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01:07: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


背景技术:

2.滑轨作为一种滑动部件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避免滑轨使用过程中作用力过大而发生碰撞,导致滑轨容易损坏,而且为避免滑轨滑动时超程,导致滑轨脱落,现有的滑轨普遍会增加一卡叉零件,起到缓冲碰撞、限位的作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其仍不能有效地吸收、缓冲滑轨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且当使用过程中滑动滑轨时不断产生撞击,会导致卡叉出现变形甚至损坏的情况,这就造成结构失效,无法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这使得其使用寿命较短,而且性能不可靠,因此,现有的滑轨卡叉结构仍需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背景技术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设计的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包括卡叉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卡叉本体上设有固定部、活动部、卡位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卡叉本体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所述活动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一侧,所述卡位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活动部的一侧,所述卡位部内设有切槽,所述切槽自外朝向所述卡位部的内部镂空设置而形成一缓冲部。
5.其中,所述缓冲部自所述缓冲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处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逐渐收缩设置。
6.其中,所述缓冲部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为平面设置。
7.其中,所述缓冲部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接触部的一端相连接。
8.其中,所述缓冲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部连接。
9.其中,所述卡位部设有自上朝下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切槽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处。
10.其中,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切槽连接处设有第三过渡,第三过渡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三过渡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位部的一端。
11.其中,所述卡位部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卡位部的相对应设置。
12.其中,所述延伸部设有斜面部,所述斜面部自所述延伸部朝所述卡叉本体的方向逐渐倾斜设置。
13.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为圆弧状。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卡叉的卡位部通过设置切槽而形成的缓冲部,在使用的过程中,缓冲部能够吸收滑轨滑动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碰撞强度,降低了滑轨滑动时碰撞的噪音,提高卡叉的性能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是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的右视轴测示意图;
16.图2是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的主视图;
17.图3是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的a处局部放大图;
18.图4是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的左视轴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2.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23.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滑轨缓冲减震的卡叉,包括卡叉本体1,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2,所述卡叉本体上设有固定部3、活动部4、卡位部5,所述固定部3设置在所述卡叉本体1远离所述第一通孔2的一端,所述活动部4设置在所述固定部3的一侧,所述卡位部5设置在所述固定部3远离所述活动部4的一侧,所述卡位部5内设有切槽501,所述切槽501自外朝向所述卡位部5的内部镂空设置而形成一缓冲部6,卡叉的卡位部通过设置切槽而形成的缓冲部,在使用的过程中,缓冲部通过弯曲弹性变形的方式吸收滑轨滑动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碰撞强度,降低了滑轨滑动时碰撞的
噪音,提高卡叉的性能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24.其中,所述缓冲部6自所述缓冲部6与所述固定部3连接处向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方向逐渐收缩设置,缓冲部针对不用的部位的受力情况,采用不等宽的结构设计,在受力大的区域采用较大的宽度,降低卡叉因碰撞时受力过大而导致缓冲部断裂失效的风险,提升缓冲部的性能稳定性,进而提升卡叉产品的耐用性。
25.其中,所述缓冲部6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2的一侧设有接触部601,所述接触部601为平面设置,在滑轨滑动至卡叉设定的限位时,卡叉是接触部与滑轨接触,设计一平面,能够提升接触部受力面积,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缓冲部断裂风险,通过面接触的方式,提升了卡叉与滑轨接触时的稳定性。
26.其中,所述缓冲部6在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一端设有第一过渡部 602,所述第一过渡部602的一端与所述接触部601的一端相连接,通过第一过渡部的连接,避免了缓冲部弹性变形时因与卡位部产生干涉而造成不能有效吸收能量的风险,提升了缓冲部弹性变形的行程,提升了缓冲部缓冲减震的能力,同时,减少了生产加工时产生的毛刺,降低制造工艺难度。
27.其中,所述缓冲部6与所述固定部3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过渡部603,所述第二过渡部603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3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部603 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部6连接通过,第二过渡部的连接,提升了缓冲部与固定部的连接强度,提升了缓冲部弹性变形后的回弹能力,减低缓冲部回弹失效的风险,提升了卡叉产品缓冲减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8.其中,所述卡位部5设有自上朝下的第二通孔502,所述第二通孔 502设置在所述切槽501靠近所述固定部3的一端处,延伸了切槽的长度,提升了缓冲部弹性变形的能力,通过通孔连通切槽的方式,提升了卡位部结构的一体性。
29.其中,所述第二通孔502与所述切槽501连接处设有第三过渡604,第三过渡部60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通孔502的内壁,所述第三过渡部 60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位部5的一端,通过第三过渡部的设计,优化了第二通孔与切槽的连接凸起,降低了接触到缓冲部的风险,提升了卡叉缓冲部缓冲减震的稳定性。
30.其中,所述卡位部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7,所述延伸部7 与所述卡位部5的相对应设置,延伸部提升了卡位部和缓冲部的厚度,进而提升了整体的刚性,避免因卡位部设有切槽而造成应力集中断裂的风险,提升了卡位部和缓冲部的耐用性,提升卡叉使用寿命。
31.其中,所述延伸部7设有斜面部701,所述斜面部701自所述延伸部7朝所述卡叉本体1的方向逐渐倾斜设置,斜面部在卡叉与滑轨装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因卡位部位设有延伸部而导致装配难度增加的风险,降低装配难度,节省卡叉产品装配、更换的时间成本。
32.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602、第二过渡部603、第三过渡部604为圆弧状,圆弧状的设置,缓和了产品受力时的应力集中,提升卡叉产品的耐用性,减少了生产制造时毛刺的产生,提升了生产制造的良品率,降低制造成本。
33.其中,所述缓冲部6自所述固定部3朝外方向逐渐倾斜设置,倾斜设置与切槽对应设置,提升了缓冲部与切槽的匹配度,提升了缓冲部缓冲减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4.其中,所述固定部3靠近所述第一通孔2的一侧设有隆起部8,所述隆起部8自所述
卡位部5朝向所述活动部4逐渐突出设置,隆起部提升了固定部的刚性,当活动部向固定部闭合时,减少固定部的受力变形量,提升了卡叉产品使用寿命。
35.其中,所述切槽501的延伸方向对着所述隆起部8的方向设置,提升了卡位部的刚性,受力时,降低了固定部沿切槽断裂的风险。
36.其中,所述卡位部远离所述固定部了的一侧设有支撑部503,所
37.述支撑部503为平面设置,当活动部向固定部闭合时,支撑部平面提升了受力面积,降低了应力集中的风险,提升了卡叉应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