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20:4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来,随着耕作和栽培制度的改变,作物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病害发生初期隐蔽性较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不容易被发现,但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暴发性,一旦温湿度适宜,短期内能快速扩散和传播,因此其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化学杀菌是病害防除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应用杀菌剂防治病害在挽回作物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商品性和质量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在应用杀菌剂防治作物病害的过程中,长期连续高剂量地使用单一品种或单一作用方式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作物病害耐药和抗性演化等问题。杀菌剂化合物的合理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病害防治谱、提高防除效果、延缓病害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优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杀菌农药制备中的应用。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包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0:1-1:30;优选的,所述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1-1:5;更优选的,所述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1-1:2。
7.上述述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杀菌农药中的应用。
8.一种杀菌农药,包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0:1-1:30;优选的,所述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1-1:5;更优选的,所述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1-1:2。
9.所述杀菌农药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质量百分含量占农药总量的1-95%,优选的,为10-80%;除活性成分外,杀菌农药还包含农药常规助剂,所述的常规助剂包括将其制备成不同剂型的载体、分散剂、润湿剂、填料、乳化剂、增稠剂、抗冻剂、溶剂等。
10.所述杀菌农药的具体剂型为乳油、悬浮剂、微乳剂、悬乳剂、水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种衣剂中的一种。
11.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合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12.所述杀菌农药在防治由病原菌引起的蔬菜、果树、玉米、花生、小麦的病害中应用;其中,所述蔬菜病害为番茄炭疽病、灰霉病,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辣椒炭疽病、疫霉病;所述
玉米病害为丝黑穗病、锈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小斑病;所述小麦病害为白粉病;所述花生病害为叶斑病;所述果树病害为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葡萄灰霉病。
13.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可通过喷雾、灌根、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被施用于待处理植物叶片、根茎、种子部,特别是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菌侵扰或易侵扰影响的部位上。经试验探究发现,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吡啶菌酰胺、戊唑醇之间存在显著增效作用。增效效果表现为施用量减少、更宽的病害防治谱、杀菌作用更快、更持久。
14.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
15.吡啶菌酰胺(florylpicoxamid)是科迪华开发的第二代新型吡啶酰胺类(picolinamide)杀菌剂,商品名adavelt,该杀菌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系统细胞色素bc1复合物的qi位点,即qi抑制剂(qiis)。吡啶菌酰胺具有更广阔的防治谱,可用于谷物、葡萄、果树、坚果树、蔬菜等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疮痂病以及由壳针孢属(septoria spp.)、葡萄孢属(botryti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spp.)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6.戊唑醇是拜耳公司开发研制的具有内吸、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该杀菌剂作用机理为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能迅速被植物有生长力的部分吸收并主要向顶部转移,不仅具有杀菌活性,还可促进作物生长,使之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植株健壮、有效分蘖增加,从而提高产量。戊唑醇可用于禾谷类、玉米、花生、果树、蔬菜等作物防治白粉病、锈病、丝黑穗病、斑点落叶病等多种病害。
17.(1)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在环境中易于降解,对当茬作物和后茬作物均安全。
18.(2)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特点,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既能防除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小麦白粉病等蔬菜、粮食作物病害,又能防除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等果树病害。
具体实施方式
20.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数据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2.实施例1
23.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30。
24.实施例2
25.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20。
26.实施例3
27.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
10。
28.实施例4
29.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5。
30.实施例5
31.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2。
32.实施例6
33.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1。
34.实施例7
35.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1。
36.实施例8
37.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5:1。
38.实施例9
39.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10:1。
40.实施例10
41.含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的重量比为20:1。
42.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室内毒力测定)
43.以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例,采用(fao)叶盘漂浮法测定吡啶菌酰胺、戊唑醇及其混配制剂的毒力,具体方法如下:
44.供试药剂——吡啶菌酰胺原药,戊唑醇原药。将吡啶菌酰胺、戊唑醇原药用丙酮溶解,并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
45.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46.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吡啶菌酰胺、戊唑醇)配制成5-7个浓度梯度,分别倒入直径9cm的培养皿中,每皿20ml,以不含药剂的tween-80水溶液为对照。采集新鲜黄瓜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1.5cm的叶盘。叶盘背面向上漂浮于上述不同浓度药液的培养皿中,5片/皿,每浓度重复4皿。每个叶盘中心点接10μl的1
×
104~1
×
105个孢子囊/ml悬浮液。然后放入18~20℃,光暗比16:8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7d后调查病情。根据产孢面积占整个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5%;3级:6%~10%;5级:11%~25%;7级:26%~50%;9级:>50%。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0047][0048][0049]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0050]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分别按照重量比为1:30、1:20、1:10、1:5、1:2、1:1、2:1、5:1、10:1、20:1混配成10个配比;按不同配比稀释成5-7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开展试验,确定混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防治
效果,每处理重复4次。通过病原菌防治效果几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混配药剂对病原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50
值和ctc值。
[0051]
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dps17.10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
50
值、95%置信限。利用孙云沛法(1960)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根据共毒系数大小评价混配剂的增效作用。
[005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药剂抑制率:
[0053]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
50
/供试药剂ec
50
)
×
100
[0054]
混配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配制剂ec
50
)
×
100
[0055]
混配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
×
pa 单剂b的ti
×
pb(pa和pb分别为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0056]
共毒系数ctc=混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混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
×
100
[0057]
增效作用判断:ctc≥120,具有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
[0058]
结果如表1和2所示。
[0059]
表1 2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0060][0061]
表2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0062][0063]
由表1、表2可见,吡啶菌酰胺、戊唑醇及其混配制剂,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的配比在1:1~1:5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1~1:2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0064]
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作用研究(室内毒力测定)
[0065]
以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为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啶
菌酰胺、戊唑醇及其混配制剂的毒力,具体方法如下:
[0066]
供试药剂——吡啶菌酰胺原药,戊唑醇原药。将吡啶菌酰胺、戊唑醇原药用丙酮溶解,并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
[0067]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0068]
将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26℃预培养5d,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靠近菌落边缘的同一圆周上打取菌饼,接种到含有不同药剂(包括吡啶菌酰胺、戊唑醇)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每皿一片,置于26℃恒温箱内培养6d,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以清水为对照,每浓度处理重复4次。测定菌落径向线性生长量,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50
值)。
[0069][0070]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0071]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吡啶菌酰胺和戊唑醇分别按照重量比为1:30、1:20、1:10、1:5、1:2、1:1、2:1、5:1、10:1、20:1混配成10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的含药pda培养基,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重复4次。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混配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50
值和ctc值,以不加药剂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
[0072]
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dps17.10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
50
值、95%置信限。利用孙云沛法(1960)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根据共毒系数大小评价混配剂的增效作用。
[0073]
结果如表3和4所示。
[0074]
表3 2种药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0075][0076]
表4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0077]
[0078][0079]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戊唑醇及其混配制剂,能有效抑制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其中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配比在1:5~2:1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地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1~1:2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0080]
实施例11
[0081]
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0082]
吡啶菌酰胺12%,戊唑醇12%,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白碳黑(填料)20%,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
[0083]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混合物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制得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
[0084]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喷雾,每7天一次,连施2次。防治效果见下表5。
[0085]
表5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田间效果
[0086][0087]
通过表5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0088]
实施例12
[0089]
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悬浮剂,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0090]
吡啶菌酰胺8%,戊唑醇16%,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丙三醇(抗冻剂)4%,水补足至100%。
[0091]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和水按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投入砂磨机,研磨至粒径5μm,制得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悬浮剂。
[0092]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
度兑水喷雾,每7天一次,连施2次。防治效果见下表6。
[0093]
表6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田间效果
[0094][0095]
通过表6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0096]
实施例13
[0097]
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乳油,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0098]
吡啶菌酰胺8%,戊唑醇16%,环己烷(溶剂)25%,农乳600号(市售,乳化剂)3%,蓖麻油聚乙二醇缩合(乳化剂)5%,丙三醇(抗冻剂)4%,二甲苯补足至100%。
[0099]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和二甲苯按比例充分混合,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得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乳油。
[0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喷雾,每7天一次,连施2次。防治效果见下表7。
[0101]
表7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田间效果
[0102][0103][0104]
通过表7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0105]
实施例14
[0106]
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水乳剂,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0107]
吡啶菌酰胺8%,戊唑醇16%,环己烷(溶剂)20%,农乳600号(乳化剂)3%,蓖麻油聚乙二醇缩合(乳化剂)5%,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水补足至100%。
[0108]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按比例充分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高速搅拌下,油相与水相混合,得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水乳剂。
[0109]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喷雾,每7天一次,连施2次。防治效果见下表8。
[0110]
表8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田间效果
[0111][0112]
通过表8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0113]
实施例15
[0114]
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0115]
吡啶菌酰胺12%,戊唑醇12%,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润湿剂)2%,硫酸铵(崩解剂)3%,白碳黑(填料)30%,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0116]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剂、崩解剂、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5μm,得母粉,将母粉与木质素磺酸钠充分混合后造粒、烘干、过筛,从而制得24%吡啶菌酰胺
·
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
[0117]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喷雾,每7天一次,连施2次。防治效果见下表9。
[0118]
表9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不同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田间效果
[0119][0120]
通过表9可以看出,吡啶菌酰胺与戊唑醇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01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