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03:1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央控制台结构,其具备例如向移动终端无线输电的供电部作为用于给移动终端充电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2.最近,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有的汽车等车辆中具有用于给移动终端充电的充电器。
3.比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控制台盒的内部配置有用于载置移动终端的终端收纳部和用于介由终端收纳部向移动终端无线输电的供电部的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
4.并且,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控制台盒的盖子即扶手的下侧面,以朝向车辆下方凸出的方式设置用于与终端收纳部共同夹住移动终端的固定部。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车辆在行驶中也能抑制移动终端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稳定地给移动终端供电。
5.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例如存在以下问题:乘车人每次上下车时都需要开关扶手从控制台盒取放移动终端,因此便捷度差。
6.于是,比如可以通过在中央控制台的前部或仪表板设置终端收纳部以使得移动终端的取放轻松从而提高便捷度。
7.但此时有如下问题:充电中的移动终端可能会进入乘车人的视野,因此从防止分心驾驶的观点来看不是优选的。
8.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909617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且在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充电的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
10.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台主体,在车辆的座舱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扶手,配置于该控制台主体的车辆上方;供电部,介由载置移动终端的载置面向所述移动终端无线输电;其中,所述控制台主体具备:顶板部,其是所述控制台主体的前部的上侧面;终端收纳部,具有所述载置面并且配置于所述顶板部的车辆后方且位于所述扶手的车辆下方,构成所述控制台主体的上侧面;左右成对的控制台侧面部,夹着该终端收纳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其中,与所述终端收纳部相对的所述扶手的下侧面形成于从所述控制台侧面部的上端及所述终端收纳部的上端向车辆上方隔开比所述移动终端的厚度大的一定间隔的位置。
11.根据本发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且能在阻止乘车人分心
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充电。
12.具体来说,由于扶手位于终端收纳部的车辆上方,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使扶手介于充电中的移动终端与乘车人的头部之间。
13.因此,即使例如驾驶中的乘车人将视线移向充电中的移动终端,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也能利用扶手使得移动终端不出现在乘车人的视野中。
14.并且,由于扶手的下侧面与控制台侧面部的上端隔开比移动终端的厚度大的一定间隔,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扶手与控制台侧面部之间形成沿着车宽方向的开口空间。
15.加之扶手的下侧面与终端收纳部的上端隔开比移动终端的厚度大的一定间隔,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扶手与终端收纳部之间形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开口空间。
16.因此,乘车人例如无需开关扶手,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或沿着车宽方向取放移动终端。
17.由此,与在控制台盒的内部设置终端收纳部的情况相比,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且在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充电。
18.本发明的形态可以设计为:在俯视视角下,所述供电部以与所述扶手及所述终端收纳部的所述载置面这二者重叠的方式配置。
19.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切实地使扶手介于充电中的移动终端和乘车人的头部之间。
20.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切实地使移动终端不出现在乘车人的视野中。
21.由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不会阻碍移动终端的取放并能切实地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
22.此外,本发明的形态可以设计为:所述终端收纳部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顶板部相连续且形成为以后端比前端更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23.根据该技术方案,与终端收纳部的载置面大致水平的情况相比,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更轻松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
24.并且,与终端收纳部的载置面大致水平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载置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实现终端收纳部的小型化。
25.因此,例如在将控制台盒配置于终端收纳部的车辆后方时,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控制台盒的容量由于终端收纳部而变小。
26.由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不损害控制台主体的功能性的情况下更轻松地取放移动终端。
27.此外,本发明的形态可以设计为:所述终端收纳部具备从所述载置面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左右成对的侧壁部分,所述控制台主体具备装饰板,所述装饰板以与所述终端收纳部的所述侧壁部分相连续的方式在车辆前方侧与所述侧壁部分邻接,所述侧壁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前端位于相较于所述载置面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
28.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因取放移动终端而导致控制台主体美观度下降。
29.具体来说,例如,若载置面的前端与侧壁部分的前端处于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则在将移动终端从车宽方向载置于载置面时,移动终端会与装饰板接触,可能
会使装饰板损伤。
30.与之相对地,由于侧壁部分的前端位于相较于载置面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因此即使在将移动终端从车宽方向载置于载置面时,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也能利用终端收纳部的侧壁部分抑制装饰板损伤。
31.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因取放移动终端而导致控制台主体美观度下降。
32.此外,本发明的形态可以设计为: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垂直截面中,所述扶手的下侧面通过位于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中央下侧面以及位于该中央下侧面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左右成对的端部下侧面形成为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呈帽状的下侧面形状,所述左右成对的端部下侧面配置于与所述终端收纳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
33.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更大地确保扶手的下侧面与控制台侧面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进一步轻松地沿着车宽方向取放移动终端。
34.发明效果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其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且在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充电。
附图说明
35.图1为车辆前方上方视角下的中央控制台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图2为终端收纳部附近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图3为俯视视角下的控制台主体的俯视图;图4为俯视视角下的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图5为沿图4中的a-a的截面图;图6为终端收纳部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图7为沿图4中的b-b的截面图;图8为沿图5中的c-c的截面图;图9为说明移动终端与假想区域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连同附图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7.本实施方式的中央控制台1具有向移动终端2无线输电的充电功能。利用图1至图9就上述中央控制台1的结构进行说明。
38.图1是车辆前方上方视角下的中央控制台1的外观斜视图,图2是终端收纳部13附近的外观斜视图,图3是控制台主体10的俯视图,图4是中央控制台1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a-a的截面图。
39.另外,图6是终端收纳部13的外观斜视图,图7是沿图4中的b-b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5中的c-c的截面图,图9是说明移动终端2与假想区域s的关系的说明图。
40.并且,为了使图示明确,图中用双点划线展示移动终端2,并在图5、图7、图8以及图9中一体化图示出终端收纳部13的主体和框架。
41.此外,图中箭头fr和箭头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并且,箭头rh和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另外图中的上侧表示车辆上方,图中的下侧表示车辆下方。
42.本实施方式的中央控制台1在车辆的座舱内配置于左右的前座椅之间并且其前端附近与仪表板(省略图示)的下部连结。
43.如图1所示,该中央控制台1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控制台主体10和配置于控制台主体10的后部且车辆上方的扶手20构成。
44.如图1所示,控制台主体10具备:左右成对的控制台侧面部11,在车宽方向上相对并构成侧面;顶板部12及终端收纳部13,配设于控制台侧面部11之间构成控制台主体10的上侧面;左右成对的装饰板14,配置于顶板部12的车宽方向两侧。
45.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台主体10具备配置在终端收纳部13的车辆后方的控制台盒15、设置于顶板部12的变速杆16和操作部17、配置在终端收纳部13的车辆下方的供电部18(参照图5)、以及支撑上述构件的支撑构件19。
46.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左右成对的控制台侧面部11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构件,构成了中央控制台1的外观设计面。如图1所示,从车辆前方依次连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侧面前部11a、相较于侧面前部11a而言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长的侧面后部11b而形成了该控制台侧面部11。
47.更详细地来说,侧面前部11a的形状形成为其上端朝另一侧的控制台侧面部11侧且车辆下方折返(参照图7)。在侧面视角下,该侧面前部11a的上端缘平缓地越往车辆后方而越向车辆下方倾斜(参照图5)。
48.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侧面后部11b在侧面前部11a的车辆后方一体形成且上端缘位于相较于侧面前部11a的上端缘而言的车辆上方的位置。
49.此外,如图1所示,顶板部12是在上下方向上有厚度的板构件,其前端与省略了图示的仪表板相连续。如图1所示,该顶板部12以其上侧面在控制台侧面部11的侧面前部11a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处位于相较于侧面前部11a的上端缘而言的车辆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50.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终端收纳部13在左右的控制台侧面部11之间配设于顶板部12的车辆后方侧且其上侧面与顶板部12的上侧面相连续。
51.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终端收纳部13的上侧面作为载置面13a,用于载置纵长方向与车宽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的移动终端2。
52.并且,在移动终端2载置于载置面13a的状态下,上述顶板部12和终端收纳部13使得移动终端2的前端2a从顶板部12的上侧面向车辆上方分离开(参照图9)。
53.此外,如图1所示,左右成对的装饰板14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带状的板构件,在相较于控制台侧面部11而言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
54.如图1所示,该装饰板14以覆盖控制台侧面部11与顶板部12的上侧面的缝隙的方式配设。
55.并且,如图5所示,在侧面视角下,装饰板14的上端缘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缘大致平行。
56.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控制台盒15是车辆上方开口的大致盒状的构件,配置于终
端收纳部13的车辆后方且在侧面后部11b之间。
57.如图5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截面中,该控制台盒15配置为其上端位于与侧面后部11b的上端缘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58.即,控制台盒15配置为其上端位于相较于顶板部12的上侧面及终端收纳部13的上端而言的车辆上方的位置。
59.此外,变速杆16是用于接收乘车人的操作并使车辆的变速器(省略图示)变速的杆。如图1所示,该变速杆16配置于顶板部12中的车辆前方且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处。
60.此外,如图1所示,操作部17在变速杆16的车辆后方且扶手20的车辆前方的位置处配置于顶板部12的上侧面。如图3所示,该操作部17由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大致圆筒状的转盘17a、配置在转盘17a周围的数个按键17b构成,具有如接收与车辆的各种设定相关的操作、导航系统的操作的功能。
61.此外,供电部18是与省略了图示的电源连接且介由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向移动终端2无线输电的装置。如图5所示,该供电部18以从车辆下方侧与终端收纳部13(后述的底面部分131)抵接的方式配置。
62.此外,扶手20是载置乘车人前臂(从肘到手腕)的部分,如图1及图4所示,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从控制台主体10的后端至顶板部12的后端附近的长度。
63.该扶手20被控制台盒15支撑且开关自如,使得其作为覆盖控制台盒15的开口的盖部发挥作用。
64.并且,如图1所示,扶手20是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处左右分割的形状,但在此作为一体化的部件来说明。
65.具体来说,如图1及图5所示,扶手20由覆盖控制台盒15的开口的盖部即扶手后部21、从扶手后部21向车辆前方突出且与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对的扶手前部22构成。
66.并且,如图4所示,在俯视视角下,扶手前部22以不比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更向车辆前方突出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自扶手后部21延设。
67.并且,如图4所示,在俯视视角下,扶手前部22使得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中的车辆前方侧的边角部露出。更具体地来说,如图4所示,扶手前部22的形状形成为:前端缘在俯视视角下为大致弯曲形状且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以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
68.接下来,在如上构成的中央控制台1中,对终端收纳部13、供电部18以及扶手20进行进一步阐述,并就其与载置于终端收纳部13的移动终端2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69.如图6所示,终端收纳部13由具有载置面13a并且车辆上方及车辆前方开口的大致盒状的主体(省略符号)和支撑主体的框架(省略符号)构成。并且,框架上例如呈开口地形成有供装饰板14卡合的开口、供顶板部12卡合的开口。
70.如图5及图6所示,该终端收纳部13具有:底面部分131,其上侧面是载置面13a;左右成对的侧壁部分132,从底面部分131的车宽方向两端立设而成;后壁部分133,从底面部分131的后端立设而成。
71.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在俯视视角下,底面部分1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移动终端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如图5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截面中,该底面部分131相对于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向车辆下方隔开一定间隔并与其相对,且形成为后
端较前端而言位于车辆下方的大致板状。
72.更详细地来说,如图5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截面中,底面部分131的上侧面即载置面13a相较于大致水平的假想直线而言呈15
°
的角度倾斜。
73.左右成对的侧壁部分132形成为对移动终端2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74.更详细地来说,如图6及图7所示,左右成对的侧壁部分132从底面部分131的车宽方向两端朝车辆上方且略微向车宽方向外侧立设。如图2、图3及图5所示,该侧壁部分132的前端位于较底面部分131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的位置。
75.并且,如图8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水平截面中,侧壁部分1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与装饰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相连续。
76.并且,如图5及图7所示,在侧面视角下,侧壁部分132的形状形成为:其上端缘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缘大致平行且与装饰板14的上端缘相连续。
77.如图9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截面中,后壁部分133作为对载置在载置面13a的移动终端2的前端2a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分大致垂直地立设于载置面13a。
78.并且,如图9所示,假设移动终端2是沿大致平行于载置面13a的方向上的长度即终端宽度w为67mm以上84mm以下的终端。
79.更详细地来说,假设连接扶手20的前端20a与操作部17的后端17c的假想直线为第1假想直线vl1,如图9所示,终端收纳部13的后壁部分133以使得移动终端2的前端2a位于第1假想直线vl1的车辆后方且相较于顶板部12而言的车辆上方的方式立设。
80.并且,假设经过从扶手20的前端20a向车辆前方分离开一定间隔l的位置处的大致铅直的假想直线为第2假想直线vl2,如图9所示,后壁部分133以使得移动终端2的前端2a位于第2假想直线vl2的车辆前方且相较于顶板部12而言的车辆上方的方式立设。并且,将上述一定间隔l设定为一位身材高大的男性的指尖的长度,例如设为18mm。
81.即,如图9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截面中,后壁部分133以使得移动终端2的前端2a位于由第1假想直线vl1、第2假想直线vl2以及顶板部12围起的多边形区域即假想区域s的方式立设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82.将上述假想区域s设定为在将前臂载置于扶手前部22的状态下乘车人操作操作部17时,乘车人的指尖难以入侵的区域且不会阻碍沿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的区域。
83.此外,在移动终端2载置于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时,供电部18是通过例如使移动终端2的接收线圈(省略图示)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进行无线输电的装置。如图4所示,该供电部18内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并列放置的3个发射用线圈18a。
84.并且,3个发射用线圈18a配置为: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发射用线圈18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车宽方向两端的2个发射用线圈18a重叠。
85.并且,如图4所示,供电部18配置为:在俯视视角下,3个发射用线圈18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以及扶手前部22重叠。
86.此外,如图5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扶手20的扶手后部21的下侧面形成为越朝向车辆前方而越向车辆下方倾斜的倾斜面,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形成为前端略微位于后端的车辆上方的倾斜面。
87.并且,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与终端收纳部13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范围内,
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形成于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缘向车辆上方隔开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长的上下间隔h的位置。
88.更详细地来说,如图7所示,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垂直截面中,扶手前部22形成为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凸形形状。
89.因此,如图7所示,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通过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中央下侧面22a以及位于中央下侧面22a的车宽方向两侧且位于较中央下侧面22a而言的车辆上方的端部下侧面22b形成为截面大致呈帽状的下侧面形状。
90.并且,如图7所示,扶手前部22的中央下侧面22a形成在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缘隔开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的上下间隔h的车辆上方的位置。
91.因此,扶手前部22的中央下侧面22a与终端收纳部13的上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
92.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垂直截面中,扶手前部22的端部下侧面22b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终端收纳部13的侧壁部分132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9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如图7和图9所示,中央控制台1在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缘之间形成了能够沿车宽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的空间。
94.并且,中央控制台1在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与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之间形成了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的空间。
95.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具备:控制台主体10,在车辆的座舱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扶手20,配置于控制台主体10的车辆上方;供电部18,介由载置移动终端2的载置面13a向移动终端2无线输电。
96.该控制台主体10具备:顶板部12,其是控制台主体10的前部的上侧面;终端收纳部13,具有载置面13a并且配置于顶板部12的车辆后方且扶手前部22的车辆下方,构成控制台主体10的上侧面。
97.并且,控制台主体10具备左右成对的控制台侧面部11,所述左右成对的控制台侧面部11夹着终端收纳部13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
98.并且,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形成于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及终端收纳部13的上端向车辆上方隔开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的上下间隔h的位置。
99.由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2且能在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2充电。
100.具体来说,由于扶手前部22位于终端收纳部13的车辆上方,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使扶手20介于充电中的移动终端2和乘车人的头部之间。
101.因此,即使例如驾驶中的乘车人将视线移向充电中的移动终端2,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也能利用扶手20使得移动终端2不出现在乘车人的视野中。
102.并且,由于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与控制台侧面部11的上端隔开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的上下间隔h,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扶手20与控制台侧面部11之间形成沿着车宽方向的开口空间。
103.加之扶手20的下侧面与终端收纳部13的上端隔开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的上下间隔h,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扶手20与终端收纳部13之间形成沿着车辆前后方
向的开口空间。
104.因此,乘车人例如无需开关扶手20,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或沿着车宽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
105.由此,与在控制台盒15的内部设置终端收纳部13的情况相比,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轻松取放移动终端2且在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的同时给移动终端2充电。
106.此外,在俯视视角下,供电部18以与扶手前部22及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这二者重叠的方式配置。
107.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切实地使扶手20介于充电中的移动终端2和乘车人的头部之间。
108.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切实地使移动终端2不出现在乘车人的视野中。
109.由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不会阻碍移动终端2的取放并能切实地阻止乘车人分心驾驶。
110.此外,终端收纳部13的载置面13a与顶板部12相连续且形成为以后端比前端更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111.根据该技术方案,与终端收纳部的载置面大致水平的情况相比,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更轻松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
112.并且,与终端收纳部的载置面大致水平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载置面13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实现终端收纳部13的小型化。
113.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控制台盒15的容量由于终端收纳部13而变小。
114.由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在不损害控制台主体10的功能性的情况下更轻松地取放移动终端2。
115.此外,终端收纳部13具备从所述载置面13a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左右成对的侧壁部分132。
116.并且,控制台主体10具备装饰板14,所述装饰板14以与终端收纳部13的侧壁部分132相连续的方式在车辆前方侧与侧壁部分132邻接。
117.并且,侧壁部分132的形状形成为,前端位于相较于载置面13a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
118.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因取放移动终端2而导致控制台主体10的美观度下降。
119.具体来说,例如,若载置面13a的前端与侧壁部分132的前端处于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则在将移动终端2从车宽方向载置于载置面13a时,移动终端2会与装饰板14接触,可能会使装饰板14损伤。
120.与之相对地,由于侧壁部分132的前端位于相较于载置面13a的前端而言的车辆前方,因此即使在将移动终端2从车宽方向载置于载置面13a时,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也能利用终端收纳部13的侧壁部分132抑制装饰板14损伤。
121.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抑制因取放移动终端2而导致控制台主体10美观度下降。
122.此外,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垂直截面中,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通过位于车宽方向大
致中央的中央下侧面22a以及位于中央下侧面22a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左右成对的端部下侧面22b形成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呈帽状的下侧面形状。
123.并且,左右成对的端部下侧面22b配置于与终端收纳部13的车宽方向两端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
124.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更大地确保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与控制台侧面部1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因此,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结构能进一步轻松地沿着车宽方向取放移动终端2。
125.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中,本发明的扶手的下侧面对应实施方式的扶手前部22的下侧面,以下相同地,一定间隔对应上下间隔h,但本发明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能得到许多实施方式。
126.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了左右分割的扶手20,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为不左右分割的扶手。
127.此外,设定了被控制台主体10所支撑的扶手20,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为被不同于控制台主体10的部位例如被前座椅的座椅靠背支撑的扶手。
128.此外,设定了具有向车辆下方突出的大致凸形形状的下侧面的扶手20,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满足比移动终端2的厚度d大的上下间隔h即可,可以设定为具有平坦的下侧面的扶手。
129.此外,设定了具有变速杆16及操作部17的顶板部12,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设定为没有变速杆16及操作部17的顶板部。或者可以设定为具有变速杆16的顶板部或具有操作部17的顶板部。
130.并且,若顶板部只具有变速杆16,则第1假想直线vl1是连接扶手20的前端20a与变速杆的后端的假想直线。
131.此外,设定了第2假想直线vl2是经过与扶手20的前端20a分离开一定间隔l的位置的假想直线,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设定第2假想直线vl2是经过扶手20的前端20a的位置的大致铅直的假想直线。
132.编号说明2

移动终端10

控制台主体11

控制台侧面部12

顶板部13

终端收纳部13a

载置面14

装饰板18

供电部20

扶手22

扶手前部22a

中央下侧面22b

端部下侧面132

侧壁部分d…
厚度h

上下间隔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