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定位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2022-07-02 04:43: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物联网终端在接入网络后,会有利用网络(例如wifi)辅助定位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定位的过程中,移动终端需要遍历网络频点的每个信道,导致了扫描耗时较长,并且在定位过程中,还需要移动终端支持发送网络帧,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功耗也会有额外的要求。
3.鉴于此,如何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定位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移动终端的定位效率,降低信道变更时射频切换的时间。
5.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在网络的空闲态内,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数据;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以及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6.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包括:将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频谱搬移,获取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7.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包括: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最大径和次大径;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解扩结果;将第一解扩结果进行解调和解扰,获取信息协议数据单元;根据信息协议数据单元内包括的参数信息,判定信息协议数据单元是否为信标帧。
8.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解扩结果,包括: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分别对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进行归一化,获取第一权值对应的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权值对应的第二归一化结果;分别对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进行解扩处理,获取第一相位的第二解扩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三解扩结果;将第一归一化结果和所述第二解扩结果的乘积,与第二归一化结果和第三解扩结果的乘积进行加和,以获取第一解扩结果。
9.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最大径和次大径,包括: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一相位的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二相关结果;将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进行合并,获得合并序列;将合并序列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径,以及将合并序列中的次大值作为次大径。
10.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将最大径对应的相位数据与第二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多个分段相关结果,其中相位数据为第一相位或第二相位,第二前导码与第一前导码组成完整的前导码;将多个分段相关结果进行乘积累加,获取累加结果;将累加结果进行角度换算,以获取第三相位;在第三相位超过预设相位阈值时,判定存在相邻信道干扰并丢弃信道数据。
11.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包括:基于第一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在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之前,还包括:将第一采样率进行采样率转换,以获取第二采样率;基于第二采样率获取信道数据。
12.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判断在预设时段内接收的第一信道内的待接收信道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在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时,接收第一信道内的信道数据。
13.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在信号数据的强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切换至多个第二信道,以迭代执行所述定位方法。
14.第二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用于在网络的空闲态内,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数据;分离获取模块,用于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判定模块,用于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以及获取模块,用于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15.第三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定位方法。
16.第四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定位方法。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通过在网络的空闲态内,同时接收多个第一信道的信号数据,并对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进行解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在不影响移动终端正常的通信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辅助定位的需求。并且,一次检测与解调多个信道数据中的信标帧,也提高了对移动终端的定位效率,降低了信道变更时射频切换的时间。此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接收的信号数据进行解析,以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也使得移动终端(即发送侧)没有功耗等需求,简化了移动终端的设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理信号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5.图8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6.图9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图10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定位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申请概述
3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终端在接入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后会有利用wifi(也称为wi-fi)辅助定位的需求,此时需要使用wifi扫描过程完成附近无线访问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收集和功率估计,物联网终端(即移动终端)上报后完成查询定位。
32.常用的wifi扫描方法有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主动扫描是物联网终端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然后接收ap回复的探测响应帧完成bssid收集;被动扫描是物联网终端被动检测ap广播的信标帧(也称为beacon帧)完成bssid收集。其中主动扫描占用时间较短,但确需要终端支持发送wifi帧,对终端功耗有额外需求;被动扫描占用时间较长,但没有发送侧的设计需求和功耗需求。
3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应用参考附图来具体介绍本技术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
34.示例性系统
35.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定位系统100包括网络热点110和移动终端120。
36.网络热点110可以是无线访问接入点,即wifi热点,并且网络热点110可以周期性的对外广播信号数据。网络热点110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多个,本技术实施例对网络热点不作具体限定。
37.移动终端120可以是待定位的物联网终端,例如,冰箱、空调等。并且,移动终端120的数量可以是可以一个或多个,其类型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例如上述移动终端120可以为一个,或者上述移动终端120为十几个,或者更多数量,本技术实施例对移动终端的数量和类型不作具体限定。移动终端120可以接收网络热点110发送的信号数据,并对接收的信号数据进行解析,以获得信号数据中包括的参数信息,从而实现对移动终端120的定位,其中该参数信息可以是bssid收集和功率估计等。
38.示例性方法
39.图2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的方法由计算设备,例如,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来执行。如图2所示,该定位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40.210:在网络的空闲态内,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
41.在一实施例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数据。
42.具体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基于网络的空闲态,在数字前端(digital front end,dfe)的硬件出口处,基于第一采样率(例如30.72mhz)采集预设时间的信号数据,并将该信号数据存储至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内,以便于后续处理器反复读取存储器内的信号数据,完成对信号数据的检测和解调,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其中预设时间可以是最长的频道时间(max channel time),本技术实施例对预设时间的具体数值不作具体限定。
43.网络的空闲态可以是lte网络的idle态(也称为idle drx)。lte有两种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机制,一种是连接状态(connected drx,cdrx),另一种是空闲状态drx(也称为idle drx)机制即寻呼机制。移动终端可以在drx机制下的空闲态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
44.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可以支持lte通信模式,并且该移动终端还可以支持更高阶通信模式,本技术实施例对移动终端支持的通信模式不作具体限定。
45.网络热点可以是wifi热点,其中wifi热点通常采用直接序列扩频(dirrect-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对外周期性的广播信号数据。
46.移动终端接收网络热点(即ap)广播的信号数据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被动扫描的过程,即移动终端可以在lte的idle态完成wifi被动扫描。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采用被动扫描的方式,使得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不需要考虑发送信息(例如请求帧)的需求,也不需要和网络热点之间建立连接,对于超出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信道数据(例如数据长度较长的信道数据)丢弃即可。
47.信号数据可以是一个信道组,该信号数据可以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其中第一信道的数量可以是2个或3个,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信道的数量可以是3个,即频点中心对应一个第一信道,两边各自对应一个第一信道。
48.优选地,基于带宽的限制,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一信道的数量设置为3个。
4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道可以理解为是网络热点与移动终端之间通信传输的通道,例如第一信道可以是wifi信道,信道数据可以是wifi信道发出的wifi信号,而信道组可以是每3个相邻的wifi信道的组合。
50.在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0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开启移动终端硬件上的接收通路(即rx通路),并完成对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的配置,以使得在信号数据变化较大时,保持接收和输出电压恒定不变。
51.220: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52.具体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而后利用频谱搬移将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分离,以获取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应当理解,移动终端接收的信号数据,为包括多个第一信道(例如3个第一信道)的信道组的数据,此处为应用频谱搬移技术,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
53.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的具体描述详情请参见图2实施例的记载,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54.230: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
55.具体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同时判定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即对多个第一信道中的信道数据的检测为并行状态。
56.在另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按照预设顺序逐个判定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
57.优选地,为提高识别速度,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同时判定的方式,对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同时进行检测和解析。
58.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对信道数据进行解扩、解调和解扰处理,并对解扰后的信道数据进行校验检查,其中校验可以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等;在信道数据通过crc检测后,获取信息协议数据单元(message protocol data unit,mpdu);基于mpdu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执行步骤240,否则丢弃该信道数据(即丢弃该mpdu)。
59.240: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60.具体地,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即mupd为信标帧时,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解析该mupd的bssid域;而后移动终端上报该bssid和帧功率,实现对该移动终端的定位。
61.在另一实施例中,在信道数据不是信标帧时,则丢弃该信道数据,即在mupd不是信标帧时,则丢弃该mupd。
6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对信标帧的漏检率,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步骤210至步骤240可以重复执行,在重复完成后切换到其他信道组进行扫描。
63.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理解为是利用lte模式下发送或接收侧(即tx/rx侧)较高的采样率,实现在多个相邻wifi信道上的并行被动扫描。在lte驻留后的idle态内启动一次wifi被动扫描,并在lte唤醒前结束扫描过程,多次扫描共同完成对wifi当前频点各信道组的遍历,遍历完成后输出wifi各ap的bssid和功率值,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64.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网络的空闲态内,同时接收多个第一信道的信号数据,并对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进行解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在不影响移动终端正常的通信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辅助定位的需求。并且,一次检测与解调多个信道数据中的信标帧,也提高了对移动终端的定位效率,降低了信道变更时射频切换的时间。此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接收的信号数据进行解析,以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也使得移动终端(即发送侧)没有功耗等需求,简化了移动终端的设计。
65.图3是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实施例是对图2实施例中步骤220的描述。如图3所示,该步骤220包括如下内容。
66.310:将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
67.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利用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调整采样率,例如利用adc将移动终端的采样率调整为,在lte模式下的第一采样率,即30.72mhz。进而基于第一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而后对该信号数据进行下采样,获得下采样后的信号数据,进而移动终端利用滤波器(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对下采样后的信号数据进行滤波,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其中本技术实施例对滤波器的类型和具体的滤波方法不作具体限定。
68.320: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频谱搬移,获取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69.具体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频谱搬移,将
包含多个第一信道的信号数据进行分离,以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70.在一示例中,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信号数据中任一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率搬移至零频,能够节省计算资源,也便于后续的解调计算。
71.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处理之前的步骤可以在移动终端的硬件部分实现,采样率变换以及后续频谱搬移的步骤可以在移动终端的软件部分,由处理器实现,例如参见图4,其中adc411、下采样412(也称downsample)以及fir413在移动终端中的硬件部分410实现,而采样率变换421、分离信道数据422以及对信道数据的检测和解析423为软件部分实现。
72.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先滤波再移频,在满足了软、硬件划分的同时,也为后续同时检测和解调不同信道的信道数据提供了保障。
73.图5是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实施例是对图2实施例中步骤230的描述。如图5所示,该步骤230包括如下内容。
74.510: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
75.具体地,信道数据可以是wifi信号,该信道数据的dsss使用的是11个码片的巴克序列,其中每个码片对应2个采样点,即第一相位(例如相位0)和第二相位(例如相位1)。也就是说,第一相位可以是在接收的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上,获取的相位0对应的数据;第二相位可以是在接收的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上,获取的相位1对应的数据。
76.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的处理器输出的采样率为码片率的2倍,即输出的采样率为22mhz。
77.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相位0(即第一相位)和相位1(即第二相位)进行合并增益。
78.520: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最大径和次大径。
79.具体地,第一前导码可以是preamble序列的序列头,该preamble序列可以是固定的本地preamble序列,例如可以是信道数据(或数据包)中包括的preamble序列。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每个第一信道发送的数据包中都会包括本地preamble序列,并且preamble序列有long/short两种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同时检测long/short preamble。
80.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一相位的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二相关结果;将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按照时间顺序交错合并,以获取合并序列;进而将合并序列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径,以及将合并序列中的次大值作为次大径,其中次大值位于最大值的左右两边。
81.530: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以获取第一解扩结果。
82.具体地,将合并序列中最大径对应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权值(即h0),以及将合并系列中次大径对应的次大值作为第二权值(即h1)。分别对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进行归一化,获取第一权值对应的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权值对应的第二归一化结果。
83.进一步地,分别对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进行解扩处理,获取第一相位的第二解扩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三解扩结果。进而基于第一归一化结果、第二归一化结果、第二解扩结果和第三解扩结果,获取第一解扩结果。
84.540:将第一解扩结果进行解调和解扰,获取信息协议数据单元。
85.具体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采用dbpsk(differential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差分二相相移监控)或dqpsk(differential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差分四相相移键控)调制方式进行解调,本技术实施例对解调的方式不作具体限定。解扰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灵活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通过软件可以实现dsss的解调与解扰功能,其运算量在可控范围。
86.进一步地,在第一解扩结果进行解调和解扰后,解扰后的信道数据由物理层帧转换为mac帧(medium a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信道数据的信标帧属于mac帧,该mac帧包括mac帧头、mac帧主体和帧校验序列,其中该mac帧头中具有帧控制域。
87.在一实施例中,在物理层帧的物理层前导码域中,找到物理层帧头的位置,再由该物理层帧头,获得信息协议数据单元(即mpdu),其中mpdu可以理解为是mac层协议数据单元。
88.例如,在物理层帧头中的信号域,获得mpdu的传输速度;在物理层帧头中的长度域,获得mpdu的数据长度。
89.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10至步骤540中的信道数据(或mpdu)不确定是否为信标帧,需要步骤550进行判定。
90.550:根据信息协议数据单元内包括的参数信息,判定信息协议数据单元是否为信标帧。
91.具体地,参数信息可以包括类型参数(type)和子类型参数(subtype)。其中信息协议数据单元具有帧控制域,该帧控制域中包括该类型参数和该子类型参数。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根据类型参数和子类型参数判定该mpdu是否为信标帧。
92.由此可知,相较于仅通过单径(例如单用相位0)进行信标帧的识别,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两径(即相位0和相位1)识别,提升了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
93.图6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实施例是对图5实施例中步骤530的描述。如图6所示,该步骤530包括如下内容。
94.610: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
95.具体地,将最大径对应的最大相关值作为第一权值h0,次大径对应的次大相关值作为第二权值h1。
96.620:分别对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进行归一化,获取第一权值对应的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权值对应的第二归一化结果。
97.具体地,归一化的公式参见下述公式(1)和公式(2)。
[0098][0099][0100]
其中,为第一归一化结果;为第二归一化结果;h0为第一权值;h1为第二权值。
[0101]
630:分别对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进行解扩处理,获取第一相位的第二解扩结果和
第二相位的第三解扩结果。
[0102]
具体地,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对接收的信道数据的第一相位做解扩处理,获取第二解扩结果,并且对接收的信道数据的第二相位做解扩处理,获取第三解扩结果,其中本技术实施例对解扩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0103]
640:将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解扩结果的乘积,与第二归一化结果和第三解扩结果的乘积进行加和,以获取第一解扩结果。
[0104]
具体地,计算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解扩结果的第一乘积,以及第二归一化结果和第三解扩结果的第二乘积,而后将该第一乘积和第二乘积进行合并(即加和),以获取合并后的第一解扩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40可以理解为,是将解扩的两个相位的结果按照rake权值合并,并进行后续的解调处理,其中合并过程可以参见下述公式(3)。
[0105][0106]
其中,为第一归一化结果;为第二归一化结果;r1为第三解扩结果;r0为第二解扩结果;r为合并后的第一解扩结果。
[010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preamble检测进行了两径(即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识别,将该preamble检测与后级设计(即对信道数据的解析)相结合,以实现rake接收机的相关功能。
[0108]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进行识别(即进行两径识别),并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的解扩结果进行合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分离多径信号,并有效合并多径信号,以实现rake接收机的相关功能。
[0109]
图7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实施例是对图5实施例中步骤520的描述。如图7所示,该步骤520包括如下内容。
[0110]
710: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一相位的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二相关结果。
[0111]
具体地,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将第一相位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一相位的第一相关结果,以及将第二相位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二相位的第二相关结果,其中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为序列的形式。
[0112]
第一前导码可以是本地preamble序列的序列头,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前导码的长度及具体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0113]
720:将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进行合并,获得合并序列。
[0114]
具体地,将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按照时间顺序,交错合并为一个合并序列,即将为序列的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合并为一个总序列。
[0115]
730:将合并序列中的最大值为最大径,以及将合并序列中的次大值为次大径。
[0116]
具体地,将合并序列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径(也称为主径);将合并序列中最大径左右两边的次大值,作为次大径(也称为次径)。
[0117]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两个相位的相关结果进行合并,并在合并序列中确定最大径和次大径,为后续提高解扩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0118]
图8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8实施例是图2实施例的例子,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此处着重描述不同之处。如图8所示,该定位方法包括如
下内容。
[0119]
810:将最大径对应的相位数据与第二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多个分段相关结果。
[0120]
在一实施例中,相位数据为第一相位或第二相位,第二前导码与第一前导码组成完整的前导码(即本地preamble序列)。
[0121]
具体地,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将最大径对应的相位数据与第二前导码进行分段相关,获得多个分段相关结果。其中多个分段相关结果可以兼用做频偏判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位数据为第一相位或第二相位,因此此时采样率为11mhz。
[0122]
最大径对应的相位数据可以是第一相位,也可以是第二相位,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第二前导码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前导码去除第一前导码(即序列头)后剩余部分的序列。
[0123]
820:将多个分段相关结果进行乘积累加,获取累加结果。
[0124]
具体地,乘积累加的公式参见下述公式(4),其中可以理解为是相关结果和相关结果的历史值作做乘积累加,获得累加结果。
[0125][0126]
其中,r为相关结果;s为累加结果。
[0127]
830:将累加结果进行角度换算,以获取第三相位。
[0128]
具体地,基于累加结果计算第三相位的公式可以参见下述公式(5)。
[0129]
θ=∠s
ꢀꢀꢀꢀꢀꢀꢀꢀꢀꢀꢀꢀꢀꢀꢀꢀꢀꢀꢀꢀꢀꢀꢀ
(5)
[0130]
其中,θ为第三相位;s为累加结果。
[0131]
840:在第三相位超过预设相位阈值时,判定存在相邻信道干扰并丢弃信道数据。
[0132]
具体地,在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检测到第三相位超过预设相位阈值时,则认为相邻信道存在并发业务,且功率较大,即存在相邻信道的干扰,丢弃当前解析的信道数据。
[0133]
在一实施例中,预设相位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是0.2π至0.3π之间,本技术实施例对预设相位阈值的具体数值不作具体限定。
[0134]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由于是同时接收多个(例如3个)相邻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且相邻的第一信道之间会有信道重叠,导致频谱搬移不能将多个第一信道完全分离。因此在检测(例如preamble检测)中另加入频偏估计,以对强临道干扰进行识别,降低了preamble误检率。
[0135]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计算第三相位与预设相位阈值进行比较,增强了对强临道干扰的识别,降低了检测(即preamble检测)的误检率。
[0136]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包括:基于第一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在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之前,还包括:将第一采样率进行采样率转换,以获取第二采样率;基于第二采样率获取信道数据。
[0137]
具体地,第一采样率为各网络模式下规定的采样率,本技术对第一采样率的具体数值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lte模式下,lte的采样率要求是30.72mhz,即第一采样率为30.72mhz。因此,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要基于第一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
[0138]
在一实施例中,信道数据为wifi信号,而wifi信号多以dsss调制发送,而dsss使用
的是11个码片的巴克序列。为满足通信协议的规定,此时移动终端的处理器输出的采样率可以为码片率的2倍,即输出的采样率为22mhz。
[0139]
因此,在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在不具备直接可提供指定采样率的情况时,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采样率进行采样率转换,以获取第二采样率。例如,移动终端在不具有可提供22mhz采样率的情况时,可以将30.72mhz或更高的采样率转换到22mhz。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终端在可以提供例如22mhz等指定的采样率时,该步骤可以省略。
[0140]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基于第二采样率获取信道数据。
[0141]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采样率进行调整,使得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满足不同采样率需求的应用场景,进而使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为灵活,且适应性高。
[0142]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判断在预设时段内接收的第一信道内的待接收信道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在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时,接收第一信道内的信道数据。
[0143]
具体地,在预设时段内,检测接收的信号数据的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其中预设时段可以是信标延迟时间(也称“beacon delay time”),该预设时段的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预设强度阈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亦不作具体限定。
[0144]
在一实施例中,在当前第一信道接收的信号数据的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时,则认为该第一信道具有ap,进而接收第一信道内的信号数据。
[014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理解为是监测信道(例如wifi信道)是否为空闲状态(或是否具有ap)。监测的方式可以为在beacon delay time内未触发载波检测(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则认为该频点无ap,切换到其他信道组(即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信道)进行扫描。
[0146]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信道的状态进行检测,避免了因检测到空信道(即信道内无ap),导致遍历信道速度慢、耗时长的问题。
[0147]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在信号数据的强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切换至多个第二信道,以迭代执行定位方法。
[0148]
具体地,在预设时段(即信标延迟时间)内当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则认为该信道为空闲,即认为该信道内无ap,会切换到多个第二信道,并重复执行图1实施例描述的定位方法,直至遍历完当前频点各信道组,其中,第二信道可以理解为是除接收信号数据的第一信道之外的其余信道,即第二信道可以在移动终端下一次接收信号数据时,作为第一信道。
[0149]
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检测到无ap的信道时,及时切换至其余信道,减少了移动终端的遍历时间。
[0150]
图9是本技术再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9的执行主体为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如图9所示,该定位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0151]
910:等待lte的空闲态。其中对lte空闲态检测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0152]
915:进行自动增益控制的参数配置。
[0153]
920:判定第一信道上有无ap,有ap则执行步骤930,否则执行步骤925。
[0154]
925:移动终端切换至多个第二信道,重新检测第二信道是否存在ap,若存在ap时,接收该具有ap的第二信道广播的信号数据,并执行下述定位方法。
[0155]
930:接受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其中该第一信道可以理解为是具有ap的第二信道。
[0156]
935:对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
[0157]
940: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频谱搬移(或频率搬移),获取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0158]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945至步骤960为针对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所作的处理,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为提高定位速率,移动终端的处理器会同步对多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进行并行处理。
[0159]
945:并行对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进行解析。
[0160]
950: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执行步骤960,否则执行步骤955。
[0161]
955:丢弃当前检测的信道数据。
[0162]
960: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0163]
需要说明的时,上述步骤的具体执行方式,详情请参见上述图2至图8实施例的记载。
[0164]
示例性装置
[0165]
图10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定位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定位装置1000,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1010、分离获取模块1020、判定模块1030和获取模块1040。
[0166]
接收模块1010用于在网络的空闲态内,基于指定的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数据;分离获取模块1020用于将多个第一信道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判定模块1030用于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以及获取模块1040用于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0167]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装置,通过在网络的空闲态内,同时接收多个第一信道的信号数据,并对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进行解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在不影响移动终端正常的通信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辅助定位的需求。并且,一次检测与解调多个信道数据中的信标帧,也提高了对移动终端的定位效率,降低了信道变更时射频切换的时间。此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接收的信号数据进行解析,以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也使得移动终端(即发送侧)没有功耗等需求,简化了移动终端的设计。
[0168]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分离获取模块1020用于将信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获取滤波后的信号数据;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频谱搬移,获取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
[0169]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用于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最大径和次大径;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解扩结果;将第一解扩结果进行解调和解扰,获取信息协议数据单元;根据信息协议数据单元内包括的参数信息,判定信息协议数据单元是否为信标帧。
[0170]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用于基于最大径和次大径,获取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分别对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进行归一化,获取第一权值对应的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权值对应的第二归一化结果;分别对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进行解扩处理,获取第一相位的第二解扩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三解扩结果;将第一归一化结果和第二解扩结果的乘积,与第二归一化结果和第三解扩结果的乘积进行加和,以获取第一解扩结果。
[0171]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用于将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分别与第一前导码进行滑动相关,获得第一相位的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位的第二相关结果;将第一相关结果和第二相关结果进行合并,获得合并序列;将合并序列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径,以及将合并序列中的次大值作为次大径。
[0172]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用于将最大径对应的相位数据与第二前导码进行相关,获取多个分段相关结果,其中相位数据为第一相位或第二相位,第二前导码与第一前导码组成完整的前导码;将多个分段相关结果进行乘积累加,获取累加结果;将累加结果进行角度换算,以获取第三相位;在第三相位超过预设相位阈值时,判定存在相邻信道干扰并丢弃信道数据。
[0173]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接收模块1010用于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包括:基于第一采样率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在获取信道数据上的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之前,还包括:将第一采样率进行采样率转换,以获取第二采样率;基于第二采样率获取信道数据。
[0174]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用于判断在预设时段内接收的第一信道内的待接收信道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在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时,接收第一信道内的信道数据。
[0175]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判定模块1030还用于在信号数据的强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切换至多个第二信道,以迭代执行定位方法。
[0176]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接收模块1010、分离获取模块1020、判定模块1030和获取模块1040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2至图9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中的描述,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0177]
示例性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178]
图1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定位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0179]
参照图11,电子设备1100包括处理组件1010,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1020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1010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1020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1010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定位方法。
[0180]
电子设备11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11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被配置为将电子设备11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可以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020的操作系统操作电子设备1100,例如windows server
tm
,mac os x
tm
,unix
tm
,linux
tm
,freebsd
tm
或类似。
[0181]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上述电子设备1100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上述电子设备1100能够执行一种定位方法,包括:在网络的空闲态内,接收网络热点广播的信号数据,其中信号数据包括多个第一信道的数据;将多个第一信道
进行分离,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数据;判定信道数据是否为信标帧;以及在信道数据为信标帧时,获取信标帧中的参数信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定位。
[0182]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18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0184]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185]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86]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187]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校验码的介质。
[018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18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