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3:2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浆管拼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地基基础加固工程中,对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常用的加固方法之一是采用静压桩补强承载力,通过基础以上的主体结构提供压桩反力,采用液压装置将预制钢管分节压入地层中,并利用注浆管对钢管进行注浆,最终在既有建筑基础下形成一根完整的钢管静压桩,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效果。
3.因为钢管静压桩的施工空间狭小,具体操作时,需要将注浆管在钢管静压桩的桩端分节拼接,拼接好当前节注浆管后,再将当前节注浆管伸入钢管静压桩内,由此边拼接边下放注浆管,此过程往往需要多名施工人员共同完成,即一人手扶已经当前节注浆管露出钢管静压桩的一端,另一人将当前节注浆管与下一节注浆管拼接,然后再合力将注浆管下放至伸入钢管静压桩内,随着注浆管长度的增加,注浆管的总重量也会增加,人力难以持久的把持注浆管,因此,缺少一种能够在拼接注浆管时进行辅助的夹持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盖板支撑在注浆管接头的下部,从而实现对第一注浆管的支撑,便于施工人员在注浆管接头上拼接第二注浆管,通过设置抵接第二注浆管的支撑架,便于对第二注浆管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二注浆管垂直下降,避免第二注浆管的下降角度出现偏差,省时省力,实用性强。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钢架、两个设置在所述钢架上且夹装第一注浆管的盖板、以及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钢架的两侧且夹装第二注浆管的支撑架;
6.所述盖板远离第一注浆管端部通过合页与所述钢架铰接,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之间通过注浆管接头连接,所述注浆管接头的底部贴合所述盖板的顶部;
7.所述支撑架包括撑杆和设置在所述撑杆一端的夹持件,所述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销栓与所述钢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持件夹持在所述第二注浆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夹持件中穿设有绳索。
8.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架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横梁和两个连接在两个横梁之间的纵梁,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大于钢管静压桩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盖板远离第一注浆管的端部通过合页与纵梁铰接;
9.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开设有与销栓相适应的第一安装孔。
10.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置有耳板和立板,所述立板支撑在地面上且与所述纵梁等长。
11.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开设有卡接所述第一注浆管的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为与所述第一注浆管相配合的弧形,所述盖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面的两角均为斜角。
12.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还设置有把手。
13.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与销栓相适应的第二安装孔。
14.上述的一种钢管静压桩的注浆管用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靠近第二注浆管的侧面为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为与第二注浆管相配合的弧形;
15.所述夹持件为中空构件,所述夹持件的两端设置有开口部,绳索的两端伸出所述夹持件的开口部。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快捷,通过在钢架上设置两个卡接第一注浆管的盖板,便于利用盖板支撑在注浆管接头的下部,从而将注浆管接头支撑在钢管静压桩的上方,实现对第一注浆管的支撑,便于施工人员在注浆管接头上拼接第二注浆管,实用性强。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抵接第二注浆管的支撑架,便于对第二注浆管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二注浆管垂直下降,避免第二注浆管的下降角度出现偏差,造成返工,且通过销栓连接连接板和钢架,便于在注浆管接头上拼接第二注浆管时,将撑杆向外转动,以免妨碍施工人员操作,拼接好第二注浆管后,再将撑杆向内转动至抵接第二注浆管,再利用绳索穿过两个夹持件,从而使两个夹持件包围在第二注浆管的外侧,使第二注浆管保持垂直状态。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盖板支撑在注浆管接头的下部,从而实现对第一注浆管的支撑,便于施工人员在注浆管接头上拼接第二注浆管,通过设置抵接第二注浆管的支撑架,便于对第二注浆管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二注浆管垂直下降,避免第二注浆管的下降角度出现偏差,省时省力,实用性强。
2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横梁;
ꢀꢀꢀꢀꢀꢀꢀꢀꢀꢀꢀꢀꢀꢀꢀꢀ
2-纵梁;
ꢀꢀꢀꢀꢀꢀꢀꢀꢀꢀꢀꢀꢀꢀꢀ
3-耳板;
28.4-第一安装孔;
ꢀꢀꢀꢀꢀꢀꢀꢀꢀꢀ
5-盖板;
ꢀꢀꢀꢀꢀꢀꢀꢀꢀꢀꢀꢀꢀꢀꢀ
6-第一夹持面;
29.7-斜角;
ꢀꢀꢀꢀꢀꢀꢀꢀꢀꢀꢀꢀꢀꢀꢀꢀ
8-合页;
ꢀꢀꢀꢀꢀꢀꢀꢀꢀꢀꢀꢀꢀꢀꢀ
9-把手;
30.10-销栓;
ꢀꢀꢀꢀꢀꢀꢀꢀꢀꢀꢀꢀꢀꢀꢀ
11-连接板;
ꢀꢀꢀꢀꢀꢀꢀꢀꢀꢀꢀꢀ
12-第二安装孔;
31.13-撑杆;
ꢀꢀꢀꢀꢀꢀꢀꢀꢀꢀꢀꢀꢀꢀꢀ
14-夹持件;
ꢀꢀꢀꢀꢀꢀꢀꢀꢀꢀꢀꢀ
15-开口部;
32.16-第二夹持面;
ꢀꢀꢀꢀꢀꢀꢀꢀꢀ
17-绳索;
ꢀꢀꢀꢀꢀꢀꢀꢀꢀꢀꢀꢀꢀꢀ
18-注浆管接头;
33.19-第一注浆管;
ꢀꢀꢀꢀꢀꢀꢀꢀꢀ
20-第二注浆管;
ꢀꢀꢀꢀꢀꢀꢀꢀ
21-钢管静压桩;
34.22-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钢架、两个设置在所述钢架上且夹装第一注浆管19的盖板5、以及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钢架的两侧且夹装第二注浆管20的支撑架。
36.所述盖板5远离第一注浆管19的端部通过合页8与所述钢架铰接,所述第一注浆管19和所述第二注浆管20之间通过注浆管接头18连接,所述注浆管接头18的底部贴合所述盖板5的顶部。
37.所述支撑架包括撑杆13和设置在所述撑杆13一端的夹持件14,所述撑杆13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通过销栓10与所述钢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持件14夹持在所述第二注浆管20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夹持件14中穿设有绳索17。
38.实际使用时,通过在钢架上设置两个夹持第一注浆管19的盖板5,便于利用盖板5抵接在注浆管接头18的下部,从而将注浆管接头18支撑在钢管静压桩21的上方,实现对第一注浆管19的支撑,便于施工人员在注浆管接头18上拼接第二注浆管20。
39.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两个夹持第二注浆管20的支撑架,便于对第二注浆管20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二注浆管20垂直下降,避免第二注浆管20的下降角度出现偏差,造成返工,且通过销栓10连接连接板11和钢架,便于在注浆管接头18上拼接第二注浆管20时,将撑杆13向外转动,以免妨碍施工人员操作,拼接好第二注浆管20后,再将撑杆13向内转动至抵接第二注浆管20,再利用绳索17穿过两个夹持件14,从而使两个夹持件14包围在第二注浆管20的外侧,使第二注浆管20保持垂直状态。
40.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钢架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横梁1和两个连接在两个横梁1之间的纵梁2,所述横梁1和所述纵梁2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大于钢管静压桩21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盖板5远离第一注浆管19的端部通过合页8与纵梁2铰接;所述横梁1的两端均开设有与销栓10相适应的第一安装孔4。
41.实际使用时,通过两个横梁1和两个纵梁2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实现对盖板5的支撑,通过设置横梁1和纵梁2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大于钢管静压桩21的横截面面积,便于将钢架放置在地面上时,不遮挡钢管静压桩21。
42.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2上设置有耳板3和立板22,所述立板22支撑在地面上且与所述纵梁2等长。
43.实际使用时,耳板3位于纵梁2的外侧,便于施工人员拿取钢架,通过设置耳板3,便于施工人员移动钢架。
44.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盖板5上开设有卡接所述第一注浆管19的第一夹持面6,所述第一夹持面6为与所述第一注浆管19相配合的弧形,所述盖板5上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面6的两角均为斜角7。
45.实际使用时,通过在盖板5上开设第一夹持面6,便于卡接第一注浆管19,两个第一夹持面6所组合成的圆面积小于注浆管接头18的横截面面积,当第一夹持面6卡接在第一注
浆管19外侧时,注浆管接头18位于盖板5的上方,即实现了对注浆管接头18的支撑;通过设置盖板5上靠近第一夹持面6的两角均为斜角7,减少了盖板5的自重,也降低了盖板5上斜角7处的集中应力,从而增强了盖板5的使用寿命。
46.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合页8连接在纵梁2上部,便于使盖板5以合页8为轴实现开合,从而在下放第二注浆管20时,打开两个盖板5,使第二注浆管20可以向下移动。
47.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5上还设置有把手9,便于开合盖板5。
48.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11上开设有与销栓10相适应的第二安装孔12。
49.实际使用时,通过在横梁1的两端均开设第一安装孔4,在连接板11上开设第二安装孔12,便于将销栓10穿过横梁1和连接板11,从而将连接板11与横梁1连接,实现连接板11以销栓10为轴进行平面转动。
50.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夹持件14靠近第二注浆管20的侧面为第二夹持面16,所述第二夹持面16为与第二注浆管20相配合的弧形;所述夹持件14为中空构件,所述夹持件14的两端设置有开口部15,绳索17的两端伸出所述夹持件14的开口部15。
51.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夹持件14靠近第二注浆管20的一面为第二夹持面16,便于适应第二注浆管20的形状,通过设置夹持件14为中空构件,便于利用绳索17穿过夹持件14,从而将两个夹持件14包围在第二注浆管20的外侧,实现对第二注浆管20下降方向的引导。
52.需要说明的是,绳索17穿过夹持件14后,施工人员可将绳索17系为活结,便于拼接下一节注浆管前,将撑杆13向外转动。
53.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如图5所示,将钢架放置在钢管静压桩21的上方,并关闭两个盖板5,使第一注浆管19保持悬空,连接注浆管接头18和第二注浆管20,并在第二注浆管20的上端安装另一个注浆管接头18,然后将两个夹持件14合拢至卡接第二注浆管20,通过绳索17固定两个夹持件14,待施工人员提起第二注浆管20后,打开两个盖板5,缓慢下放第二注浆管20,至第一注浆管19上的注浆管接头18位于盖板5下方后,再次关闭盖板5,继续下放第二注浆管20,至第二注浆管20上的注浆管接头18位于盖板5上方后,分开两个夹持件14,进行下一节注浆管的拼装。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