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05:38: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煤矿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煤矿工作过程中,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存在因不退锚造成垮落不充分,可能造成自然发火及冲击地压,为保证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能及时塌落,通常用风动扳手退锚索,但是需要作业人员双人配合,登高退锚索,操作难度大。
3.现有技术(cn206448828u)公开了一种气腿式退锚机,只需单人控制气腿的升降来调节退锚机头的高度,以此进行退锚。但若退锚机头没有及时褪去,退锚机头变形后无法褪去,造成上下隅角进入老空塌落不实。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解决了退锚机头没有及时褪去,退锚机头变形后无法褪去,造成上下隅角进入老空塌落不实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包括气腿、退锚机头及转动模块,所述气腿的输出端上设置有所述退锚机头,所述转动模块包括底座、驱动组件、接头、支撑杆、连接杆、套管、穿刺杆和穿刺头,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接头与所述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气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所述穿刺杆滑动设置于所述套管内,所述穿刺头与所述穿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6.其中,所述转动模块还包括拨动块,所述拨动块与所述穿刺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穿刺杆的外侧壁。
7.其中,所述转动模块还包括收纳框,所述收纳框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且所述拨动块与所述收纳框相适配。
8.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变速机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接头与所述变速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9.其中,所述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
10.其中,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放置板、减震弹簧和贴合板,所述放置板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放置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贴合板固定连接。
11.其中,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摩擦垫,所述摩擦垫与所述贴合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贴合板的下方。
12.本发明的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工作人员滑动所述穿刺杆,使得所述穿刺头刺入至地面,使得所述底座与地面相对固定,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气腿之间具有角度,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运作,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接头转动,从而将所述退锚机头进行偏移位置,获得便于将所述退锚机头及时褪去,避免所述退锚机头变形无法褪去,从而造成上下隅角进入老空塌落不实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
15.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
17.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18.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
20.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1.101-气腿、102-退锚机头、103-底座、104-驱动电机、105-变速机、106-接头、107-支撑杆、108-连接杆、109-套管、110-穿刺杆、111-穿刺头、112-拨动块、113-收纳框、201-放置板、202-减震弹簧、203-贴合板、204-摩擦垫、301-外筒、302-内杆、303-限位块、304-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第一实施例为:
23.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包括气腿101、退锚机头102和转动模块。
24.所述转动模块包括底座103、驱动组件、接头106、支撑杆107、连接杆108、套管109、穿刺杆110、穿刺头111、拨动块112和收纳框113,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104和变速机105。
25.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腿101的输出端上设置有所述退锚机头102,控制所述气腿101的升降来调节所述退锚机头102的高度,以此进行退锚。
26.其中,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底座103固定连接,所述接头106与所述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07的一端与所述接头10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08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10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08的另一端与所述气腿1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管109设置于所述底座103的外侧壁,所述穿刺杆110滑动设置于所述套管109内,所述穿刺头111与所述穿刺杆110的一端固定连接,工作人员滑动所述穿刺杆110,使得所述穿刺头111刺入至地面,使得所述底座103与地面相对固定,所述支撑杆107与所述气腿101之间具有角度,控制所述驱动组件运作,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接头106转动,从而将所述退锚机头102进行偏移位置,获得便于将所述退锚机头102及时褪去,避免所述退锚机头102变形无法褪去,从而造成上下隅角进入老空塌落不实的效果。
27.所述拨动块112与所述穿刺杆110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穿刺杆110的外侧壁,工作人员手持所述拨动块112,滑动所述穿刺杆110,使得所述穿刺杆110在所述套管109内滑动。同时,所述收纳框113与所述底座10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103的外侧壁,且所述拨动块112与所述收纳框113相适配,所述收纳框113用于对所述拨动块112进行收纳。
28.另外,所述驱动电机104与所述底座103固定连接,所述变速机105与所述驱动电机10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接头106与所述变速机10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退锚完毕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04运作,所述驱动电机104与所述变速机105相配合,驱动所述接头106转动,从而将所述退锚机头102进行偏移位置。
29.所述拨动块112与所述收纳框113相适配,所述收纳框113用于对所述拨动块112进行收纳,工作人员手持所述拨动块112,滑动所述穿刺杆110,使得所述穿刺杆110在所述套管109内滑动,直至所述穿刺头111刺入至地面,使得所述底座103与地面相对固定,所述支撑杆107与所述气腿101之间具有角度,控制所述气腿101的升降来调节所述退锚机头102的高度,以此进行退锚,退锚完毕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04运作,所述驱动电机104与所述变速机105相配合,驱动所述接头106转动,从而将所述退锚机头102进行偏移位置,获得便于将所述退锚机头102及时褪去,避免所述退锚机头102变形无法褪去,从而造成上下隅角进入老空塌落不实的效果。
30.第二实施例为:
31.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3~图5,其中图3是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放置板201、减震弹簧202、贴合板203和摩擦垫204。
32.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103的外侧壁,所述减震组件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运作时达到减震效果。
33.其中,所述放置板201与所述底座10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座103的外侧壁,所述减震弹簧202的一端与所述放置板201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202的另一端与所述贴合板203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202压缩,并具有回弹力,所述驱动组件运作时,所述底座103受到晃动,所述减震弹簧202吸收所述底座103受到的晃动,从而达到减震效果。所述摩擦垫204与所述贴合板20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贴合板203的下方,述摩擦垫204接触地面,增加对地面的摩擦。
34.安装所述底座103时,将所述底座103与地面接触,此时所述摩擦垫204接触地面,增加对地面的摩擦,所述减震弹簧202压缩,并具有回弹力,所述驱动组件运作时,所述底座103受到晃动,所述减震弹簧202吸收所述底座103受到的晃动,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35.第三实施例为:
36.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6~图8,其中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正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采工作面上下隅角快速退锚机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外筒301、内杆302和限位块303。
37.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减震弹簧202套设于所述限位组件的外侧壁,所述限位组件限制所述减震弹簧202压缩、拉伸的轨迹,从而提高所述减震弹簧202的稳定性。
38.其中,所述外筒301与所述贴合板203固定连接,所述内杆302的一端与所述外筒301滑动连接,所述内杆302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置板201固定连接,且所述减震弹簧202分别围绕于所述外筒301和所述内杆302的外侧壁,所述减震弹簧202在所述底座103接触地面或离开地面时,对应地压缩或拉伸,所述减震弹簧202分别围绕于所述外筒301和所述内杆302的外侧壁,所述内杆302在所述外筒301内滑动,所述内杆302与所述外筒301相配合,提高所述减震弹簧202的稳定性。
39.所述外筒301具有限位槽304,所述限位块303与所述内杆30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限位槽304内,所述限位块303在所述限位槽304内滑动,防止所述内杆302脱离所述外筒301。所述减震弹簧202在所述底座103接触地面或离开地面时,对应地压缩或拉伸,所述减震弹簧202分别围绕于所述外筒301和所述内杆302的外侧壁,所述内杆302在所述外筒301内滑动,所述内杆302与所述外筒301相配合,提高所述减震弹簧202的稳定性,所述限位块303在所述限位槽304内滑动,防止所述内杆302脱离所述外筒30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