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8 19:2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是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由于水里掺入了新的物质或者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变质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的使用功能。污水可以定义为从住宅、机关、商业或者工业区排放的与地下水、地表水、暴风雪等混合的携带有废物的液体或者水。未经处理排放后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在污水排放前需要对其处理净化,使污水达到排放的水质要求后进行环保排放。
3.目前污水处理装置中一般都会有加药到污水中进行反应处理的步骤,但是现有的将药剂加入到污水中后,一般只是对其进行单一的搅拌,对药剂和污水混合不够均匀彻底,不但会导致污水处理净化的效果不佳,影响排放质量,而且没有充分混合也会造成药剂的浪费,成本与相应提高。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上端固定安装有处理筒,所述处理筒的外壁安装有齿圈,所述安装架的上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下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上设有同时带动第二转杆和齿圈转动的传动机构,所述第二转杆位于处理筒内部的外壁设有多个混合机构,所述处理筒上壁左右对称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供第二转杆通过的穿孔。
8.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固定设于第一转杆外壁的主齿轮,所述主齿轮与齿圈相啮合,所述顶板上端设有与第一转杆驱动连接的电机,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外壁均设有带轮,两个所述带轮之间传动连接有皮带。
9.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有固定设于第二转杆外壁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有多个混合叶片。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杆的外壁固定设有套筒,所述套筒背离第二转杆的一侧设有刮板,所述第二转杆的外壁与处理筒的内壁滑动贴合。
11.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内杆,所述连接内杆远离套筒的一端与刮板相连接,所述连接内杆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套筒外壁安装有与固定孔相配合的固定螺栓。
12.进一步的,左右两侧所述盖板上分别连通有进水管和加药管,所述处理筒的下壁
连通有多个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中安装有阀门。
1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的底部连通有多个接水管,所述接水管与出水管的位置相对应。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本方案通过传动机构和第一转杆的配合,带动处理筒转动,从而使得处理筒内的污水和药剂进行转动混合,提高反应处理的效果;同时传动机构带动第二转杆转动,并且第二转杆与处理筒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转杆转动会带动混合叶片转动,一方面通过混合叶片对处理筒内的药剂和污水进一步的搅拌混合,提高混合的速率以及搅拌力度,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混合叶片的转动方向和处理筒相反,可实现对污水和药剂的反复来回冲击搅拌,避免了单一的搅拌方式,能够使污水和药剂混合的更均匀彻底,不但提高污水处理净化的效果,提高排放质量,而且使得药剂充分的反应使用,极大地避免了浪费的情况,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内局部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和刮板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标号说明:
22.1、安装架;2、支撑轴;3、处理筒;4、齿圈;5、顶板;6、第一转杆;7、第二转杆;8、传动机构;801、主齿轮;802、电机;803、带轮;804、皮带;9、混合机构;901、连接架;902、混合叶片;10、盖板;11、穿孔;12、套筒;13、刮板;14、连接内杆;15、固定孔;16、固定螺栓;17、进水管;18、加药管;19、出水管;20、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一:
24.请参阅图1-4,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加药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轴2,支撑轴2上端固定安装有处理筒3,处理筒3的外壁安装有齿圈4,安装架1的上端设有顶板5,顶板5下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6和第二转杆7,第一转杆6上设有同时带动第二转杆7和齿圈4转动的传动机构8,第二转杆7位于处理筒3内部的外壁设有多个混合机构9,混合机构9包括有固定设于第二转杆7外壁的连接架901,连接架901上设有多个混合叶片902,处理筒3上壁左右对称铰接有盖板10,盖板10上开设有供第二转杆7通过的穿孔11。使用时,通过传动机构8和第一转杆6的配合,带动齿圈4和处理筒3转动,从而使得处理筒3内的污水和药剂进行转动混合,提高反应处理的效果。同时传动机构8带动第二转杆7转动,并且第二转杆7的转动方向和第一转杆6相同,而处理筒3与第一转杆6转动方向相反,所以第二转杆7与处理筒3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转杆7转动会带动混合叶片902转动,一方面通过混合叶片902对处理筒3内的药剂和污水进一步的搅拌混合,提高混合的速率以及搅拌力度,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混合叶片902的转动方向和处理筒3相反,可
实现对污水和药剂的反复来回冲击搅拌,避免了单一的搅拌方式,能够使污水和药剂混合的更均匀彻底,不但提高污水处理净化的效果,提高排放质量,而且使得药剂充分的反应使用,极大地避免了浪费的情况,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满足目前的污水处理需求。
25.请参阅图1-2和图4,传动机构8包括有固定设于第一转杆6外壁的主齿轮801,主齿轮801与齿圈4相啮合,顶板5上端设有与第一转杆6驱动连接的电机802,第一转杆6和第二转杆7的外壁均设有带轮803,两个带轮803之间传动连接有皮带804。启动电机802带动第一转杆6转动,第一转杆6会带动主齿轮801转动,主齿轮801会带动齿圈4和处理筒3转动,从而使得处理筒3内的污水和药剂进行转动混合,提高反应处理的效果。同时第一转杆6转动会带动其外壁的带轮803转动,然后再通过皮带804带动左侧的带轮803和第二转杆7转动,并且第二转杆7的转动方向和第一转杆6相同,而齿圈4和处理筒3与第一转杆6转动方向相反,所以第二转杆7与处理筒3的转动方向相反。
26.请参阅图3和5,第二转杆7的外壁固定设有套筒12,套筒12背离第二转杆7的一侧设有刮板13,第二转杆7的外壁与处理筒3的内壁滑动贴合。套筒12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内杆14,连接内杆14远离套筒12的一端与刮板13相连接,连接内杆14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固定孔15,套筒12外壁安装有与固定孔15相配合的固定螺栓16。可将连接内杆14沿着套筒12得的内壁滑动,从而可调节刮板13的伸出距离,使得刮板13与处理筒3的内壁接触最佳距离,可根据不同情况下的需要来调节刮板13与套筒12之间距离,适用范围广,满足多种情况下的需要,调节好后再通过固定螺栓16和固定孔15的配合来将连接内杆14和刮板13进行固定。当第二转杆7转动时也会带动套筒12和刮板13转动,通过刮板13可对处理筒3的内壁进行刮抹,可将处理筒3内壁上粘附的杂质和药剂刮下,极大地避免处理筒3的内壁粘附杂质而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和增加后续的清理难度,同时也可将附在处理筒3内壁上的药剂刮下,避免了药剂浪费的同时保证药剂混合的彻底和均匀性,提高了药剂使用率和对污水处理质量。
27.请参阅图1-3,左右两侧盖板10上分别连通有进水管17和加药管18,污水可从进水管17进入到处理筒3中,处理药剂可以从加药管18投入到处理筒3中与污水混合,处理筒3的下壁连通有多个出水管19,出水管19中安装有阀门,对污水处理完毕后,可打开出水管19上的阀门,使得处理筒3中的处理后污水排出。安装架1的底部连通有多个接水管20,接水管20与出水管19的位置相对应,从出水管19排出的污水可穿过接水管20排出,方便后续对污水的导出。
28.工作原理:在使用时,盖上盖板10后,将污水通过进水管17投入到处理筒3中,然后通过加药管18将处理药剂也加入到处理筒3中,也可直接打开盖板10将污水和药剂投入处理筒3中,使药剂和污水进行混合反应,从而对污水达到净化处理的效果,启动电机802带动第一转杆6转动,第一转杆6会带动主齿轮801转动,主齿轮801会带动齿圈4和处理筒3转动,从而使得处理筒3内的污水和药剂进行转动混合,从而提高反应处理的效果。同时第一转杆6转动会带动其外壁的带轮803转动,然后再通过皮带804带动左侧的带轮803和第二转杆7转动,并且第二转杆7的转动方向和第一转杆6相同,而齿圈4和处理筒3与第一转杆6转动方向相反,所以第二转杆7与处理筒3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转杆7转动会带动连接架901和混合叶片902转动,一方面通过混合叶片902对处理筒3内的药剂和污水进一步的搅拌混合,提
高混合的速率以及搅拌力度,另一方面混合叶片902的转动方向和处理筒3的转动方向相反,可实现对污水和药剂的反复来回冲击搅拌,使污水和药剂混合的更均匀彻底,提高污水处理净化的效果,而且使得药剂充分的反应使用,极大地避免了浪费的情况,满足目前的污水处理需求。
29.使用完毕后,即可旋转打开盖板10,然后即可对处理筒3内进行清洗处理,可避免了影响后续的污水处理,以及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后续污水处理的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