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01 20:4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拆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工程建设及拆改领域,建设或拆改前需对现有结构进行临时支撑加固,如拆除某结构前需对其他结构进行回顶,地下室顶板完成后在堆放材料或通行重车前进行回顶,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钢排架支撑、钢支柱支撑,混凝土柱支撑等类型。
3.对于钢排架支撑,一般搭设满堂脚手架,通常为脚手架拆除后重新回顶,此时临时支撑受力不充分,无法承担全部荷载,原结构依然承受较大荷载;脚手架上部一般设置调节顶托和木方,而木方存在一定的变形,因此在受到较大荷载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原结构开裂或破坏。其优点:可周转利用,材料可回收。其主要缺陷:通过扣件将脚手钢管连接回顶,支撑力不足,不适用于有较大集中荷载的加固;调节顶撑可调节范围一般为30cm以内,无法大范围调节高度。
4.对于钢支柱支撑,一般采用ф200mm,δ=5.0mm钢管制作而成。一般根据楼层高度加工制作,无调节顶托或底座,通常上部与结构接触面采用膨胀螺栓固定,根部用木楔固定塞紧,此时临时支撑受力不充分,无法承担全部荷载,原结构依然承受较大荷载。其优点:可周转利用,材料可回收。其主要缺陷:无法调节高度,与原结构空隙过大,将导致原结构承担大部分荷载,无法发挥加固的作用;运输安装麻烦,单根材料重量过大,通常需要借助设备进行运输和安拆,人员施工安全风险较高;此型号钢管(ф200mm,δ=5.0mm)非通用材料,需要单独采购,构件重量大;无法应用于狭小部位。
5.对于混凝土柱支撑,采用与结构混凝土同型号混凝土,通常尺寸为ф200mm,内配4
×
ф12钢筋,箍筋间距200mm。其优点:支撑强度较高,稳定性强;使用结束需将混凝土支撑破除,不可周转利用,材料不可回收。其主要缺陷:需提前预埋,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材料无法周转使用,成本较高。
6.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调节范围小、支撑力较弱、安拆繁琐、无法周转使用、成本高昂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调节范围小、支撑力较弱、安拆繁琐、无法周转使用、成本高昂等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9.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
10.第一支撑单元;
11.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二端进行可
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长度;
12.两调节单元,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13.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端、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端、另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
15.至少三第一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呈环形对称设置;
16.若干第一连接元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第二端之间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元件;
17.两第一底板元件,一所述第一底板元件通过所述锁定单元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底板元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18.其中,一所述第一底板元件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底板元件与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还包括:
20.若干第一定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一定位元件间隔并贯穿所述第一底板元件设置,用于与所述锁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还包括:
22.第一导向元件,所述第一导向元件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一底板元件设置,用于对所述调节单元进行导向。
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
24.至少三第二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呈环形对称设置;
25.若干第二连接元件,相邻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相邻两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二端之间设置至少一所述第二连接元件;
26.两第二底板元件,一所述第二底板元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底板元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27.其中,一所述第二底板元件通过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底板元件与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还包括:
29.若干第二定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二定位元件间隔并贯穿所述第二底板元件设置,用于与所述锁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还包括:
31.第二导向元件,所述第二导向元件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二底板元件设置,用于对所述调节单元进行导向。
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33.固定底座元件,所述固定底座元件用于与地面或顶板接触;
34.滑动底座元件,所述滑动底座元件与所述固定底座元件对称设置,用于通过所述
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端或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35.第一滑动元件,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底座元件连接,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底座元件滑动连接;
36.第二滑动元件,所述第二滑动元件抵靠所述滑动底座元件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滑动元件转动连接;
37.其中,在所述第二滑动元件与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相对转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滑动元件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
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单元还包括:
39.若干第三定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三定位元件间隔并贯穿所述滑动底座元件设置,用于与所述锁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单元还包括:
41.第三导向元件,所述第三导向元件贯穿所述滑动底座元件设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动元件进行导向。
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底座元件包括:
43.第一底座件,用于与地面或顶板接触;
44.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件的一侧的中央,用于与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一端进行连接;
45.至少三第一强化连接件,若干所述第一强化连接件以所述第一安装件为中心环绕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强化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进行连接。
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底座元件包括:
47.第二底座件,用于通过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端或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48.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件的一侧的中央,用于与所述第一滑动元件的第二端进行滑动连接;
49.至少三第二强化连接件,若干所述第二强化连接件以所述第二安装件为中心环绕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二强化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底座件、所述第二安装件进行连接。
5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51.若干第一锁定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端、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端、另一所述调节单元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52.若干第二锁定元件,每一所述第二锁定元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锁定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或所述第二支撑单元或所述调节单元。
53.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系统,包括:
54.若干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
55.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及系统,通过不同长度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组合,适用于当前绝大部分工程的使用需求;单根支撑装置承载力大,安全性大,与原结构结合牢固;利用调节单元进行双向调节,可调范围大,同时安拆便捷,安全性
高;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运输,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的结构支撑,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部位的支撑加固及安拆。
附图说明
5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5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5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6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单元的示意图;
61.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底座元件的示意图;
62.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动底座元件的示意图;
63.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示意图;
64.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系统的示意图。
65.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第一支撑单元;110、第一支撑元件;120、第一连接元件;130、第一底板元件;140、第一定位元件;150、第一导向元件;
66.200、第二支撑单元;210、第二支撑元件;220、第二连接元件;230、第二底板元件;240、第二定位元件;250、第二导向元件;
67.300、调节单元;310、固定底座元件;311、第一底座件;312、第一安装件;313、第一强化连接件;320、滑动底座元件;321、第二底座件;322、第二安装件;323、第二强化连接件;330、第一滑动元件;340、第二滑动元件;350、第三定位元件;360、第三导向元件;
68.400、锁定单元;410、第一锁定元件;420、第二锁定元件;
69.a、顶板;
70.b、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74.实施例1
75.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
7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单元100、第二支撑单元200、两调节单元300和锁定单元400。其中,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且第二支撑单元200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支撑单元 100的长度;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锁定单元400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 100的第二端、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端、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以及分别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二端、另一调节单元 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77.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单元100包括至少三第一支撑元件110、若干第一连接元件120和两第一底板元件130。其中,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0呈环形对称设置;相邻两第一支撑元件110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一连接元件120,相邻两第一支撑元件110的第二端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一连接元件120;一第一底板元件130通过锁定单元400分别与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0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第一底板元件130分别与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0的第二端连接,一第一底板元件13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第一底板元件130与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78.其中,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0形成一外切圆。
79.优选地,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为4~5个。更优选地,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为4个。
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110的长度至少为480mm。
8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110为钢管,其规格为φ48mm
×
3.5mm。
82.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20的数量为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的n倍,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83.优选地,第一连接元件120的数量为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的2倍。
84.若第一支撑元件110的长度大于480mm,第一连接元件120的数量相应增加,如为第一支撑元件110的数量的3倍、4倍。
8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相邻两第一支撑元件110而言,位于第一端的第一连接元件120 与位于第二端的第一连接元件120之间的间距至少为300mm。
8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20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150mm
×
90mm
×ꢀ
4mm。
8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单元100还包括第一通孔元件,第一通孔元件贯穿第一连接元件12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用于在确保第一连接元件120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第一连接元件 120的重量。
88.其中,第一通孔元件位于第一连接元件120的中央。
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元件的直径为50mm。
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元件130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圆角矩形等。
9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元件130的厚度为5mm~20mm。优选地,第一底板元件130 的厚度为7.5mm~15mm。更优选地,第一底板元件130的厚度为10mm。
9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元件130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300mm
×
300mm
ꢀ×
10mm。
9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110、第一连接元件120和第一底板元件13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94.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单元100还包括若干第一定位元件140,若干第一定位元件140间隔并贯穿第一底板元件130设置,用于与锁定单元400进行可拆卸连接。
95.具体地,每一第一底板元件130设置至少三个第一定位元件140,用于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或调节单元300进行可拆卸连接。
96.优选地,对于每一第一底板元件130,设置的第一定位元件140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一定位元件140的数量为4~5个。更优选地,第一定位元件140的数量为4个。
97.其中,在每一第一底板元件130,相邻两第一支撑元件110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一定位元件140。
9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元件140为第一定位孔。
9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元件140的直径为18mm。
10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元件140的圆心与对应的第一底板元件130的边之间的距离为25mm左右,包括大于25mm和小于25mm。
101.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单元100还包括两第一导向元件150,每一第一底板元件130贯穿设置一第一导向元件150,且第一导向元件150设置于第一底板元件130的中心,用于对调节单元300进行导向。
102.其中,第一导向元件150位于第一底板元件130的中心,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0以第一导向元件150为中心环绕设置,若干第一定位元件140以第一导向元件150为中心环绕设置。
10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元件150为第一导向孔。
10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元件150的直径为100mm。
105.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单元200包括至少三第二支撑元件210、若干第二连接元件220和两第二底板元件230。其中,若干第二支撑元件210呈环形对称设置;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210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二连接元件220,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210的第二端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二连接元件220;一第二底板元件230分别与若干第二支撑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第二底板元件230 分别与若干第二支撑元件210的第二端连接,一第二底板元件230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第二底板元件230与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106.具体地,一第二底板元件230通过锁定单元400与一第一底板元件130进行可拆卸连接。
107.其中,若干第二支撑元件210形成一外切圆。
108.优选地,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为4~5个。更优选地,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为4个。
10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210的长度至少为2230mm。
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210为钢管,其规格为φ48mm
×
3.5mm。
111.其中,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为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的n倍,n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112.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为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的3~6倍。更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220的数量为第二支撑元件210的数量的5倍。设置上述倍数的目的是在确保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少第二支撑单元200的重量。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210而言,位于第一端的第二连接元件220 与位于第二端的第二连接元件220之间的间距至少为300mm。
1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210而言,位于第一端的第二连接元件220 与位于第二端的第二连接元件220之间的间距为445mm。
1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20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150mm
×
90mm
×ꢀ
4mm。
1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单元200还包括第二通孔元件,第二通孔元件贯穿第二连接元件22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用于在确保第二连接元件220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第二连接元件 220的重量。
117.其中,第二通孔元件位于第二连接元件220的中央。
1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元件的直径为50mm。
1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元件230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圆角矩形等。
1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元件230的厚度为5mm~20mm。优选地,第二底板元件230 的厚度为7.5mm~15mm。更优选地,第二底板元件230的厚度为10mm。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元件230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300mm
×
300mm
ꢀ×
10mm。
1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元件210、第二连接元件220和第二底板元件23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123.进一步地,第二支撑单元200还包括若干第二定位元件240,若干第二定位元件240间隔并贯穿第二底板元件230设置,用于与锁定单元400进行可拆卸连接。
124.具体地,每一第二底板元件230设置至少三个第二定位元件240,用于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或调节单元300进行可拆卸连接。
125.优选地,对于每一第二底板元件230,设置的第二定位元件240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二定位元件240的数量为4~5个。更优选地,第二定位元件240的数量为4个。
126.其中,在每一第二底板元件230,相邻两第二支撑元件210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二定位元件240。
1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元件240为第二定位孔。
1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元件240的直径为18mm。
1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元件240的圆心与对应的第二底板元件230的边之间的距离为25mm左右,包括大于25mm和小于25mm。
130.进一步地,第二支撑单元200还包括两第二导向元件250,每一第二底板元件230贯穿设置一第二导向元件250,且第二导向元件250设置于第二底板元件230的中心,用于对调节单元300进行导向。
131.其中,第二导向元件250位于第二底板元件230的中心,若干第二支撑元件210以第二导向元件250为中心环绕设置,若干第二定位元件240以第二导向元件250为中心环绕设置。
1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元件250为第二导向孔。
13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元件250的直径为100mm。
134.如图4所示,调节单元300包括固定底座元件310、滑动底座元件320、第一滑动元件330和第二滑动元件340。其中,固定底座元件310用于与地面或顶板接触;滑动底座元件320
与固定底座元件310对称设置,用于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端或第二支撑单元200 的第二端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滑动元件330的第一端与固定底座元件310连接,第一滑动元件 330的第二端与滑动底座元件320滑动连接;第二滑动元件340抵靠滑动底座元件320设置,并与第一滑动元件330转动连接;其中,在第二滑动元件340与第一滑动元件330的相对转动作用下,第一滑动元件330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
135.具体地,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底座元件320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底板元件130进行可拆卸连接;另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底座元件320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二底板元件230进行可拆卸连接;一调节单元300的第一滑动元件330沿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导向元件150进行往复运动;另一调节单元300的第一滑动元件330沿第二支撑单元 200的第二导向元件250进行往复运动。
136.其中,第一滑动元件330分别与固定底座元件310、滑动底座元件320转动连接。或者,第一滑动元件330与固定底座元件310固定连接、与滑动底座元件320转动连接。
13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330为丝杆件,其外缘面设置有外缘车丝。
1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330的高度为560mm。
1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330为中空结构。
1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330的外径为90mm、内径为60mm。
14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元件330的外缘车丝规格为tr90∠10。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元件340为手柄,包括丝杆筒件和两把手件,丝杆筒件与丝杆件转动连接,两把手件对称地设置于丝杆筒件的两侧。
14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丝杆筒件的外径为120mm、内径为90mm。
14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丝杆筒件的高度为80mm。
14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丝杆筒件的内缘面设置有内缘车丝。
1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丝杆筒件的内缘车丝规格为tr90∠10。
147.具体地,第一滑动元件330的外缘与第二滑动元件340的内缘螺旋连接,转动第二滑动元件 340即可使第一滑动元件330与第二滑动元件340发生相对转动,在第二滑动元件34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滑动元件330沿自身的轴向进行往复运动,从而改变调节单元300的长度。
148.进一步地,调节单元300还包括若干第三定位元件350,若干第三定位元件350间隔并贯穿滑动底座元件320设置,用于与锁定单元400进行可拆卸连接。
149.其中,固定底座元件310设置至少三个第三定位元件350;滑动底座元件320设置至少三个第三定位元件350,用于通过锁定单元40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或第二支撑单元200进行可拆卸连接。
150.具体地,位于滑动底座元件320的第三定位元件350与位于第一底板元件130的第一定位元件 140相对应,或者与位于第二底板元件230的第二定位元件240相对应。
151.优选地,对于固定底座元件310或滑动底座元件320,设置的第三定位元件350的数量为3~6 个。更优选地,第三定位元件350的数量为4~5个。更优选地,第三定位元件350的数量为4个。
15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元件350为第三定位孔。
15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元件350的直径为18mm。
15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元件350的圆心与对应的固定底座元件310(或滑动底座元件320)的边之间的距离为25mm左右,包括大于25mm和小于25mm。
155.进一步地,调节单元300还包括第三导向元件360,第三导向元件360贯穿滑动底座元件320 设置,以及设置于固定底座元件310(贯穿或非贯穿设置)。
156.其中,第三导向元件360位于固定底座元件310的中心、滑动底座元件320的中心。
15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向元件360为第三导向孔。
15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向元件360的直径为100mm。
159.如图5所示,固定底座元件310包括第一底座件311、第一安装件312和至少三第一强化连接件313。其中,第一底座件311用于与地面或顶板接触;第一安装件312设置于第一底座件311的一侧的中央,用于与第一滑动元件330的第一端进行连接;若干第一强化连接件313以第一安装件 312为中心环绕设置,且每一第一强化连接件313分别与第一底座件311、第一安装件312进行连接。
160.具体地,第一底座件311和第一安装件312的中央设置第三导向元件360,第一底座件311设置至少三第三定位元件350。
16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三定位元件350以第一安装件312为中心环绕设置。
16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第一强化连接件313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三定位元件350。
16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件311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圆角矩形等。
16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件311的厚度为10mm~40mm。优选地,第一底座件311的厚度为15mm~30mm。更优选地,第一底座件311的厚度为20mm。
1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件311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300mm
×
300mm
×ꢀ
20mm。
16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12的横截面为环形。
16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12的外径为120mm、内径为90mm。
16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12的内缘设置有内缘车丝。
16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312的内缘车丝规格为tr90∠10。
170.优选地,第一强化连接件313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一强化连接件313的数量为4~5 个。更优选地,第一强化连接件313的数量为4个。
17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强化连接件313的纵截面为梯形,包括直角梯形。
17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强化连接件313的规格(上底边
×
下底边
×
高)为20mm
×
140mm
ꢀ×
80mm。
173.如图6所示,滑动底座元件320包括第二底座件321、第二安装件322和至少三第二强化连接件323。其中,第二底座件321用于与第一支撑单元100或第二支撑单元200进行连接;第二安装件322设置于第二底座件321的一侧的中央,用于与第一滑动元件330的第一端进行连接;若干第二强化连接件323以第二安装件322为中心环绕设置,且每一第二强化连接件323分别与第二底座件321、第二安装件322进行连接。
174.具体地,第二底座件321与第一底板元件130或第二底板元件23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底座件321和第二安装件322的中央设置第三导向元件360,第二底座件321设置至少三
第三定位元件 350。
1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三定位元件350以第二安装件322为中心环绕设置。
17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第二强化连接件323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三定位元件350。
17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座件321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圆角矩形等。
17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座件321的厚度为10mm~40mm。优选地,第二底座件321 的厚度为15mm~30mm。更优选地,第二底座件321的厚度为20mm。
17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座件321的规格(长度
×
宽度
×
厚度)为300mm
×
300mm
×ꢀ
20mm。
1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22的横截面为环形。
18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22的外径为120mm、内径为90mm。
18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22的内缘设置有内缘车丝。
18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22的内缘车丝规格为tr90∠10。
184.优选地,第二强化连接件323的数量为3~6个。更优选地,第二强化连接件323的数量为4~5 个。更优选地,第二强化连接件323的数量为4个。
18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强化连接件323的纵截面为梯形,包括直角梯形。
18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强化连接件323的规格(上底边
×
下底边
×
高)为20mm
×
140mm
ꢀ×
80mm。
187.如图7所示,锁定单元400包括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和若干第二锁定元件420。其中,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二端、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端、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二端、另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端进行可拆卸连接;每一第二锁定元件42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0进行可拆卸连接,并抵接第一支撑单元100或第二支撑单元200或调节单元300。
188.具体地,部分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第一底板元件130、第二底板元件230进行可拆卸连接,部分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与第一底板元件130、滑动底座元件320进行可拆卸连接,部分第一锁定元件410分别与第二底板元件230、滑动底座元件320进行可拆卸连接,部分第二锁定元件420 抵接第一底板元件130,部分第二锁定元件420抵接第二底板元件230,部分第二锁定元件420抵接滑动底座元件320。
1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410为锁定螺栓,第二锁定元件420为锁定螺帽。
19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9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的第一支撑单元100和合适长度的第二支撑单元200;
192.将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二端的第一底板元件13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一端的第二底板元件230进行抵接;
193.将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依次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元件140、第二定位元件240进行连接,然后用若干第二锁定元件42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0进行锁定,以使第一支撑单
元10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进行固定;
194.将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底座元件320与第一支撑单元100的第一端的第一底板元件130进行抵接;
195.将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依次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元件140、第三定位元件350进行连接,然后用若干第二锁定元件42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0进行锁定,以使第一支撑单元100与该调节单元300进行固定;
196.将另一调节单元300的滑动底座元件320与第二支撑单元200的第二端的第二底板元件230 进行抵接;
197.将若干第一锁定元件410依次与对应的第二定位元件240、第三定位元件350进行连接,然后用若干第二锁定元件42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410进行锁定,以使第二支撑单元200与该调节单元300进行固定;
198.使用一第二滑动元件340调节第一滑动元件330的位置,进而调节该调节单元300的整体高度;
199.使用另一第二滑动元件340调节第一滑动元件330的位置,进而调节该调节单元300的整体高度;
200.将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树立起来,使一调节单元300的固定底座元件310抵接地面,使另一调节单元300的固定底座元件310靠近顶板;
201.使用靠近顶板的第二滑动元件340调节对应的第一滑动元件330的位置,以使该调节单元300 的固定底座元件310抵接顶板。
20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不同长度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组合,配合调节单元,整体可调节范围为0.5m~1m,调节范围大,解决现有支撑无法大范围调节长度,适用于绝大多数项目加固支撑用途;安装拆卸便捷、成本较低、可多次周转利用;利用常规材料,加工便捷;整体重量低,可人工搬运,运输便捷;可以对结构产生较大支撑力,加固效果明显;可以与周边普通脚手架通过扣件较好地组合支撑,同时对于有早拆需求的的部位可以提前拆除,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单根3.25m高支撑装置最大可承受荷载为12t,单根5.5m高支撑装置最大可承受荷载为10t,单根 7.25m高支撑装置最大可承受荷载为6t,单根10m高支撑装置最大可承受荷载为4t。
203.实施例2
204.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系统。
20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8所示,一种组合式可调节支撑系统,包括若干如实施例1所述的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其中,每一组合式可调节支撑装置的一调节单元300的固定底座元件310与顶板a抵接、另一调节单元300的固定底座元件310与地面b抵接。
20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207.1、分段式结构,拆解后构件重量轻,运输方便、拼装方便;
208.2、高度可调节,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高度结构的支撑;
209.3、构件尺寸较小,便于空间狭小部位使用;
210.4、单根构件承载能力强,可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使用;
211.5、构件稳定性好,可用于超限梁、超高梁的支撑。
212.此外,应用于拆改项目,其优点如下:
213.技术效果:
214.1、取材方便,便于加工,采用φ48
×
3.5普通直缝电焊钢管和普通钢管加工制作而成;
215.2、能够与扣件钢管脚手架较好地组合,同时支持早拆,满足不同部位的需求;
216.3、本专利可根据加固结构需求空间尺寸进行相应构件的搭配组合,满足10米以下各个尺寸的支撑加固;
217.4、高度可调节范围广,单个构件重量轻,便于运输;
218.5、承载能力远远大于一般钢支柱;
219.6、组合调节钢支柱与结构连接紧密,承载力强,能较好地保护现有结构安全;
220.经济效果:
221.1、选材方便,制作简单,采用标准化构件,经济性好;
222.2、运输方便,周转效率高;
223.3、安装方便,无需大型机械设备辅助,基本可做到人工完成;
224.安全效果:
225.1、构件可拆解,运输及吊装安全性高;
226.2、现场拼装、拆除便捷,避免安拆过程中吊装、焊接等高危行为。
2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