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04:50: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采用传统的转轴实现两部分之间的相对转动,但传统的转轴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人员对电子设备日益严苛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一方面,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5.第一连接部分,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
6.第二连接部分,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连接部;
7.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实现相对转动、且在所述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运动间隙保持不变。
8.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能够容纳至所述第二弧形部所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二弧形部能够通过相接触的弧面发生相对滑动,所述弧面具有或不具有齿状结构。
9.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弧形部,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10.连接轴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弧形部滑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以实现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相对转动;
11.或,
12.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弧形部,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13.连接轴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滑动,以实现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相对转动。
14.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的至少部分设置有弧形齿条,所述连接轴体对应所述弧形齿条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连接轴体和所述第一弧形部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弧形齿条之间的啮合实现相对滑动;且/或,
15.所述连接轴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连接轴体和所述第一弧形部通过所述环形凸缘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内的滑动实现相对滑动。
16.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
二容纳空间,所述连接轴体贯穿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17.所述连接轴体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端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
18.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二弧形部和所述环形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两侧,所述环形凸缘通过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接触形成对所述连接轴体的第一齿轮的支撑,所述第二弧形部对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外侧弧面形成支撑。
19.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连接轴体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时驱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进入第一姿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夹角为0度。
20.可选地,在上述连接装置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21.弹性驱动件;
22.凹凸机构,包括沿所述连接轴体的轴线方向相对设置的内凹结构件和凸起结构件,所述内凹结构件相对所述凸起结构件的侧面设置有凹陷部部,所述凸起结构件相对所述内凹结构件的侧面设置有凸起部;
23.其中,所述弹性驱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时驱动所述凸起结构件或所述内凹结构件相对对方滑动,以使所述凸起部滑入所述凹陷部形成啮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进入所述第一姿态。
2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25.第一本体;
26.第二本体;以及
27.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28.第一连接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
29.第二连接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连接部;
30.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实现相对转动、且在所述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运动间隙保持不变。
31.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还包括显示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位于所述显示器背离显示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显示器满足平行条件、且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显示器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运动。
3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的第一连接部分和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的第二连接部分,其中,第一连接部分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具有第二连接部,而且,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实现相对转动,如此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无需再设置在实体转轴上,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以虚拟轴线为转动中心相对运动。同时,通过对虚拟轴线的配置,本技术的连接装置使得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运动间隙保持不变,这样避免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两者相互临近的侧边在上述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出现影响电子设备外表面光滑过渡的异位错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业设计人员对硬件的多样化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姿态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姿态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正视图;
38.图5是图4的左视图;
39.图6是图4的右视图;
40.图7是图4的俯视图;
41.图8是图7的爆炸图;
42.图9是图8中的凸起结构件62的示意图;
43.图10是图8中的内凹结构件61的示意图;
44.图11是图8中的内凹结构件61与第一连接件51的装配示意图。
45.图中标记为:
46.1、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3、第三本体;
47.4、第一连接部分;41、第一连接部;42、第一装配部;
48.5、第二连接部分;51、第一连接件;511、第一支撑部;512、第一装配安装孔;52、第二连接件;521、第二支撑部;522、第二装配安装孔;
49.6、驱动机构;61、内凹结构件;611、凹陷部;612、装配柄;62、凸起结构件;621、凸起部;63、弹性驱动件;64、螺帽;
50.7、连接轴体;71、第一齿轮;72、环形凸缘;
51.81、螺钉;82、定位销;a、运动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5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该连接装置能够使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实现相对转动的同时,避免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出现影响电子设备外表面光滑过渡的异位错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设计人员对硬件的多样化的设计需求。
5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4.参见图1~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为此电子设备的主体部分,且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能够相对转动,此电子设备具体可以设置为多种类型,例如,可以是能够弯折的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或者,还可以是能够弯折的电脑主机、电脑服务器等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此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弯折角度不同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即,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在第
一姿态下呈第一角度,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在第二姿态下呈第二角度,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在图1所示的第一姿态下满足平行条件,即,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0度,第二本体2在图2所示的第二姿态下相对于第一本体1所在面呈大致60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上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不作限制,这里仅是示例性地进行说明。由图1和图2可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通过相对转动能够在不同姿态之间切换,本技术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装置(此连接装置没有外露于电子设备表面,因此在图1和图2中不可见,连接装置的结构在其他附图中示例性地进行展示说明),此连接装置使得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运动间隙a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运动间隙a是指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两者相互临近设置的侧边之间的距离,此运动间隙a靠近电子设备弯折时的内凹一侧,由于运动间隙a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电子设备弯折时的内凹表面始终为光滑过渡,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两者相互临近设置的侧边不会出现例如大致垂直于上述内凹表面的异位错动,这样能够使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呈现更好的外观。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分4,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1,具有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分5,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2,具有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实现相对转动、且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运动间隙a保持不变。第一连接部分4具有第一连接部41和第一装配部42,第一连接部分4通过第一装配部42与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栓连接等多种固定方式,第一连接部分4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分5活动连接。第二连接部分5具有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装配部,第二连接部分5通过第二装配部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2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栓连接等多种固定方式,第二连接部分5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分4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分4和第二连接部分5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实现活动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分4和第二连接部分5基于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相对运动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且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运动间隙a保持不变。
56.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分4和第二连接部分5具体可以设置为多种结构形式,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令第一连接部41具有第一弧形部,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弧形部,第一弧形部能够容纳至第二弧形部所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能够通过相接触的弧面发生相对滑动。也就是说,第一弧形部具有第一弧面,第二弧形部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并具有第二弧面,此第二弧面可以理解为第一容纳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第一弧形部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且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相接触,第一弧形部能够在第一容纳空间内滑动,此滑动的方向为第二弧面的弯弧方向,即,第一弧形部沿第二弧面的圆弧形轮廓线移动,因此,第一弧形部相对于第二弧形部发生以第二弧面的圆心线为中心的转动,此转动运动的旋转中心线并不是由传统的实体转轴提供,也就是说,第一弧形部相对于第二弧形部以虚拟轴线为转动中心相对运动。通过对此虚拟轴线的配置,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运动间隙a能够保持不变,例如可以将此虚拟轴线配置在第一本体1的临近第二本体2的侧边上,或者,可以
将此虚拟轴线配置在第二本体2的临近第一本体1的侧边上,都能使得运动间隙a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容纳空间既可以是围绕第一弧形部四周的全包围结构,也可以是围绕第一弧形部四周的局部的部分包围结构,例如,第一容纳空间可以由一个截面为口字形的结构单独形成,也可以由两个相对设置的截面为u字形的结构共同形成。此外,上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可以设置为具有齿状结构,例如,第一弧面具有多个沿第一弧面的圆心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凸肋,每个第一凸肋沿第一弧面的弯曲轮廓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肋之间形成第一齿槽;第二弧面具有多个沿第二弧面的圆心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凸肋,每个第二凸肋沿第二弧面的弯曲轮廓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肋之间形成第二齿槽,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相接触,且第一凸肋与第二凸肋相互错开,即,第一凸肋与第二齿槽配合,第二凸肋与第一齿槽配合。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上述齿状结构可以占据弧面沿圆心线方向的全部,也可以仅占据弧面沿圆心线方向的局部,上述齿状结构对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沿圆心线方向的错动具有限制作用,如此可以尽量避免第一连接部分4相对第二连接部分5运动时在上述圆心线方向上出现晃动,当然,在不需考虑上述晃动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还可以设置为不具有上述齿状结构的全光滑弧面。
57.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令第一连接部41具有第一弧形部,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轴体,连接第一连接部分4和第二连接部分5,能够相对于第一弧形部滑动、以及相对于第二连接部转动,以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相对转动。也就是说,连接轴体转动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例如连接轴体的两端与第二连接部上的轴孔转动连接,连接轴体能够支撑第一弧形部相对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轴体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支撑辊,优选地,连接轴体设置为多个,并沿与第一弧形部的弯弧满足平行条件的曲线排布,即,全部连接轴体共切于虚拟弧形部(或者说虚拟弧面),此虚拟弧形部与第一弧形部具有一致的弯曲形状,连接轴体相对于第一弧形部滑动是指连接轴体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在第一弧形部的弯弧方向上发生位置改变,弯折电子设备使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第一本体1带动第一弧形部相对第二连接部运动,且第一弧形部在运动过程中搓动连接轴体相对第二连接部转动,即,连接轴体相对于第一弧形部滑动、以及相对于第二连接部转动,能够与第一弧形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相对转动。
58.此外,在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轴体的基础上,连接轴体还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第二连接部也发生位置改变,为此,本技术可以令第一连接部41具有第一弧形部、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弧形部,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轴体,连接第一连接部分4和第二连接部分5,能够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滑动,以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相对转动。也就是说,连接轴体活动设置于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之间,例如第一弧形部的弯弧与第二弧形部的弯弧满足平行条件,连接轴体夹在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之间,即,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被连接轴体隔开一定间隙,连接轴体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设置在此间隙内的滚柱,能够支撑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相对滑动。优选地,连接轴体设置为多个,并沿与第一弧形部的弯弧满足平行条件的曲线排布,即,全部连接轴体的一侧共切于第一虚拟弧形部(或者说第一虚拟弧面),此第一虚拟弧形部与第一弧形部具有一致的弯曲形状,全部连接轴体的另一侧共切于第二虚拟弧形部(或者说第二虚拟弧面),此第二虚拟弧形部与第
二弧形部具有一致的弯曲形状。连接轴体相对于第一弧形部滑动是指连接轴体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在第一弧形部的弯弧方向上发生位置改变,同样地,连接轴体相对于第二弧形部滑动是指连接轴体的轴线相对于第二弧形部在第二弧形部的弯弧方向上发生位置改变。弯折电子设备使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第一本体1带动第一弧形部相对第二弧形部运动,且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在运动过程中从两侧搓动连接轴体转动,连接轴体围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同时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滑动,即,连接轴体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滑动,能够与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之间的滑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相对转动。
59.如图3~图8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令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的至少部分设置有弧形齿条,连接轴体7对应弧形齿条套设有第一齿轮71,连接轴体7和第一弧形部通过第一齿轮71与弧形齿条之间的啮合实现相对滑动。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是第一弧形部的凹面一侧,弧形齿条的齿沿第一弧形部的圆弧形轮廓线依次设置于此内侧弧面,弧形齿条的齿沿第一弧形部的圆心线方向延伸,此内侧弧面的至少部分设置有弧形齿条是指,弧形齿条的齿可以占据此内侧弧面沿圆心线方向的全部,也可以仅占据此内侧弧面沿圆心线方向的局部。第一齿轮71套设于连接轴体7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第一齿轮71可以与连接轴体7设计成一体成型结构,即,连接轴体7可以为齿轮轴,第一齿轮71为此齿轮轴的齿轮段;或者,第一齿轮71可以是装配在连接轴体7上的零件。当第一齿轮71为装配在连接轴体7上的零件时,第一齿轮71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的,例如第一齿轮71的中心圆孔与连接轴体7的外表面转动配合,第一齿轮71也可以设置为不能够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的,例如第一齿轮71与连接轴体7通过键联接的方式装配。当第一齿轮71设置为能够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时,连接轴体7固定设置于第二连接部,当第一齿轮71设置为不能够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时,连接轴体7转动设置于第二连接部,这样,第一齿轮71与弧形齿条啮合并能够转动,从而使连接轴体7和第一弧形部通过第一齿轮71与弧形齿条之间的啮合实现相对滑动,如前所述,连接轴体7和第一弧形部相对滑动是指连接轴体7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弧形部在第一弧形部的弯弧方向上发生位置改变。由于弧形齿条的齿是沿第一弧形部的圆弧形轮廓线依次设置的,所以第一齿轮71与弧形齿条之间的啮合能够使第一弧形部更平稳地相对第二连接部运动,即,第一齿轮71与弧形齿条之间的啮合能够使弯折电子设备时的手感更好。
6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令连接轴体7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凸缘72,连接轴体7和第一弧形部通过环形凸缘72在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内的滑动实现相对滑动。环形凸缘72设置于连接轴体7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环形凸缘72可以与连接轴体7设计成一体成型结构,即,环形凸缘72为连接轴体7的组成部分;或者,环形凸缘72可以是装配在连接轴体7上的零件。当环形凸缘72为装配在连接轴体7上的零件时,优选环形凸缘72套紧在连接轴体7上,例如,环形凸缘72为与连接轴体7过盈配合的轴环,能够随连接轴体7一起转动。环形凸缘72与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相接触,对第一弧形部形成支撑,从而使第一弧形部更好地相对第二连接部滑动。更优选地,本技术可以将设置第一齿轮71的方式与设置环形凸缘72的方式相结合,即,连接轴体7具有第一齿轮71和环形凸缘72,而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具有与第一齿轮71啮合的弧形齿条和与环形凸缘72接触的光滑弧面。具体地,环形凸缘72优选为聚甲醛(pom)材料,聚甲醛本身有润滑性,加之环形凸缘72起到支撑连接
轴体7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第一弧形部相对第二连接部滑动的过程中弧形齿条与第一齿轮71在啮合时保证恒定间隙,改善了弯折电子设备时的顺滑手感。
6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令第二连接部分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第一弧形部的第二容纳空间,连接轴体7贯穿第二容纳空间;连接轴体7的第二端沿远离第二连接件52的方向贯穿第一连接件51,连接轴体7的第一端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连接件52相对第一连接件51的一侧。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具体可以通过螺钉81可拆卸地连接,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还设置有连接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的定位销82。第一连接件51具有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2连接的第一装配安装孔512,第二连接件52具有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2连接的第二装配安装孔522,即,前述的第二装配部包括第一装配安装孔512和第二装配安装孔522。第一连接件51具有与第一连接部41的第一侧连接的第一支撑部511,第二连接件52具有与第一连接部41的第二侧连接的第二支撑部521,即,前述的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撑部511和第二支撑部521,第一支撑部511和第二支撑部521相对地设置于第一连接部41的两侧,第一支撑部511和第二支撑部521构成第二弧形部对第一弧形部的外侧弧面形成支撑,连接轴体7沿平行于第一弧形部的弧面的方向贯穿此第二容纳空间,环形凸缘72通过与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接触形成对连接轴体7的第一齿轮71的支撑,即,第二弧形部和环形凸缘72位于第一弧形部的两侧,环形凸缘72与第一弧形部的内侧弧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对第一齿轮71的支撑,从而避免弧形齿条与第一齿轮71在啮合时的空行程问题。第一连接件51具有供连接轴体7的第二端穿过的通孔,第二连接件52具有用于与连接轴体7的第一端可活动地连接的盲孔,即连接轴体7的第一端枢接于此盲孔。将第二连接部分5设置为分体结构,有利于第一连接部分4设置与第一连接部41一体成型的止挡部,此止挡部位于第一连接部41远离第一装配部42的一侧,用于在第一连接部41相对第二连接部滑动到极限位置时与第二连接部的限位结构形成卡挡,从而防止第一连接部分4与第二连接部分5意外脱离。
62.在连接轴体7的第二端沿远离第二连接件52的方向贯穿第一连接件51的基础上,本技术可以令连接轴体7突出于第一连接件51的第二端设置有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用于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时驱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进入前述的第一姿态。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0度,因此上述第一角度范围是临近0度的角度范围,例如第一角度范围设置为5度至10度,即,当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5度至10度范围内的任一值时,驱动机构6能够驱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进入第一姿态,例如,当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2由图2所示的第二姿态向图1所示的第一姿态切换时,用户用手慢慢合上第二本体2,在第二本体2快要到达与第一本体1展平的位置时,驱动机构6产生辅助作用力驱动第二本体2从而使用户手感减轻,此时即便用户松开第二本体2,第二本体2也能在惯性及驱动机构6的作用力下进入到上述第一姿态。
63.如图7~图11所示,本技术可以令驱动机构6包括:弹性驱动件63;凹凸机构,包括沿连接轴体7的轴线方向相对设置的内凹结构件61和凸起结构件62,内凹结构件61相对凸起结构件62的侧面设置有凹陷部611部,凸起结构件62相对内凹结构件61的侧面设置有凸起部621;其中,弹性驱动件63用于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时驱动凸起结构件62或内凹结构件61相对对方滑动,以使凸起部621滑入凹陷部611形成啮合,从而
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进入第一姿态。凸起结构件62具有与连接轴体7装配连接的第一中心孔,此第一中心孔能够限制凸起结构件62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但允许凸起结构件62沿连接轴体7的轴向移动,例如可以令此第一中心孔为非圆形孔,从而使套设在连接轴体7上的凸起结构件62能够随连接轴体7一起转动。凸起结构件62的端面设置有凸起部621,凸起部621优选为围绕凸起结构件62的上述第一中心孔均匀分布的多个,例如可以在上述第一中心孔的相对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凸起部621。内凹结构件61具有供连接轴体7的第二端穿过的第二中心孔,此第二中心孔不限制凸起结构件62相对连接轴体7转动,而且,内凹结构件61固定设置于第二连接部分5,例如内凹结构件61具有与第一连接件51连接的装配柄612,此装配柄612卡在第一连接件51的凹槽内限制内凹结构件61相对第一连接件51转动。由于连接轴体7转动设置于第二连接部分5,所以当连接轴体7相对第一连接件51转动时,带动凸起结构件62相对内凹结构件61转动。内凹结构件61的端面设置有能够与凸起结构件62的凸起部621啮合的凹陷部611,凹陷部611的两端为斜坡状以使凸起结构件62相对内凹结构件61转动过程中凸起部621能够顺利进入及离开凹陷部611。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处于上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时,凸起部621到达凹陷部611的斜坡端,此时凸起结构件62在凹陷部611与凸起部621的配合导向作用及弹性驱动件63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内凹结构件61滑动,凸起部621完全滑入凹陷部611后与之形成啮合,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处于上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时自动进入第一姿态。具体地,弹性驱动件63可以设置为弹性垫片或者弹簧,如图7和图8所示,弹性驱动件63套设在连接轴体7上,一端与拧在连接轴体7上的螺帽64相抵,另一端与凸起结构件62远离内凹结构件61的一侧相抵。此外,弹性驱动件63还可以设置为扭簧,此扭簧的一端固定于连接轴体7,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连接部分5,从而使得连接轴体7转动一定角度后可以回复到起始位置,例如,通过扭簧连接连接轴体7和第一连接件51,当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呈图1所示的第一姿态时,此扭簧处于起始位置,如果用手将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转动使得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处于上述第一角度范围内,那么在连接装置的内部,连接轴体7相对第一连接件51转动一定角度,此时如果松开第二本体2,即撤销手对第二本体2的作用力,那么连接轴体7能够在扭簧的驱动下回复到起始位置,从而使得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回到图1所示的第一姿态。
6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子设备可以设置为多种类型,例如,可以令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本体3,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本体3具有第一显示屏(例如第三本体3为显示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设置于第三本体3背对第一显示屏的一侧,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位于第三本体3的背面,第一本体1与第三本体3连接,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通过本技术的连接装置连接,当电子设备处于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时,第二本体2和第一本体1能够将第三本体3支撑在例如桌面等支撑物上,方便用户观看第一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令第三本体3与第一本体1转动连接,且第三本体3相对第一本体1转动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显示屏,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三本体3来调整显示屏的姿态,例如由横屏姿态切换为竖屏姿态。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令第三本体3与第一本体1滑动连接,例如在图2中,第一本体1通过沿第三本体3的背面上下滑动能够调整第一本体1对第三本体3的支撑位置,这样,当利用第二本体2和第一本体1将第三本体3支撑在例如桌面等支撑物上时,通过使第一本体1相对第三本体3滑动能够改变第三本体3相对于桌面等支撑物的倾斜角度,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多角度观看第一显示屏的需求。
65.在第三本体3具有第一显示屏的基础上,本技术可以令电子设备具有第二显示屏,例如,第二显示屏设置于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背对第三本体3的一侧。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屏为由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共同支撑的可折叠屏,即,第二显示屏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本体1表面,第二显示屏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本体2表面。
66.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