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07:32: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柜,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单车的普及,电单车已经成为目前城乡居民使用最多的轻便型交通工具之一,而实现电动车的绿色出行,离不开能源补充,锂电池在充电柜内充电的过程中,充电柜内的温度不断增高,若充电柜内的热量未能及时散出,会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还存在锂电池爆炸的安全隐患。
3.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3733949a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该充电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顶部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顶部固定安装有蜗轮,所述柜体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蜗杆,所述第一传动轴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转盘,所述支撑转盘底部两侧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螺杆。该充电柜在使用时,通过第一驱动电机间接启动驱动马达围绕支撑板转动,通过第三驱动电机间接启动驱动马达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驱动马达驱动扇叶转动,扇叶一边自转,一边围绕支撑板转动,同时,又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进一步加速充电柜内部空气流动,从而将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随着流动的空气通过散热孔散出,提高散热效果,但是该充电柜是将多个锂电池放在同一层进行充电,在单个锂电池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容易危及其他的锂电池,安全性较低。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将锂电池单独放置进行充电,安全性较高的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充电柜是将多个锂电池放在同一层进行充电,在单个锂电池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容易危及其他的锂电池,安全性较低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将锂电池单独放置进行充电,安全性较高的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包括:充电柜,充电柜内均匀间隔设置有三个放置箱;充电头,放置箱内顶部前侧均设置有能够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头;控制器,充电柜右前侧设置有控制器,充电柜与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放置组件,放置箱内设置有能够放置锂电池的放置组件;散热组件,放置箱内设置有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
7.可选地,放置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放置箱内下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一导向杆;第一水平活动架,相近的两个第一导向杆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水平活动架;放置板,第一水平活动架顶部设置有放置板;第一电动推杆,放置箱内前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伸长端与相近的第一水平活动架连接,控制器与第一电动推杆通过电性连接;活动板,放置板内滑动式设置有能够放置锂电池的活动板;第一弹簧,活动板下部与放置板底部之间左右对称绕接有第一弹簧。
8.可选地,散热组件包括:风扇,放置箱后侧设置有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散热的风扇,风扇与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通风管,三个风扇后侧之间设置有通风管,通风管下部贯穿充电柜后部;第二导向杆,放置箱内后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导向杆;第二水平活动架,第二导向杆上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水平活动架;密封门,第二水平活动架后侧设置有能够挡住风扇的密封门;第二弹簧,第二水平活动架外侧与第二导向杆之间上下对称绕接有第二弹簧;楔形杆,密封门下部设置有楔形杆;顶杆,活动板下部左右对称设置有顶杆,顶杆向后移动会与楔形杆接触。
9.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锂电池进行防护的防护组件,防护组件包括:支板,充电柜前侧中间位置均匀间隔设置有三组支板,支板左右两个为一组;转动架,每组支板上均转动式设置有转动架;盖板,转动架上设置有能够对锂电池进行防护的盖板;扭簧,转动架与相近的支板内侧之间绕接有扭簧,扭簧初始状态为形变状态;第三导向杆,放置箱顶部设置有第三导向杆;卡杆,第三导向杆上滑动式设置有卡杆,卡杆卡住相近的盖板;第二电动推杆,放置箱顶部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伸长端与相近的卡杆连接,第二电动推杆与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
10.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将锂电池进行夹紧的稳固组件,稳固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放置箱内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支撑架;滑动板,第一支撑架上滑动式设置有滑动板;压板,滑动板内侧设置有压板;第三弹簧,压板外侧与相近的第一支撑架之间前后对称绕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橡胶防滑垫片,压板内侧前后对称设置有能够将锂电池夹紧的橡胶防滑垫片;接触杆,滑动板前侧设置有接触杆,盖板向后转动会与接触杆接触。
11.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着火的锂电池进行灭火的灭火组件,灭火组件包括:蓄水箱,充电柜内底部设置有能够储存清水的蓄水箱;进水管,蓄水箱顶部右侧设置有进水管;第一水泵,放置箱顶部设置有第一水泵,进水管与三个第一水泵后侧连接;出水管,第一水泵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尾端贯穿相近的放置箱;喷头,出水管尾端均设置有能够喷水进行灭火的喷头;烟雾传感器,放置箱内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能够感应烟雾的烟雾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与第一水泵通过电性连接。
12.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锂电池进一步进行降温的降温组件,降温组件包括:第二水泵,充电柜内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与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循环水管,第二水泵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循环水管;第二支撑架,放置箱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支撑架,循环水管尾端贯穿相近的第二支撑架与蓄水箱连通;散热翘片,第二支撑架内侧设置有散热翘片,散热翘片与锂电池接触进行导热。
13.可选地,充电柜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垫块。
14.采用了上述对本发明结构的描述可知,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优点是:1、活动板向后移动使得锂电池位于放置箱内,这时,用户将充电头插入锂电池上,随后用户再使用控制器控制充电柜通过充电头对锂电池进行充电。
15.2、风扇运作将放置箱腔体内的热气抽出至通风管内,通风管内的热风随之排出充电柜外,从而实现了在锂电池充电的过程中进行散热。
16.3、通过卡杆向下滑动对盖板进行固定,从而能够防止外来人员将用户的锂电池取出,进而达到了对锂电池进行防护的目的。
17.4、压板相向滑动带动橡胶防滑垫片相向移动将锂电池夹紧,从而能够防止在本装置受到撞击时,锂电池在放置箱内发生磕碰造成损坏。
18.5、第一水泵运作通过进水管将蓄水箱内的清水抽入至出水管内,出水管内的清水随之通过喷头喷出至锂电池上,进而达到了对爆炸的锂电池进行灭火的目的。
19.6、锂电池充电过程中散发热量通过散热翘片导入至第二支撑架内,在清水不断循环的作用下,使得热量快速散发,从而实现了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进行一步散热。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放置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散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a部分的放大图。
27.图8为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发明防护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发明b部分的放大图。
31.图12为本发明防护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本发明稳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本发明灭火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本发明灭火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6为本发明降温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图17为本发明降温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7.附图中的标记:1-充电柜,2-放置箱,3-充电头,4-控制器,5-放置组件,501-第一导向杆,502-第一水平活动架,503-放置板,504-第一电动推杆,505-活动板,506-第一弹簧,6-散热组件,601-风扇,602-通风管,603-第二导向杆,604-第二水平活动架,605-密封门,606-第二弹簧,607-楔形杆,608-顶杆,7-防护组件,701-支板,702-转动架,703-盖板,704-扭簧,705-第三导向杆,706-卡杆,707-第二电动推杆,8-稳固组件,801-第一支撑架,802-滑动板,803-压板,804-第三弹簧,805-橡胶防滑垫片,806-接触杆,9-灭火组件,901-蓄水箱,902-进水管,903-第一水泵,904-出水管,905-喷头,906-烟雾传感器,10-降温组件,1001-第二水泵,1002-循环水管,1003-第二支撑架,1004-散热翘片。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实施例1
40.请参阅图1-图9,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充电柜,包括有充电柜1、放置箱2、充电头3、控制器4、放置组件5和散热组件6,充电柜1内均匀间隔设置有三个放置箱2,充电柜1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垫块,放置箱2内顶部前侧均设置有充电头3,充电头3能够对锂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柜1右前侧设置有控制器4,充电柜1与控制器4通过电性连接,放置箱2内设置有放置组件5,放置组件5能够放置锂电池,放置箱2内设置有散热组件6,散热组件6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散热。
41.请参阅图5,放置组件5包括有第一导向杆501、第一水平活动架502、放置板503、第一电动推杆504、活动板505和第一弹簧506,放置箱2内下部左右对称焊接有第一导向杆501,相近的两个第一导向杆501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水平活动架502,第一水平活动架502顶部设置有放置板503,放置箱2内前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504,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与相近的第一水平活动架502连接,控制器4与第一电动推杆504通过电性连接,放置板503内滑动式设置有活动板505,活动板505能够放置锂电池,活动板505下部与放置板503底部之间左右对称绕接有第一弹簧506。
42.请参阅图6-图9,散热组件6包括有风扇601、通风管602、第二导向杆603、第二水平活动架604、密封门605、第二弹簧606、楔形杆607和顶杆608,放置箱2后侧设置有风扇601,风扇601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散热,风扇601与控制器4通过电性连接,三个风扇601后侧之间焊接有通风管602,通风管602下部贯穿充电柜1后部,放置箱2内后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导向杆603,第二导向杆603上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水平活动架604,第二水平活动架604后侧设置有密封门605,密封门605能够挡住风扇601,第二水平活动架604外侧与第二导向杆603之间上下对称绕接有第二弹簧606,密封门605下部焊接有楔形杆607,活动板505下部左右对称设置有顶杆608,顶杆608向后移动会与楔形杆607接触。
43.当需要使用本装置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用户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缩短,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缩短带动第一水平活动架502向前滑动,第一水平活动架502向前滑动通过放置板503带动活动板505向前移动,随后用户将锂电池放置在活动板505上,在锂电池重力的作用下活动板505随之向下滑动,第一弹簧506随之被压缩,活动板505向下滑动带动顶杆608向下移动,待用户将锂电池放好之后,用户再次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伸长,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伸长带动第一水平活动向后滑动复位,第一水平活动向后滑动通过放置板503带动活动板505向后移动复位,进而使得锂电池位于放置箱2内,这时,用户将充电头3插入锂电池上,随后用户再使用控制器4控制充电柜1通过充电头3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活动板505向后移动带动顶杆608向后移动,顶杆608向后移动挤压楔形杆607带动密封门605背向移动,密封门605背向移动带动第二水平活动架604背向滑动,第二弹簧606随之被压缩,第二水平活动架604背向滑动不再挡住风扇601,由于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放置箱2腔体内的热量过高会导致锂电池发生爆炸,所以这时,用户可使用控制器4将风扇601打开,风扇601运作将放置箱2腔体内的热气抽出至通风管602内,通风管602内的热风随之排出充电柜1外,从而实现了在锂电池充电的过程中进行散热,待锂电池充电完成后,用户需要将锂电池取出时,用户使用控制器4控制充电柜1与风扇601停止运作,然后用户再将充电头3从锂电池上拔下,完成后,用户再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缩短,使得活动板505向前移动带动锂电池向前
移动,用户将充电完成的锂电池从活动板505上拿下,第一弹簧506随之复位带动活动板505向上滑动复位,活动板505向上滑动带动顶杆608向上移动复位,活动板505向前移动的同时带动顶杆608向前移动不再挤压楔形杆607,第二弹簧606随之复位带动第二水平活动架604相向滑动复位,第二水平活动架604相向滑动带动密封门605相向移动复位挡住风扇601,用户将锂电池拿出后,再次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动推杆504的伸长端伸长,使得活动板505向后移动复位,这时,顶杆608向后移动不会与楔形杆607接触,密封门605不会背向移动打开,由于充电柜1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垫块,所以能够起到防滑作用,从而提高了本装置的稳定性。
44.实施例2
45.请参阅图1、图2、图10、图11和图1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还包括有防护组件7,防护组件7能够对锂电池进行防护,防护组件7包括有支板701、转动架702、盖板703、扭簧704、第三导向杆705、卡杆706和第二电动推杆707,充电柜1前侧中间位置均匀间隔焊接有三组支板701,支板701左右两个为一组,每组支板701上均转动式设置有转动架702,转动架702上设置有盖板703,盖板703能够对锂电池进行防护,转动架702与相近的支板701内侧之间绕接有扭簧704,扭簧704初始状态为形变状态,放置箱2顶部焊接有第三导向杆705,第三导向杆705上滑动式设置有卡杆706,卡杆706卡住相近的盖板703,放置箱2顶部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707,第二电动推杆707的伸长端与相近的卡杆706连接,第二电动推杆707与控制器4通过电性连接。
46.当需要使用本装置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用户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二电动推杆707的伸长端伸长,第二电动推杆707的伸长端伸长带动卡杆706向上滑动不再卡住盖板703,扭簧704随之复位带动转动架702向前转动90
°
,转动架702向前转动90
°
带动盖板703向前转动90
°
将充电柜1打开,然后用户将锂电池放在活动板505上插入充电头3进行充电,放置完成后,用户推动盖板703向后转动90
°
复位,盖板703向后转动90
°
带动转动架702向后转动90
°
复位,扭簧704随之发生形变,盖板703向后转动90
°
将充电柜1关闭,盖板703复位之后,用户再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二电动推杆707的伸长端缩短,第二电动推杆707的伸长端缩短带动卡杆706向下滑动复位,卡杆706向下滑动卡住盖板703,从而能够防止外来人员将用户的锂电池取出。
47.请参阅图13,还包括有稳固组件8,稳固组件8能够将锂电池进行夹紧,稳固组件8包括有第一支撑架801、滑动板802、压板803、第三弹簧804、橡胶防滑垫片805和接触杆806,放置箱2内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一支撑架801,第一支撑架801上滑动式设置有滑动板802,滑动板802内侧设置有压板803,压板803外侧与相近的第一支撑架801之间前后对称绕接有第三弹簧804,第三弹簧804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压板803内侧前后对称设置有橡胶防滑垫片805,橡胶防滑垫片805能够将锂电池夹紧,滑动板802前侧设置有接触杆806,盖板703向后转动会与接触杆806接触。
48.盖板703向前转动90
°
不再挤压接触杆806,第三弹簧804随之复位带动压板803背向移动,压板803背向移动带动橡胶防滑垫片805背向移动,压板803背向移带动滑动板802背向滑动,滑动板802背向滑动带动接触杆806背向移动,当盖板703向后转动90
°
复位挤压接触杆806相向移动复位时,接触杆806相向移动带动滑动板802相向滑动复位,滑动板802相向滑动带动压板803相向滑动复位,第三弹簧804随之被拉伸,压板803相向滑动带动橡胶
防滑垫片805相向移动将锂电池夹紧,从而能够防止在本装置受到撞击时,锂电池在放置箱2内发生磕碰造成损坏。
49.请参阅图2、图3、图14和图15,还包括有灭火组件9,灭火组件9能够对着火的锂电池进行灭火,灭火组件9包括有蓄水箱901、进水管902、第一水泵903、出水管904、喷头905和烟雾传感器906,充电柜1内底部设置有蓄水箱901,蓄水箱901能够储存清水,蓄水箱901顶部右侧设置有进水管902,放置箱2顶部设置有第一水泵903,进水管902与三个第一水泵903后侧连接,第一水泵903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出水管904,出水管904尾端贯穿相近的放置箱2,出水管904尾端均设置有喷头905,喷头905能够喷水进行灭火,放置箱2内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烟雾传感器906,烟雾传感器906能够感应烟雾,烟雾传感器906与第一水泵903通过电性连接。
50.当老化的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故障时,烟雾传感器906感受到放置箱2内有烟雾时,烟雾传感器906发出信号,控制器4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水泵903启动,第一水泵903运作通过进水管902将蓄水箱901内的清水抽入至出水管904内,出水管904内的清水随之通过喷头905喷出至锂电池上,进而达到了对爆炸的锂电池进行灭火的目的,当烟雾传感器906感受到放置箱2内不再有烟雾时,烟雾传感器906发出信号,控制器4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水泵903关闭停止运作,喷头905不再将清水喷出。
51.请参阅图2、图16和图17,还包括有降温组件10,降温组件10能够对锂电池进一步进行降温,降温组件10包括有第二水泵1001、循环水管1002、第二支撑架1003和散热翘片1004,充电柜1内顶部中间位置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设置有第二水泵1001,第二水泵1001与控制器4通过电性连接,第二水泵100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循环水管1002,放置箱2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二支撑架1003,循环水管1002尾端贯穿相近的第二支撑架1003与蓄水箱901连通,第二支撑架1003内侧设置有散热翘片1004,散热翘片1004与锂电池接触进行导热。
52.当需要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进行一步散热时,用户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二水泵1001启动,第二水泵1001运作通过右侧的循环水管1002将蓄水箱901内的抽出至左侧的循环水管1002内,左侧的循环水管1002内的清水随之回流至蓄水箱901内,如此反复,能够使得清水不断循环,由于锂电池会与散热翘片1004接触,锂电池充电过程中散发热量通过散热翘片1004导入至第二支撑架1003内,在清水不断循环的作用下,使得热量快速散发,从而实现了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进行一步散热,使用完成后,用户使用控制器4控制第二水泵1001关闭停止作业。
5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