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及其空冷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26 00:09: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及其空冷散热器。


背景技术:

2.间接空冷系统具有显著的节水优势,在火力发电站、核电站、以及太阳能发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3.具体的间接空冷系统包括空冷塔和空冷散热器。间接空冷系统在火电站的具体应用:汽轮机排出的乏汽进入凝汽器,被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的冷却水冷却;冷却后的乏汽返回锅炉,实现循环利用;冷却后温度升高的冷却水进入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塔,通过自然通风降低温度,然后再次进入凝汽器对乏汽冷却,实现循环利用。
4.其配置的冷端间接空冷系统属于大散热面积的换热设备,空冷散热器高达30m甚至高于30m,致使管束内部水阻过高,从而增加循环水功耗或降低空冷系统冷却性能等。
5.因此,如何减小散热器内管束水流阻,以降低循环水能耗提升冷却性能,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减小散热器内管束水流阻,以降低循环水能耗提升冷却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需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空冷散热器的间接空冷系统。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其包括:散热器主体和循环管路,所述散热器主体沿高度方向分为多层相互隔离且用于铺设所述循环管路的铺设腔体。
9.优选的,上述的空冷散热器中,所述循环管路通过机组冷端凝汽器排热,且所述循环管路与所述机组冷端凝汽器一一对应。
10.优选的,上述的空冷散热器中,所述铺设腔体的高度均相同,且所述铺设腔体内的所述循环管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位于该所述铺设腔体的下底面。
11.优选的,上述的空冷散热器中,所述散热器主体具有两层所述铺设腔体,且所述铺设腔体与所述循环管路一一对应,且所有的所述循环管路并联。
12.优选的,上述的空冷散热器中,所述循环管路为连通的网格结构,且所述循环管路的液体流道为往复的u型。
13.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包括冷却塔和固定在所述冷却塔底部并沿周向布置的空冷散热器,用于汽机房内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的同时冷却,其中,所述空冷散热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空冷散热器。
14.优选的,上述的间接空冷系统中,所述空冷散热器为多个且均分为两组,两组所述空冷散热器分别对所述第一机组和所述第二机组散热,并且所述第一机组和所述第二机组
对应的空冷散热器间隔布置。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通过将散热器主体的高度进行分层,从而可降低每层铺设腔体内的循环管路的管束的高度,进而大幅度降低水侧流阻,使循环水泵功耗明显下降,有效提升了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间接空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间接空冷系统的间隔布置的空冷散热器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减小散热器内管束水流阻,以降低循环水能耗提升冷却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空冷散热器的间接空冷系统。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包括散热器主体2和循环管路,其中,散热器主体2沿高度方向分为多层铺设腔体,并且这些铺设腔体用于铺设循环管路,以实现空冷散热器的散热作用。由于本方案中将散热器主体的高度进行分层,从而可降低每层铺设腔体内的循环管路的管束的高度,进而大幅度降低水侧流阻,使循环水泵功耗明显下降,有效提升了冷却性能。
23.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循环管路通过机组冷端凝汽器排热,并且循环管路与机组冷端凝汽器一一对应。本技术中将循环管路与机组冷端凝汽器一一对应,以对循环管路的冷却液单独风冷,以提高冷却速率并提高冷却性能。在实际中也可将所有的循环管路与同一机组冷端凝汽器进行风冷换热。
24.本技术中公开的铺设腔体的高度均相同,并且铺设腔体内的循环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该铺设腔体的下底面。此处限定了铺设腔体的高度,在实际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高度,将铺设腔体设置为同一高度,可保证每层的循环管路的管束的高度相同,进而保证水侧流阻相同,即减小了全部的水侧流阻。将循环管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铺设腔体的下底面,以便于操作,在实际中可在循环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处设置控制阀,并通过控制器控制。
2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将上述的散热器主体2设置为两层,即具有两层铺设腔体,并
在每层铺设腔体内设置一个循环管路。具体的,散热器主体2包括独立的上层散热腔体21和下层散热腔体22,散热器主体2内的所有循环管路均并联,以实现每个铺设腔体的冷却液单独循环,并连接同一供水口和回水口,以便对同时对散热器主体2的循环管路进行同时控制。
26.本技术中公开的循环管路为连通的网格结构,并且循环管路的液体流道为往复的u型,具体的,空冷散热器下部有两个水口,一进一出,里面是160 根管,通过上下联箱连接,80根管水往上流,通过上联箱之后再通过另外80 根管往下流。通过上述设置以增加循环管路的液体流程,以提高换热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循环管路内的液体流道的具体形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置,且均在保护范围内。
27.此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系统,包括冷却塔1和固定在冷却塔1底部并沿周向布置的空冷散热器2,用于汽机房内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的同时冷却,其中,该空冷散热器2为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空冷散热器,因此,具有该空冷散热器2的间接空冷系统也具有上述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8.本技术中公开的空冷散热器2为多个且均分为两组,两组空冷散热器2 分别对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散热,并且第一组件和第二机组对应的空冷散热器2间隔布置,即如图3所示,由于空冷散热器2绕冷却塔1底部周向均匀布置,因此,每个扇区的空冷散热器2数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1 号机组为说明书中的第一机组,2号机组为说明书中的第二机组,图文对照时参见此说明。
29.每个扇区的空冷散热器2都设有独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沿空冷散热器2 围绕成的圆环状由内而外的间隔设置有第二机组热水分配管道、第二机组冷水收集管道、第一机组热水分配管道、第一机组冷水收集管道;间隔开的第一机组1号扇区、第一机组2号扇区、第一机组3号扇区、第一机组4号扇区、第一机组5号扇区的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均通过进出水管道与第一机组热水分配管道、第一机组冷水集管道连通,使得第一机组热水分配管道中的热水能够同时进入第一机组对应的扇区的空冷散热器2内,进行散热后回流至第一机组冷水收集管道进行收集;第二机组各扇区的空冷散热器2的分配及管路的连接与第一机组的连接分配方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间隔开的第二机组1号扇区、第二机组2号扇区、第二机组3号扇区、第二机组4号扇区、第二机组5号扇区的进水口41和出水口42均通过进出水管道与第二机组热水分配管道、第二机组冷水集管道连通,其余部分均参见第一机组,在此不赘述。
3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