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

2022-06-25 18:52: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涉及dna教学模型领域。


背景技术:

2.在生物教学中,dna教学部分通常会使用到dna的教学模型,以方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dna的结构,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现有的dna教学模型多为一体成型结构,无法拆装,无法满足学生想要动手拼装的需求,现有的dna教学模型结构也较为简单,缺乏趣味性,影响教学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结构新颖独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边缘固接有支架,所述支架远离底座的一端固接有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外缠绕设有第二线圈,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外缠绕设有第一线圈并设置在第二铁芯的正下方,所述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之间设有模型本体,所述模型本体包括组件一、组件二、组件三、组件四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设有球头,所述球头为中空球体并在端部开有气孔,所述球头外表面环绕设有凸起,所述球头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微型吸盘,所述模型本体靠近第一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永磁体,所述模型本体靠近第二铁芯的一端设有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上表面中心处固接有螺栓,所述螺栓活动连接有垫片和螺母,所述第二永磁体与第一永磁体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铁芯底部中心处固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铁芯的一端外套设有套筒二,所述支撑杆外壁与套筒二内壁之间固接有转动轴承二,所述套筒二与底座底部内壁固接,所述支撑杆同轴固接有蜗轮,所述蜗轮设置在第一铁芯与套筒二之间,所述蜗轮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一端与底座内壁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底座侧壁并固接有调节旋钮。
5.所述底座侧壁固接有套筒一,所述蜗杆远离调节旋钮的一端插设在套筒一内,所述蜗杆外壁与套筒一内壁之间固接有转动轴承一。
6.所述组件一和组件二均对称设置并上下交错间隔设置,所述组件三设置在组件一之间,所述组件四共设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最上端两个组件一之间和最下端两个组件一之间,所述组件一与组件二、组件一与组件三、组件一与组件四之间均通过连接杆连接。
7.所述组件一、组件二、组件三、组件四上均开有与球头相匹配的装配孔,所述组件四上开有与螺栓相匹配的通孔。
8.所述球头采用弹性橡胶材质。
9.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一铁芯产生的磁场与第一永磁体相同,第二线圈与第二铁芯产生的磁场与第二永磁体相反。
10.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均连接有电源线。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通过组件一、组件二、组件三和组件四的设置,使得模型本体能够拆卸、组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拼装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dna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球头的设置,使得各组件之间连接更加稳固,提升模型本体的质量,通过第一永磁体、第一铁芯、第一线圈、第二永磁体、第二铁芯、第二线圈的设置,使得模型本体能够悬浮,同时通过蜗轮、蜗杆的设置,带动第一铁芯转动,从而带动模型本体转动,极大地提升了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组件一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组件二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组件三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组件四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球头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的第一永磁体结构示意图。
21.(1、支架;2、第二永磁体;3、第一永磁体;4、第一铁芯;5、转动轴承一;6、套筒一;7、套筒二;8、转动轴承二;9、支撑杆;10、蜗轮;11、蜗杆;12、调节旋钮;13、第一线圈;14、组件一;15、连接杆;16、组件二;17、组件三;18、组件四;19、第二铁芯;20、第二线圈;21、通孔;22、垫片;23、螺母;24、螺栓;25、球头;26、凸起;27、微型吸盘;28、气孔;29、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23.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dna教学模型,包括底座29,所述底座29顶部边缘固接有支架1,所述支架1远离底座29的一端固接有第二铁芯19,所述第二铁芯19外缠绕设有第二线圈20,所述底座29内部设有第一铁芯4,所述第一铁芯4外缠绕设有第一线圈13并设置在第二铁芯19的正下方,所述第一铁芯4与第二铁芯19之间设有模型本体,所述模型本体包括组件一14、组件二16、组件三17、组件四18和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两端设有球头25,所述球头25为中空球体并在端部开有气孔28,所述球头25外表面环绕设有凸起26,所述球头25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微型吸盘27,所述模型本体靠近第一铁芯4的一端设有第一永磁体3,所述模型本体靠近第二铁芯19的一端设有第二永磁体2,所述第一永磁体3上表面中心处固接有螺栓24,所述螺栓24活动连接有垫片22和螺母23,所述第二永磁体2与第一永磁体3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铁芯4底部中心处固接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远离第一铁芯4的一端外套设有套筒二7,所述支撑杆9外壁与套筒二7内壁之间固接有转动轴承二8,所述套筒二7与底座29底部内壁固接,所述支撑杆9同轴固接有蜗轮10,所述蜗轮10设置在第一铁芯4与套筒二7之间,所述蜗轮10啮合有蜗杆11,所述蜗杆11一端与底座29内壁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底座29侧壁并固接有调节旋钮12。
2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座29侧壁固接有套筒一6,所述蜗杆11远离调节旋钮12的一端插设在套筒一6内,所述蜗杆11外壁与套筒一6内壁之间固接有转动轴承一5。
2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组件一14和组件二16均对称设置并上下交错间隔设置,所述组件三17设置在组件一14之间,所述组件四18共设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最上端两个组件一14之间和最下端两个组件一14之间,所述组件一14与组件二16、组件一14与组件三17、组件一14与组件四18之间均通过连接杆15连接。
2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组件一14、组件二16、组件三17、组件四18上均开有与球头25相匹配的装配孔,所述组件四18上开有与螺栓24相匹配的通孔21。
2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球头25采用弹性橡胶材质。
2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线圈13与第一铁芯4产生的磁场与第一永磁体3相同,第二线圈20与第二铁芯19产生的磁场与第二永磁体2相反。
2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线圈13、第二线圈20均连接有电源线。
3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组件一14、组件二16、组件三17、组件四18可通过连接杆15进行组装,将连接杆15两端的球头25插入装配孔内,插入时,球头25受到挤压将内部空气通过气孔28排出,从而使球头25体积变小,更容易插入装配孔内,插入后,球头25在自身的弹性下恢复形状,填充装配孔,球头25表面环绕设置的凸起26能够增大球头25与装配孔内壁的摩擦力,微型吸盘27能够对装配孔内壁进行吸附,从而使球头25与安装孔连接的更加稳固,有利于提升模型本体的稳定性。组装时,将组件四18设置在上下两端,以方便与第一永磁体3和第二永磁体2进行组装,将螺栓24插入组件四18的通孔21内,然后将螺母23与螺栓24拧紧,从而将模型本体固定在第一永磁体3与第二永磁体2之间。接通外部电源,使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20通电,产生磁场,第一线圈13与第一铁芯4产生的磁场与第一永磁体3相同,给第一永磁体3一个向上的力,第二线圈20与第二铁芯19产生的磁场与第二永磁体2相反,给第二永磁体2一个向上力,两个向上的力与模型本体重力相等,模型本体即悬浮在第一铁芯4与第二铁芯19之间,通过调节旋钮12转动蜗杆11,蜗杆11带动蜗轮10旋转,蜗轮10带动支撑杆9转动,支撑杆9带动第一铁芯4转动,第一铁芯4带动第一永磁体3转动,从而带动模型本体转动,使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悬浮的方式极大的提升了模型本体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