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容器、印刷装置以及印刷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4:22: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与容器、印刷装置、印刷系统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如下的技术,即,在安装于印刷装置的墨水容器中,具有能够使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流路开闭的墨水供给阀(专利文献1)。墨水供给阀具备阀座部、阀芯以及向阀座部侧对阀芯施力的施力部。通过将印刷装置的供墨管插入墨水容器的墨水供给流路,从而凭借供墨管抵抗作用力而将阀芯上压,阀芯从阀座部分开。由此,墨水供给阀开阀。另外,阀芯具有向墨水容器的墨水室侧突出的破裂部。通过将阀芯上压,从而破裂部使堵塞墨水供给流路的薄膜部破裂。由此,能够从墨水容器向打印机侧进行墨水的供给。
3.[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54734号公报
[0006]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墨水供给阀开闭墨水容器侧的供给流路,然而关于接收印刷装置侧的墨水的供墨管的开闭未被考虑。这样的课题并不局限于墨水容器,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印刷装置的容纳液体的容器中是共通的。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容器,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印刷装置的容器安装部,该印刷装置的容器安装部具有:液体导入部,其接收液体;以及装置侧阀芯,其使作为所述液体导入部的流路的导入部流路开闭。该容器具备:液体容纳部,其容纳所述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其在先端具有供给开口,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并且该液体供给部具有使作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流路的供给部流路开闭的容器侧阀机构,所述容器侧阀机构具有:容器侧阀座,其形成有容器侧阀孔;容器侧阀芯,其堵塞所述容器侧阀孔,且具有位于所述供给开口侧的先端面;以及容器侧施力部件,其在朝向所述容器侧阀座的方向上对所述容器侧阀芯施力,所述容器侧阀芯具有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先端面突出,且按压所述装置侧阀芯而使其开阀。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供容器安装。该容器具备:液体供给部;以及容器侧阀芯,其用于使作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流路的供给部流路开闭,且具有从先端面突出的凸部。并且,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喷出头,其喷出液体;以及容器安装部,其供所述容器安装,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而接收所述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导入部开口,其形成在先端;作为流路的导入部流路;以及装置侧阀芯,其使所述导入部流路开闭,所述装置侧阀芯配置在被所述凸部按压而开阀的位置。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上述方式的容器;以及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通过所述容器向下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被连接,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被连接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中,所述装置
侧阀芯比所述容器侧阀芯先打开。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从 z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的图。
[0012]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0013]
图4是图3的区域r4的放大图。
[0014]
图5是局部地剖切了包含液体供给部和液体导入部的区域的示意图。
[0015]
图6是表示包含端子连接过程完成时的液体供给部和液体导入部的区域的剖视图。
[0016]
图7是表示包含供给部连接过程完成时的液体供给部和液体导入部的区域的剖视图。
[0017]
图8是从 y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的图。
[0018]
图9是在容器安装部安装有容器的图。
[0019]
图10是容器安装部的立体图。
[0020]
图11是从 z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的图。
[0021]
图12是容器安装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13是装置侧端子部的剖面示意图。
[0023]
图14是第一种容器的立体图。
[0024]
图15是第一种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图16是表示第一种容器的一部分的第一图。
[0026]
图17是表示第一种容器的一部分的第二图。
[0027]
图18是第一种容器的第一侧视图。
[0028]
图19是第一种容器的第二侧视图。
[0029]
图20是第一种容器的主视图。
[0030]
图21是第一种容器的后视图。
[0031]
图22是第一种容器的俯视图。
[0032]
图23是第二种容器的立体图。
[0033]
图24是第二种容器的主视图。
[0034]
图25是第二种容器的后视图。
[0035]
图26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一图。
[0036]
图27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二图。
[0037]
图28是图27的剖视图。
[0038]
图29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三图。
[0039]
图30是图29的剖视图。
[0040]
[标号说明]
[0041]
1:印刷系统;2:印刷纸张;4、4c、4m、4y、4k:容器;6:容器安装部;8:盖罩部件;10:印刷装置;13:更换用盖;15:操作按钮;20:托架;22:喷出头;24:管;30:驱动机构;31:控制部;32:同步带;34:驱动电机;41:主体;42:前壁;43:上壁;44:底壁;45:第一侧壁;46:第二
侧壁;47:后壁;50:电路基板;50fa:表面;61:容纳室;61c、61m、61y、61k:插槽;62:第二装置壁;63:装置上壁;64:装置底壁;65:第一装置侧壁;66:第二装置侧壁;67:第一装置壁;70:装置侧端子部;73:保持机构;89:角部;90:凹部;401、401b:液体容纳体;402:转接器;402e:端部;430:容器侧识别部件;431:容纳体底壁;432:流入开口部;441:狭缝;442:液体供给部;446:插入开口部;447:容器引导部;447a:第一容器引导部;447b:第二容器引导部;448:供给部定位部;450:液体容纳部;461:供给部配置室;480:流路主体;481:容器侧阀机构;482:供给部流路;483:容器侧施力部件;485:容器侧阀芯;486:先端面;487:容器侧阀座;488:凸部;489:容器侧阀孔;497:容器卡合部;521:容器侧端子;525:存储装置;602:装置引导部;602a:第一装置引导部;602b:第二装置引导部;610:支承部件;611:第一支承侧壁;612:第二支承侧壁;613:主壁;614:开口部;625:施力部件;630:装置侧识别部件;642:液体导入部;642a:基端;642b:先端;644: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a:一端部;644b:另一端部;645:导入部开口;674:插拔开口部;677:卡合形成体;680:导入部主体;681:装置侧阀机构;682:导入部流路;683:装置侧施力部件;684:台座;685:装置侧阀芯;685b:先端;686:配置部;687:装置侧阀座;688:密封部件;689:装置侧阀孔;697:安装卡合部;698:旋转支点;699:液体贮存部;721:装置侧端子;722:端子触点;739:连接器;750:端子保持部;750fa:保持部表面;750ft:第一保持部侧壁;750fw:第二保持部侧壁;756: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t: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80:施力部件;782:安装部件;902:凹部侧壁;902t:第一凹部侧壁;902w:第二凹部侧壁;906:端子定位部;906t:第一端子定位部;906w:第二端子定位部;916:端部壁;982:凹部前壁;988:凹部底壁;442e1:供给开口;442e2:供给基端部;ca1:中心轴线;ca2:中心轴线;d1:插入方向;d2:连接方向;d3:连接解除方向;fa:外力;fs1:第一作用力;fs2:第二作用力;ft1:外力;mp:中央部;rp:端子旋转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a.实施方式:
[0043]
a-1.印刷系统的结构:
[0044]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中描绘有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的x轴、y轴以及z轴。x轴、y轴、z轴的箭头朝向的方向分别示出了沿着x轴、y轴、z轴的正的方向。将沿着x轴、y轴、z轴的正的方向分别设为 x方向、 y方向、 z方向。与x轴、y轴、z轴的箭头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分别是沿着x轴、y轴、z轴的负的方向。将沿着x轴、y轴、z轴的负的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将在沿着x轴、y轴、z轴的方向不论正负的情况分别称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对此,以后所示的图以及说明也是同样的。
[0045]
印刷系统1具备印刷装置10和向印刷装置10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容器4。
[0046]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是从喷出头22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喷墨打印机。该印刷装置10是向海报等的大幅面的纸张(a2~a0等)进行印刷的大型的打印机。印刷装置10具备容器安装部6、控制部31、托架20、喷出头22以及驱动机构30。另外,印刷装置10具备用于使用者操作印刷装置10的动作的操作按钮15。
[0047]
多个容器4分别能够装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黑色、黄色、
品红色、青色的四色的墨水相对应地,四种容器4各一个,即合计四个容器4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容纳黑色的墨水的容器4也称为容器4k,容纳黄色的墨水的容器4也称为容器4y,容纳品红色的墨水的容器4也称为容器4m,容纳青色的墨水的容器4也称为容器4c。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k构成为能够容纳比容器4c、4m、4y更多的液体。由此,容器4k也称为第一种容器4a,容器4c、4m、4y也称为第二种容器4b。
[0048]
印刷装置10在 y方向侧的前面具有更换用盖13。当使更换用盖13的 z方向侧倒向作为 y方向侧的近前侧时,容器安装部6的开口出现而能够进行容器4的装卸。当在容器安装部6安装有容器4时,经由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管24能够向设置在托架20的喷出头22供给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水位差从容器4向喷出头22供给墨水。具体而言,通过液体贮存部699内的墨水的液面与喷出头22的水位差,向喷出头22供给墨水。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印刷装置10的未图示的泵机构抽吸容器4内的墨水,从而向喷出头22供给墨水。另外,管24与墨水的每个种类对应地设置。另外,在容器安装部6安装有容器4并且作为液体的墨水能够向印刷装置10供给的状态也称为“安装状态”。
[0049]
在喷出头22与墨水的每个种类对应地设置有喷嘴。喷出头22从喷嘴朝向印刷纸张2喷出墨水而印刷文字或图像等数据。另外,后文中记述了在容器安装部6安装有容器4的状态及容器4以及容器安装部6的详细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0是容器安装部6不与托架20的运动连动的、被称为所谓的“非托架装载型”的打印机。在托架20设置容器安装部6并且容器安装部6与托架20一起移动的、被称为所谓的“托架装载型”的打印机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0050]
控制部31进行印刷装置10的各部的控制及与容器4的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托架20使喷出头22相对于印刷纸张2相对地移动。
[0051]
驱动机构30根据来自控制部31的控制信号使托架往复运动。驱动机构30具备同步带32和驱动电机34。通过经由同步带32向托架20传递驱动电机34的动力,从而托架20在作为沿着x方向的方向的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印刷装置10具备用于使印刷纸张2在作为 y方向的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输送机构。在进行印刷时,通过输送机构使印刷纸张2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在前面盖11上输出印刷结束后的印刷纸张2。
[0052]
另外,在使托架2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印刷区域外的位置设置有被称为初始位置的区域,在初始位置搭载有维护机构,该维护机构进行用于使印刷正常执行的维护。维护机构由盖罩部件8、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以及未图示的抽吸泵等构成,该盖罩部件8被按压到在喷出头22的底面侧形成有喷嘴的面,并且以包围喷嘴的方式形成闭空间,该升降机构使盖罩部件8升降以按压到喷出头22的喷嘴面,该抽吸泵向通过盖罩部件8按压在喷出头22的喷嘴面而形成的闭空间导入负压。
[005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将沿着输送印刷纸张2的副扫描方向的轴设为y轴,将沿着重力方向的轴设为z轴,将沿着托架20的移动方向的轴设为x轴。此处,“印刷系统1的使用状态”是指印刷系统1设置在水平的面上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副扫描方向设为 y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将反重力方向设为 z方向。x方向与y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另外,当从前面侧观察印刷系统1时,将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设为 x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安装而向容器安装部6插入容器4的插入方向是-y方向,从容器安装部6取下容器4
的方向是 y方向。由此,容器安装部6中的-y方向侧也称为里侧, y方向侧也称为近前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容器4的排列方向是x方向。
[0054]
a-2.容器4的安装状态的概要结构:
[0055]
图2是从 z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6的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区域r4的放大图。在图2中,在容器安装部6安装有容器4k。利用图2~图4说明容器4的安装过程以及安装状态的概要结构。另外,关于容器4c、4m、4y、4k,安装过程以及安装状态是相同的。
[0056]
如图3所示,容器4沿着插入方向被插入,经由容器安装部6的第一装置壁67所具有的插拔开口部674,被插入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由此,容纳室61容纳容器4。插拔开口部674是容器4的向容纳室61的出入口。在容器4被插入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的状态下,容器4被容器安装部6的支承部件610从-z方向侧支承。另外,在容器4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的安装状态下,容器4的液体供给部442与容器安装部6的液体导入部642连接。由此,容纳在容器4的液体容纳部450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部442供给到液体导入部6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液体供给部442向液体导入部642供给墨水,另一方面,容纳在液体贮存部699的空气成为气泡且在液体导入部642、液体供给部442流通并流通到液体容纳部450。由此,进行液体容纳部450的气液交换。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器4也可以具有使液体容纳部450与外部连通的大气连通路,并且经由该大气连通路进行气液交换。大气连通路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442不同的位置,例如,形成在形成液体容纳部450的壁。
[0057]
液体导入部642接收从容器4供给的液体。液体导入部642是筒状的部件,在内部具有使液体流通的内部流路。液体导入部642具有基端642a与先端642b。在先端642b形成有与作为内部流路的导入部流路连通的开口,经由该开口,液体供给部442的墨水流通到导入部流路。基端642a与液体贮存部699连接而使在导入部流路流通的墨水流通到液体贮存部699。液体贮存部699位于容纳室61的-z方向侧。液体贮存部699经由图1所示的管24与喷出头22连通。如上所述,液体导入部642经由液体贮存部699和管24与喷出头22连通。液体导入部642的中心轴线ca1与安装状态下的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平行,并且相对于z方向倾斜。即,沿着作为液体导入部642延伸的方向的中心轴线ca1的方向与容器4的插入方向交叉。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是沿着液体供给部442所延伸的方向的方向。
[0058]
如图4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容器4的电路基板50与容器安装部6的装置侧端子部70接触从而被电连接。装置侧端子部70被保持机构73保持。装置侧端子部70具有多个装置侧端子721、端子保持部750以及连接器739。
[0059]
多个装置侧端子72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九个。多个装置侧端子721分别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部件。装置侧端子721具有端子旋转支点rp,以端子旋转支点rp为支点而与作为端部的电路基板50的容器侧端子521接触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方向是沿着y方向与z方向的方向。端子保持部750保持多个装置侧端子721。连接器739与多个装置侧端子721电连接。另外连接器739通过未图示的布线与印刷装置10的控制部31电连接。由此,电路基板50与控制部31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0060]
保持机构73具有施力部件780和安装部件782。施力部件780由螺旋弹簧构成。安装部件782在内侧配置施力部件780。另外,在安装部件782安装有装置侧端子部70。施力部件780在容器4向容器安装部6的插入结束的状态下被压缩。由此,施力部件780经由安装部件
782对装置侧端子部70施加朝向作为第一装置壁67侧的容器4的拆卸方向侧的方向的外力fa。通过外力fa,装置侧端子部70被按压在电路基板50,因此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的接触维持良好。
[0061]
如上所述,保持机构73将装置侧端子部70保持为能够在沿着容器4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位移。另外,施力部件780的装置侧端子部70侧的一端部构成为能够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x方向以及z方向略微移动。由此,装置侧端子部70被保持机构73保持为能够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x方向以及z方向略微移动。
[0062]
容器4向容器安装部6的安装过程由端子连接过程和在端子连接过程之后执行的供给部连接过程构成。端子连接过程是如下的过程:经由图3所示的第一装置壁67的插拔开口部674,使容器4向-y方向移动而插入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从而使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接触而电连接。供给部连接过程是如下的过程:在维持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的电连接的状态下,以支承部件610所具有的作为位移机构的旋转支点698为支点,使容器4的后面47侧向箭头所示的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连接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旋转支点698设置在容器安装部6的第二装置壁62侧。
[0063]
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容器安装部6所具有的作为突起的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进入容器4所具有的凹形状的供给部定位部448,从而限制液体供给部442的与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交叉的运动。由此,进行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定位。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是大致长方体形状。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具有一端部644a和另一端部644b。一端部644a位于液体贮存部699侧。一端部644a位于比另一端部644b更靠容纳室61侧。
[0064]
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形成支承部件610的底部的主壁613相对于y方向倾斜。具体而言,支承部件610的主壁613以随着朝向 y轴方向而位于作为下侧的-z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在未安装有容器4的容器安装部6的初始配置状态下,该主壁613与y方向平行。
[0065]
容器安装部6具有施力部件625,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为了使支承部件610返回初始配置状态的位置,该施力部件625对支承部件610施加外力ft1。施力部件625是设置在支承部件610与液体贮存部699之间的螺旋弹簧,在安装状态下成为压缩状态。通过压缩状态对支承部件610施加具有 z方向分量的外力ft1。另一方面,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容器4的容器卡合部497与容器安装部6的安装卡合部697卡合,从而维持安装状态。安装卡合部697形成在容器安装部6的卡合形成体677。
[0066]
a-3.液体供给部和液体导入部的详细结构:
[0067]
图5是局部地剖切了包含安装状态下的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区域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包含端子连接过程完成时的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区域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包含供给部连接过程完成时的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区域的剖视图。
[0068]
如图7所示,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连接,使液体容纳部450的液体向作为外部的液体导入部642流通。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容纳部450连通。另外如图6所示,液体供给部442具有中心轴线ca2。在容器4被插入容器安装部6的端子连接过程结束时,沿着中心轴线ca2的方向是z方向。沿着作为液体供给部442的延伸方向的中心轴线ca2的方向与作为插入方向d1的-y方向交叉。液体供给部442具有形成在先端的供给开口442e1和形成基端
的供给基端部442e2。供给基端部442e2位于液体容纳部450内。供给开口442e1朝向外部开口。
[0069]
液体供给部442具备流路主体480和容器侧阀机构481。流路主体480被插入并穿过流入开口部432,该流入开口部432形成在作为液体容纳部450的底壁的容纳体底壁431。在流路主体480的内部形成有供给部流路482。如图5所示,在流路主体480的侧壁中的、液体容纳部450内的流入开口部432和位于供给基端部442e2侧之间的部分,沿周向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狭缝441。液体容纳部450的液体经由该狭缝441流入供给部流路482。另外,流路主体480的侧壁中的、位于流入开口部432和供给开口442e1之间的部分不具有狭缝而形成筒状部件。
[0070]
如图6所示,容器侧阀机构481配置在供给部流路482内,开闭供给部流路482。容器侧阀机构481具有容器侧阀座487、容器侧阀芯485以及容器侧施力部件483。在沿着中心轴线ca2的方向上,从靠近供给开口442e1的一侧按顺序配置有容器侧阀座487、容器侧阀芯485以及容器侧施力部件483。
[0071]
容器侧阀座487配置在供给开口442e1附近。容器侧阀座487是圆环状的部件。容器侧阀座487由例如合成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部件形成。容器侧阀座487的外周面相对于流路主体480的内周面被气密地安装。在容器侧阀座487,形成有在沿着中心轴线ca2的方向贯通的容器侧阀孔489。
[0072]
在液体导入部642未与液体供给部442连接的状态下,容器侧阀芯485的先端侧部分与容器侧阀座487抵接而堵塞容器侧阀孔489。另一方面,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连接的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侧阀芯485通过从容器侧阀座487离开而开阀。即,容器侧阀芯485通过向沿着中心轴线ca2的方向位移而开闭供给部流路482。容器侧阀芯485是在沿着中心轴线ca2的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部件。
[0073]
容器侧阀芯485具有位于供给开口442e1侧的先端面486。先端面486与供给开口442e1对置。另外,容器侧阀芯485具有从先端面486朝向供给开口442e1侧突出的凸部488。凸部488是圆柱形状。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凸部488也可以是横截面由四边形或五边形等多边形构成的、棱柱形状。凸部488配置在通过中心轴线ca2的位置。在容器侧阀机构481是闭状态的情况下,凸部488位于容器侧阀座487的容器侧阀孔489内。如图7所示,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容器侧阀芯485的凸部488按压被配置在液体导入部642内的装置侧阀芯685而使其开阀。
[0074]
如图6所示,容器侧施力部件483在朝向容器侧阀座487的方向上对容器侧阀芯485施力。容器侧施力部件483是例如压缩螺旋弹簧。在容器侧施力部件483中,一端与容器侧阀芯485抵接,另一端与流路主体480抵接。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开始前的连接前状态、即容器侧阀机构481是闭状态的情况下,容器侧施力部件483对容器侧阀芯485的作用力是第一作用力fs1。
[0075]
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连接而接收来自液体供给部442的液体。液体导入部642具有供从液体供给部442供给的液体流通的导入部流路682。另外,液体导入部642具有中心轴线ca1。中心轴线ca1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ca1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5
°

[0076]
液体导入部642具备横截面形状是圆环状的导入部主体680和装置侧阀机构681。
在导入部主体680的内部形成有导入部流路682。导入部主体680形成液体导入部642的先端642b。在从液体供给部442向液体导入部642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先端642b形成导入部流路682的上游端。先端642b具有形成导入部流路682的上游端的导入部开口645。
[0077]
如图6所示,装置侧阀机构681配置在导入部流路682内,开闭导入部流路682。装置侧阀机构681具有由导入部主体680形成的装置侧阀座687、装置侧阀芯685以及装置侧施力部件683。
[0078]
装置侧阀座687是导入部主体680中相对于中心轴线ca1倾斜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阀座687是在导入部主体680中内径随着从先端642b侧朝向基端642a侧变大的部分。装置侧阀座687具有作为导入部流路682的一部分的装置侧阀孔689。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液体中,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导入部主体680具有在与中心轴线ca1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扩径部分,通过该扩径部分形成装置侧阀座687。
[0079]
装置侧阀芯685是在沿着中心轴线ca1的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部件。装置侧阀芯685位于导入部流路682内,开闭导入部流路682。装置侧阀芯685配置在被容器侧阀芯485的凸部488按压而开阀的位置。具体而言,被凸部488按压的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位于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凸部488移动的轨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先端685b配置在通过中心轴线ca1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将装置侧阀芯685配置在被凸部488按压而开阀的位置,从而能够使用凸部488而容易地使装置侧阀芯685开阀。
[0080]
无论是开阀状态还是闭阀状态,装置侧阀芯685都不从导入部开口645突出而位于导入部流路68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闭阀状态的情况下,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位于与导入部开口645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在开阀状态的情况下,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位于作为比导入部开口645靠进深侧的基端642a侧。由此,能够降低附着在装置侧阀芯685的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不从导入部开口645突出,因此能够降低发生如下情况的可能性,即,在容器4未被安装的状态下,其他的物体与装置侧阀芯685碰撞等,而使装置侧阀芯685意外地打开。另外,由于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不从导入部开口645突出,因此能够降低发生如下情况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在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与容器4中的除容器侧阀芯485以外的部分碰撞的可能性。
[0081]
装置侧阀芯685具有配置部686和作为圆环状的弹性部件的密封部件688。配置部686是装置侧阀芯685的主体中与中心轴线ca1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比其他的部分大的部分。配置部686与装置侧阀座687相对。密封部件688由弹性体或橡胶形成。密封部件688安装在装置侧阀芯685的配置部686,与装置侧阀芯685的主体连动。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未被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密封部件688与装置侧阀座687气密地抵接,从而通过装置侧阀芯685堵塞装置侧阀座687的装置侧阀孔689。由此,装置侧阀芯685成为闭阀状态。另一方面,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连接的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装置侧阀芯685从导入部主体680的装置侧阀座687离开,从而成为开阀状态。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装置侧阀芯685通过被容器侧阀芯485的凸部488按压,从而在从装置侧阀座687离开的方向上位移而开阀。即,装置侧阀芯685通过在沿着中心轴线ca1的方向上位移从而使导入部流路682开闭。
[0082]
装置侧施力部件683在朝向装置侧阀座687的方向上对装置侧阀芯685施力。装置侧施力部件683是例如压缩螺旋弹簧。在装置侧施力部件683中,一端与配置部686抵接,另一端与台座684抵接。台座684是形成液体导入部642的基端642a的部件,被安装在导入部主
体680。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开始前的连接前状态、即装置侧阀机构681是闭状态的情况下,装置侧施力部件683对装置侧阀芯685的作用力是第二作用力fs2。
[0083]
从图6所示的端子连接过程结束的状态起,如图3所示,通过使容器4的后面47侧向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容器4的后面47侧向下方向移动。由此,通过液体供给部442沿着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的旋转轨迹向下方向移动,从而如图7所示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被连接。在从图6所示的端子连接过程结束的状态起直到成为图7所示的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结束的状态为止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容器侧阀机构481和装置侧阀机构681具有以下的第一开闭关系。即,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被连接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中,装置侧阀芯685比容器侧阀芯485先打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作用力fs1设定得大于第二作用力fs2,从而具有上述的第一开闭关系。作用力的大小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的材质、压缩的程度等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容器侧施力部件483的线圈直径大于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装置侧施力部件683的线圈直径,从而将第一作用力fs1设定得大于第二作用力fs2。
[0084]
如上所述,通过设定第一作用力fs1和第二作用力fs2的大小关系,从而能够容易地设定为装置侧阀芯685比容器侧阀芯485先打开。
[0085]
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容器侧阀芯485的凸部488与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接触。而且,通过容器4向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液体供给部442沿着旋转轨迹向下侧移动。由此,凸部488抵抗装置侧施力部件683的作用力,向作为从装置侧阀座687离开的方向的基端642a侧压入装置侧阀芯685。通过压入装置侧阀芯685,从而装置侧阀芯685的密封部件688从装置侧阀座687分离而使装置侧阀芯685打开。通过装置侧阀芯685打开,从而导入部流路682成为能够流通的状态。通过供给部连接过程进一步进行,容器4进一步向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通过来自装置侧阀芯685的反作用力抵抗容器侧施力部件483的作用力而压入容器侧阀芯485。由此,通过容器侧阀芯485从容器侧阀座487分离,从而容器侧阀芯485打开。通过容器侧阀芯485打开,从而供给部流路482成为能够流通的状态。
[0086]
如上所述,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容器侧阀芯485的凸部488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导入部642的装置侧阀芯685开阀。另外,由于凸部488是圆柱形状或棱柱形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形成凸部488。另外,即使在液体附着于凸部488的情况下,通过凸部488与装置侧阀芯685的先端685b接触,从而能够使附着的液体向装置侧阀芯685侧移动。由此,能够降低在从容器安装部6取下容器4后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42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另外,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装置侧阀芯685比容器侧阀芯485先打开,从而导入部流路682成为能够流通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在装置侧阀芯685和容器侧阀芯485之间停留的可能性。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停留的空气被压缩,因此能够抑制为了连接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而对容器4施加的外力变得过大。由此,用户能够将容器4顺畅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
[0087]
另外,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被解除的解除过程中,如图3所示,通过抬起容器4的后壁47侧,从而容器4向作为连接方向d2的相反方向的连接解除方向d3旋转移动。由此,液体供给部442从液体导入部642离开而连接被解除。在解除过程中,容器侧阀机构481和装置侧阀机构681具有以下的第二开闭关系。即,在解除过程中,容器侧阀芯485比装置侧阀芯685先关闭。即,在解除过程中,随着容器4的液体供给部442从液体导入
部642离开,容器侧阀芯485向靠近容器侧阀座487的方向移动,容器侧阀芯485与容器侧阀座487抵接。另一方面,直到容器侧阀芯485与容器侧阀座487抵接为止,装置侧阀芯685不与装置侧阀座687抵接,而从装置侧阀座687分离。当解除过程进一步进行时,装置侧阀芯685向靠近装置侧阀座687的方向移动,装置侧阀芯685与装置侧阀座687抵接。
[0088]
如上所述,在解除过程中,通过容器侧阀芯485比装置侧阀芯685先关闭,从而能够使残留在液体供给部442的液体向装置侧阀芯685打开的液体导入部642流通。由此,能够降低在解除过程中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42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0089]
a-4.容器安装部6的详细结构:
[0090]
图8是从 y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6的图。图9是在容器安装部6安装有容器4的图。图10是容器安装部6的立体图。图11是从 z方向侧观察容器安装部6的图。图12是容器安装部6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装置侧端子部70的剖面示意图。在图9~图13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容器安装部6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图示。关于容器安装部6,也将x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y方向称为进深方向,将z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在下文中,在对状态无特别的记载的情况下,以容器4未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的初始配置状态时的容器安装部6为前提对各要素进行说明。
[0091]
如图8~图10所示,容器安装部6形成容纳容器4的容纳室61。容纳室61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容纳室61中,作为容纳各容器4c、4m、4y、4k的部分的插槽61c、61m、61y、61k大体与各容器4c、4m、4y、4k的外观形状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大容纳的液体的量,容器4k与其他的容器4c、4m、4y相比,x方向的尺寸较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槽61k的宽度比其他的插槽61c、61m、61y的宽度大。
[0092]
如图10所示,容器安装部6具有形成容纳室61的六个装置壁62、63、64、65、66、67。本发明中“壁”是除单一的壁以外,还包括由多个壁构成的壁的概念。第二装置壁62形成容纳室61的-y方向侧的壁。第二装置壁62是在印刷装置10的使用状态下大体垂直的壁。
[0093]
第一装置壁67在y方向上与第二装置壁62对置。第一装置壁67形成当相对于容纳室61插入或拆卸容器4时使其通过的插拔开口部674。
[0094]
装置上壁63形成容纳室61的 z方向侧的壁。装置底壁64在z方向上与装置上壁63对置,形成容纳室61的-z方向侧的壁。装置底壁64由支承部件610形成。装置底壁64具有多个开口部614。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14与插槽61c、61m、61y、61k相应地形成有四个。装置上壁63以及装置底壁64与第二装置壁62和第一装置壁67交叉。在本发明中,“相交”及”交叉”是指,(i)两个要素相互交叉且实际上相交的状态、(ii)在将一方的要素延伸的情况下与另一方的要素相交的状态、以及(iii)在将要素彼此分别延伸的情况下要素彼此相交的状态的某一个的状态。
[0095]
第一装置侧壁65形成容纳室61的 x方向侧的壁。第二装置侧壁66在x方向上与第一装置侧壁65对置,并形成容纳室61的-x方向侧的壁。第一装置侧壁65以及第二装置侧壁66与第二装置壁62、第一装置壁67、装置上壁63、装置底壁64交叉。
[0096]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容器安装部6还具有支承部件610、液体导入部642、供给部定位部644、装置引导部602以及卡合形成体677。支承部件610与所安装的容器4的数量相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610设置有四个。支承部件610形成容纳室61的重力方向侧的装置底壁64。支承部件610从作为重力方向侧的-z方向侧支承容器4。支承部件
610是沿着y方向延伸的部件。支承部件610是凹形状。支承部件610具有形成装置底壁64的主壁613、第一支承侧壁611以及第二支承侧壁612。
[0097]
主壁613形成位于重力方向侧的凹形状的底部。在主壁613中的第一装置壁67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14。开口部614在主壁613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主壁613。
[0098]
如图10所示,第一支承侧壁611从主壁613的 x方向侧端部向作为反重力方向的 z方向立起。第二支承侧壁612从主壁613的-x轴方向侧端部向 z方向立起。第一支承侧壁611与第二支承侧壁612在x方向上对置。
[0099]
装置引导部602在插入方向以及拆卸方向上引导容器4。装置引导部602与每个支承部件610对应地设置。装置引导部602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承侧壁611和第二支承侧壁612。装置引导部602是设置在第一支承侧壁611和第二支承侧壁612的突起。如图11所示,设置在第一支承侧壁611上的第一装置引导部602a是从第一支承侧壁611朝向第二支承侧壁612突出的突起。第一装置引导部602a沿着y方向延伸。另外,第一装置引导部602a在y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设置在第二支承侧壁612的第二装置引导部602b是从第二支承侧壁612朝向第一支承侧壁611突出的突起。第二装置引导部602b沿着y方向延伸。另外,第二装置引导部602b在y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0100]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液体导入部642接收容器4的液体。在容器安装部6的初始配置状态下,液体导入部642并不位于容纳室61内,而位于比容纳室61靠-z方向侧。即,液体导入部642隔着支承部件610相对于容纳室61位于相反侧。由此,在向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插入容器4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容器4与液体导入部642碰撞。如上所述,如图3所示,通过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使支承部件610向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而将开口部614下压,从而液体导入部642的先端642b配置到容纳室61内。即,作为位移机构的旋转支点698通过使支承部件610旋转移动而使开口部614向重力方向侧位移,从而使液体导入部642的先端642b经由开口部614配置到容纳室61内。
[0101]
如图10所示,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通过被供给部定位部448接收,从而限制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运动。由此,进行液体供给部442的定位。在容器安装部6的初始配置状态下,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并不位于容纳室61内,而位于比容纳室61靠-z方向侧。即,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隔着支承部件610相对于容纳室61位于相反侧。由此,在向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插入容器4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容器4与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碰撞。通过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使支承部件610向连接方向d2旋转而将开口部614下压,从而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的另一端部644b被配置到容纳室61内。即,旋转支点698通过使支承部件610旋转而使开口部614位移,从而使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的另一端部644b经由开口部614配置到容纳室61内。
[0102]
如图11所示,容器安装部6还具有装置侧端子部70和装置侧识别部件630。如图12所示,装置侧端子部70所具有的端子保持部750具备:露出有装置侧端子721的保持部表面750fa、第一保持部侧壁750ft、以及第二保持部侧壁750fw。第一保持部侧壁750ft形成端子保持部750的-x方向侧的侧壁。第二保持部侧壁750fw形成端子保持部750的 x方向侧的侧壁。
[0103]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装置侧识别部件630用于识别容纳室61的各插槽61c、61m、61y、61k中是否被插入正确的种类的容器4c、4m、4y、4k。装置侧识别部件630与容器4c、4m、
4y、4k所容纳的液体的颜色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图案形状。在图11中,在各插槽61c、61m、61y、61k中,装置侧识别部件630为了方便而设为相同的图案形状,然而实际上为不同的图案形状。装置侧识别部件630设置在支承部件610的主壁613。
[0104]
如图12所示,装置侧识别部件630由至少一个以上的肋形成。图案形状由肋的数量与位置决定。在容器4上,也设置有由肋形成的容器侧识别部件。容器侧识别部件与容器4的种类、即所容纳的液体的颜色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图案形状。而且,在正确的种类的容器4被插入对应的插槽61c~61k的情况下,装置侧识别部件630与容器侧识别部件嵌合,而不会碰撞。另一方面,在错误种类的容器4被插入插槽61c~61k的情况下,装置侧识别部件630与容器侧识别部件碰撞,从而阻碍进一步的容器4的插入。由此,能够降低错误种类的容器4被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的各插槽61c~61k的可能性。
[0105]
如图12所示,装置侧端子部70除了具有上述的多个装置侧端子721、端子保持部750、连接器739以外,还具有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在容器4向容纳室61的插入过程中,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被容器4的端子定位部接收,从而限制作为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x方向和y方向的运动。由此,进行对与装置侧端子721和容器侧端子521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定位。
[0106]
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与每个插槽61c~61k对应地各设置有两个。将两个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中的一个也称为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t,将另一个也称为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t与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分别是沿着y方向延伸的柱状部件。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t设置在第一保持部侧壁750ft。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设置在第二保持部侧壁750fw。
[0107]
如图13所示,端子保持部750的保持部表面750fa朝向包括 y方向分量以及 z方向分量的方向而相对于y方向以及z方向倾斜。装置侧端子721中与电路基板50接触的端子触点722从保持部表面750fa突出。端子触点722成为在箭头yr1的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的 y方向侧端部与端子触点722相比位于 y方向侧。
[0108]
如图12所示,装置侧端子部70和装置侧识别部件630分别设置在支承部件610。在作为支承部件610延伸的方向的y方向上,装置侧端子部70以及装置侧识别部件630隔着液体导入部642及开口部614而位于与第一装置壁67相反侧。具体而言,装置侧端子部70以及装置侧识别部件630设置在第二装置壁62附近。另外,装置侧端子部70与装置侧识别部件630相比位于作为-y方向侧的第二装置壁62侧。由此,在容器4的插入过程中,在容器侧识别部件与装置侧识别部件630的嵌合开始后,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的接触开始。由此,能够防止错误种类的容器4的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721接触,而在错误种类的容器4被安装的状态下电路基板50的存储装置与控制部31被电连接的情况。
[0109]
如图10所示,卡合形成体677形成在比支承部件610靠 y方向侧。另外,卡合形成体677位于比插拔开口部674靠-z方向侧。在卡合形成体677上,与各插槽61c~61k相对应地,配置有四个图3所示的安装卡合部697。
[0110]
a-5.容器4的详细结构:
[0111]
图14是第一种容器4a的立体图。图15是第一种容器4a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第一种容器4a的一部分的第一图。图17是表示第一种容器4a的一部分的第二图。图18是第一种容器4a的第一侧视图。图19是第一种容器4a的第二侧视图。图20是第一种容器4a的主
视图。图21是第一种容器4a的后视图。图22是第一种容器4a的俯视图。关于容器4,y方向是进深方向,z方向是高度方向,x方向是宽度方向。容器4容纳大容量的液体,是外形较大的容器。关于容器4的外形,y方向的尺寸最大,按照z方向的尺寸、x方向的尺寸的顺序减小。关于表示容器4的图,x方向、y方向、z方向以端子连接过程的结束状态时为基准,该端子连接过程的结束状态是容器4向容器安装部6的插入结束的状态。即,关于表示容器4的图,x方向、y方向、z方向以使支承部件610旋转移动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之前的状态时为基准。
[0112]
如图14所示,第一种容器4a具备形成上壁43的液体容纳体401和形成底壁44的转接器402。转接器402通过与液体容纳体401嵌合而被安装。液体容纳体401与转接器402通过合成树脂形成。液体容纳体401与转接器402可以通过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形成。另外,形成液体容纳体401的部件也可以比形成转接器402的部件轻。这样一来,容器4的操作性提高。
[0113]
第一种容器4a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一种容器4a具备形成外壳的主体41和安装在主体41上的电路基板50。主体41通过上述的液体容纳体401和转接器402形成。第一种容器4a的主体41具有前壁42、后壁47、上壁43、底壁44、第一侧壁45、第二侧壁46以及角部89。各壁42、43、44、45、46、47也称为各面42、43、44、45、46、47。前壁42与后壁47在沿着插入方向的y方向上对置。上壁43与底壁44在z方向上对置。z方向与沿着液体供给部442的延伸方向的中心轴线ca2平行。第一侧壁45与第二侧壁46在x方向上对置。x方向是与y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方向。
[0114]
如图18所示,前壁42位于向安装部6插入容器4的插入方向侧。即,前壁42形成作为插入方向侧的-y方向侧的插入先端面。后壁47形成作为拆卸方向的 y方向侧的面。上壁43位于 z方向侧,与前壁42和后壁47交叉。如图14所示,底壁44在安装状态下位于作为重力方向侧的-z方向侧,形成图3所示的连接方向d2的连接先端面。即,底壁44位于连接方向d2侧。底壁44与前壁42和后壁47交叉。在底壁44上形成有插入开口部446。在插入开口部446内配置有液体供给部442。液体供给部442以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通过插入开口部446的方式配置。在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容器安装部6的液体导入部642插入并穿过插入开口部446。在插入方向上,插入开口部446以及液体供给部442位于容器4的中央部mp与后壁47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ry。
[0115]
如图20所示,第一侧壁45位于-x方向侧,第二侧壁46位于 x方向侧。第一侧壁45和第二侧壁46分别与前壁42、后壁47、上壁43、底壁44交叉。角部89设置在前壁42与底壁44交叉的角部分。角部89具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90。
[0116]
第一种容器4a还具备:图14所示的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450、液体供给部442、容器侧识别部件430、供给部定位部448、电路基板50、容器引导部447以及图21所示的容器卡合部497。
[0117]
液体供给部442是从作为液体容纳体401的底壁的容纳体底壁431向转接器402侧突出的筒状部件。液体供给部442配置在转接器402的凹形状的供给部配置室461。在供给部配置室461的凹形状的底部,形成有图14所示的插入开口部446。在液体供给部442内,配置有上述的容器侧阀机构481。
[0118]
图14所示的容器侧识别部件430用于识别容器4是否被插入容器安装部6的正确的插槽61c、61m、61y、61k。容器侧识别部件430是配置在底壁44中靠近前壁42的一侧、在本实
施方式中与角部89相邻的位置的肋。容器侧识别部件430与容器4c、4m、4y、4k所容纳的液体的颜色相应地形成不同图案形状。图案形状通过肋的数量与位置决定。
[0119]
供给部定位部448接收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而进行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定位。具体而言,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供给部定位部448通过接收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而限制与连接方向d2交叉的方向的供给部定位部448的运动,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定位。供给部定位部448形成在底壁44,是从底壁44的外表面凹陷的凹部。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供给部定位部448也可以是贯通底壁44的孔。供给部定位部448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部,形成在底壁44的外表面侧的入口部的开口面积大于比入口部靠里侧的凹部的底部侧的开口面积。由此,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供给部定位部448能够容易地接收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在插入方向上,供给部定位部448隔着液体供给部442及插入开口部446而位于与电路基板50所具有的容器侧端子521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部定位部448形成在底壁44中后壁47附近。
[0120]
如图21所示,容器卡合部497设置在后壁47。容器卡合部497是从后壁47的外表面凹陷的凹部。
[0121]
如图16所示,电路基板50配置在角部89。电路基板50具有配置在表面50fa的多个容器侧端子521和配置在内表面的存储装置525。通过与装置侧端子721接触而能够电连接的多个容器侧端子521经由布线而与存储装置525电连接。多个容器侧端子52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九个。配置有多个容器侧端子521的表面50fa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具体而言,表面50fa朝向包括-z方向分量和-y方向分量的方向,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在存储装置525中,存储有与容器4相关的信息,例如,制造年月日或液体余量。在安装状态下,多个容器侧端子521通过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721接触从而被电连接。由此,印刷装置10的控制部31与存储装置525被电连接,而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0122]
如图17所示,电路基板50配置在角部89的凹部90。如图14所示,凹部90遍及前壁42与底壁44地设置。如图17所示,凹部90具有:形成位于前壁42侧的入口开口部的凹部前壁982;形成凹部90的底部的凹部底壁988;以及一对凹部侧壁902t、902w。
[0123]
凹部底壁988具有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的部分在y方向上随着朝向凹部前壁982而位于 z方向侧地倾斜。在该倾斜的部分配置电路基板50。
[0124]
一对凹部侧壁902t、902w是与凹部底壁988连接的壁。一对凹部侧壁902t、902w在x方向上对置。第一凹部侧壁902t与凹部底壁988的-x方向侧端部连接。第二凹部侧壁902w与凹部底壁988的 x方向侧端部连接。在不区分使用第一凹部侧壁902t与第二凹部侧壁902w的情况下,称为凹部侧壁902。作为形成在凹部前壁982的开口的入口开口部成为装置侧端子部70被插入凹部90时的入口。
[0125]
在一对凹部侧壁902t、902w分别设置有一对端子定位部906t、906w。一对端子定位部906t、906w在x轴方向上相互朝向彼此地设置。在区分使用一对端子定位部906t、906w的情况下,也称为第一端子定位部906t、第二端子定位部906w,在不区分使用的情况下,也称为端子定位部906。端子定位部906是形成在凹部侧壁902的槽。第一端子定位部906t是从第一凹部侧壁902t的表面凹陷的形状的槽。第二端子定位部906w是从第二凹部侧壁902w的表面凹陷的形状的槽。
[0126]
第一端子定位部906t在端子连接过程中接收图12所示的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
756t。即,在第一端子定位部906t中插入第一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t。第二端子定位部906w在端子连接过程中接收图12所示的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即,在第二端子定位部906t中插入第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w。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向端子定位部906的插入在容器侧识别部件430与装置侧识别部件630的嵌合开始后进行。另外,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向端子定位部906的插入在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的接触开始前开始。
[0127]
通过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被端子定位部906接收,从而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与端子定位部906接触。由此,作为与容器侧端子521相对于装置侧端子721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z方向和x方向的运动被限制。通过限制运动,从而进行作为与容器侧端子521相对于装置侧端子721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z方向和x方向的定位。端子定位部906在 y方向侧具有端部壁916。从装置侧端子定位部756的先端部与该端部壁916接触的抵接位置,进一步向插入方向侧推压容器4,从而端子连接过程结束。通过从抵接位置向插入方向侧进一步推进容器4,从而保持机构73被压入插入方向侧。由此,装置侧端子部70跟随容器4的运动而向插入方向侧移动。在端子连接过程结束的状态下,成为图7所示的施力部件780压缩的状态。另外,在端子连接过程结束的状态下,装置侧端子721与容器侧端子521接触。
[0128]
如图14以及图22所示,容器引导部447沿着作为插入方向的-y方向延伸。容器引导部447被容器安装部6的装置引导部602在插入方向上引导。容器引导部447分别形成在第一侧壁45和第二侧壁46。在图14中,在形成在第一侧壁45的容器引导部447上标注有单影线。容器引导部447通过台阶分别形成在第一侧壁45和第二侧壁46。即,关于容器4的宽度,包括底壁44的一部分的宽度小于与底壁侧部分相比位于从底壁44离开的部分的其他部分的宽度。由此,形成了形成容器引导部447的台阶。容器引导部447是朝向-z方向的面。将形成在第一侧壁45的容器引导部447也称为第一容器引导部447a,将形成在第二侧壁46的容器引导部447也称为第二容器引导部447b。
[0129]
在向容器安装部6插入了容器4的情况下,通过装置引导部602的 z方向侧的面与容器引导部447接触,从而在维持容器4的姿态的状态下,引导容器4向插入方向的运动。第一装置引导部602a的 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容器引导部447a接触,第二装置引导部602b的 z方向侧的面与第二容器引导部447b接触。
[0130]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转接器402具有:具有端子定位部906和容器侧端子521的角部89;容器侧识别部件430;插入开口部446;供给部定位部448;容器引导部447;以及供给部配置室461。
[0131]
图23是第二种容器4b的立体图。图24是第二种容器4b的主视图。图25是第二种容器4b的后视图。第二种容器4b与第一种容器4a的不同点是液体容纳体401b的宽度比图14所示的液体容纳体401的宽度小。由此,形成在液体容纳体401b的液体容纳部450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比形成在液体容纳体401的液体容纳部450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小。关于第二种容器4b的其他的结构,由于是与第一种容器4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0132]
第二种容器4b的转接器402与第一种容器4a的转接器402,除了容器侧识别部件430所形成的图案形状以外是相同的结构。由此,关于容量不同的容器4a、4b,能够共通地使用转接器402。
[0133]
a-6.容器向容器安装部的安装过程:
[0134]
图26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一图。图27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二图。图28是图27的剖视图,是相当于沿图2的3-3线剖面的图。图29是说明安装过程的第三图。图30是图29的剖视图,是相当于沿图2的3-3线剖面的图。图26~图28表示端子连接过程,图29、图30表示供给部连接过程。
[0135]
如图26所示,当向容器安装部6安装容器4时,首先从容器安装部6的插拔开口部674向容纳室61内插入容器4。容器4向容器安装部6的插入方向d1是-y方向,与容器引导部447延伸的方向平行。
[0136]
当从图2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插入方向d1推压容器4时,如图27所示端子连接过程结束。在图27所示的端子连接过程的结束状态下,转接器402的 y方向侧的端部402e位于比卡合形成体677靠插入方向侧。另外,如图28所示,在端子连接过程的结束状态下,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721接触。另外,在端子连接过程的结束状态下,施力部件780被压缩,装置侧端子部70从施力部件780受到外力fa。使用者向插入方向侧按压容器4,并且使容器4向以旋转支点698为支点的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执行供给部连接过程。
[0137]
当容器4向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时,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开始前,由供给部定位部448进行的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的接收开始,之后,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定位开始。即,液体供给部442的与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交叉的运动被限制。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当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被插入液体导入部642时,可能产生容器4在y方向上略微移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施力部件780伸缩,装置侧端子部70以跟随容器侧端子521的运动的方式运动。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721的接触。
[0138]
如图30所示,在供给部连接过程结束的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50的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部70的装置侧端子721接触,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连接。在安装状态下,容器4的插入方向d1与液体供给部442延伸的方向交叉。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容器4以液体供给部442的延伸的方向成为包括重力方向分量的方向的方式安装在容器安装部6。由此,能够使液体供给部442内的液体顺畅地流通。因此,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部450内未被消耗而残留的液体的量。
[0139]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通过安装卡合部697与容器卡合部497卡合,从而维持容器4的安装状态。在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被解除的解除过程中,使用者通过抬起容器4的后壁47侧,从而使其以旋转支点698为支点向作为与连接方向d2相反的方向的连接解除方向d3旋转移动。由此,通过被容器4的主体按压,从而安装卡合部697位移,安装卡合部697与容器卡合部497的卡合被解除。
[0140]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0所示,容器4在与位于插入方向侧的前壁42交叉的底壁44配置有液体供给部442。由此,在安装状态下底壁44位于重力方向侧,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部450的液体顺畅地流通到液体供给部442。由此,能够降低未被消耗而残留的液体容纳部450的量。另外,如图26所示,容器4的插入方向d1以及作为与插入方向d1相反方向的拆卸方向是y方向,并且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由此,当相对于容器安装部6插拔容器4时,只要使容器4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即可,因此能够提高容器4的操作性。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相对于容器安装部6,能够沿着水平方向插入或拆卸容纳大容量的液体的外形较大的容器4,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容器4的操作性。如上所述,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4的插入方
向d1与液体供给部442延伸的方向交叉,从而能够将插入方向d1设为水平方向,并且将延伸的方向设定为包括重力方向分量的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容器4的操作性,并且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部450内未被消耗而残留的液体的量。
[0141]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4以及图22所示,容器4具备容器引导部447,从而能够使其在插入方向d1上顺畅地移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的外形在插入方向d1上最大。由此,通过容器4具有在插入方向上被引导的容器引导部447,从而能够使容器4在插入方向d1上更加顺畅地移动。另外,如图22所示,容器引导部447具有形成在第一侧壁45的第一容器引导部447a和形成在与第一侧壁45对应的第二侧壁46的第二容器引导部447b。由此,由于能够在容器4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容器引导部447,因此当使容器4相对于容器安装部6在插入方向上移动时,能够使容器4的插入姿态稳定。
[0142]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具有容器侧端子521的电路基板50配置在前壁42与底壁44交叉的角部89。由此,通过使容器4相对于容器安装部6的容纳室61向插入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721的接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容器4在角部89具有端子定位部906,从而在安装过程中,能够可靠地进行容器侧端子521与装置侧端子721的接触。
[0143]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容器4由于具有液体容纳体401和转接器402,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关于液体容纳部450的容量不同的多个液体容纳体401、401b,能够使用共通的转接器402。另外,通过容器4具有液体容纳体401和转接器402,从而在液体被消耗后,能够从转接器402拆卸液体容纳体401,并且在转接器402安装新的液体容纳体401。由此,容器4的再利用性提高。
[01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不同的种类的液体容纳体401、401b能够共通地使用的转接器402上,设置有作为与容器安装部6配合的要素的端子定位部906、供给部定位部448、容器侧识别部件430、容器卡合部497、容器引导部447。由此,即使液体容纳体401的种类不同,也能够使用相同的种类的转接器402,因此能够降低容器4的制造成本。另外,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401、401b的构造简单化。
[0145]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7~图30所示,在经由插拔开口部674向容纳室61插入容器4后,通过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使开口部614向重力方向侧位移而使液体导入部642的先端642b配置在容纳室61内,从而能够连接液体导入部642与液体供给部442。由此,在沿水平方向向容纳室61插入容器4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容器4与形成在与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的液体导入部642碰撞。
[0146]
b.其他实施方式:
[0147]
b-1.其他实施方式一:
[014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插入方向d1与水平方向平行,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入方向d1只要具有水平方向分量,也可以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例如,插入方向d1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在大于0
°
且小于等于15
°
的范围内倾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线ca2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然而也可以是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向。
[0149]
b-2.其他实施方式二:
[015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8~图30所示,通过容器4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在连接
方向d2上旋转移动,从而连接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支承部件610整体向-z方向移动而使容器4向-z方向移动,从而连接液体供给部442与液体导入部642。即,端子连接过程也可以通过支承部件610向作为重力方向的-z方向移动,从而使开口部614向作为重力方向的-z方向位移,使液体导入部642的先端642b经由开口部614配置到容纳室61内。另外,也可以是,支承部件610的位置被固定,通过液体导入部642移动从而与液体供给部442连接。
[0151]
b-3.其他实施方式三:
[015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液体容纳体401与转接器402是分体的,然而也可以是一体的。
[0153]
b-4.其他实施方式四:
[0154]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其墨水容器,在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印刷装置以及其容器中也能够适用。例如,能够适用于如下的各种印刷装置以及其容器。
[0155]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0156]
(2)喷射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的印刷装置;
[0157]
(3)喷射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的印刷装置;
[0158]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印刷装置;
[0159]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印刷装置;
[0160]
(6)润滑油的印刷装置;
[0161]
(7)树脂液的印刷装置;
[0162]
(8)精确地对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印刷装置;
[0163]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印刷装置;
[0164]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印刷装置;
[0165]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印刷装置。
[0166]
另外,“液滴”是指从印刷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印刷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颗粒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列举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这里,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0167]
c.其他方式:
[0168]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此外,只要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未被说明其是必须的,便能够适当地进
行删除。
[0169]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容器,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印刷装置的容器安装部,该印刷装置的容器安装部具有:液体导入部,其接收液体;以及装置侧阀芯,其使作为所述液体导入部的流路的导入部流路开闭。该容器具备:液体容纳部,其容纳所述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其在先端具有供给开口,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并且该液体供给部具有使作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流路的供给部流路开闭的容器侧阀机构,所述容器侧阀机构具有:容器侧阀座,其形成有容器侧阀孔;容器侧阀芯,其堵塞所述容器侧阀孔,且具有位于所述供给开口侧的先端面;以及容器侧施力部件,其在朝向所述容器侧阀座的方向上对所述容器侧阀芯施力,所述容器侧阀芯具有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先端面突出,且按压所述装置侧阀芯而使其开阀。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容器侧阀芯的凸部而容易地使液体导入部的装置侧阀芯开阀。
[0170]
(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凸部是圆柱形状和棱柱形状的某一个。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形状形成凸部。
[0171]
(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供容器安装。该容器具备:液体供给部;以及容器侧阀芯,其用于使作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流路的供给部流路开闭,且具有从先端面突出的凸部。并且,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喷出头,其喷出液体;以及容器安装部,其供所述容器安装,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而接收所述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导入部开口,其形成在先端;作为流路的导入部流路;以及装置侧阀芯,其使所述导入部流路开闭,所述装置侧阀芯配置在被所述凸部按压而开阀的位置。根据该方式,能够使用凸部而容易地使装置侧阀芯开阀。
[0172]
(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装置侧阀芯不从所述导入部开口突出而位于所述导入部流路内。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附着在装置侧阀芯的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0173]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上述方式的容器;以及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通过所述容器向下方向移动从而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被连接,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被连接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中,所述装置侧阀芯比所述容器侧阀芯先打开。根据该方式,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装置侧阀芯比容器侧阀芯先打开,从而能够降低空气在装置侧阀芯和容器侧阀芯之间停留的可能性。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停留的空气被压缩,因此能够抑制为了连接液体供给部与液体导入部而对容器施加的外力变得过大。
[0174]
(6)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导入部还具有:装置侧阀座,其位于所述导入部流路内,且具有装置侧阀孔;以及装置侧施力部件,其位于所述导入部流路内,在朝向所述装置侧阀座的方向上对所述装置侧阀芯施力,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开始前的连接前状态下,通过将作为所述容器侧施力部件对所述容器侧阀芯的作用力的第一作用力设定得大于作为所述装置侧施力部件对所述装置侧阀芯的作用力的第二作用力,从而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被连接的过程中,所述装置侧阀芯比所述容器侧阀芯先打开。根据该方式,通过设定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能够容易地设定为装置侧阀芯比容器侧阀芯先打开。
[0175]
(7)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被解除的解除过程中,所述容器侧阀芯比所述装置侧阀芯先关闭。根据该方式,在解除过程中,当
装置侧阀芯处于打开的状态时,能够使液体供给部的液体向液体导入部流通。由此,能够降低在解除过程中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42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0176]
本发明除上述方式以外,还能够通过容器的制造方法、容器侧阀机构以及装置侧阀机构等方式实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