8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2倍以下。
[0119]
第二胎肩刀槽5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5,例如为第二中间刀槽45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4(如图8所示)的30%~70%。
[0120]
第二胎肩刀槽50例如向第一方向倾斜。即,第一胎肩刀槽21(如图3所示,以下相同)以及第二胎肩刀槽50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刀槽50向第一方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
[0121]
第二胎肩刀槽5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20
°
以下,优选为15
°
以下,更优选为10
°
以下。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胎肩刀槽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最大角度大于第二胎肩刀槽5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最大角度。通过这样的刀槽的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噪声性能。
[0122]
在第二胎肩刀槽50能够应用在图4中说明的第一胎肩刀槽21的剖面形状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123]
第二胎肩刀槽50例如包括:沿轮胎轴向完全横穿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和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内具有中断端的中断第二胎肩刀槽52。
[0124]
中断第二胎肩刀槽5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一中间刀槽30(如图3所示)、胎冠刀槽40以及第二中间刀槽45(如图8所示)的任一个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第二胎肩刀槽5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0优选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1的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另外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这样的中断第二胎肩刀槽52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
[0125]
在图10中示出图9的e-e线剖视图。如图10所示,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包括底部局部地隆起而得的浅底部53。本实施方式的浅底部53例如设置于与第二胎肩周向沟8连通的
连通部。在第二胎肩刀槽50的浅底部53能够应用第一胎肩刀槽21的浅底部23(如图5所示)的结构,省略在此的说明。包括这样的浅底部53的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能够维持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刚性,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0126]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五个陆地部4的每一个中仅设置有刀槽16,并且不设置有排水用的横沟。由此能够维持各陆地部的刚性,并且不产生横沟的泵送声,因此能够期待噪声性能的提高。
[0127]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中,对已经说明的要素标注与上述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
[0128]
在图11中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设置于该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第一纵刀槽33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延伸。第一纵刀槽33例如以平滑的曲线以波状延伸。该第一纵刀槽33的轮胎轴向的摆幅量a1(峰间的值)例如为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1.0%~8.0%。另外,第一纵刀槽33以相对于第一中间刀槽30的两个间距成为一个周期的方式以锯齿状延伸。这样的第一纵刀槽33在轮胎周向上也能够提供摩擦力。
[0129]
在图12中示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设置于该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第一纵刀槽33沿轮胎周向断续地延伸。即,第一纵刀槽33由沿轮胎周向并排的多个纵刀槽片54构成。一个纵刀槽片54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1,例如为第一中间刀槽30的轮胎周向的一个间距长度p2的20%~60%。这样的第一纵刀槽33能够维持第一中间陆地部12的刚性,并且提供轮胎轴向的摩擦力。
[0130]
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第一纵刀槽33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4设置的第二纵刀槽48。
[0131]
在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以波状延伸的多个第一胎肩刀槽21。该第一胎肩刀槽21在俯视胎面时呈一边沿轮胎周向摆幅、一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波状。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在两个刀槽壁接触时提高陆地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与直线状的刀槽相比较,能够缓和在接地时作用于边缘的冲击,从而能够抑制接地时的噪声。
[0132]
该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至第一胎面端t1。另外,第一胎肩刀槽21的摆幅的中心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
°
以下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有助于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
[013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在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在俯视胎面时以波状延伸的多个第二胎肩刀槽50。该第二胎肩刀槽50呈一边沿轮胎周向摆幅、一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波状。
[0134]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刀槽50包括:从第二胎肩周向沟8延伸至第二胎面端t2的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和从第二胎面端t2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内中断的中断第二胎肩刀槽52。另外,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与中断第二胎肩刀槽52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由此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噪声性能。
[0135]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第一刀槽对56,该第一刀槽对56通过以波状延伸的两个第一胎肩刀槽21在轮胎轴向隔开6~12mm的距离l12并排而成。第
一刀槽对56例如由两端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内中断的闭合刀槽61和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并且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内中断的半开放刀槽62构成。另外,这样的第一刀槽对56沿轮胎周向设置有多个。配置有这样的第一刀槽对56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能够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噪声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
[0136]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第二刀槽对57,该第二刀槽对57通过以波状延伸的两个第二胎肩刀槽50在轮胎轴向隔开6~12mm的距离l13并排而成。第二刀槽对57例如包括两端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内中断的闭合刀槽63和从第二胎肩周向沟8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内中断的半开放刀槽64。另外,第二刀槽对57也可以包括上述闭合刀槽63和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胎面端侧刀槽65。
[0137]
如图13所示,上述的以波状延伸的第一胎肩刀槽21以及第二胎肩刀槽50例如呈以90~130
°
的角度θ3弯折的三角波状延伸。另外,该刀槽的摆幅例如为1.0~1.6mm。
[0138]
波状的刀槽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呈半径为0.6~1.4mm的半圆沿轮胎轴向连接多个的波状。另外,除这样的方式以外,例如正弦波、矩形波、梯形波等波状的刀槽也能够采用各种波形。
[0139]
上述的以波状延伸的胎肩刀槽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也可以构成为在刀槽长度方向以及刀槽深度方向以波状延伸的所谓3d刀槽。由此,能够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设置有这样的胎肩刀槽的情况下,各中间刀槽优选两个刀槽壁构成为平面状。
[0140]
另外,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波状的刀槽不包括上述的加宽部,而以恒定的宽度从陆地部的接地面延伸至刀槽的底部。由此,刀槽的边缘能够发挥更大的摩擦力。
[0141]
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表示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图中,对已经说明的要素标注与上述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
[0142]
图15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16示出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主要使在各陆地部设置的刀槽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更。此外,即使在该实施方式中,关于各陆地部的宽度,也能够应用已经说明的结构。
[0143]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4设置的各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朝向倾斜,具体而言,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上述第一方向(左低右高)倾斜。各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0~30
°
。这样的刀槽的配置使各陆地部的接地时的变形变得均匀,进而作用于各陆地部的接地压力能够变得均匀。由此,各陆地部协同动作而能够发挥较大的抓地力。
[0144]
在优选的方式中,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3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4中,沿轮胎轴向相邻的两个刀槽优选配置为沿轮胎周向错位。另外,隔着第一胎冠周向沟6或者第二胎冠周向沟7在轮胎轴向相邻的两个刀槽(即,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以及外侧胎冠刀槽41所构成的一对,或者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所构成的一对)也优选配置为在轮胎周向错位。具体而言,在俯视胎面时,优选以使上述两个刀槽的一方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而得的假想区域和上述两个刀槽的另一方重复的重复面积成为另一方的刀槽的开口面积的10%以下的方式配置上述两个刀槽。由此,两个刀槽的间距声不易重复,从而噪声性能提高。
[0145]
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胎面时,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2设置的外侧第
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在胎冠陆地部13设置的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4设置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配置于以微小的宽度延伸的一个假想带70(在图15中被实施点)上。上述假想带70是以恒定的宽度向与各刀槽相同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假想的区域。在优选的方式中,以假想带70能够取30mm以下的宽度,更优选为20mm以下的宽度的方式配置各刀槽。由此,抓地性能以及噪声性能进一步提高。
[0146]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中断端31a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中断端3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4、外侧胎冠刀槽41的中断端41a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中断端42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5以及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中断端46a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中断端47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6优选被适当地规定。相同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第一胎冠周向沟6侧的端32b与外侧胎冠刀槽41的第一胎冠周向沟6侧的端41b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7以及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第二胎冠周向沟7侧的端46b与内侧胎冠刀槽42的第二胎冠周向沟7侧的端42b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8优选被适当地规定。那是因为,若这些各距离较大,则作用于各陆地部的接地压力容易变得不均匀,从而存在抓地性能降低的担忧,若这些各距离较小,则各刀槽的间距声容易重复,从而存在噪声性能降低的担忧。
[0147]
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距离l14优选为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或者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轮胎周向的最大的长度l19的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相同地,上述距离l16优选为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或者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轮胎周向的最大的长度l20的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由此,噪声性能以及抓地性能均衡地提高。
[0148]
上述距离l15优选为外侧胎冠刀槽41或者内侧胎冠刀槽42的轮胎周向的最大的长度l21的100%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优选为300%以下,更优选为250%以下。另一方面,在胎冠陆地部13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因此配置于胎冠陆地部13的刀槽的配置对各种性能的影响较大,优选被更加正确地规定。因此,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上述距离l15形成上述长度l21的200%
±
1.0mm的范围。
[0149]
上述距离l17优选为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或者外侧胎冠刀槽41的轮胎周向的最大的长度l22的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另一方面,上述距离l18优选为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或者内侧胎冠刀槽42的轮胎周向的最大的长度l20的5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优选为250%以下,更优选为200%以下。
[0150]
该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在刀槽横截面中,具备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如图6所示,这些刀槽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和在陆地部的踏面开口并且具有大于主体部的宽度的加宽部。另外,加宽部包括从主体部延伸至踏面的倾斜面。它们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
[0151]
如图16所示,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在刀槽的两侧的边缘配置有倾斜面。另外,各倾斜面遍布刀槽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设置。另外,各倾斜面的宽度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或者外侧增大。各倾斜面的宽度优选在轮胎轴向连续地变化。其中,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倾斜面可以配置于刀槽的一部分,也可以以恒定的宽度延伸。
[0152]
图17示出图16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放大图。如图17所示,在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中,第一纵边缘12a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2优选大于第二纵边缘12b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3。上述倾斜面31s的上述宽度w12例如为上述宽度w13的1.5~4.0倍。另外,在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中,第二纵边缘12b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4大于第一纵边缘12a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5。上述倾斜面32s的上述宽度w14例如为上述宽度w15的2.5~5.0倍。由此,能够使各刀槽的倾斜面的整体接地,并且能够对倾斜面的整体作用均匀的接地压力。因此,能够发挥优越的抓地性能。此外,上述的倾斜面的各宽度意味着刀槽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的沿着陆地部的踏面的方向的倾斜面的宽度。
[0153]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的上述宽度w12优选小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上述宽度w14。具体而言,上述宽度w12为上述宽度w14的40%~60%。由此,在接地压力相对大的第二纵边缘12b侧形成有较大的倾斜面,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0154]
图18示出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放大图。如图18所示,在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倾斜面46s中,第一纵边缘14a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6优选大于第二纵边缘14b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7。上述倾斜面46s的上述宽度w16例如为上述宽度w17的2.5~5.0倍。另外,在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倾斜面47s中,第二纵边缘14b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8大于第一纵边缘14a侧的端部处的宽度w19。上述倾斜面47s的上述宽度w18例如为上述宽度w19的1.5~4.0倍。由此,能够发挥优越的抓地性能。
[0155]
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倾斜面47s的上述宽度w18优选小于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倾斜面46s的上述宽度w16。具体而言,上述宽度w18为上述宽度w16的40%~60%。
[0156]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的最大的宽度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倾斜面47s的最大的宽度分别优选为0.5~2.5mm。另外,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的最大深度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倾斜面47s的最大深度分别优选为0.5~2.5mm。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最大的宽度以及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倾斜面46s的最大的宽度分别优选为1.5~3.5mm。另外,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最大深度以及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倾斜面46s的最大深度分别优选为1.5~3.5mm。其中,各倾斜面的尺寸不限定于这样的范围。
[0157]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最大深度以及外侧第二中间刀槽46的倾斜面46s的最大深度优选大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的最大深度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47的倾斜面47s的最大深度。由此,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0158]
如图16所示,在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不设置有加宽部。即,该实施方式的外侧胎冠刀槽41以及内侧胎冠刀槽42具有图7所示那样的剖面形状,从开口端朝向底以恒定的宽度构成。
[0159]
图19示出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如图1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横沟28以及多个第一胎肩刀槽21。
[0160]
第一胎肩横沟28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至少延伸至第一胎面端t1。第一胎肩横沟2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第一胎肩横沟2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
如为5~15
°
。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沟28有助于提高湿路性能。
[0161]
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第二方向倾斜。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沿着第一胎肩横沟28延伸,在优选的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刀槽21例如从第一胎肩周向沟5延伸,并且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内中断。第一胎肩刀槽2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4例如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1的踏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0的40%~60%。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21有助于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与噪声性能。
[0162]
第一胎肩刀槽21在刀槽横截面中,具备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如图6所示,第一胎肩刀槽21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和在陆地部的踏面开口并且具有大于主体部的宽度的加宽部。另外,加宽部包括从主体部延伸至踏面的倾斜面。它们能够应用上述的结构。
[0163]
如图1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胎肩刀槽21的两侧的边缘配置有倾斜面21s。另外,各倾斜面21s遍布第一胎肩刀槽21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设置。另外,第一胎肩刀槽21的倾斜面21s的宽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增大。具有这样的倾斜面21s的第一胎肩刀槽21有助于提高抓地性能。
[0164]
第一胎肩刀槽21的倾斜面21s的最大的宽度w21优选大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31的倾斜面31s的上述宽度w12(图17所示),并且小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上述宽度w14(图17所示)。具体而言,第一胎肩刀槽21的倾斜面21s的上述宽度w21为内侧第一中间刀槽32的倾斜面32s的上述宽度w14的60%~90%。由此,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2(图15所示)中,容易作用均匀的接地压力,从而抓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0165]
在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多个第二胎肩横沟38与多个第二胎肩刀槽50。第二胎肩横沟38以及第二胎肩刀槽50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在优选的方式中它们平行地配置。
[0166]
第二胎肩横沟38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5内中断。第二胎肩横沟3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5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5的踏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2的60%~90%。
[0167]
在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刀槽50不设置有加宽部。即,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刀槽50具有图7所示那样的剖面形状,从开口端朝向底以恒定的宽度构成。
[0168]
如图19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刀槽50包括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与连接第二胎肩刀槽55。横穿第二胎肩刀槽51在轮胎轴向完全横穿第二胎肩陆地部15。连接第二胎肩刀槽55从第二胎肩横沟38的中断端38a延伸至第二胎肩周向沟8,将第二胎肩横沟38与第二胎肩周向沟8连接。这样的第二胎肩刀槽50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噪声性能与乘坐舒适性。
[0169]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1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横沟,但代替这些横沟,也可以设置有刀槽。在该情况下,不产生横沟的泵送声,从而进一步提高噪声性能。
[0170]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而实施。
[0171]
实施例
[0172]
基于表1~表2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235/55r19的轮胎。另外,作为成为用于对噪声性能进行比较的基准的轮胎(基准轮胎),试制了具有图15所示的花纹
的轮胎。
[0173]
在该基准轮胎的各陆地部配置有从图1所示的刀槽除去加宽部而得的花纹。另外,对于基准轮胎而言,第一胎肩陆地部a的宽度wa与第二胎肩陆地部e的宽度we形成相同。另外,第一中间陆地部b的宽度wb、胎冠陆地部c的宽度wc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d的宽度wd形成相同。另外,上述宽度wa、we大于宽度wb、wc、wd。由此,基准轮胎在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在将第一胎肩陆地部a、第一中间陆地部b、胎冠陆地部c、第二中间陆地部d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e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分别设为w1s、w1m、wc、w2m以及w2s时,满足下述的公式(4)。
[0174]
w1s=w2s>w1m=wc=w2m

(4)
[0175]
另外,作为比较例,试制了具有图16所示的花纹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的陆地部的宽度的分布与基准轮胎相同,并且,与图1相同地在各刀槽设置有加宽部。比较例的轮胎除了上述的事项之外,与图1所示的事项实际相同。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以下那样。
[0176]
安装轮辋:19
×
7.0j
[0177]
轮胎内压:230kpa
[0178]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四轮驱动车
[0179]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0180]
《乘坐舒适性》
[0181]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一般道路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结果是以比较例的乘坐舒适性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则表示乘坐舒适性越优越。
[0182]
《噪声性能》
[0183]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以40~100km/h行驶,测定了此时的车内的噪声的最大的声压。结果利用以比较例的上述声压改善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与基准轮胎的上述声压的差亦即声压减少量。该指数越大,则表示上述噪声的最大的声压越小,越发挥优越的噪声性能。
[0184]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表2。
[0185]
【表1】
[0186][0187]
【表2】
[0188][0189]
【表3】
[0190][019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
[0192]
[备注]
[0193]
本发明包括以下方式。
[0194]
[本发明1]
[0195]
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条周向沟、以及被所述周向沟划分出的五个陆地部,
[0196]
在所述五个陆地部分别设置有刀槽,
[0197]
所述五个陆地部包括:包含所述第一胎面端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包含所述第二胎面端的第二胎肩陆地部、与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相邻的第一中间陆地部、与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相邻的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之间的胎冠陆地部,
[0198]
在以标准内压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加载标准载荷的50%且以0
°
外倾角接地为平面的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在将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分别设为w1s、w1m、wc、w2m以及w2s时,满足以下的公式(1),
[0199]
w1s>w1m>wc>w2m≥w2s

(1)。
[0200]
[本发明2]
[0201]
根据本发明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02]
在所述五个陆地部分别仅设置有所述刀槽。
[0203]
[本发明3]
[0204]
根据本发明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05]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纵边缘、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第二纵边缘、以及所述第一纵边缘与所述第二纵边缘之间的踏面,
[0206]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刀槽,
[0207]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包括:与所述第一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和与所述第二纵边缘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
[0208]
[本发明4]
[0209]
根据本发明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10]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中断端与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中断端沿轮胎周向错位。
[0211]
[本发明5]
[0212]
根据本发明3或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13]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具有轮胎轴向的长度la,
[0214]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中断端与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中断端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b为以下公式(2)的范围,
[0215]
lb=2la
±
1(mm)

(2)。
[0216]
[本发明6]
[0217]
根据本发明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18]
在所述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接地面的宽度的115%~125%。
[0219]
[本发明7]
[0220]
根据本发明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21]
在所述加载50%载荷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0%~99%。
[0222]
[本发明8]
[0223]
根据本发明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24]
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在俯视胎面时以波状延伸的多个第一胎肩刀槽,
[0225]
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在俯视胎面时以波状延伸的多个第二胎肩刀槽。
[0226]
[本发明9]
[0227]
根据本发明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28]
所述第一胎肩刀槽以及所述第二胎肩刀槽分别沿刀槽深度方向以波状延伸。
[0229]
[本发明10]
[0230]
根据本发明8或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31]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刀槽,
[0232]
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间刀槽,
[0233]
所述第一中间刀槽以及所述第二中间刀槽各自的两个刀槽壁构成为平面状。
[0234]
[本发明11]
[0235]
根据本发明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36]
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第一刀槽对,所述第一刀槽对通过以波状延伸的两个刀槽沿轮胎轴向隔开6~12mm的距离并排而成,
[0237]
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设置有第二刀槽对,所述第二刀槽对通过以波状延伸的两个刀槽沿轮胎轴向隔开6~12mm的距离并排而成。
[0238]
[本发明12]
[0239]
根据本发明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40]
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刀槽,
[0241]
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胎肩刀槽,
[0242]
所述多个第二胎肩刀槽的一个间距长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一胎肩刀槽的一个间距长度。
[0243]
[本发明13]
[0244]
根据本发明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45]
所述第二胎肩刀槽包括:沿轮胎轴向完全横穿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横穿第二胎肩刀槽、和至少从所述第二胎面端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的中断第二胎肩刀槽。
[0246]
[本发明14]
[0247]
根据本发明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48]
所述四条周向沟包括设置于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沟,
[0249]
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沟具有所述四条周向沟中的最小的沟宽。
[0250]
[本发明15]
[0251]
根据本发明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52]
所述四条周向沟包括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相邻的第一胎冠周向沟,
[0253]
所述第一胎冠周向沟具有所述四条周向沟中第二小的沟宽。
[0254]
[本发明16]
[0255]
根据本发明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56]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纵边缘、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第二纵边缘、以及所述第一纵边缘与所述第二纵边缘之间的踏面,
[0257]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刀槽,
[0258]
上述第一中间刀槽包括与上述第一纵边缘连通并且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和与上述第二纵边缘连通并且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具有中断端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
[0259]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以及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分别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和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所述踏面开口并且具有比所述主体部大的宽度的加宽部,
[0260]
所述加宽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至所述踏面的倾斜面。
[0261]
[本发明17]
[0262]
根据本发明1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63]
在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所述第一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
[0264]
在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所述第二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
[0265]
[本发明18]
[0266]
根据本发明16或1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67]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的所述第一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小于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的所述第二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
[0268]
[本发明19]
[0269]
根据本发明1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70]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的所述第一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为: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倾斜面中的所述第二纵边缘侧的端部处的宽度的40%~60%。
[0271]
[本发明20]
[0272]
根据本发明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0273]
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胎肩刀槽,
[0274]
所述第一胎肩刀槽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主体部、和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的踏面开口并且具有比所述主体部大的宽度的加宽部,
[0275]
所述第一胎肩刀槽的所述加宽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至所述踏面的倾斜面,
[0276]
所述第一胎肩刀槽的所述倾斜面的宽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增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