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26 00:1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食品加工机的杯体与杯盖之间密封是通过在杯体或杯盖上安装密封圈,盖合时通过将杯盖旋转到位或直接盖合并向下压以使杯盖与杯体夹紧密封圈实现密封配合,开盖时通过向上拉拔使密封圈与杯体脱离,从而将杯盖从杯体上取下。上述的杯体与杯盖之间的密封配合不是过松就是过紧,过松时会造成杯体工作过程中高温浆液从杯体与杯盖的配合间隙向外溅射,过紧时不利于操作者开盖,且在费力开盖时还存在被高温蒸汽烫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以至少解决杯盖开盖费力的问题。
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及盖合于所述杯体的杯盖,所述杯体内设有粉碎装置,所述粉碎装置的下方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粉碎装置的电机,所述杯盖设有操作件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杯盖的外周壁设置,所述操作件设于所述密封件的内侧,所述操作件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以及使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杯体脱离。
6.本技术的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所述杯盖包括杯盖主体及环绕设于杯盖主体两侧的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所述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分别与所述杯盖主体滑动连接,所述密封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滑盖的外侧壁的第一密封件和设于所述第二滑盖的外侧壁的第二密封件;所述杯盖主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操作件为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一滑盖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杯体脱离,所述第二推杆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滑盖的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杯体脱离。
8.所述第一推杆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推杆推动所述第一滑盖向外运动以压缩所述第一弹簧,且所述第一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和/或所述第二推杆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推杆推动所述第二滑盖向外运动以压缩所述第二弹簧,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
9.所述杯盖主体设有手提部,所述手提部的上端向上凸出于所述杯盖主体、下端伸入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手提部的下端设有沿杯盖的径向延伸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手提部沿所述杯盖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推杆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及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推杆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
10.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沿杯盖的轴向延伸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提供所述手提部
相对所述杯盖向上移动的回弹力。
11.所述安装腔内设有锁合部,所述手提部的下端设有与所述锁合部适配的配合部,所述手提部相对所述杯盖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锁合部锁合。
12.所述锁合部为回弹开关,所述配合部为顶杆;或者所述锁合部为倒钩,所述配合部为与所述倒钩适配的卡钩。
13.所述杯盖主体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所述手提部错位设置。
14.所述杯盖包括盖体及固设于所述盖体上侧的软胶盖,所述软胶盖的中部设有凸起以形成所述操作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软胶盖的外周边缘。
15.所述软胶盖与所述密封件一体成型。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技术的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杯盖设有操作件及密封件,密封件沿杯盖的外周壁设置,操作件设于密封件的内侧,操作件能够沿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密封件与杯体密封配合以及使密封件与杯体脱离;即通过在杯盖设置与密封件配合的操作件可实现杯盖与杯体密封或开盖,其中盖合杯盖时操作件能够推动密封件朝向杯体移动,进一步由杯盖与杯体将密封件夹紧可实现密封,开盖时操作件可促使密封件朝反方向逐渐脱离杯体,此时操作者可轻松将杯盖从杯体上拿掉,即上述方案既能够确保杯盖盖合时的密封效果,又可使开盖省力,提升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18.2.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杯盖包括杯盖主体及环绕设于杯盖主体两侧的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分别与杯盖主体滑动连接,密封件包括设于第一滑盖的外侧壁的第一密封件和设于第二滑盖的外侧壁的第二密封件;杯盖主体内设有安装腔,操作件为设于安装腔内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第一推杆沿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第一滑盖的第一密封件与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第一密封件与杯体脱离,第二推杆沿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第二滑盖的第二密封件与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第二密封件与杯体脱离;即通过设置能够滑动的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可使密封件与杯体形成不同的状态:第一滑盖与杯体将第一密封件夹紧或者第一密封件远离杯体,第二滑盖与杯体将第二密封件夹紧或者第二密封件远离杯体;且第一推杆用于驱动第一滑盖运动、第二推杆用于驱动第二滑盖运动,使得第一滑盖、第二滑盖滑动易于调节;并且第一滑盖与第二滑盖配合环绕杯盖主体的方式比较新颖。
1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推杆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推杆推动第一滑盖向外运动以压缩第一弹簧,且第一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通过第一推杆推动第一滑盖向外运动可实现第一滑盖与杯体将第一密封件夹紧从而实现密封;在此过程被压缩的第一弹簧及发生形变的第一密封件则为后续开盖提供了较大的回弹或回位空间,即开盖时被压缩的第一弹簧释放能量能够快速使第一推杆向内运动,同时地第一滑盖失去第一推杆的推力也随之向内运动,同时地第一密封件被夹紧的形变减小且脱离杯体,促进了开盖的效率。
20.类似地,第二推杆可设置第二弹簧以提供相同的功能。
21.3.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杯盖主体设有手提部,手提部的上端向上凸出于杯盖主体、下端伸入安装腔内,手提部的下端设有沿杯盖的径向延伸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手提部沿杯盖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推杆沿杯盖的径向方
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推杆沿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由此手提部既能够为操作者提供握持位,还能够作为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的驱动方,即操作者通过使手提部沿杯盖的轴向方向运动可实现杯盖对杯体密封或开盖,使得操作十分便利。
2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安装腔内设有沿杯盖的轴向延伸的第三弹簧,第三弹簧提供手提部相对杯盖向上移动的回弹力;即手提部向下运动时可压缩第三弹簧,同时驱动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促使密封件对杯体密封,需要开盖时被压缩的第三弹簧释放能量可加快手提部向上运动从而使密封件脱离杯体,可促进开盖的效率。
2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安装腔内设有锁合部,手提部的下端设有与锁合部适配的配合部,手提部相对杯盖向下移动以使配合部与锁合部锁合;通过锁合部与配合部锁合,可确保第一推杆对第一密封件的顶紧作用及第二推杆对第二密封件的顶紧作用,从而可确保密封效果。
2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杯盖主体设有透气孔,透气孔与手提部错位设置;由此当操作者手握手提部时可避免由透气孔出来的高温蒸汽烫伤手部。
25.4.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杯盖包括盖体及固设于盖体上侧的软胶盖,软胶盖的中部设有凸起以形成操作件,密封件设于软胶盖的外周边缘;由此当操作者需要开盖时通过向内挤压操作件即可同时将密封件向内拉动,以使密封件与杯体脱离,该方式的杯盖结构简单且操作起来十分容易。
2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软胶盖与密封件一体成型,由此可简化杯盖加工并且优化操作件与密封件的联动效果,有助于提升开盖效率。
附图说明
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的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3是图1的b处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4是图1的食品加工机的杯盖处于状态一的示意图,其中锁合部与配合部处于锁合状态;
32.图5是图1的食品加工机的杯盖处于状态二的示意图,其中锁合部与配合部处于解锁状态;
33.图6是图1的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爆炸图;
34.图7是图6的下盖及其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回弹开关的正面示意图;
36.图9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背面示意图;
37.图10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左侧示意图;
38.图11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右侧示意图;
39.图12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正面分解示意图;
40.图13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背面分解示意图;
41.图14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侧视分解示意图一;
42.图15是图8的回弹开关的侧视分解示意图二;
43.图16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一的示意图;
44.图17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二的示意图;
45.图18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三的示意图;
46.图19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四的示意图;
47.图20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五的示意图;
48.图21是图8的回弹开关处于状态六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
50.10-杯体,11-粉碎装置;
51.20-杯盖,21-杯盖主体,22-第一滑盖,23-第二滑盖,220-第一密封件,230-第二密封件,210-安装腔,24-手提部,241-第一驱动部,242-第二驱动部,243-第三弹簧,25-锁合部,244-配合部,251-壳体,252-钩爪,253-卡簧,2530-第一限位槽,2531-第一限位筋,2532-第一限位台,2533-第二限位槽,2534-第三限位槽,2535-第四限位槽,2536-第五限位槽,2537-第二限位筋,2538-第二限位台,2539-缺口,2540-固定部,2511-固定槽,2512-第四弹簧,2513-限位件,26-上盖,27-下盖,28-透气孔;
52.31-第一推杆,32-第二推杆,310-第一弹簧,32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5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5.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8.如图1至图21所示,本技术的便于开盖的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10及盖合于所述杯体的杯盖20,所述杯体10内设有粉碎装置11,所述粉碎装置的下方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粉碎装置的电机,所述杯盖20设有操作件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杯盖的外周壁设置,所述操作件设于所述密封件的内侧,所述操作件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以及使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杯体脱离。
59.根据本技术的食品加工机,通过操作操作件可实现杯盖20与杯体10密封或开盖。具体地,当使操作件沿杯盖的径向向外(即朝向密封件的方向)运动时操作件可推动密封件与杯体贴合,再通过杯盖20与杯体10共同压紧密封件可实现密封;当使操作件沿杯盖的径向向内(即背离密封件的方向)运动时可使密封件与杯体脱离,此时杯盖20与杯体10之间产生间隙,操作者可轻松取下杯盖。即本技术的杯盖既能够确保对杯体的密封效果,还便于进行开盖操作,由此可改善密封差或开盖费力的问题。
60.本技术的杯体、粉碎装置以及电机等配置可参考现有食品加工机的结构或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6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杯盖20包括杯盖主体21及环绕设于杯盖主体两侧的第一滑盖22与第二滑盖23,所述第一滑盖22与第二滑盖23分别与所述杯盖主体21滑动连接,所述密封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滑盖22的外侧壁的第一密封件220和设于所述第二滑盖23的外侧壁的第二密封件230;所述杯盖主体21内设有安装腔210,所述操作件为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的第一推杆31和第二推杆32,所述第一推杆31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一滑盖22的所述第一密封件220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所述第一密封件220与杯体脱离,所述第二推杆32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滑盖23的所述第二密封件230与所述杯体密封配合或者使所述第二密封件230与杯体脱离。
62.具体实施时,杯盖主体21例如具有圆柱形结构,第一滑盖22与第二滑盖23共同环绕在杯盖主体21的周向以形成与杯盖主体21相适配的圆形或近似圆形。例如,第一滑盖22与第二滑盖23均呈弧形,且两者配合围合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以便能够与杯体10进行密封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盖22可形成优弧,相应地第二滑盖23形成劣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盖22与第二滑盖23均呈半圆形,两者可相对杯盖主体21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杯盖主体21设有滑槽,第一滑盖22、第二滑盖23能够沿滑槽沿杯盖的径向方向滑动。第一密封件220适配于第一滑盖22的外周壁,且第二密封件230适配于第二滑盖23的外周壁,第一密封件220与第二密封件230配合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以增加与杯体的接触范围从而确保密封效果。第一密封件220与第二密封件230例如可以是弧形的密封垫,密封垫上可进一步设置密封筋。第一密封件220可以包覆在第一滑盖22的外周壁,也可以与第一滑盖22一体成型。第二密封件230可以包覆在第二滑盖23的外周壁,也可以与第二滑盖23一体成型。
63.杯盖主体21内设有安装腔210,可将第一推杆31、第二推杆32隐藏设于安装腔内,以通过合理局部实现部件的紧凑化布置,且美化外观。第一推杆31、第二推杆32可沿杯盖的径向方向布置,第一推杆31的一端靠近第一滑盖22或者刚好与第一滑盖22接触,当第一推杆31沿杯盖的径向向外运动时其能够推动第一滑盖22向外滑动,从而使第一密封件220逐渐靠近杯体。反之,当第一推杆31沿杯盖的径向向内运动时,第一滑盖22不受第一推杆31作
用力,且第一滑盖22可向内滑动以使第一密封件220与杯体脱离。杯盖主体21可进一步设置驱动结构以驱动第一推杆31的另一端以使第一推杆31能够沿杯盖的径向方向运动。第二推杆32与第二滑盖23的配合方式与第一推杆31与第一滑盖22的配合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4.杯盖主体21内可设置对第一推杆31或第二推杆32提供运动导向的导向结构。第一推杆31的一端具有与第一滑盖22适配的弧形面,第二推杆32的一端具有与第二滑盖23适配的弧形面,以改善第一推杆31与第一滑盖22的配合及第二推杆32与第二滑盖23的配合。
65.进一步地,如图1或图7所示,所述第一推杆31套设有第一弹簧310,所述第一推杆推动所述第一滑盖向外运动以压缩所述第一弹簧,且所述第一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簧310沿杯盖的径向延伸,优选地第一弹簧310套设于第一推杆31远离第一滑盖22的一端。盖合杯盖时,第一推杆31沿杯盖的径向向外运动并压缩第一弹簧310,此时第一滑盖22向外滑动并与杯体共同压紧第一密封件220,此时第一密封件220发生弹性形变。当开盖时,被压缩的第一弹簧310可瞬间释放储能从而带动第一推杆31向内运动,此时第一滑盖22在失去第一推杆31的顶紧作用后形成向内滑动的趋势,并且在第一密封件220的形变作用下可驱动第一滑盖22向内滑动,如此第一密封件220在第一滑盖22的带动下脱离杯体,此时杯盖可轻松从杯体上取下。
66.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推杆32套设有第二弹簧320,所述第二推杆推动所述第二滑盖向外运动以压缩所述第二弹簧,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发生弹性形变。
67.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至图6所示,所述杯盖主体21设有手提部24,所述手提部24的上端向上凸出于所述杯盖主体21、下端伸入所述安装腔210内,所述手提部24的下端设有沿杯盖的径向延伸的第一驱动部241和第二驱动部242,所述手提部沿所述杯盖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部241驱动所述第一推杆31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以及所述第二驱动部242驱动所述第二推杆32沿所述杯盖的径向方向移动。
68.手提部24的上端露在杯盖外侧以供操作者手握或进行按压操作,手提部24的下端位于安装腔210内。第一驱动部241和第二驱动部242例如为自手提部24的下端向外的凸起,第一驱动部241与第一推杆31对应设置,第二驱动部242与第二推杆32对应设置。如图3所示,自然状态下,第二驱动部242位于第二推杆32的内侧斜上方,当操作者按压手提部24时手提部24带动第二驱动部242向下运动,第二驱动部242可顺势推动第二推杆32沿杯盖的径向向外运动,从而可实现第二密封件230对杯体密封。反之,需要开盖时,手提部24带动第二驱动部242向上运动,从而第二推杆32沿杯盖的径向向内运动使得第二密封件230与杯体脱离。第一驱动部241与第一推杆31的配合方式与上述第二驱动部242与第二推杆32的配合方式相同。
69.第二驱动部242朝向第二推杆32的一侧可设置驱动斜面,相应地第二推杆32设有与驱动斜面配合的从动斜面,以优化两者的配合效果。
70.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安装腔210内设有沿杯盖的轴向延伸的第三弹簧243,所述第三弹簧提供所述手提部24相对所述杯盖向上移动的回弹力。
71.具体实施时,可设置两个第三弹簧243,分别对应第一驱动部241及第二驱动部242布置。例如其中一个第三弹簧243的一端与第一驱动部241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装腔的底壁固定,手提部24向下运动时压缩第三弹簧243,反之当需要开盖时,被压缩的第三弹簧
243可瞬间释放储能以弹动手提部24向上运动。
72.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安装腔210内设有锁合部25,所述手提部24的下端设有与所述锁合部适配的配合部244,所述手提部24相对所述杯盖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配合部244与所述锁合部25锁合。
73.优选地,所述锁合部为回弹开关,所述配合部为顶杆。两者的配合方式如下:按压手提部24时顶杆向下移动并与回弹开关进行锁合;再次按压手提部24时顶杆与回弹开关脱离,顶杆向上移动。
74.回弹开关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参考以下描述。
75.如图8至图15所示,回弹开关包括壳体251、钩爪252以及与钩爪252一体的卡簧253,顶杆与钩爪252配合进行锁合或解锁。
76.如图12所示,卡簧的正面设有第一限位槽2530、第一限位筋2531以及第一限位台2532,如图13所示,卡簧的背面设有第二限位槽2533、第三限位槽2534、第四限位槽2535、第五限位槽2536、第二限位筋2537、第二限位台2538以及缺口2539,其中,第三限位槽2534、第四限位槽2535及第五限位槽2536彼此连接形成近似y形形状;如图15所示,卡簧还设有固定部2540;壳体251对应固定部2540设有固定槽2511,壳体251内还设有第四弹簧2512和限位件2513。
77.如图16至图21所示,回弹开关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6,初始状态下,卡簧253位于最上方,限位件2513位于第五限位槽2536内;如图17,向下按压卡簧253时,限位件2513沿着第五限位槽2536向上滑动,在第一限位台2532的左侧斜面的导向作用下,限位件2513向中心倾斜并滑入第二限位台2538右侧的第四限位槽2535内;如图18,持续按压卡簧253时,限位件2513最终顶到第二限位槽2533的顶部,此时卡簧位于最下方;如图19,松手时被压缩的第四弹簧2512提供弹力使卡簧253向上回弹,限位件2513沿着第二限位槽2533的右壁向下到达第二限位台2538与第二限位筋2537之间的缺口时,由于第二限位台2538的右壁比第二限位筋2537偏右,限位件2513滑入缺口2539,且限位件2513在第四弹簧2512的弹力作用下会挂在第二限位台2538的l形面上,此时卡簧位置固定在收缩状态;如图20,再次按压时,限位件2513会沿l形侧壁上滑,直到顶在第一限位筋2531的斜面上,由于该斜面的导向作用,限位件2513向外偏移,直到限位件2513顶在第一限位槽2530的顶部;如图21,此时松手,被压缩的第四弹簧2512提供的弹力使卡簧253向上回弹,限位件2513会落入第三限位槽2534内,限位件2513继续向下滑动直至落入第五限位槽2536内,且卡簧的固定部2540顶住壳体251的固定槽2511,此时回到初始状态,及卡簧位置固定的伸出状态。
7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锁合部为倒钩,所述配合部为与所述倒钩适配的卡钩。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合部与配合部为其他形式的卡扣结构。
79.进一步地,如图5或图7所示,所述杯盖主体设有透气孔28,所述透气孔28与所述手提部24错位设置。
80.根据本技术的食品加工机优选具有如下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杯盖20包括上盖26与下盖27,上盖26与下盖27可围合形成安装腔;第一滑盖22及第二滑盖23与上盖26滑动连接,且分别位于下盖27的圆周两侧;第一推杆31及第二推杆32设于下盖27内;手提部24的下端可穿过上盖26伸入到下盖27内,手提部24内设有顶杆,下盖27内设有与顶杆相对的回弹开关;第一推杆31靠近手提部24的一端套有第一弹簧310,第二推杆32靠近手提部24的一
端套有第二弹簧320;手提部24的第一驱动部241的底端设有第三弹簧243,手提部24的第二驱动部242的底端设有第三弹簧243。
81.操作时,通过按压手提部24使得顶杆按压回弹开关且顶杆被回弹开关锁住,同时地第一驱动部241推动第一推杆31沿杯盖的径向向外运动使得第一密封件220与杯体密封,第二驱动部242推动第二推杆32沿杯盖的径向向外运动使得第二密封件230与杯体密封;由此杯体工作过程中可防止浆汁从杯体与杯盖的配合间隙向外溅射。
82.再次按压手提部24时顶杆推动回弹开关顶出,同时地第一弹簧310带动第一推杆31且第二弹簧320带动第二推杆32沿杯盖的径向向内运动,此时第一密封件220及第二密封件230在自身收缩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滑盖22及第二滑盖23向内滑动,从而密封件与杯体松脱,通过手握手提部24即可将杯盖轻松地取下。
8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盖包括盖体及固设于所述盖体上侧的软胶盖,所述软胶盖的中部设有凸起以形成所述操作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软胶盖的外周边缘。操作时通过使用手指向内挤压操作件可拉动密封件一同向内以和杯体脱离;反之盖合时可通过向外拨动操作件同时向下按压杯盖,可使杯盖与杯体对密封件夹紧从而确保密封效果。
84.优选地,所述软胶盖与所述密封件一体成型。软胶盖与密封件可使用同一材质制作,也可使用不同材质。软胶盖的厚度或强度相较于密封件较大以确保操作件动作时操作件与密封件的联动效果,以提高使用可靠性。
85.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